•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想学中医吗?

本帖最后由 刘国亮 于 2014-3-13 08:07 编辑

张锡纯医案分析1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天津张媪,年九十二岁,得上焦烦热病。
病因
平素身体康强,所禀元阳独旺,是以能享高年。至八旬后阴分浸衰,阳分偏盛,胸间恒觉烦热,延医服药多用滋阴之品始愈。迨至年过九旬,阴愈衰而阳愈亢,仲春阳气发生烦热,旧病反复甚剧。
证候
胸中烦热异常,剧时若屋中莫能容,恒至堂中,当户久坐以翕收庭中空气。有时,觉心为热迫怔忡不宁。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甚或服药始通。其脉左右皆弦硬,间现结脉,至数如常。

河南-朝思暮想
胸中烦热异常,剧时若屋中莫能容,恒至堂中,当户久坐以翕收庭中空气-浊气过多,清气不足
有时,觉心为热迫怔忡不宁---是否营养不足引起心慌
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甚或服药始通--津液不足
其脉左右皆弦硬-弦脉主肝,阴虚阳亢也多见弦脉
间现结脉-
至数如常-
我分析病人应是血和津液都不足。血不足造成气无所藏,气的运动增强而生热,导致胸中烦热。浊气过多肝要加大工作力度,体现到脉上则弦。心血不足则怔忡不宁。津液不足则大便干燥。血和津液不足加上热像=阴虚
病人本来阴虚又遇春天阳气生发,阴虚加重。
病因---阴虚又遇春天阳气生发
病位---中上焦
病性---热
病态---本虚标实
表象---胸中烦热,心怔忡不宁,大便干燥。

学好中医(316859589) 21:39:19
胸中烦热异常,剧时若屋中莫能容,恒至堂中,当户久坐以翕收庭中空气=====气有余便是火,清气不足,浊气过多(血的津液严重不足?)觉心为热迫怔忡不宁====血虚,气虚,造成情绪不稳,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甚或服药始通====津液布散失常,脾气虚, 其脉左右皆弦硬,间现结脉,至数如常====?
病位===上焦,病性===阴虚,

病因====阴虚,季节变换,表象===胸中烦热,怔忡不宁,大便干燥


飘渺(391106335) 10:34:19
天津张媪,年九十二岁,得上焦烦热病。
病因
平素身体康强,所禀元阳独旺,是以能享高年。至八旬后阴分浸衰,阳分偏盛,胸间恒觉烦热,延医服药多用滋阴之品始愈。迨至年过九旬,阴愈衰而阳愈亢,仲春阳气发生烦热,旧病反复甚剧。
证候
胸中烦热异常,剧时若屋中莫能容,恒至堂中,当户久坐以翕收庭中空气。有时,觉心为热迫怔忡不宁。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甚或服药始通。其脉左右皆弦硬,间现结脉,至数如常。
素体阴虚,阴虚阳亢,仲春后阳气来复阳亢症状加重。
阳亢于上焦气机运行受阻则胸中烦热
心怔忡不宁是阴虚火旺热扰心神
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甚或服药始通病人本是阴虚,津液匮乏,加上阴虚火旺燔烧阴津,大便失去滋润则干燥数日一行。
脉左右弦病人年事已高,阴血不足,脉管失于润养。
结脉病人气血亏虚,血行运动迟缓出现结脉。
病因:素体阴虚,不能敛阳
病性:本虚标实
病态:虚热
病位:肝肾及上焦
诊断:肝肾阴虚,阴虚阳亢

上海-达人(619679412) 11:21:33
年九十二岁——年纪大,气血不足。
胸中烦热异常,剧时若屋中莫能容,恒至堂中,当户久坐以翕收庭中空气。有时,觉心为热迫怔忡不宁——内有热。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甚或服药始通——津液不足,是否还可以考虑有宿便存在?其脉左右皆弦硬~~弦硬——?,间现结脉~结脉——?至数如常---数~有火。
病人年纪老迈,气血不足。素有元阳独旺。火灼烧血和津液。使得大便出现了无水行舟,导致便秘。与此同时也使得更多的气无处藏身,变成浊气。气有余便是火。火性沿上,火属阳邪,更容易攻击人体属阳的部位。使得病人上焦烦热。血或津液不足+热像=阴虚。
病因:阴虚
病位:上焦
病性:寒
病态:虚实夹杂

大家还有一个对"寒"的讨论

清风不识字
阴虚这么明显了还寒?
学好中医(316859589) 11:23:33
是啊,达人,从哪儿看出是寒象?
上海-达人(619679412) 11:23:33
病性为寒
上海-达人(619679412) 11:24:07
大家有空看看何为寒证?何为热证?

黑龙江-李拙远(284099015) 11:25:05
脏腑功能衰弱就是寒
脏腑功能亢进就是热
学好中医(316859589) 11:25:12
器官的功能低下为寒
飘渺(391106335) 11:26:17
这个阴虚有火
飘渺(391106335) 11:26:35
虚火症状很明显
黑龙江-李拙远(284099015) 11:26:57
阴虚则火旺,似是实象,但实是虚
 
本帖最后由 刘国亮 于 2014-3-14 07:54 编辑

张锡纯医案分析2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天津宁氏妇,年近四旬,素病虚劳,偶因劳碌过甚增剧。
病因
处境不顺,家务劳心,饮食减少,浸成虚劳,已病倒卧懒起床矣。又因讼事,强令公堂对质,劳苦半日,归家病大加剧。
证候
卧床闭目,昏昏似睡,呼之眼微开不发言语,有若能言而甚懒于言者。其面色似有浮热,体温38.8度,问其心中发热乎?觉怔忡乎?皆颔之。其左脉浮而弦硬,右脉浮而孔<孔带草头,我的输入法打不出来>,皆不任重按,一息六至。两日之间,惟少饮米汤,大便数日未行,小便亦短小。

黑龙江---李拙远
素病虚劳,已病倒卧懒起床矣。——身体羸弱,阴阳两虚
又因讼事,强令公堂对质,劳苦半日,归家病大加剧。——因讼事强力劳苦则体力更虚,公堂对质则动气,怒则伤肝
卧床闭目,昏昏似睡——虚弱之极
呼之眼微开不发言语——神尚清
有若能言而甚懒于言者——气虚懒言
其面色似有浮热,体温38.8度——阳浮低热
问其心中发热乎?觉怔忡乎?皆颔之。——郁而化火
其左脉浮而弦硬——左脉主阴血不足,肝气郁结
右脉浮而芤——芤为中空,气不足
皆不任重按——脉浮而无根,阴阳虚极
一息六至——为热
两日之间,惟少饮米汤——饮食物摄入少,生化无源
大便数日未行,小便亦短小——阴津不足
病因:虚劳强力,怒气伤肝
病位:在表
病性:为虚
病态:为热
表象:倦卧懒言,虚热怔忡,大便数日未行,小便亦短小
诊断:气血两虚,虚阳外越欲脱
治则:峻补气血,敛气潜阳

学好中医 11:19:48
天津宁氏妇,年近四旬,素病虚劳,偶因劳碌过甚增剧。====身体虚弱
处境不顺,家务劳心,饮食减少,浸成虚劳,已病倒卧懒起床矣。===忧思伤脾肺,营养来源不足,津液与血不足。又因讼事,强令公堂对质,劳苦半日,归家病大加剧。=====病上加怒,伤肝气上,又劳苦,病情加重。卧床闭目,昏昏似睡,呼之眼微开不发言语

飘渺 13:06:09
病因 本为虚劳,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
病性 本虚标实
病态 肝郁化火,肝木乘脾土
病位 肝脾胃
卧床闭目,昏昏欲睡,呼之眼微开不发言语,有若能言而甚懒于言者。-本为虚劳,气血阴阳俱虚,情志不遂,气机郁滞,出现闭目,昏睡,少气懒言的气虚症状。
面色似有浮热,体温38.8度,自觉发热--气郁化火
自觉怔忡---虚劳病人心神失养
左脉浮而弦硬---虚劳病人,气血亏虚,脉失所养
右脉浮而芤--虚劳病人阴血虚,脉管空虚
两日之间,惟少饮米汤,大便数日未行,小便亦短小。--肝气郁结,肝木乘脾土,脾失运化纳食减少,大小便失常。

上海-达人 18:30:39
天津宁氏妇,年近四旬,素病虚劳——气血不足
处境不顺,家务劳心,饮食减少,浸成虚劳,已病倒卧懒起床矣。又因讼事,强令公堂对质,劳苦半日——伤神耗气血
卧床闭目,昏昏似睡,呼之眼微开不发言语,有若能言而甚懒于言者。其面色似有浮热——气虚。体温38.8度——有热。其左脉浮而弦硬,右脉浮而孔,皆不重按,一息六至——脉浮~血虚导致真气外泻,弦——气滞,数~有火。大便数日未行——要从肾脾,肺方面考虑。小便亦短小——?
素病说明该妇人素来就是气血不足,加上处境不顺,耗的更多的是血,导致病人卧床不语,同时使得更多的气无处藏身变为浊气,气有余便是火,也就有了体温微高,面似乎有微热,火灼烧血和津液,导致大便无水行舟。津液或血液不足加热像=阴虚。浊气过多,清气不足,气是脏腑发挥功能的物质,清气不足,脏腑功能下降,导致惟饮少量米汤。

病性:虚实夹杂
病性:寒
病态:虚实夹杂
病位:全身
病因:气血不足,加上处境不顺,加上家务
 
甲亢,脖子粗,眼睛凸,手颤抖,心跳快。有什么好的按摩,推拿,针灸的好办法呢?
 
