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内经》并无中风这个病名,类似于脑中风的描述在《内经》中归于偏枯、偏倾、偏容,大厥,薄厥,喑痱之
那我做一回老雕蟲,搬一回故紙堆來湊活一下:
先找找看,不夠,還有一大半內容沒搬來。
【百病之始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邪之始入于皮也,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破,毛直而败。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百病所生】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
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
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
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岐伯曰: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膜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岐伯曰:
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月真)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
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
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其著于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
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
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黄帝曰:其成积奈何?
岐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月真)胀,(月真)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
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病始皮毛】
凡十二經絡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必先起於皮毛。
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剋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邪之始入於皮毛,淅然起毫毛開腠理。
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
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
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月困)破,毛直而敗。
皮者,脈與气流行各有所部也。
邪客於皮,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注於臟腑也。
故,
皮者,有其分部。气不與經脈調龢,則气傷於外。外邪流入於內,則生大病也。
《風》
是以
凬傷形而絡應之,絡之傳其血,而血傳之於原膜。原膜病而肌腠津液滯而不消,肌腠郁而核漠癳之。
故病則形拘憟而節痛臟熱。
《風》
《上經》曰:
風者,百病之始也。
气者,災害之源也’。
故焦燥失神,風之戶也。
鬱悶憂煩,風之合也。
心清神靜,則內腠閉拒。雖厲風苛毒,弗能爲害。
體應自然,則龢同生道。雖病痛雜疾,莫可爲殃矣。
《风、气》
故曰:
百病之内生於气,外始於風。
气之爲病,怒弗以常耳。
風之爲病,本根其動摇也。
弗以常,則不龢於形。
不龢於形,則行之妄也。
根本其動摇,則形緃而肢解。
故内疢疚而體煩痛,則狀生而諸邪起也。
是以聖人,則天地而知害次,教之民飬气致龢。
气致龢,則形精。
形精,則恒乎夀,久矣。
《八風所傷、留舍》
天象輿圜,地道行方。
圜曰周囬,方曰方道。
周囬一也,方道四而八。
圜
冬初曰溯,凮西北,小膓太陽傷,舍四十五日有半日。
冬中曰冰,凮在北,腎少陰傷,舍四十五日有半日。
春初曰肇,凬東北,大腸陽明傷,舍四十五日有半日。
春中曰冲,凮在東,肝厥陰傷,舍四十有六日。
夏初曰榮,凮東南,膽少陽傷,舍四十有六日。
夏中曰解,凬在南,心少陰傷,舍四十五日有半日。
秋初曰蕭,凮西南,胃陽明傷,舍四十五日有半日。
秋中曰殺,凮在西,脾肺太陰傷,舍四十五日有半日。
周而復,無已故。
舍九候,候五日。
冲龢之主曰太乙,行八舍,合八凮。見示知吉凶,視兆明禍福,由來瑞之與病,趋避據之也。
治者知此,是謂附常。
《八風為病》
故
折凮入小膓,脈絕溢,閉結弗通,善暴死。
剛凮入腎,背膂肩筋傷,寒爲清滯。
凶凮入太陽,亦脇,肢節骨痛。
婴凮入肝,筋縮弗用,肌緃不收,濕淫形。
弱凮入膽,背控頸項急,股外寒,多夣而惊。
大弱凮入心,脈殭,諸熱,頭腦弗清,陽濁血鬱。
謀凮入胃,肌肉耎弗用,氣濁體重,弱。
剛凮入脾肺,皮膚干燥,消以渴。
《八正八风八邪》
師曰:
八正者,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
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八節之所龢,以治正气也。
八風者,
立春艮,東北凶風也,春風震,東方嬰風也,
立夏巽,東南弱風也,夏至離,南方大弱風也,
立秋坤,西南謀風也,秋風兌,西方剛風也,
立冬乾,西北折風也,冬至坎,北方大剛風也。
八邪者,
虛邪傷乎肩頸,風邪傷乎肝,
(血虛)陽邪幹乎心,(氣鬱)陰邪併於腦,
燥邪傷乎脾,暑邪傷乎肺,
濕邪傷乎腎,火邪傷乎膽,
寒邪傷乎腎與骨,實邪傷乎气。
《四时八风》
經曰:
四時有風焉,名曰八節八風。
八風發邪,以爲經風,觸存(風併内)五臟,加而爲邪氣,邪氣内薄,是以發病。
所謂四時,其以所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兮勝夏,夏兮勝秋,秋兮勝春耳。
東風生春,病在肝俞,在頸項。
南風生夏,病在心俞,在胷脅。
西風生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風生冬,在在腎俞,在腰股。
中央爲土,病在脾俞,在脊宗。
《八風》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爇,以去八風五痺之病。
何謂八風耶?
夫
風從東方,其傷人外侵筋而內淩肝膽,故曰嬰兒風。
風從東南,其傷人外在肌而內侵胃,故曰弱人風。
風從南方,其傷人外在脈而內舍心,故曰天弱風。
風從西南,其傷人外在肉而內舍脾,故曰謀有風。
風從西方,其傷人外浸皮而內瘀肺,故曰大剛風。
風從西北,其傷人外在手太陽脈,而內傷小腸,故曰亢(云气结上)折風。
風從北方,其傷人外在胃而內傷腎,故曰大剛風。
風從東北,其傷人外腋脇而內大腸,故曰卑(溼气凝下)兇風。
《风动》
師曰:
風動於燥,則頃陽無以宣龢。
風動於寒,則寒中氣以索骨。
風動水於暑,則潮熱四佈不禁。
風動於濕,則邪氣四布,煩懣而肤腠酸楚。
風動於火,則内熱凝滯,陰毒內結。
風動於陽,則營衛受幹。
風傳於陰,則臟气薄粘。
故外衛受邪所幹,則動乎陽而搏乎膽。膽受幹,則上冒於顛。
故風幹乎皮毛,而傳於肺。肺剋,入少陽,是以苦頭痛頸項也。灋以刺之絡脈,愈。
《风》
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受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灋三月若六月,灋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生死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
風者,百病之長也。
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爲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或痺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燔(一作“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痺。發欬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於肝,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脇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案若刺耳。
弗治,傳之於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案可藥可浴。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溺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案可藥。
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
弗治,滿十日灋當死。腎因之傳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灋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
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
怒则肝气乘矣,
悲则肺气乘矣,
恐则脾气乘矣,
忧则心气乘矣,
此其道也。
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匡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
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见真脏曰死】
见真脏,曰死。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
胃者,五脏之本也。
脏气(者(此字多余))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然,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风】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
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
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
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
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
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五脏风之形状】
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风》
風爲百病之始。
?爲萬症之源。
故
風從外入,
?從內生。
風從外入,令人振寒,身重惡寒,熱鬱上竅,汗出頭痛。
治,在風府,風池,肺俞,大柕,風門。
從内生,令人煩满,上氣,不得息,欬逆,涎泣;
治,在足三里,下巨虚,肺俞,風門,合谷,後谿。
以調其陰陽,補其不足而瀉其有餘。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足臨泣,地五會。風府在上椎,臨泣五會在足小指次指間。
大風汗出,炙譩譆。譩譆穴在背下俠背傍三寸所,六椎傍,壓之令病者呼譩譆,應手入之。
縱風,憎風,刺眉頭中之攢竹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