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再读《伤寒杂病论》

樊正阳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03
帖子
2511
获得点赞
293
声望
83
年龄
56
按:此贴为初稿,其中很多论点纯属个人见解,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待读书笔记阶段性的完结,还当修改补充,读者当有分析的接受。



余学医初始,以《医宗金鉴》为底本,学习仲景全书,也同时旁参诸家解说。感慨理愈多而学愈杂,常心神迷乱而无所适从。虽见多家之说理各有千秋,然归结到临床,最终从柯氏韵伯之以方类证。方证相应实为临证之最佳捷径,由博返约给人以规矩准绳,即为有是证用是药。辨析方证为入手第一紧要功夫,用活方药为临证最高境界。

本篇以我所学、所思、所用、所感,从方证谈起,以《伤寒论》方为主线而类及《金匮要略》,不为解经,且己不识者不强论,是为学以致用。仲景方与法虽不可尽愈诸病,然循此而活用加以发挥,信可于诸科疾病而有津梁。一隅之得,参考可也!

柯琴曰:“尝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夫著书固难,而注疏更难”,噫!愚何人也,敢妄论经典,注疏《伤寒》?!又谓:“夫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 ! 学识在于积累,本篇算是我重温经典的读书笔记吧,愿与同志者以共勉。


第一章,桂枝汤证及其类方

桂枝汤为群方之冠,解析桂枝汤之论何其多也,虽再说有画蛇添足,老生常谈之嫌,也不可不再谈。

“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柯韵伯说:“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以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证即是,不必悉具,唯以脉弱自汗为主耳”;又言:“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凡见此等证,即可以桂枝汤主治,其中汗出为眼目,汗不出者,就不是桂枝证,故言“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一般认为,桂枝证的脉象为缓脉,这来源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其实这条是为中风命名的条文,并非说桂枝汤必须是治中风的专方。脉缓相对于脉紧而言,“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这里出现了紧脉,正邪交争恶寒甚,这样必然无汗,汗孔是闭塞的,故桂枝汤是不可服的。

有说桂枝汤是古代的强壮剂,这点说的有道理,“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及“病常自汗出者”都可主以桂枝汤。以我浅显的领会,这两点都为一种“虚弱”的现象,从此可以看出,并非必定“中风”了才可以服桂枝汤,诸般杂病只要出现了虚弱汗出的“桂枝证”,就可以投桂枝汤。桂枝汤适用范围极为广泛,从各家应用来看,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对产后、病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时发热或不发热而自汗出,兼有微恶风、恶寒者;素体阳虚而阳气不振者;以及妊娠恶阻、产后受风等都可酌情使用。治疗感冒、流感、低热、自汗、虚若便秘、室性早搏、神经麻痹、偏瘫、偏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过敏性紫癜、过敏性鼻炎、寒冷性湿疹、皮肤瘙痒症、冻疮、产后发热等都有用桂枝汤的机会。当然治这些是要有变化的使用的,有兼夹证或有变证,就得有变化的使用,这个就不得不说桂枝汤的变法了。

以桂枝名方或方名中有桂枝者,在《伤寒》中就有二十余方,在《金匮》中还有十余方。古来医家不但认为桂枝汤为经方之冠,还认为是众方之祖。从广义的角度看,这些方都可看做桂枝汤的类方。
 
樊兄!学习了!期待续……《伤寒杂病论》,望兄常教导!
 
樊兄!学习了!期待续……《伤寒杂病论》,望兄常教导!





学无止境,读一遍便有一个新认识,故读经典为每日必修课。

笃信:读经典,勤临证,参诸家,必得上乘功夫!