呵呵,中医界的老姬,尽力而已。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医行业中来。最起码能用中医知识来鉴别需要看的中医

举双手赞同。谢谢楼主。
 
本帖最后由 刘国亮 于 2014-3-14 18:00 编辑

河南--朝思暮想
张锡纯医案分析3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沈阳高xx,三十二岁。因伏气化热伤肺,致成肺劳咳嗽证。
病因
腊月底感受寒凉,未即成病,而从此身不见汗。继而心中渐觉发热,至仲春其热加甚,饮食懒进,发生咳嗽,浸成肺劳病。
症候
其咳嗽昼轻夜重,时或咳而兼喘,身体羸弱,筋骨酸疼,精神时昏憒,腹中觉饥而饮食恒不欲下咽。从前惟心中发热,今则日时身恒觉热。大便燥,小便短赤,脉左右皆弦长,右部重按有力,一息五至。

腊月底感受寒凉,未即成病,而从此身不见汗---体表受寒,浊气从皮肤外排不畅。<汗是浊气外排带出来的>
继而心中渐觉发热-浊气外排不畅,气有余便是火
至仲春其热加甚-春天阳气生发,
饮食懒进-想不想吃在于脾,
发生咳嗽-浊气从皮肤外排不畅,更多的浊气从咽喉排出
浸成肺劳病-肺主排浊,浊气过多,肺的负担加大。
症候
其咳嗽昼轻夜重-夜间加重为阴病
时或咳而兼喘-浊气过多,清气相对不足。<和肾的纳气功能下降有关>
身体羸弱-久病必虚,
筋骨酸疼-肝主筋主酸,主疏泄,浊气过多,肝的负担也加大
精神时昏憒-神志活动功能下降,
腹中觉饥而饮食恒不欲下咽-想不想吃在于脾,能不能吃在于肾。
从前惟心中发热,今则日时身恒觉热-热越来越重。
大便燥-热灼津液,津液不足。<也可以理解为脾的运化功能下降>
小便短赤-热灼津液,
脉左右皆弦长,右部重按有力,一息五至。
病因-冬天受寒,风寒束表。日久气郁生热。
病位-先伤肺,后累及五脏。
病性-热
病态-本实标虚<我理解外感寒凉,气郁生热是本,不知道对不对,还要请老师指点。>
表象---咳喘、身体羸弱、筋骨酸疼、饮食懒进、身热、大便燥、小便短赤。
病势--朝着越来越厉害发展



半痴行者(1491835537) 12:27:53
病人触感寒邪,不立即发病,寒邪伏于手太阴肺,郁久化热,耗灼肺中津液
于是病人出现咳嗽
日久则肺中津液大伤,耗伤胃中津液
病人出现身热,口渴,此时病尚在气分
由于病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邪热由气入营耗伤阴血,出现咳嗽日轻夜重,身热更甚
胃中津液大亏,无力运化水谷,出现欲食而不进,大肉脱,身羸弱
但病人始终觉得热在上焦,且咳嗽一直持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脉有力。
此正气虽衰,但邪热更甚,且气营通病,由可透热转气
治疗之大法,在于养阴透热保脾胃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生地20克元参20克生山药30克桑叶6克连翘6克双花6克炙甘草10克粳米30克芦根15克
待热退嗽减,则益气养阴
方用益胃汤加生麦芽
待胃阴得复,则可用白术大枣内金为饼,慢慢恢复身体。


飘渺
病因:风寒入里化热,邪热伤肺
病性,正虚邪盛
病态:里热证
病位:肺及脾胃
腊月底感受寒凉,未即成病,而从此身不见汗---风寒束表,腠理闭合。
继而心中渐觉发热,至仲春其热加甚,饮食懒进,发生咳嗽,浸成肺劳病。
---邪热入里,至春天阳气生发更加厉害。邪热耗伤津液,肺失宣肃,发生咳嗽。
--邪热耗胃阴而饮食减少。
从前惟心中发热,今则日时身恒觉热---热邪入里,病情加重
大便燥,小便短赤邪热伤阴大便失于滋润,邪热下移膀胱则小便短赤。
脉左右皆弦长,右部重按有力,一息五至。---邪入里,肺热
咳嗽昼轻夜重,时或咳而兼喘,身体羸弱,筋骨酸疼,精神时昏憒,腹中觉饥而饮食恒不
欲下咽-邪热入里化热,阴液耗伤,肺失宣肃。胃阴不足,不能正常纳食,水谷不能化生气血,润养周身。
治则:养阴透热健脾


上海-达人(619679412) 10:37:15
咳嗽——浊气一过性外排加大
腊月底感受寒凉,未即成病,而从此身不见汗。继而心中渐觉发热,至仲春其热加甚——受寒了毛孔闭合,浊气不得暢排,郁结皮下。饮食懒进——浊气过多,清气进入受限,导致饮食懒进'发生咳嗽——排浊气
咳嗽昼轻夜重,时或咳而兼喘——浊气外排,身体羸弱——气血不足。筋骨酸疼精神时昏憒——气血不足。腹中觉饥而饮食恒不欲下咽——气虚从前惟心中发热,今则日时身恒觉——有热。大便燥——津液布散失常,小便短赤——津液不足或兼有脉不固血所致。脉左右皆弦长——?右部重按有力——?一息五至——有火
病因;寒邪侵袭,浊气郁结皮下不得畅排
病位:上焦
病性:寒
病态:虚实夹杂
受寒了毛孔闭合,浊气不得暢排,郁结皮下,使得从此身不见汗。浊气必排,要么通过前后阴,要么通过胸中外排。当浊气一过性外排增大,就会咳嗽。气有余便是火,所以会觉得热。火灼烧津液,使得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就有了脉弦而快。体内浊气过多,清气进入受限,饮食物又是随着清气的吸入而进入的。也就有了饮食恒不欲下咽。饮食物进入受限,饮食物转化为血液自然也就少了。不能正常儒养身体。导致病人。身体羸弱,筋骨酸疼精神时昏憒。
 
本帖最后由 阿壮 于 2014-3-14 10:35 编辑

我接着老师以前分享的,继续分享《三个月学懂中医》。

运用经络知识防治疾病很简便
掌握知识就是为了应用。
治疗排浊功能下降的病证,我们就要刺激肺经。
治疗接受外界信息功能下降的病证,我们就要刺激心经。
治疗运化功能下降的病证,我们就要刺激脾经。
治疗疏泄功能下降的病证,我们就要刺激肝经。
治疗纳摄功能下降的病证,我们就要刺激肾经。
治疗胃体出现的异常,我们就要刺激胃经。
治疗胆囊出现的病证,我们就要刺激胆经。等等。
具体的针刺、艾灸、按摩、刮痧、火罐等刺激经脉的方法,我会在后面详谈的,这里,我说一个简单的治病养生法:
首先,我们在经脉上用手按压或感摸来找病变反应点。
当按压时出现异常的疼痛不舒服时,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病变反应点。
正常情况下,我们能摸到的脉搏跳动点有手腕、脖子、腹股沟、脚踝等。当我们感摸时发现其他地方有脉搏跳动那样的感觉时,这也是我们要找的病变反应点。不过要注意的是怀孕之后,两手中指、无名指的两侧及咽喉部位出现的脉动却是正常的。
找到病变反应点后就要用顺补逆泻法进行刺激:对于需要用补法治疗的病证,我们就要顺着经脉的走向进行按揉;对于需要用泻法治疗的病证,我们就要逆着经脉的走向进行按揉。
 
本帖最后由 阿壮 于 2014-3-14 08:57 编辑

第二个月,清楚中医的诊断
当我们知道了诊什么、如何诊、断什么、如何断这四个问题之后,中医的诊断也就清楚了。

诊什么?
诊,是诊察了解。由于中医的对象是人,而人是由形体和功能这两部分构成的,由饮食物和空气这两大物质供应机体所需的,故而,要诊察了解人的正常与否,就必须要知道形体的组成、功能的产生、饮食物的进入利用和代谢谢、空气的进入利用和外排等有关情况。

形体
《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所以,人的形体是由精和骨、脉、筋、肉、皮毛组成的(甲为筋之余、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

一、 精
生活当中,人们常说一句话“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气神”,这里,把精和日相对应,可见精对人体是相当的重要;在《黄帝内经》中《素问•金匮真言论》里也提到“夫精者,身之本也”,就是说精是身体之根本,可见精对人体是何等重要。

1、精的含义
精,是一个形声字。从米,青声。本义为挑选过的好米,上等细米。后来,通过字义延伸,精的含义为精微物质。
现在我们来推理一下什么是精微物质?
肾藏精;肾主骨,骨藏髓,所以,髓就是精。我们现在所说的脑髓、脊髓和骨髓就是人体中的精微物质,就是中医上的精。
肾藏精而主生殖,所以,生殖之精也是中医上的精微物质。
通常情况下,精被分为两类: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就是先天形成,后天不可补之精,如脑髓。
后天之精:就是先天形成,但后天可补之精,如骨髓和生殖之精。
由于古时候人们的认知程度较低和中文的一字多意问题,导致了以前的书上对中医里人体中精的含义表述不够准确,也使得现在的人们更难理解前人所谈之精,其实,只要知道了精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髓和生殖之精,就够了。

2、精的作用
西医上,脑髓产生神经信号,让人体产生功能;骨髓生血;精子和卵子主管生殖;中医上,精也有三大作用:
①、化合气和营养物质而产生功能。
这里的营养物质是指后天从饮食中得到的物质。
人体功能,包括运动功能和神志活动两种,它们的发挥,要靠精来指导。就如汽车的发动,在完好的形体部件和充足的汽油具备条件下,必须要有火花塞的点火才可以。精,就相当于这里的火花塞。
人活一口气,人体之内,无时无地不存在着气。髓中存有气,髓之外亦同样存有气。但构成形体的营养物质却只存在于髓之外。也就是说人体之中,气是各个部位都存在,在不发挥功能的时候,有精的地方无营养物质,有营养物质的地方没有精,所以,精就不能够化合气和营养物质而产生功能。
由此,我们就可以真正理解“夫精者,身之本也”之义:
没有精的化合,形体永远是形体,就如同植物人一样,没有功能的发挥,这不是正常意义上的“人”。
有了精的化合,运动功能、神志活动才得以发挥,形体存在的目的才得以实现。
②、化生血液。
血中不只含有水液和营养物质,更含有精微物质,而这种精微物质就来源于精中之骨髓。
③、主生殖。
这是生殖之精的作用。

3、精的出入。
人体之中,只有气具有自主运动性,其他所有的物质都是随着气的运动而移动:血随气而行;津液随气而布散;精随气而外出。
人体之脏腑,肝具有调气主疏泄的功能。也就是说,体内之气的运行是由肝掌控的,故而,精的外出靠的是肝。
肾主纳摄,所以,精的内入靠的是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肾藏精”。
生殖之精是只出不入,这里,我们不做谈述,对于其他的精而言,其内入和外出是相对于骨而言的。
用弹簧来比喻:向外拉的力就是肝的疏泄;向内缩的力就是肾的摄纳。
理论是为临床服务的,认识精的出入之后就能很好的指导临床。比如常说的遗精,就是精不该外出的时候外出,这时,我们的直接诊断就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肾虚,藏精不力;二是肝功能过强,疏泄太过所致。

