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风,风中哪里?

中医治病主张‘治病必求于本’,所以治疗上于西医的思路不同,不是去单纯改善脑局部的循环,而是从根本上改善全身状态..
 
啰嗦这么多,我看还是就具体病例来验证这种认识会更直观

再引用《古今医案按》中罗谦甫(李东垣的学生)一例医案来看看

史太尉.冬月坐火炉左侧.觉面热.左颊微汗.旋出外.因左颊疏缓.被风寒客之.右颊急.口涡于右.脉浮紧.按之洪缓.罗用升麻汤加桂枝、白芷、艽、防.兼灸地仓颊车穴.此治风中阳明经之表证也.
 
风中于络。阳明胃络环于口唇,风寒袭入则筋挛脉急,牙关紧闭而口噤。脉沉为正气不足。病机主要就是正气不足,虚风乘虚而入。主要还是外风。故用薰法,寒出而愈。
 
其实到时候还是要靠脉象和舌像等这些四诊资料!有弦数弱等脉象的可以定为肝肾阴虚,肝阳过亢的内风;而所谓这个病案的沉,可能有点伤寒论里说少阴化寒的意思……素体比较虚弱又受外邪。
 
看到没有,中医界总是这样,提出一个讨论话题,大家就会跑题讨论,最后议论的不知言为何物,连题目是啥也都忘记了。
 
楼主的题目是“中风,风中哪里?”

1:要讲明中风的病理病性,也就是何为中风
2:风中哪里?是讲病理病性发生在何处?也就是病位判定

两个问题提出来,大家要紧扣主题,不要跑题太远,答非所问啊
 
风中于络。阳明胃络环于口唇,风寒袭入则筋挛脉急,牙关紧闭而口噤。脉沉为正气不足。病机主要就是正气不足

这才有点正面回答楼主问题的味道,但还有一个问题是为啥“阳明胃络环于口唇”没有细化解答,一般理解就是背诵中医理论依文解义,如果问到这一层就涉及到机制问题了,因为按照这样的解答也就是风中阳明了,但为何艾熏阳明就能痊愈呢?又是一个问题,需要细化思考。


朋友这种回答已经很靠谱了,支持
 
中医治病主张‘治病必求于本’,所以治疗上于西医的思路不同,不是去单纯改善脑局部的循环,而是从根本上改

老孙啊,自己也跑题了,前面自己说是病中腠理,现在又来脑了,脑算是表还是里啊?
 
风中于络。阳明胃络环于口唇,风寒袭入则筋挛脉急,牙关紧闭而口噤。脉沉为正气不足。病机主要就是正气不足

【原创】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口僻

又,僻,《说人•人部》:“一曰从旁牵也。”僻(音屁 pi)者,歪(?)、斜、不正之义。口僻,亦名口歪(?)、口?僻、口眼歪斜,指口角向一侧歪斜,目不能闭合等。口僻,俗称吊线风,与现代医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相合。

《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类经十七卷•疾病类六十九》注:“僻,歪斜也。”

《诸病源候论•风口?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

《本草纲目•第三卷•百病主治药•痰气》:“枳茹,渍酒服,治中风身直,及口僻目斜。”

《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七章肝胆病证•中风》云:“口僻:口僻俗称吊线风,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口眼歪斜,历代医家多将其归入风门中。明•楼英《医学纲目•口眼?斜》中提到:‘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斜,亦有无半身不遂而?斜者。’可见他所观察到的有单纯口眼歪斜而不伴偏瘫者,此即口僻症。
口僻相当于西医所称的面神经麻痹,是属周围性面瘫,其表现为一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另一侧,口歪重的则口角流涎,咀嚼时食物滞留在患侧齿颊之间;又因面瘫口歪,说话则吐字不清。
[病因病机] 本证是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而发生。《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候》说:‘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僻也。’可见古人多认为本证是由于络脉空虚受风而得。但有感受风寒、风热的不同,风瘫瘀血阻滞脉络亦能导致口僻。”

高校教材⑴《中医诊断学•第二章望诊•第二节局部望诊》:“突发一侧口眼?斜而无半身瘫痪,患侧面肌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斜者,病名曰口僻,为风邪中络所致。”及⑵《中医内科学•中风》云:“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原创】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口僻

又,僻,《说人•人部》:“一曰从旁牵也。”僻(音屁 pi

以文解意是学习中医的第一个阶段,时间长了就会自己质疑自己,这是学习中医必经的阶段
 
看到没有,中医界总是这样,提出一个讨论话题,大家就会跑题讨论,最后议论的不知言为何物,连题目是啥也都

这个病案就特别模糊!古人不少病案是比较弄不清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而已,真要坐实很难!
 
其实还是回到开始,医家用熏的办法来治效果很好——那么现在治这类偏瘫、中风也可以试熏洗的。尤其是体质比较弱,而且直接作用于病灶……
 
找到一个柯琴讲此方的文字:“夫风者百病之长也,治风之至急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故用防风以驱逐表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黄耆以鼓舞正气,黄耆得防风,其功愈者,攻一补,相须相得之义也,唐柳太后中风不言,许荫宗造防风黄耆汤十觔,置床下蒸之,身在气中居,次日便能语,是以外气通内气,令气行而愈也。经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耳目修明,声音能彰,制此方者,其知此义矣,夫熏蒸之力尚能去病,况服之乎,今人治风惟以发散足法,而禁用参耆,岂知目盲不能视,口噤不能言,皆元气不足使然耳,谁知补气可以御风,正胜而邪封之理邪,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信哉。 ”
 
找到一个柯琴讲此方的文字:“夫风者百病之长也,治风之至急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故用防风以驱逐表邪,邪

以外气通内气,令气行而愈也

此句最妙

风中于表,表邪解,营卫调和,人身血脉一体,内里血脉也归调和之常,所以令气行而愈也
 
老孙啊,自己也跑题了,前面自己说是病中腠理,现在又来脑了,脑算是表还是里啊?

我更希望是我的表述不清,而不是先生的阅读能力有限
 
以外气通内气,令气行而愈也

此句最妙

也许现在能确定的就是风中在表,也就是营卫,而非脏腑!
 
啰嗦这么多,我看还是就具体病例来验证这种认识会更直观

再引用《古今医案按》中罗谦甫(李东垣的学生)

试着按这个道理来解释这个案例,同道继续指正

史,冬日炉边取暖,左颊受热微微的有些汗出,之后出外受到风寒,导致发病,查其脉浮紧,按之洪缓。

冬日炉边取暖,左颊受热微微的有些汗出---导致左面颊肌表舒缓

出外受到风寒--导致局部急速转变为收缩状态

这种自身的舒缓、收缩急剧转换,超出这个人的承受能力,就会引发面部神经病变,成为面瘫。

根据脉浮紧,按之洪缓判断,相对的外处于挛缩状态,而内处于舒缓状态,治疗上当然要与之相应---升麻汤加桂枝、白芷、艽、防(辛温药--能解痉挛,通经脉),或者说中医治疗是让这种人体自身的病态转变为常态,而不是驱除什么风邪
 
也许现在能确定的就是风中在表,也就是营卫,而非脏腑!



在鹰管的提醒下,我觉得,所有的风邪(也许包括外感六淫在内)中的都是人体肌表,导致营卫病变,最开始可能在表,之后因人体气血是一体的,类似于连锁反应,发病部位就未必都在肌表了,由于各自的素体因素不同,病位可以在肌肉、筋骨、血脉,当然也可能在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