愿与诸公同学共勉。
 
学无止境,读一遍便有一个新认识,故读经典为每日必修课。

笃信:读经典,勤临

樊兄教导得是!每每读书,即有一获!愚弟脑子僵,望兄多点拨……
 
写文章把“我”称做“余”的,中医降龙十八掌起码练到第八层了
 
第一节,桂枝加附子的变化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有医家谓此发汗是桂枝汤证本当解肌,而大发其汗所导致,这个也只是推测,仲景只言“太阳病”并未直言“桂枝证”,所以这个漏汗不止也不可追究是不是用桂枝汤得不得法。其实,在仲景的年代,发汗的方式也多,热煨、火熏、温针等都是民间的土办法,现在在民间也还可见到这些治法的影子。如“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这个是啥样的丸药,现在不得而知了。总言之,是发汗过度而使得汗孔大开,出汗就没有收管了,所以说“漏不止”,这个就伤了表阳了,所谓表阳,我的理解就是肌表的功能,现在我们知道出汗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的,气温过高,肌表会出汗,这个是正常的散热功能,还有精神刺激也可导致出汗,运动产热过多也会导致出汗,这都是常态,一但导致出汗的因素消失,出汗也就自止了。这个漏汗,可是一直汗出不止,而且出的量很大,区别于正常的出汗,所以汗孔就丧失了闭合的功能了。于桂枝汤中加炮附子一枚,即可回阳固表。表阳密,功能恢复,恶风自罢,汗止则津液不再丧失,津液回归正化,小便自利。“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这样的漏汗,不只是在大发汗后出现。也可在平素的汗证中见到。我曾治一妇女,五十余岁,常喜感冒,于感冒后就自感浑身发热,然体温不高,汗出不止。如是者已近二十年,每必输液数日才可止住出汗,愈后精神萎靡,将息数日才缓解。来诊时述前几日不慎感冒,现身不时热而难耐,汗出流淌而怕风,小便涩少而黄,因汗出多日而口中微渴,身体酸痛,四肢拘挛不适,脉轻取而濡,沉按有力。考虑到长久多汗,毛孔开张已成习惯,予桂枝加附子汤中增麻黄根,煅牡蛎,浮小麦以固表而治标,虽无阳明见证,而考虑附子之药禁在于“不呕不渴”,遂加知母以为监制,药进三剂,汗止身轻。因慢病多可复发,嘱一有不适即来诊服药。
 
樊老师这个棒 纲举目张 我等打开眼界
 
看中医书,真的不可过杂。

医宗金鉴、医学衷中参西录、辨证奇闻、脾胃论是我最喜欢的几本书。
 
我说读仲景书,不要在虚玄的理中求解。想必仲景当时也一“秀才”级别的郎中,且书中多有乡俗俚语,如“中”与“不中”,中与不中现在还是河南的俗话,“项背强几几”,这个“几几”,古来医家多解释为“短羽之鸟,而有引颈欲飞不能貌”,其实还是说的脖子僵硬的意思。注此“几”字音为“shu”,实属牵强附会,其实这个“几几”就是古邓州、襄阳一带的俗语,此“几”字通假“唧”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如现在还有“傻不唧唧的”,“憨不唧唧”的俚语,脖子不舒服就说“僵不唧唧的”,身上不舒服就说“酸不唧唧的”其实“几几”就是个尾音,会意而说不舒服的状态。书中说感邪多说为“寒”,如“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这个核起而赤,按现在的事实理解不就是针后感染了而有炎症反应嘛,何必要理解为“若不谨慎,外被寒侵,火郁脉中,血不流行,必结肿核赤起矣”。至于“加烧针必惊也”,而至“必发奔豚”,我没见过,不做强解。说这些是要说明,读《伤寒》勿在“中风”,“伤寒”名词上凿分,而在方证上求解可也。那就是有是证用是药。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有医家

这条的方药还有一味药物剂量的变化,在赵本中有全方,就是甘草用了三两,如此就同芍药形成1:1的芍药甘草汤比例了,在这里意义是很大的,也是历代医家忽略的。
 
最后几段道出玄机啊!
 
在《金匮》“痉湿暍”篇中有桂枝附子汤,“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附子汤的组成是桂枝四两,附子(炮)三枚,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与桂枝加附子汤相比,增大了桂枝附子的用量,服法不依桂枝汤法,说明不在于取汗。在这个现在我们眼中看来是痹症的问题,这样的配伍是常用到的,奇怪的是仲景为什么没用芍药,方名不再称为桂枝加附子汤,且桂枝,附子的剂量又增大了。解读这个问题还要在字眼上求解。说“不呕不渴”是无热,区别于“中风历节”篇所提到的“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的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一为新病,一为痼疾,一为今之所说的风湿疼痛,一为近似于类风湿关节炎及痛风。诸家解释多一为风湿在表,一为寒湿在里,有些差强人意。以药测证,桂枝附子汤所治在于风与湿,而桂枝芍药知母汤所治在于风湿寒热错杂,不用芍药在于妨碍去湿,用知母在于清热。其实在临床中多取的是仲景意,并不完全用仲景方,因病千变万化,不可能按照书本去患。治痹症后世有很多方,多是来源于经方的变化,见证加减化裁即可,不必死于经方下,有拘挛疼痛还可用芍药,有湿就可加味祛湿药,如薏苡仁之类。
 
长见识了,忘待续!
 