4、精的养护
(1)、先天之精的养护。
人之生,先天之精已成,只有消耗,不能补充。“食物如同灯之油,药物如同拨灯芯”,先天之精就是这个灯芯;照亮,是灯的功能。试想,灯芯都用完了,灯还能亮吗?同样道理,先天之精都用完了,人体还能发挥功能吗?答案是绝对没有。故而,要想长久拥有正常的神志活动和运动功能,就必须对先天之精进行很好的养护,否则,就会导致西医上的脑萎缩、老年痴呆等病症的出现。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在出生之时,脑细胞就已经成为定数,只能死亡,不可再生。虽然我们可以激活以前没用过的脑细胞,但却不能生变新的脑细胞。这里说的脑细胞,就属于中医上的先天之精。不管生命有多长,但最终都脱离不了一个“死”,其原因就在此。
虽然每个人的结果都一样,都要死,但生命的过程却大不一样:有人开心地过,健康的活着;有人却悲伤地过,病痛地活着。在共产党领导的今天,更多的人不为吃穿发愁,故而,我希望世人,更加开心、健康地生活。
由于出生之时,先天之精就已经成为定数,故而,后天的养护就是要更好地保护,不使其更多地消耗。而消耗,就是精的外出,化合气和营养物质发挥功能,因生命在于运动,所以,适量的运动和神志活动是很好的,但绝不能太过。试看,重体力劳动者和繁累的脑力劳动者,他们的寿命都不是很长。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失眠的病人要赶快调治。我们都知道,刚出生的婴儿,睡觉越多越好,中医认为这样做能很好的养护精。
①、由于精的外出靠的是肝,故而,尽量不要生气。因为“怒则气上”,肝的疏泄功能增强,可使更多的精外出而发挥功能。生活当中,很多人在生气之后,要么精神亢奋,睡不着觉,要么就运动功能增强,“气得发抖”,这就是精的外出而化合气和营养物质的结果。
饮食方面:肝主酸,酸性收敛,适当地食用酸性食物可很好的防止精的过多外泄。比如醋、西红柿等。
②、由于精的所藏在于肾,所以,养肾是关键。
恐伤肾,生活当中要尽量的避免被恐吓。
肾开窍于耳和二阴,不能常听噪音及长久的忍憋二便。

(2)、后天之精的养护。
①、后天之精亦为肾之所藏,肝之疏泄外出,故而,养肝护肾为第一,可仿上面之法。
②、久立伤骨,要尽量避免长久的站立。
③、虽然后天之精可补,但也一定要注意消耗的量,如果消耗过量,补起来可就麻烦了,故而,对于性生活,一定要有度。看看历史书上的皇帝,凡荒淫无度的,都活不长。
④、肾藏精,我们可以通过补肾的办法来补精。
黑色入肾,常食黑色食物可以补肾,如黑豆、黑米、黑木耳、黑芝麻等。有些东西虽不黑,但实践证明,其也有补肾作用,如山药、枸杞子、何首乌、干贝、鲈鱼、栗子等,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食用。
中医有句话“吃啥补啥”,所以,可以适当地食用猪、牛、羊等的骨髓,来补充我们后天之精的不足。
这里,我简单的说一下“吃啥补啥”的道理。
“吃啥补啥”,是中医上的说法,也是生活当中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其意就是说吃了与人体相对应的东西之后能很快地补充人体相对应之物。吃骨补骨、吃眼补眼、吃狗鞭能增强性功能等就是如此。
天人相应,外界之物与人体相对应。动物与人体相对应之物,其营养物质的构成和含量也相差不多,故而,被吃进人体之后,能更快的补充人体局部之所需。
假如人体的一克骨髓是由1个A、2个B、4个C、5个D构成,当我们要补充骨髓时,不但要补充A、B、C、D这些物质,更要按照1:2:4:5的含量比例来进行。如果这个比例失调,那么,骨髓还是不能很好地补充。如补充100个A、B、C、D物质,这时只能补充20克骨髓,更为糟糕的是,留有的80个A、60个B、20个C会成为人体之负担,想要清除吧,对人体有用,不清除吧,人体一时还用不上,真是“鸡肋”。多说一句:人体肥胖的发生就与这个机理有关。
而动物的骨髓很有可能也是由1个A、2个B、4个C、5个D构成,人体食用后不但能更好的补充骨髓之不足,更不会导致“鸡肋”的出现。
也许有人会问:不运动,不消耗精,则更能养护精,可为什么说生命在于运动?
确实,不运动,精之所藏则更多,但是,人的寿命并不仅仅是由精的含量多少来定的。你的精再多,遇上空难,也会立即毙命;你把精藏的再多,但津液病变之后出现的痰湿堵塞、血液病变之后出现的血瘀、血溢等,同样会使你减寿。所以,只有适当的运动,使得血流畅通,津液布散正常,清者入、浊者出,且在排除外界灾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活到该有的寿限。

附 精的病态治疗
精微物质是人体所需的基本物质,其病态只有虚少一种。
根据精的功能,我们可以知道,精的不足,会导致人体功能下降、生血不足和生殖功能低下,这三种病态会在后面有关的章节里谈述,这里只说由于精的出入异常而导致人体的病态。
除生殖之精外,其余的精都藏于骨中,出于骨之外则化合气与营养物质产生神志活动和运动功能。这个出和入是相对于骨而言的。正常情况下,该出的出,指导功能发挥;该入的入,减缓功能或使功能消失,让人体得以休息。
1、出多入少证
不该出的时候,精外出增多;该入的时候,却不入,这时就出现了出多入少证。精出的多,人体功能就出现病理性亢进。
运动功能亢进:可出现多动症、手足震颤症等。
神志活动功能亢进:可出现胡思乱想、失眠多梦等。
这种病态的产生,只有两种情况:肝的疏泄太过,导致精的外出增多;肾的藏精功能下降,摄藏不力,使得精的进入减少。
治疗时,因肝的疏泄太过导致的,柔肝抑肝,药物可选白芍、乌梅、木瓜等;因肾的摄藏不力导致的,补肾固摄,药物可选熟地、五味子、山萸肉、益智仁、龙骨、牡蛎等。
当然,在临床上更要用寻根法找到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求本治疗”。
这里多说一下临床常见之症状——失眠多梦,以便对精有个更深的了解。
当人在睡觉休息时,肾就将精收藏于脑骨中。如果由于肝的疏泄太过或肾的藏精功能下降,睡觉时本应由肾所藏的精不能很好的摄留于脑骨中,更多的存留在血中,还在化合气和营养物质使人“不得休息”而产生神志活动,这时就出现了失眠多梦的病态。现在我们都知道,人在休息时,大脑停止工作,人就安睡,可当大脑还在乱想时,人则睡不熟。这是因为大脑还在释放信号的缘故。大脑释放信号,就是中医上精的外出。
中医诊断学上把失眠多梦的病机归结到心,认为是血虚无以养神所致。心藏神是不错,但失眠多梦是因血虚不能养神而导致的这个说法有点欠妥:首先,书上对“血是怎么养神的”这个问题谈不明;其次,临床上常见的“胃不和而夜不安”、“惊恐不寐”、“冻醒了”、“热的睡不着”等,用“血养神”怎么解释?
对于失眠多梦:
1)、肝的疏泄太过
肝主疏泄,调达气机。有火之后,火热伤气,导致疏泄太过;受寒之后,自我调节,导致疏泄太过;阴血不足,调血功能代偿增强,导致疏泄太过;有物堵塞,气机不通,为了恢复正常,可使疏泄太过。
临床上,实火所致失眠,可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竹叶石膏汤等做治疗,肝火上炎者,可选天麻钩藤饮做治疗;虚火所致失眠,可用增液汤等进行治疗;郁火所致失眠,可用小柴胡汤、逍遥散等做治疗。
外寒所致失眠,可用桂枝汤等做治疗;内寒所致失眠,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阳和汤、四逆汤等做治疗。
阴血不足所致失眠,可用四物汤加味治疗。
痰湿堵塞所致失眠,可用二陈汤加味治疗;半夏“一两降逆,二两安神”重用之后,安神效果比较好,配用茯苓,则更好。
气滞所致失眠可选逍遥散、四逆散等做治疗;
血瘀所致失眠,可选血府逐瘀汤做治疗。
也可用治标的抑制肝之疏泄的方剂,如陈潮祖老先生编写的《中医治法与方剂》上的救逆汤(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门冬、阿胶、生龙骨、生牡蛎)和一甲煎(生牡蛎60克)。
我在临床上遇见因肝之疏泄太过所致的失眠多梦,一般会选用白芍和牡蛎这两味药,且用很大之量,结合治本之药,效果很好。
2)、肾的藏精不足
肾虚之后,藏精不足;宿食、停饮等导致胃肠道堵塞,肾的纳气功能增强之后,使得另一个藏精功能下降而出现失眠多梦;积滞堵塞肠道,胃中之物下降更加费力,同样使得肾的纳气功能增强,藏精功能下降,也会出现失眠多梦(肾在营养物质吸收中的作用,在饮食物系统中已经谈过了)。
肾虚所致的失眠,可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真武汤等做治疗;积食所致失眠,可选保和丸等做治疗;停饮所致失眠者,可选瓜蒌薤白半夏汤做治疗;肠腑不通所致失眠,可选承气汤和温胆汤做治疗。
我在临床上遇见由于肾的藏精不足所致的失眠,一般会选用熟地或生地60—150克,山萸肉10克,甚至更多,再结合治本治疗,效果还行。当然,也可以适当加用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花、夜交藤、磁石等治疗症状的安神药。
《陕西中医函授》1992年第二期第4页上有一个病例,可借鉴:一中医治疗刘汝周失眠,月余目不交睫,疲惫烦躁欲死,百治罔效,投以熟地500克,肉桂6克,服后酣睡如雷,而病如失。
这里多说一点的就是:食醋是一味很好的安神品,酸主收敛,可以防止肝的疏泄太过,也可以增强肾的藏精功能,故而临睡前喝一点醋,对失眠多梦有一定的疗效。注意:醋,一定要烧开过的,因生醋的活血作用强,而熟醋的安神作用强。如果觉得太酸,可以加到温开水里服用。
2、出少入多症
物质之精该出于骨的时候不出或出的很少,就会出现出少入多证,这时,人体的功能就下降。
运动功能下降:出现好静不动、动则无力,甚则出现我们常说的植物人症。
神志活动功能下降:出现默默不思、表情单一、昏昏欲睡、嗜睡、抑郁等病症。
这类病症的产生,要么就是先天之精不足,要么就是肝的疏泄功能下降所致。
先天之精不足,不可补充,只能激活,临床上可选活血、化痰、开窍之药用之。
对于肝的疏泄不力导致的,治疗时首先要疏肝,药物可选柴胡、郁金、香附、元胡、玫瑰花、薄荷等;其次,要针对导致肝之疏泄功能下降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由于后天之精有生血作用,故而,精出的太少,还会导致生血不足,出现血虚证。直接治疗就是补血,药物可选当归、熟地、白芍、阿胶等;补精,药物可选熟地、山萸肉、何首乌等。寻根治疗就是要找出导致精外出减少的根本原因,并治疗之。
 
