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古本《伤寒论》类方辑要

219、下瘀血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三两(酒洗)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䗪虫二十枚(去足)
右三味,以酒一升,水一升,和合,煮取八合,去滓,温顿服之。当血下如豚肝,即愈。
原文指征:
病人,如有热状,腹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者,此名阴伏,有瘀血也。当下之,宜下瘀血汤。
师曰:产后,腹痛,法当与枳实芍药散。假令不差,此为腹中有瘀血著于脐下也。下瘀血汤主之。
 
220、抵挡汤方
方剂组成:
水蛭三十枚(熬) 虻虫二十枚(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原文指征: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挡汤主之。
妇人,时腹痛,经水时行时止,止而复行者,抵挡汤主之。
阳明病,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以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也;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此为有瘀血也。宜抵挡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者,必协热便脓血也。
 
221、抵挡丸方
方剂组成:
水蛭三十枚(熬) 虻虫二十枚(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原文指征:
伤寒,发热,少腹满,当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可不余药。宜抵挡丸。
 
222、茵陈蒿汤方
方剂组成: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蒿,减六升;纳诸药,更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病减,以黄从小便去故也。
原文指征: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病,身热,不能食,食则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者,此名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223、桃仁承气汤方
方剂组成: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大黄四两(酒洗)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合
右五味,以水七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先食,温服七合,日三服。当微利。
原文指征: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
 
224、调胃承气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225、小承气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大者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味,取一升二合,去滓,纳大黄,再煎一二沸,去滓,分温再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余勿服。
 
226、大承气汤方
方剂组成: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一服下者,余勿服。
原文指征:
太阳病,二日,发热,不解,蒸蒸发热者,此属阳明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故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弱,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中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其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中与之;若但欲呕,腹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所以然者,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阳明病,若吐、若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芍药甘草汤以救液;调胃承气汤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发汗后,恶寒者,以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阴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辈。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者,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辈。
太阴病,脉滑而实者,此为有宿食也。宜承气辈。
痉病,本属太阳,若发热,汗出,脉弦而实者,此转属阳明也。宜承气辈。
若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聋,脉大而数者,宜白虎汤;大实者,宜承气辈。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若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与小承气汤以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下利,谵语者,此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阳明病,脉实,虽汗出,而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者,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夫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之,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问曰:阳明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其有宿食也,大承气汤主之。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为恶露不尽也。若不大便,烦躁,发热,脉微实者,宜和之;若日晡所烦躁,食则谵语,至夜则愈者,大承气汤主之。
郁冒,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家实也,大承气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病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痉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者,必介齿,宜大承气汤。
太阳病,六七日不大便,汗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剋责,名曰负也。脉滑而数者,此为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此属阳明也。脉实者,可下之;脉浮大者,可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息不得卧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阳明病,潮热,大便已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中与之。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病,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实也。须过经乃可攻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大便初鞕后溏者,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矢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此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证,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眼合色赭,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227、甘草干姜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寒病,喘、咳,少气,不能报息,口唾涎沫,耳聋,嗌干,脉沉而迟者,此寒邪乘肺也。甘草干姜汤主之。
似咳非咳,唾多涎沫,其人不渴者,此为肺冷也。甘草干姜汤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者,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服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
 
228、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炙)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白术二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寒病,骨痛,阴痹,腰痛,肩背颈项引痛,腹胀,大便难,脉沉而迟者,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腘痛,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229、理中汤方
方剂组成: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理中者,理中焦。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理中、四逆辈。
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飱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者,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
霍乱,呕吐,下利,无寒热,脉濡弱者,理中汤主之。
腹中胀满而痛,时时上下,痛气上则吐;痛气下则利,脉濡而弱者,理中汤主之。
夫病人,腹痛绕脐,此为阳明风冷,谷气不行,医反下之,其气必冲。若不上冲者,心下则痞,当温之,宜理中汤。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发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
霍乱证,有虚实。因其人本有虚实,证随本变故也。虚者,脉濡而弱,宜理中汤;实者,脉急而促,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230、理中丸方
方剂组成: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捣筛,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可益至三四丸。
原文指征: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此为胸上有寒也,当温之,宜理中丸。
霍乱,已,头痛,发热,身疼痛,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231、理中加黄芪汤方
方剂组成: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黄芪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太阴病,不吐,不腹满,但遗矢无度者,此虚故也。理中加黄芪汤主之。
 
232、理中加人参栝蒌汤方
方剂组成:
人参四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炙) 栝蒌根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霍乱,吐、利,口渴,汗出,短气,脉濡而弱者,理中加人参栝蒌汤主之。
 
233、理中加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饮水即吐,食谷则利,脉迟而弱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霍乱,转筋,必先其时已有寒邪留于筋间,伤其荣气,随证而发,脉当濡弱,反见弦急,厥逆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234、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此为津液伤也,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主之。
 
235、大建中汤方
方剂组成:
蜀椒二合(去目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胶饴一升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饴,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
原文指征:
阳明病,腹中寒痛,呕不能食,有物突出,如见头足,痛不可近者,大建中汤主之。
 
236、四逆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原文指征:
阳明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复下利而厥逆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若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呕而脉弱,小便反利,身有微热,若厥者,为难治。四逆汤主之。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下利,腹胀痛,身体疼痛者,当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理中、四逆辈。
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或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为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237、四逆加人参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三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指征:
伤寒,微利,而复利,利自止者,此为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238、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方
方剂组成: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吴茱萸半升 黄连一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原文指征:
呕吐,甚则蚘出,下利时密时疏,身微热,手足厥冷,面色青,脉沉弦而紧者,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主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