芍药出《本经》:“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仲景时未分赤白,赤芍以野生,小,不蒸与白芍区别。我们现在还有同属的川赤芍。多认为白芍补而赤芍泻,现在的《中药学》把白芍归为补血药,赤芍归为清热凉血药,兼有祛瘀功效,那么用桂枝汤用哪种芍药合适,就要看患者的具体情况了。如平素有血虚体质当然用白芍,平素有血热或瘀血体质就用赤芍,这个可以从舌象上看出。在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枣十二枚的配伍中,芍药曾多次被加减。“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胸满因胸中气壅,芍药有收敛作用故去之。柯琴说此为:“寒邪内结将作结胸之症”,桂枝汤阳中有阴,去芍药,则阳气流行,而邪不能自结,即成扶胸阳之剂。“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阴气凝聚更重,怕桂姜之力量不逮,故加附子之辛热。此条联系“胸痹心痛短气”篇,知桂枝通胸中阳气而使流行,非芍药可以治。桂枝新加汤到底是去芍药还是加芍药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量,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按说身疼痛,脉沉迟是个阴重,营卫虚寒的病象,加参而补,加姜而散,是很通情理的,虽脉沉迟,加芍药也为身痛而用,“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这样在原方的基础上增加了补养之力。按柯琴的见解,说“发汗后身疼痛是表虚,不得更兼辛散,故去生姜,沉为在里,迟为在藏,自当远阴寒,故去芍药”,其实这个应该有分析的看待,人之体质有别,证有兼夹,发汗虽是发热的最常治法,有变证就要“随证治之”。我们现在的发汗法有滋阴发汗,养血发汗等复法就是开阔了经方,复法的应用虽然没有经方效宏,但是也可避免汗后的一些变证,就是预防这些变证的出现。
 
第二节,芍药的去与加


芍药出《本经》:“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仲景时未分赤白,赤芍以野生,小,不蒸与白芍区别。我们现在还有同属的川赤芍。多认为白芍补而赤芍泻,现在的《中药学》把白芍归为补血药,赤芍归为清热凉血药,兼有祛瘀功效,那么用桂枝汤用哪种芍药合适,就要看患者的具体情况了。如平素有血虚体质当然用白芍,平素有血热或瘀血体质就用赤芍,这个可以从舌象上看出。在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枣十二枚的配伍中,芍药曾多次被加减。“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胸满因胸中气壅,芍药有收敛作用故去之。柯琴说此为:“寒邪内结将作结胸之症”,桂枝汤阳中有阴,去芍药,则阳气流行,而邪不能自结,即成扶胸阳之剂。“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阴气凝聚更重,怕桂姜之力量不逮,故加附子之辛热。此条联系“胸痹心痛短气”篇,知桂枝通胸中阳气而使流行,非芍药可以治。桂枝新加汤到底是去芍药还是加芍药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量,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按说身疼痛,脉沉迟是个阴重,营卫虚寒的病象,加参而补,加姜而散,是很通情理的,虽脉沉迟,加芍药也为身痛而用,“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这样在原方的基础上增加了补养之力。按柯琴的见解,说“发汗后身疼痛是表虚,不得更兼辛散,故去生姜,沉为在里,迟为在藏,自当远阴寒,故去芍药”,其实这个应该有分析的看待,人之体质有别,证有兼夹,发汗虽是发热的最常治法,有变证就要“随证治之”。我们现在的发汗法有滋阴发汗,养血发汗等复法就是开阔了经方,复法的应用虽然没有经方效宏,但是也可避免汗后的一些变证,就是预防这些变证的出现。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看论中多有“反下之”,”反发汗”等字眼,说明仲景所遇到的病多有误治,这些都是坏病。今天我们读经也不能在条文之首的文辞中走不出来,“随证治之”即可。加芍药二倍的量,就是要止腹痛。大腹脾所主,芍药缓急在于舒畅脾络,按现在的理解就是缓解小血管及肠道的痉挛吧,桂枝同样也有疏通血络的功效,这个配伍有“柔肝缓急,土中拔木”之意。若“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就不是“腹满时痛”了,痛无休止,再加饴糖,方就变为辛甘温补中之剂,是为小建中汤。常见下利的患者多有腹部阵痛发作,就是痉挛所致。有医家解说此方为表里两解法,好像不妥。《金匮》“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这个在腹诊有重要意义,故有腹痛之疾必按之而看虚实,若”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在加芍药方中再加大黄,逐瘀并“可下之”,此二证验之于舌必有征象。太阴,阳明腹痛之辨由此。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