本帖最后由 阿壮 于 2014-3-14 08:58 编辑

二、骨

1、骨的含义
骨,就是我们常说的骨头,里面藏有骨髓,所以,《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骨者,髓之府”。
中医古籍中将骨分为脆骨和硬骨两类。骨质较软的称为脆骨,骨质较硬而支撑力强的称为硬骨。《灵枢•骨度》对人体骨骼的名称、形态、数量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但古今对同一骨骼的命名不尽一致:如颈椎,古称项骨;胸椎,古称背骨;肱骨古称臑骨;尺骨,古称正骨;桡骨,古称辅骨;股骨,古称髀骨,等等,当然,也有古今名称相同的,如膝前之骨,均称髌骨。

2、骨的生理功能
支撑人体:《灵枢•经脉》说“骨为干”,骨是支撑躯体、维持形体的总支架。
保护重要器官:越是重要的器官,越有骨的保护,如颅骨保护脑髓,肋骨保护西医上的“心肺”等。
协同运动:在肉和筋的作用下,骨出现屈伸或旋转,而表现出各种躯体的运动,故而《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3、骨与脏的联系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其充在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都说明了肾与骨的关系。
当骨发生病变的时候,肾就要发挥更多的功能来修复,这样会使肾的其他功能下降,如男性青年骨折后,易出现频繁遗精;老年人骨折后,常发生二便失禁;女性骨折后,多出现月经不调等等,这些都是肾主纳摄功能下降而出现的病症。
因于叶天士《温热论》谓“齿为骨之余”;《诸病源候论》说“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所以,取象比类、以外揣内,从齿的情况就可以诊断出体内之骨的情况:牙齿好,体内之骨正常,肾功能强;牙齿松动,则体内之骨也弱,肾功能低下。

附 骨的病态治疗
中医教材里有专门的《中医骨伤学》,这里,我只谈两种病证和几个验方。
1、骨质增生症
骨质增生,就是我们常说的骨刺。而骨刺在中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一般不会发病。但在少数的中老年人身上,会出现疼痛和活动不利,这时,就要做治疗了。
实际上,骨刺对人体而言,是好事,使人体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体现。我们知道,在生活当中,遇到桌子不稳的时候,就会用一块垫子垫住。同样道理,老年人由于走路不稳,机体在自我调节作用下也用垫子将不稳的地方垫住,这些垫子就是我们常说的骨刺。
如果骨刺引起轻微症状,就无需治疗,只需要适当合理的运动即可,让机体自行适应骨刺的存在。但是,如果症状严重,机体自己适应不了的话,就要做治疗。
怎样做治疗?
首先,我们要明白骨刺为什么能让人体出现病态?
桌子不稳,用垫子垫住。如果出现问题,只有两种情况:垫子的不合适或垫垫子的桌子腿部位有问题。取象比类,骨刺让人体出现病态,也只有两种情况:骨刺垫的不合适或是骨刺上面的筋有问题。搞清楚了这个道理,后面的就简单了。骨刺既然是个垫子,如果人体走路稳了,就没必要去垫这个垫子;假如开始的时候人体走路不稳,用垫子垫上,后面走路稳了,也就再没必要垫更高的垫子;如果走路一直不稳,人体在自我调节作用下垫更高的垫子就可以。所以,骨刺的发病与这个垫子没有任何关系,只能是骨刺上面的这个筋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骨刺导致的病态实际上就是筋的病态。从西医上来谈,骨质增生处的上方有肌腱附着。如果肌腱被撕裂,试想,能不疼吗?这也就是骨质增生引起症状的病人为什么坐着、躺着都不是很疼,但站着或走路时更疼的原因。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知道,骨刺的症状治疗实际上就是筋病的治疗。把筋病治疗好了,骨刺的症状也就彻底好了。这也就是有人在生活当中用陈醋来治疗骨质增生的原因。酸入肝,肝主筋,陈醋可以修复被撕裂的肌腱。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做了手术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大部分病人过段时间还会出现症状?
这是因为,手术时将增生的骨质已经去掉,上面肌腱的外撑张力减少或消失,故而,病人的症状也就减轻或消失。如果病人从此以后走路很稳,不需要垫子,所以也就不会再产生骨刺,这时,就不会出现症状复发的情况。但是,更多的人是因为身体本身的原因而出现走路不稳,产生骨刺。手术后,这种状态依然没有改变,还是照样需要这个垫子,这就形成新的骨刺。新的骨刺对其上面的筋还是要外撑,由于不能适应这种情况,故而,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症状复发。
可能还有人会问为什么小针刀可以让骨质增生导致的症状减轻或消失那?
这是因为小针刀可以把附着在增生骨质上的肌腱进行一定的剥离切断,经过这个手法后,局部的肌腱受力减少,这样,就可以缓解或消除症状。但是,人体都有自我修复功能,过段时间后,受损的肌腱得到修复,又附着在增生的骨质上,受到支撑张力,疼痛等症状就又出来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复发。
所以,骨质增生症的根本疗法就是要修复肌腱。

2、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就是骨中的营养物质不足,直接治疗就是滋补肾阴,药物可选:熟地、玄参、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桑寄生、潼蒺藜、紫河车、龟板、鳖甲等。
当然,临床上必须要治疗导致骨中营养物质不足的根本病因。

3、几个验方
1)、张德娥接骨法
张德娥的师傅张良能,是邢台县龙华村人,在本村诊所工作,长年害病,家庭贫困,每年由卫协会救济。这位老先生行医四十余年,对于祖国医学有丰富的经验,由于党对他的照顾,在1956年他临终的时间,将徒弟张德娥叫到床前说:“我有个接骨秘方,轻易不肯告人,今天传给你,要牢牢记住,以后好为人民服务,我绝不能把他带到土里,以此报答党对我的照顾。”张德娥记住了老先生的秘方和嘱语,1957年仅一年的时间,张德娥用此方治疗了三名骨折患者,均应手取效。张德娥为了响应祖国的号召和老先生的嘱语,使秘方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在这次三献运动中公开的把秘方献了出来。其方如下:
处方:桑白皮、五加皮、血竭花、儿茶、海螵蛸、乳香、没药、煅牡蛎,以上各等分,成人各一两,小儿减半。
制法:用乌鸡一只,去毛,并去净腹内杂物,连肉带骨、血、油等,与药共捣如泥状,摊在白布上待用。
用法:将骨折处整好,用摊在白布上的药包好,再用夹板固定,待四小时就把药去掉,不得超过时间,不然,就要生出骨节(假骨)来,如患处出血,可加麝香少许。
病例:郭修考,左胳膊骨折,碎骨吱吱响,痛得难忍,张德娥依法配制接骨丹,按时上药,果然长好。连治带休息,不到一个月,就参加了重体力劳动。他高兴的说:“俗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我这胳膊断了不到一个月就好了。”
2)、阜城县老农民朱贵田,献出了治疗骨折的秘方,此方治疗患者40余名,百治百验。
处方:牛角末三钱、血余炭三钱、红谷子米(轧面)半斤、干醋三斤。
制法:先将三斤干醋,熬剩半斤(如手指骨折可酌减),加入小米面熬成糊,再放入牛角末,后入血余炭搅匀,用棍挑之,有丝为度。
用法:将折骨对好,用白布摊药敷伤处,用木板捆好,24小时有虫行感觉即愈。
3)、《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年第六期上,张宝山治疗骨结核:用蜈蚣、全蝎各40克,蛰虫50克,研末分成40包,早晚各以1包与鸡蛋搅匀后蒸食或炒食,2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6个疗程,观察10例,治愈8例,显效1例。
 
三、脉

1、脉的含义
形体构成中的“脉”,为血脉,又叫做脉管、脉道、血府,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血管。在《黄帝内经》中已经记载有搏动的血脉,并取名为“动脉”,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两额之动脉”、“两颊之动脉”、“耳前之动脉”的记述。在《灵枢•血络论》则注意到针刺血脉,有的“血出而射”,有的“血少黑而浊”,这显然是对我们现在认识的动、静脉差异的直观描述。
血脉与经脉、络脉(合称经络),虽然都是“脉”,但含义却有所不同。脉,原写作脈,先秦时又作衇,是一个会意字,表示身体里的一种支脉,其本义为血管。《说文解字》释为“水之斜流”,后世注为“水之永长流也”。先秦学者认为天有天脉,以利星象之运;地有地脉,以畅江河之流;人有人脉,以利血气之用。在《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到“脉者,血之府也”,所以,我们常说的血脉,就是指血管。但经脉、络脉的含义却是经络,如“足臂十一灸脉”、“阴阳十一灸脉”等。
由于有些经脉(如肺经)有部分和血脉(桡动脉)平行,所以,现在有些人就将“经络”与“脉”混用起来。

2、脉的生理功能
运行血气:脉是运行气血的管道,所以,明•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就说脉为“血之隧道”。
约束血行:脉有约束血行的功能。在《黄帝内经》中《灵枢•决气》篇里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张介宾的《类经》对此解释说:“壅遏者,堤防之谓,犹道路之有封疆,江河之有涯岸。”
所以,脉,既可以防止血液逸出而避免出血,又可以规定血流方向,使之布达于所需之处。

3、脉与脏的联系
脉与五脏均有联系,其中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所以,中医里就有“心在体为脉”一说。
脉中有血,由于血的充盈靠的是脾,故而,脉与脾有联系。
脉中有气,由于肾纳气、肝调气、肺排气,故而,脉与肾、肝、肺都有联系。
由于五脏都与脉有联系,所以,中医就可以据脉诊病。
附 脉病的治疗
脉的主要功能就是统血,使之不外溢。结合西医知识,我们知道血管还有交换内外物质的功能。如果脉的功能下降,不但会出现血溢,即出血,而且还可导致血中的营养物质不能正常的传送到津液中,而出现瘀积即血瘀情况。
心主脉,在临床上见到血管病变如动脉硬化症等,首先就要责之于心;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转运而致血中浓度过高的病态如西医上谈的高血糖、高血脂等中医称谓的血瘀症,也要责之于心。
对于脉的病态,我们在治疗时选用牛膝、红花和川芎等来补脉之虚的同时,更要养心补心,药物可选:当归、白芍、阿胶、丹参、酸枣仁、柏子仁、龙眼肉、紫河车、熟地、麦冬、百合等。
当然,我们更要用寻根诊断法来找出导致脉病的根本原因,一并治疗。
 
四、筋

1、筋的含义
筋,《灵枢•经脉》中说“筋为刚”,就是说筋为形体中一类坚韧刚劲的物质,相当于西医所说的神经、肌腱、韧带、筋膜等。
筋更多的是为关节运动服务的,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就说“诸筋者,皆属于节”,由于膝关节的筋最多,故而《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就说“膝为筋之府”。
至于《黄帝内经》中的“宗筋”,一个含义为多条肌腱筋膜的集合汇聚之处,如《素问•痿论》说“宗筋弛张,发为筋痿”;另一个含义是指男子的阴茎,如《素问•厥论》说:“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2、筋的生理功能。
连接和约束关节:筋起着连接骨节肌肉的作用,并在骨与骨相衔处以筋膜包裹约束,形成关节,有利于骨节肌肉的相互联结与协同作用,保证了机体的正常运动。
主持运动:机体关节之所以能屈伸转侧,运动自如,除肌肉的收缩弛张外,筋在肌肉与骨节之间的协同作用是颇为重要的,所以,《素问•痿论》说“宗筋之束骨而利机关也”。

3、与脏的联系
筋为肝所主。《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肝主筋”,所以,筋与肝在生理病理上有相当多的联系。
生理上,肝的气血濡养着筋:《素问•经脉别论》里的“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和《素问•平人气象论》里的“肝藏筋膜之气”,说的都是肝之精气,布散于筋而充养筋膜。
病理上,肝病之后自然要伤及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素问•痿论》中指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当然,筋病之后也可伤肝,如《素问•痹论》中说的“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等。

附 筋病的治疗
临床上见到筋伤之病,我们的直接治疗就是选用补筋之药如木瓜、杜仲、补骨脂、龟板等。
下面,说说一些关于筋病的单验方: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接筋之方:方用旋覆花细末五六钱,加白蔗糖两许,和水半茶杯同熬成膏。侯冷加麝香少许(无麝香亦可),摊布上,缠伤处。至旬日,将药揭下,筋之两端皆长一小疙瘩,再换药一贴,其两疙瘩即连为一,而断者续矣。若其筋在关节之处,又必须设法闭住,勿令关节屈伸,筋方能续。《外台秘要》有急续筋方,取旋覆花根洗净捣敷创上,日一、二易,瘥止。是取其鲜根捣烂用之也。因药房无旋覆花根,是以后世用者权其用花,想性亦相近,故能奏效。
《天津医药杂志》1966年第三期上:卢存寿介绍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每日用生地90克,间歇煎服。共治疗23例,均取得较好疗效。
《中医杂志》1984年第七期上,郭锡康介绍治疗急性腰扭伤:用大黄粉、生姜各适量,先将生姜绞汁于干净容器中,然后加入大黄粉,调成软膏状,平摊于扭伤处,覆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12—24小时未愈者可再敷。治疗腰扭伤110例,全部治愈。其中1次者86例,2次者22例,3次者2例。
《江苏中医》1989年第八期上赵德荣治疗痹症:取大而饱满的巴豆1—2枚,去皮,研磨溶于30克白酒中。用时,夏天令患者坐在骄阳下,秋冬坐卧在火炉旁,将药在炉上微温,再在患者痛处反复搓擦,以皮肤感觉微热为宜。用药后半小时,局部出现红色丘疹或水泡,并感瘙痒疼痛,可用生姜片轻轻擦拭,以缓解瘙痒疼痛。一般轻者治疗1次,重者治疗2次(2次擦药相隔5—7天),即可治愈。曾治疗急、慢性寒痹72例,效果显著。
《山东中医杂志》1986年第一期上,孙冠兰治疗风寒湿痹:将马钱子30克(香油炸至焦黄色),血竭60克,共研细末,分60包。每次服1.5克(一包),每天2次。治疗16例用他药不效者,一般服用1—2剂即愈。
《中级医刊》1989年第一期上,朱新武等治疗面神经麻痹:取马钱子适量,放清水浸24小时后,捞出沿纵轴切成厚约1毫米的薄片,间隔0.5厘米成片排列粘贴于橡皮膏或伤湿止疼膏(大小根据病人年龄和面部大小而定,一般要求能盖住面颊部)上,然后贴敷于患侧面颊部,7天更换1次。共治疗52例,均在发病后6—21天开始用药,结果用药1次治愈42人,用药2次治愈10人,治愈率100%。
《浙江中医杂志》1991年第十期上徐有全等治疗风寒顽痹:许多风寒顽痹,平素畏寒喜暖者,用硫磺治之,均能收到满意效果。曾对20例服用硫磺后的患者随访,多数患者每次服硫磺0.2克,每日3次,连服1—3个月后,感到肌肤温暖、关节灵便,且无副作用。经肝功化验,均未发现蓄积中毒现象。
 
五、肉

1、肉的含义
肉,包括肌肉、脂肪和皮下组织等,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瘦肉和肥肉。

2、肉的生理功能
保护内脏:《灵枢•经脉》中说:“肉为墙”,意为肉起着屏障作用,可以保护内在脏器。比如当有外部强力作用于人体的时候,肉就可以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
进行运动:机体正常运动,需要肉、筋和骨的协同作用。肌肉正常收缩弛张,人体运动自如,如果肉过于软弱或挛急,则会导致运动无力或运动受阻,甚至会出现四肢痿废不用或拘挛强直的情况。

3、与脏的联系
肉与五脏之中的脾关系最为密切。《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 ,故而,脾功能下降时,肉就弱;反过来说,我们只要见到肉的萎弱不用,直接诊断就是脾虚所致。

附 肉病的治疗
中医上所谈的肉:包括瘦肉和肥肉。瘦肉,相当于西医上肌肉中的肌腹;肥肉,相当于西医上的脂肪。
《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养肌肉,故主肉”,人体肌肉的壮实与否,与脾胃的运化功能相关,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必然会导致肌肉消瘦,软弱无力,甚至萎弱不用。这也是《素问•萎论》所说“治萎独取阳明”的主要理论依据。
所以,在临床上只要见到肌肉的消瘦,直接诊断时就要责之于脾。
治疗上,见到肌肉萎缩的病变时,直接治疗就是选用补肉药物如山药、大枣、甘草等。
这里,再谈谈肝木和脾土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木有疏土的作用,肝有克脾的作用,但怎么个“疏”和“克”法?
从西医上谈,肌肉的运动是靠神经来支配。如果神经的不正常,必会导致肌肉运动的不正常:神经过于紧张,则会出现肌肉的震颤抖动;神经的松弛,则会出现肌松不用,甚至导致肌肉的萎缩;而肌肉中间肌腹的运动,靠的是两边肌腱的牵拉,也就是说,肌腹的运动是由肌腱支配的。由此可见,肌肉的运动靠的就是神经和肌腱的支配。换句话来说,就是神经和肌腱对肌肉有约束作用,因前面说了,神经和肌腱相当于中医上的筋,所以说筋对肉有约束作用。而筋由肝所主,肉由脾所主,推之可知,肝对脾有约束作用。这种作用就是我们中医上所说的木疏土,肝克脾。
《中医杂志》1985年第六期上谈有治疗肌强直,用厚朴9—15克,水煎服,治疗多例,效果良好。
 
六、皮

1、皮的含义
皮,就是我们与外界相接触的部分,包括我们的皮肤、口腔粘膜、鼻腔粘膜、胃肠道内壁、膀胱壁、尿道内壁、女性的阴道壁等等。

2、皮的生理功能
防御外邪:皮肤主一身之表,是人体抵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和主要屏障。
一般认为皮肤抵御外邪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卫气的盛衰和腠理的疏密。
《灵枢•本脏》中说卫气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功能,所以,当卫气虚弱时,皮肤不充,御邪的能力低下,外邪容易入侵。
腠理为皮肤上面的空隙,其疏与密,决定着汗孔的开与合。皮肤腠理疏松,汗孔异常开启,外邪则可乘虚而入,所以,《灵枢•百病始生》里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
调节津液代谢谢:皮肤上的汗孔就是为了出汗而设的,所以,汗孔的开合度就决定着排汗的量。由于皮肤是通过这种形式来调节人体津液代谢谢的,故而,中医临床常以此来解释病机和指导治疗。如常说的暑热之邪最易伤津,原因之一就是暑性升散,热迫汗出,以致津液耗失过多;对于急性皮肤水肿之证,我们可以应用《内经》中所谓的“开鬼门”而宣肺利水,以排除多余水液,达到消肿目的,等等。
调节体温:体温的相对恒定,是通过对体内产热和散热过程的调节而实现的。其中散热过程则主要靠皮肤(现代研究表明,皮肤散发的热量约占人体总散热量的84.5%),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就说“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辅助呼吸:肺在体为皮而主排浊,皮肤上的汗孔在排汗的同时更可以排浊气而辅助呼吸。《内经》中称汗孔为“气门”的道理也就在于此。

3、与脏的关系。
《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说“肺之合皮也”, 所以,皮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

附 皮毛病的治疗
由于肺主皮毛,所以,在临床上只要见到皮肤损伤的病变,直接责任者就是肺。
这里,我简单的说一些单验方:
《天津医药杂志》1966年第三期上卢存涛介绍:对于湿疹、神经性皮炎、荨麻疹,每日用生地90克,间歇口服,共治疗37例,均获较好疗效。
《四川中医》1989年第九期上严天顺治疗荨麻疹的经验:用蝉蜕15克,糯米60克,黄酒60毫升。先将糯米炒至焦黄,装入瓷缸内,加水150毫升,用文火炖煮1--2分钟后,加入黄酒及碾碎的蝉蜕末,再以武火煎1--2分钟,一次顿服。治疗20例,一般轻者1--2次,重者3--4次即愈。若于睡前服后盖被取微汗更佳。如李某,女,30岁。病荨麻疹已半年余,每因风吹、脱衣、接触冷水即发,先起四肢,继则全身,瘙痒难忍,伴心烦不宁,颜面浮肿。曾服中西药治疗无效,乃用上法,连进3剂,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中华皮肤科杂志》1960年第二期上徐绍生治疗荨麻疹的经验:用鲜金银花30克,水煎服,每日3次。治疗荨麻疹3例,均在3天内治愈。其中1例服药2天,2例服药3天痊愈,经观察2个月无复发。
《四川中医》1986年第六期上涂来恩治疗脓疱疮经验:用马鞭草500克,煎水600--700毫升,涂擦患处,每日5--6次,一般3—5天即可痊愈。试用多年,效果满意。
《黑龙江中医药》1989年第四期上治疗脓疱疮:用新洁尔灭棉球消毒,刺破脓疮,外撒雄黄、白矾,每日2次,一般3天痊愈。
《江西中医药》1981年第三期上薛维治疗湿疹经验:取鲜马鞭草90克,加水500毫升,煮沸,待冷却后外洗患处,1日数次。用治急慢性湿疹,效果满意。
《江西中医药》1990年第六期上刘德选治疗湿疹经验:用苍术、生马钱子等量,焙干研细末,名“苍马散”外敷患处。治疗阴囊湿疹,效果显著。例曾某,男,51岁。阴囊部及两大腿内侧布满红色丘疹,奇痒且痛,搔破流黄水,可见古铜币大小的溃疡面,内外用药治疗不效。用“苍马散”10克,浴后外敷,3天治愈。
《新医学杂志》1977年第九期上治疗湿疹:生蒲黄细粉撒布患处,治疗30例,均于6—15天内治愈。
《新医学》1973年第六期上,潮安县归湖卫生院治疗湿疹经验:用硫磺和甘草以2:1比例水煮半小时,取硫磺晒干,研末分装胶囊内,每粒0.6克。成人每天服4—5粒,小儿酌减,1次吞服。治疗8例,均痊愈。
《四川中医》1986年第十一期上李武忠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经验:取虎杖100克,加水1500毫升,煎取1000毫升,过滤,待温,坐浴10—15分钟,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共治疗霉菌性阴道炎30余例,全部临床治愈。
《新医药学杂志》1977年第一期上胡延溢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经验:用马鞭草30克,煎煮去渣,趁温坐浴,浸泡阴道10分钟,同时清洗阴道皱襞,每天1次,5天为一疗程,共治100余例,均获痊愈。
《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第十二期上刘慧华介绍:外用黄柏矾倍散治疗宫颈糜烂108例,效果满意。药物及用法:黄柏、枯矾、五倍子各60克,雄黄15克,冰片、乳香各3克,共研细末备用。待月经干净3天后,先用1比5000高锰酸钾溶液灌洗阴道,然后将带线的棉球放在上述溶液内浸湿,蘸上黄柏矾倍散,贴服于宫颈上,次日换药。一般用药2次后,糜烂面即呈膜状物脱落,即可改用柏冰散(黄柏60克,冰片3克,研末和匀备用)1--2次,以资巩固。次月月经干净后3天复查,98%痊愈,2%好转。
《中国农村医学》1990年第四期上姚祥云治疗牛皮癣的经验:用生川乌100克,老陈醋适量。先将生川乌研细末,再过筛重研一次,然后加醋调成稀糊状,装入消毒的有色玻璃瓶内,密封备用。第一次上药前,先将患处用温水洗净,再用刮匙在患处用力刮搔数次,将药涂上,每日3次,治疗20余例,均获愈。用药期间,忌饮酒、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例方某,男,50岁。患牛皮癣16年余,多方治疗,不见好转,用上法10天后痒止,25天后皮肤损害部位由硬厚变软薄,35天治愈。随访3年,未复发。
《陕西中医函授》1992年第三期王志平介绍自制马醋液治疗牛皮癣的经验:取生马钱子适量打碎,用陈醋泡24小时后,将其药液外擦患处,每日3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痊愈。
《河南中医》1988年第四期上马建国治疗毛囊炎的经验:用山楂片40克,煎水烫洗,每日2次,1剂可使用2天。一般4天即愈。
《浙江中医杂志》1991年第六期上治疗带状疱疹:取头发10克,烧灰研细末,麻油调糊,外涂患处,无须包扎,日1次,一般1次痛止,2次痊愈。
《江西中医药》1982年第三期上治疗寻常疣:单用生三七粉,每次1克,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连服3—5天,治愈寻常疣14例。病案举例,胡某,男,3岁,左眼下睑内眦侧生有1颗绿豆大的赘生物,面部也有10余颗,经皮肤科诊断为“寻常疣”治疗无效。随后转中医治疗,给予生三七粉,每日1克,日服3次,共服6天,停药1周后,寻常疣全部消失,无痕迹。
《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三期上赵振民治疗顽固性下肢溃烂:用单味鲜皂角刺水煎服,每次50克,1日3次,治疗下肢顽固性溃烂,效果满意。例,王某,男,61岁。10天前下河捕鱼后出现下肢湿疹,搔破后感染,红肿溃烂,肉色暗红,流出脓液甚多,西药治疗无效。用上药3天后明显好转,治疗1周而愈。
《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十期秦高治疗小儿褶烂:冰片2克,研成细粉,与痱子粉20克拌匀,扑在患处,日数次,治疗患儿151例,年龄绝大多数在6个月以下,经1—4天治疗后,全部有效。
《中医药信息》1990年第四期上刘桂华治疗红斑狼疮经验:用甘草12克、红参8克,水煎服。代替皮质激素,治疗1例红斑狼疮,10天后病情开始好转,激素量渐减,炙甘草和红参量亦减。两个月后病人基本恢复,停用激素,经2年观察病情较稳定。
《黑龙江医药》1976年第二期上徐法成治疗脂溢性皮炎:用五倍子、杏仁各9克,研末,放适量白酒浸泡2天。外涂患处,每日3—5次。治疗4例,痊愈3例,复发1例。
烫伤,《本草新编》上介绍:凡遇热汤滚水泡烂皮肉,疼痛呼号者,用麦冬半斤,煮汁两碗,用鹅翎扫之,随扫随干,随干随扫,少倾即止痛生肌,神效之极。
对于发背痈:陈士铎介绍:用金银花七八两,加入甘草五钱、当归二两,一剂煎饮,未有不立时消散者。其余身上、头上、足上各毒,减一半投之,无不神效。煎药时,不妨先取水十余碗,煎取金银花之汁,再煎当归、甘草,则尤为得法。
对于脚气,我在临床上取白矾、枯矾适量,开水化开后加醋半斤,泡脚,每次10—30分钟都可以,每日1—3次均可,一般当天见效,3天即可。要注意的是在浸泡过程中,见水泡就要用针刺破。最后将自己的袜子、鞋垫等都要用这个药水洗过。
对于鸡眼,我常用一根针灸针就可以解决问题:局部消毒后,用针灸针对准鸡眼的中心,深刺之后,快速拔出,挤血,疼痛立刻减轻。轻者1次即愈,重者2—3次。
 
本帖最后由 阿壮 于 2014-3-14 10:54 编辑

功能
形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功能的正常发挥,没有功能的形体则是无用的。一个正常的人必须具备两点:正常的形体和正常的功能。
什么是功能?在百度百科中,“功能”的解释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或者指效能。人的功能则是指人体能发挥的正常的有用的作用,说的通俗点,功能就是“动”,脏腑的“动”就是脏腑的功能,人体的“动”就是人体的功能。
人体功能包括我们常说的运动功能和神志活动两种。

一、运动功能。

1、什么是运动
人体的各种活动称为运动。正常的人体有正常的运动功能,如脖子的转动、肩膀的耸动、嘴巴的开合、牙齿的咬动、手臂的移动、腰的活动、腿脚的走动、男性阴茎的勃起等。

2、运动功能的产生
西医上,运动功能的产生,是神经中枢发送信号,由神经纤维传递信息而产生。
取象比类:由于神经中枢就是中医上的精,神经纤维属于中医上的筋,由肝所主,所以,我们就可以推理出:在肝的疏泄作用下,精出于骨以化合气和营养物质而产生运动功能。比如,生气之后的“发抖”,这就是“动”:怒则气上,生气之后,肝的疏泄太过,过多的精出于骨,就化合气和营养物质,这时就产生了“动”。
因此,正常量的精、气和营养物质是运动功能产生的必备条件;而肝功能的正常则是运动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
由于运动是形体的“动”,所以形体的正常则是运动功能发挥的基础。试想,骨折了、筋断了之后还能正常的运动吗?肯定不行。

二、神志活动

1、什么是神志活动
神志活动,就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如思考、运算等等。

2、神志活动的产生
神志活动也是人的一个功能,也是由精化合气和营养物质而产生的,由于心藏神”,故而神志活动是由心来主管的。生活当中的“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神志活动与五脏间的关系
虽然是心主管着神志活动,但神志活动的整体完成没有其余四脏的参与却是不行的。将心比作一个小组的领班,虽然管着这个小组的工作,但没有其他的更多人,单靠自己是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
《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就是神志活动的五脏参与作用。
心藏神:由于“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是担任、接受之意,所以,心在神志活动中的作用就是接受外界信息。
肺藏魄:魄,本义为人体躯壳。我们用眼睛来看人体躯壳,看到的肯定是皮毛,因肺主皮毛,故而,这里的魄就是皮毛之意。那么,皮毛在神志活动中有什么作用?生活当中,脸部的表情就表达了内心世界的情感,还有思考不出来时的“抓耳挠腮”、吓得“起鸡皮疙瘩”等这些都是皮毛在神志活动当中的反应。更多时候,语言表达是自己神志活动的对外表示,但没有气的外出能正常发音吗?试试看就可以知道答案。而气的外出就是由肺主管的。中医,来源于生活,中医之理,就是生活之理,故而,肺藏魄,说的就是肺主管着神志活动的对外表现。
肝藏魂:什么是魂?《黄帝内经》上说“随神而来往者谓之魂”。由于神为心所主,而心的功能是接受外界信息,“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对外界信息的反馈就是魂。
脾藏意:意,会意字,从心从音。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说“心之所谓意”。而“所”的本义为“伐木声”,由于心的功能是接收外界信息,故而,外界信息的向里传递就谓之“意”。
肾藏志:志,战国文字。形声。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意为心愿所往。由于心是接收外界信息的,心的愿望就是把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故而,肾就主管信息的处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智慧”,即对外界的信息和事物迅速、灵活、正确的理解和处理的能力。
从上所知,心接受外界信息,由脾运送到体内,经过肾的智能处理之后,由肝进行反馈,在肺之皮毛中进行表现,这就是神志活动的整个过程。
临床上,对于精神异常的病人,我们就要根据神志活动异常的环节来做诊断,比如“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病人,就是接受外界事物的能力下降,这时的治疗更多的是补心;智力低下的病人,我们的治疗更多是补肾,等等。
附 功能病的治疗
临床上,经常听到一些人说“大夫,我的脖子不能动了,怎么回事?”、“大夫,睡了一晚上觉,早上起来,我的腰就不能动了,怎么回事?”、“大夫,我最近总是好忘事,记不住东西,怎么回事?”、“大夫,我总是失眠多梦,怎么回事?”等等,这时,怎么回答?如果我们知道了功能病症的诊治思路,就不难做出解释和诊治。
前面谈了,人体功能的产生是精化合气和营养物质的结果,运动功能的产生地是津液,神志活动的产生地是血,那么,人体功能出现异常的时候,我们不但要看精、气和营养物质是否正常,还要看津液和血是否正常。
下面,我具体谈一下功能病症的诊治。
一、运动功能的异常及治疗
人体的功能是和形体相配套的,有什么样的形体就会有什么样的功能。异常情况下人体功能出现会病态:功能增强和功能减弱。
1、功能增强
正常情况下,人体功能增强是好事,有谁听过某人跑得过快为异常?但是,不该运动的时候却不自主的运动则为异常。所以,这里谈的功能增强,是指异常情况下人体运动功能增强后出现的病症。
临床上常见的颤证和小儿多动症就属于这种情况。
颤证:又叫震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振摇大动,甚至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上下肢颤动不止。常见于老年人。
小儿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病症。这类患儿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等。
异常功能增强情况的出现,直接原因就是由于津液中精的含量过多所致。而精的外出靠的是肝的疏泄,故而,从症状来诊断,总为肝的疏泄太过所致;然后,我们再用寻根诊断法来找出导致肝疏泄太过的原因,标本同治。
前一段时间,有个病人,男性,56岁,因小便不畅前来治疗,当我准备号脉的时候,看到病人的手不停的在颤抖,问之,颤抖已经6年了,自述已经治疗了好多地方,效果不明显,所以,已经放弃了对颤抖的治疗。呵呵,我笑了一下,说:“先把小便的问题给你解决了,然后,如果你不想再颤抖的话,我应该可以帮你。”
“是吗?”病人疑惑的说。
“试试吧”我说。随后,号脉,处方。十用药天后,小便的问题解决。
“治治我手的颤抖,好吗?”病人说。
我笑着说:“好。”
看舌,舌质稍红,苔薄白;号脉,脉弦,重按则虚。
病症分析:
手的颤抖为运动功能异常增强所致,由于运动功能是由精化合气和营养物质而产生的,其产生之地是津液,故而,就要从精、气、营养物质和津液这四方面来考虑。
治病求本,结合舌脉,诊断为阴血不足,气郁化火,肝之疏泄太过所致,因兼有寒象,故而,治疗上,在柔肝的同时,滋阴泻火,温里祛寒。
处方如下:生白芍60克,生地30克,玄参30克,陈皮6克,桂枝30克,山萸肉10克,肉桂(后下)30克
用药一周,病人复诊,手颤明显减轻。于是,在上面处方的基础上加用黄芪30克,嘱咐病人再用一周。
一个多月后,病人过来了,说是感冒,想喝点中药。问手的情况,已经完全不颤抖了。
还有一个病人,我记得也很清楚,30多岁,男性,由其母亲带过来治病,右手颤抖一个多月。自述一个月前经过一片坟地后自己胸前戴的玉观音不见了,这时,手就出现了颤抖,他的母亲赶紧重新求了一个玉观音,让他带上,可手还是颤抖,在一个地方做了几次针灸,一次收他一百块钱,还是没好。
呵呵,我笑着说:“做一次针灸就收一百块钱,太能收费了,我这里的针灸都不收钱。好了,不说了,来,坐下。”
让病人坐下,看舌:舌质紫暗,苔白稍腻;号脉:脉滑涩。
“你的病很简单,用点中药,特别快的就好了。”我说。
于是处方:丹参30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陈皮30克,生苍术30克,桂枝30克,白芷30克,肉桂(后下)30克,黄芪30克。
用药五天,病人过来说:“大夫,还吃药吗?我的手不抖了。”
“哦,不抖就好,再用点中药泡水喝,巩固一下。” 说完后,让病人用丹参、肉桂和白芷三味药泡水代茶,喝上半个月。
2、功能低下
运动功能下降是临床常见症,比如口不能张、手不能抬、腰不能弯、腿不能动、脚不能走等等。
能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只有三种:
一种是精的外出减少、气和营养物质的不足所致;一种是津液出现了病变所致;一种是骨、脉、筋、肉、皮出现损伤所致。
临床上,我们要用寻根诊断法找到根本原因并进行治疗。
如某男,颈部僵硬,活动受限一天。受凉引起。这里不谈舌脉。因为从上面的症状就可以做出准确诊断。
症状诊断:运动功能低下。
寻根诊断:风寒侵袭所致运动功能低下。
治病求本:疏散风寒,可选葛根汤。出汗者可选桂枝加葛根汤;不出汗者选可麻黄加葛根汤等。
二、神志活动的异常及治疗
由于神志活动也是人体的一个功能,是在血中由精化合气和营养物质而产生的,所以,如果神志活动出现异常,我们就要看血液的正常与否、精的出入正常与否、气和营养物质是否充足等。
临床上,治病求本,我们一定要找出根本原因,并治疗之。
如某女,头胀不清醒,双侧太阳穴及颈后疼痛八年,舌淡苔白厚,脉滑,重按则虚。
症状诊断:神志活动功能下降。
寻根诊断:气虚之后,寒湿侵袭,滞留不去,导致思维意识功能下降。
治病求本:去寒湿,补气。由于病程很长,故而以补气为主,去寒湿为次。
处方:制附子30克(先煎)、生黄芪90克、当归30克,炒白术10克、怀山药30克、炒苍术30克、茯苓30克、羌活10克、细辛10克、白芷30克、川芎30克、丹参30克、元胡30克,加减治疗,半月痊愈。
某女,失眠多梦三个月,舌淡尖红苔薄黄,脉弦稍数,重按则虚。
症状诊断:神志活动亢进。
寻根诊断:阴血不足,肝之疏泄太过。
治病求本:滋阴柔肝。
处方:生地120克,白芍30克,生牡蛎(先煎)30克,磁石(先煎)30克,神曲30克,肉桂(后下)6克。
服药当晚,睡眠明显见好,用药3天,自觉睡眠正常。
 
张伯臾医案
肠鸣
孙某,男,46岁,住院号:74/1973
一诊:1974年4月24日
中下腹漉漉有声,日夜无间,伴有腹胀,食后更甚,口干,大便不实,脉弦滑,苔薄白。脾胃阳虚,水饮潴留肠胃之故,病已年余,近来加剧,治当温阳逐饮。
桂枝1.5克茯苓12克炒白术9克汉防己15克川椒目9克葶苈子18克带皮槟榔18克九香虫6克炒枳壳15克 五剂
二诊:1974年4月29日
中下腹鸣响十减七八,腹胀亦减轻,大便转干,有慢性肾炎史,苔白腻,脉弦滑。停饮渐化,脾肾阳虚未复,再拟燥湿健脾,温肾逐饮。
桂枝1.5克炒白术9克川朴6克青陈皮各1.5克汉防己12克川椒目9克葶苈子15克仙茅18克炒狗脊15克仙灵脾12克带皮槟榔15克 五剂
三诊:1974年5月4日
中下腹鸣响已止,脘腹胀亦舒,但小腹有冷感,脉弦小,苔白腻已化。水饮得化,脾虚渐复,为肾阳不足,阴寒凝滞于下,再拟温肾阳,健脾气以善后。
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丸3克(分吞)制熟地15克淮山药12克茯苓12克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仙茅15克仙灵脾15克乌药12克 十四剂
【病症诊断】
现在,我们先对疾病做一个明确诊断:
中下腹漉漉有声--直接就可以诊断是饮留肠间,为痰饮所致。饮为实邪,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此病人有实证存在。
《金匮要略》里谈到“饮证根据存留部位不同而分四种:痰饮,是水饮停留于肠胃部分,由于水饮的流动,所以肠间沥沥有声是主症;假如水饮潴留胁下,咳嗽牵引做痛,是为悬饮;水饮流行于四肢肌肉之间,近于体表,本可随汗液而排泄,若不得汗,必致身体疼痛而沉重,称为溢饮;如水饮停留在胸膈,阻碍肺气的宣降,以致咳嗽气逆,须靠床呼吸,短气不能平卧,或兼见身体肿大的,则是支饮”。这里的中下腹的漉漉声,就是肠道的沥沥声,所以,我们可以直接诊断为痰饮证。
日夜无间--运动和休息都不能缓解,说明实证堵塞严重。
伴有腹胀,食后更甚--胀,直接诊断就是气滞;一楼下水道堵塞,二楼、三楼的东西自然下不来,所以,食后更甚。结合上面的诊断,此气滞为痰饮内停堵塞所致。
口干--是口中津液不足所致。导致津液的不足的原因,要么是消耗过度,要么是产生不足。从此例病人的情况来看,可以排除消耗过度这个原因,所以,口干,就是津液产生不足所致。而脾主运化水液,推理之后,此口干是由脾虚不运所致。
大便不实--肠中痰饮停滞,水液过多,故而出现大便不实的现象。
脉弦滑---弦脉为气滞,滑脉为痰湿。
苔薄白---淡红舌、薄白苔应该为正常,但这里的舌苔却不应该正常,原因就是前面已经出现了口干,即口中津液不足的现象,按理来说,舌苔应该是无或者很少,颜色应该发黄,然而患者却出现了薄白苔,说明寒湿较重。虽然没有舌质的情况,但从舌苔就可以明确诊断。
脾胃阳虚,水饮潴留肠胃之故--看看症状的诊断,通过舌、脉的验证,三者相合,这样我们就可以确诊,病属痰饮,由脾虚所致,痰饮滞留,产生气滞;气虚加寒象为阳虚,这个病人的舌苔显示寒象,故而,为脾阳不足所致。
病已年余,近来加剧,治当温阳逐饮-治病求本,此例病人的气滞是由痰饮导致,故而,温阳逐饮是治本之法。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
病因:脾虚不运,痰饮滞留,气滞不行。
病性:为寒。
病态:虚实夹杂。
病位:中下焦。
【处方分析】
下来看看处方:
桂枝1.5克茯苓12克炒白术9克汉防己15克川椒目9克葶苈子18克带皮槟榔18克九香虫6克炒枳壳15克
根据病因、病位、病性加症状的处方格式,我们把这个处方进行拆分:病因为痰饮阻滞;病位在中下腹;病性为寒;症状为腹胀。
病因:茯苓、炒白术健脾利水而祛痰饮。白术土炒之后,健脾之功更强。
病位:由于茯苓和炒白术质重沉降,可以治疗中下腹疾病,所以,不用加他药就可以达病位。
病性:川椒目温阳散寒以平病性,且辛能发散,故而,更有利于痰饮的排散。桂枝温通经脉也可以平病性。其实,本方除了防己、葶苈子、枳壳之外,其余的全是温热之性。由于此例病人的寒象不是很明显,故而,用大量温热药的同时少佐一些寒凉药物,可以平药性,使得全方之药性不至于大热。药性的温热度和病性的寒凉度可以相互抵消而无剩余,治疗之后,此病好了,还不会产生其他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症状:槟榔理气除胀,对于下腹部气滞,效果很好。肺主排浊,在体为皮,取象比类,皮类药物可以入肺排浊,故而,槟榔带皮,效果更好;对于中腹气滞,枳壳很好,但生用之后,理气作用猛,易伤气血,而炒制之后,其一性缓,有理气之功,且不伤气血;其二是增加燥性而除湿,故而,这里用炒枳壳;九香虫理气温中,不但能平病性,更能消除腹胀,用于此证,甚是得宜。
由于痰饮为病邪,故而,我们要给它以出路而外排,大便本来就不实,故而,只有走小便,这时,用上防己和葶苈子以利水,加速病邪的外排。
看看这张处方,有两大妙处:
1:给邪留有出路。实邪滞留,犹如老鼠在屋,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之上策,增强自身脏腑功能,打通病邪外出之路,不费力,而病自愈。
2:用量很有度。给邪开路、治疗症状的药物剂量很大;补阳健脾为中等剂量;而平病性却是小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中药剂量的把握点。
我们说一味药的剂量大小,不是看这味药在处方中的用量,而是和这味药的常用剂量做比较,常用量范围的上限或超出常量者为量大;常用量范围的下线或比常量小者为量小。比如九香虫,常用量为3—6克,现在用到了6克,这就是大量用药,葶苈子,常用量为3—10克,这里用到18克,这就是大剂量。桂枝的常用量为3—9克,而这里只用到1.5克,这就是小剂量。说到这里,我对张老的用药思维很是敬服。
【用药之妙】
桂枝的应用,妙哉。肺有通调水道的作用,本方在用大量的防己、葶苈子降肺而从下排浊之时,少佐以桂枝,向上宣肺,以“提壶揭盖”,使得痰饮之邪浊更加畅排,真是妙用之极。
生活当中,当茶壶里的水太多的时候,我们向外倒水,则水流不畅,当把壶盖揭开之后,茶水则哗哗而出,这就是“提壶揭盖”。本处方中的桂枝,就是用来“揭盖”的,“重鼓不用响锤”,“揭盖”,只需有一个小口就足够了,所以,桂枝的用量很小。
【病症诊断】
有是证,用是药,二诊时病情发生了变化,故而,用药也要灵活应变。
中下腹鸣响十减七八--治病求本,痰饮渐除,病证岂有不好的道理?
腹胀亦减轻---对症治疗,好转是意料中的事。
大便转干--痰饮渐除,肠道中的水液减少,故而,大便转干。
有慢性肾炎史--慢性肾炎,是西医病名。我们在临床的时候,中医的知识要掌握,西医的东西也要了解,这是必须的。
苔白腻,--苔由薄白转为白腻,白腻为寒湿胜。看似病情加重,实为脾的运化功能恢复,布散津液功能增强的表现。
脉弦滑---弦滑之脉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由于中医更多的时候只是定性而不定量,故而,弦、滑的脉象程度改变,只有大夫自己知道。这是中医的一大缺点,所以,我们不能从脉象来看说是病情没有变化。
停饮渐化,脾肾阳虚未复,再拟燥湿健脾,温肾逐饮。--从病人的症状可以看出,痰饮减少,属寒的病性表现突出,结合“肾炎病史”,处方时消除痰饮之力可以减弱,而温脾肾之阳的作用可以增强。
【处方分析】
在二诊处方时,用一味苍术(茅术即我们常说的苍术)来健脾燥湿而消除痰饮,代替了茯苓和白术,这是因为从“大便转干”就可以知道痰饮已经很少,“杀鸡何用宰牛刀”,用少量的祛除痰饮之药就可以了。白术治疗因脾虚而导致的痰湿水饮很是对症,而苍术则是治疗湿胜脾不是很虚的病症,从“苔白腻”就可以知道脾气已经恢复,运化功能增强,所以,此时用苍术代替白术很是及时。苍术经过炒制之后,祛湿之力更是增强,由于只用一味苍术来治疗痰湿之病因,所以,炒制是必须的。这时,由于病邪的减少,故而也就减少了给邪以出路的防己、葶苈子的用量,由于腹胀减轻,故而,消除症状的槟榔之量也减少。
由于寒象比前增多,故而,加用较多的的温阳之药,如仙茅、狗脊、仙灵脾等以平病性。其实,脾肾阳虚也是疾病的产生原因,所以,仙茅、狗脊、仙灵脾也是治疗病因的药物。
【用药之妙】
二诊的处方中又加有厚朴和和少量的青陈皮,这是由于“性如铁石之降”的槟榔剂量减少,用相对温和的厚朴来消痰湿以除胀,治病而不伤正,且厚朴配伍升清阳的苍术,一降一升,痰饮消除更快;又由于中焦为脾胃所呆之地,“脾恶湿”,此地清洁,脾胃则舒,少量的青陈皮理气祛湿,打扫中焦之地,使得脾胃主动的乐于发挥功能。大师就是大师,有此等思维,佩服。
【病症诊断】
三诊之时,病情也发生变化:
中下腹鸣响已止---说明痰饮已除。
脘腹胀亦舒---说明痰饮所致的气滞也缓解。
但小腹有冷感---新病已愈,旧有的“慢性肾炎”之证突出。
脉弦小--弦为气滞;“寒则收引”,寒气重则脉小。
苔白腻已化---脾功能已趋正常的标志。
水饮得化,脾虚渐复,为肾阳不足,阴寒凝滞于下,再拟温肾阳,健脾气以善后---此时重点在于温肾祛寒,少佐以理气。“斩草除根”,“未病先防谓之神”,为了防止痰饮证的再次发作,故而,还应加用常规的健脾益气之品。
【处方分析】
三诊时的处方,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以温肾祛寒;乌药理气除胀,且对小腹的寒凉有很好的温散作用,一举两得。山药、茯苓、党参、白术健脾益气,防止疾病复发。这里应用熟地,也是很妙:“善补阳者,阴中求阳”,补肾阳,岂能不补肾阴?佐以熟地,肾阳能更好得补。虽然熟地滋腻,但痰饮已去,且还有茯苓、白术、山药这些健脾祛湿药存在,故而放胆用之,毫无后顾之忧。
【学习感悟】
纵观此病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1:提壶揭盖法的临床应用。
2:要具有给邪开路的思维。
3:药物和药量一定要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4:清扫脏腑所呆之地,按照脏腑喜好而用药。
5:用药之阴阳配合的应用。
 
这是以前写的病案分析,现在,虽然很多同学分析的很不错,不过,既然大姐都接触到了中药,何不连中药一起分析?虽然这个要求很高,不过,我相信大家能做到。最近事多,一些帖子没有及时回复,歉。
 
老师好,请问《其实中医很简单》里面提到的治疗胃病的偏方需要分体质的寒热虚实么?

这个偏方的具体应用在《中医师秘藏的小验方》里谈的很多,你看看好吗?
 
不好意思,我不网诊。
前两天从河南来了一个病人,看其网上的舌的图片和过来的亲眼看的,不一样。今天刚

无论怎样,多谢老师回复,以后有什么关于医学上望老师指教!
 
本帖最后由 刘国亮 于 2014-3-15 13:42 编辑

张锡纯医案分析4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抚顺一童,九岁,因有外感实热久留不去,变为虚劳咳嗽证。
病因
从前受外感,热入阳明。医者纯用甘寒之药清之,致病愈之后,犹有些余热稽留脏腑,久之阴份亏耗,浸成虚劳咳嗽证。
症候
心中常常发热,有时身亦觉热,懒于饮食,咳嗽频吐痰涎,身体瘦弱。屡服清热宁嗽之药,即稍效病仍反复,其脉象弦数,右部尤弦而兼硬。


黑龙江-李拙远(284099015) 8:50:46
症候
心中常常发热,有时身亦觉热,——此亦伏热灼津之案,余热稽留,故时时发热
懒于饮食,——胃阴虚,故懒食
咳嗽频吐痰涎,——肺阴虚故咳,脾虚故痰多,
身体瘦弱。——胃虚则饮食物不进,脾虚则运化失职,故身体瘦弱
屡服清热宁嗽之药,即稍效病仍反复,——清热宁嗽仅为治标之法,故稍效病仍反复
其脉象弦数,——数为热,阴血虚少不能涵阳则阳气外浮,故弦
右部尤弦而兼硬。——右部主气,尤弦而兼硬则为阳气外浮更甚
病因:外感余热稽留
病位:在里
病性:为虚
病态:为热<注:李拙远同学不小心把病性和病态给搞反了>
诊断:伏热灼津,阴虚火旺


朝思暮想
抚顺一童,九岁,因有外感实热久留不去,变为虚劳咳嗽证。
病因
从前受外感,热入阳明-外感热邪,日久入内。
医者纯用甘寒之药清之,致病愈之后,犹有些余热稽留脏腑,久之阴份亏耗,浸成虚劳咳嗽证-治疗不得当或不彻底,余热稽留日久伤人津液。
症候
心中常常发热,有时身亦觉热-浊气过多,气有余便是火。
懒于饮食-想不想吃在于脾,能不能吃在于肾。咳嗽频吐痰涎-咳嗽是浊气过多,肺的排浊力度加大。痰涎是有痰湿。
身体瘦弱--久病必虚。
屡服清热宁嗽之药,即稍效病仍反复--治疗不当或不彻底,
其脉象弦数,右部尤弦而兼硬。
病因
外感热邪,热伤津液,炼液为痰。
病位
脾肺
病性

病态
邪实正虚
九岁小儿,感染热邪,日久入里,热邪灼伤津液,炼液成痰。影响肺的排浊功能出现咳嗽。影响脾的运化造成懒于饮食。
 
老师请问夜间磨牙很厉害,病机是什么?有什么好的药医治呢?谢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