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8/28
- 帖子
- 20
- 获得点赞
- 1
- 声望
- 0
八.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七日好,就是行经尽,欲作再经:太阳传阳明。
2.用针刺的方法,针足阳明,这说明《伤寒论》不仅仅是一本方书,首先提出就是采用针刺治疗。
3.这里还提示一个方法,病虽没走到阳明,但有往阳明走的趋势时,需要提前介入治疗。在《金匮要略》中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是这个意思。提前预防,早期治疗,别等到病重再治,这就是所谓“治未病”的精神。未病是指从《内经》以来早期发现在毫毛的病提前治疗,而不仅仅是为了预防。
九.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这也是一种理论的推测。具体临床上是否这么解,以实际见证为主。
2.虽然以实际见证为主,这个实际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不是完全随机的,是有规律的。这规律就是合着天地阴阳的多少,和日夜阴阳的多少可以预测,但以实际为准。与前面提到的传经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的,一个道理。欲解时是这个时辰,在这时辰太阳证不解,就不叫欲解。
十.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这里风家指容易感受风邪的人。体质比较弱的人,看着表证解了,而病没有完全好,这是因为平时体质比较弱,在治疗时效果会比较慢。痊愈需十二天——这是否是确指?也不一定,也是以实际见证为主。从这条明白一个道理,体质弱的人疾病恢复过程相对比较长。
十一.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里提到身大热,身大寒是指病人自身的感觉,医生测到的可能高也可能不高。后世有人提出这是“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不一定叫真假,实际上应称为内外,热在外,寒在内,具体说就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和寒在皮肤,热在骨髓。
十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如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桂枝汤可以说是伤寒第一方,治疗太阳病的中风证,脉象是:阳脉(寸口)浮,阴脉(尺脉)弱。阳浮,是指在外的,所以热往外散,阴弱,是指营阴在里的,所以汗出。
2.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包括鼻塞,鼻息声重,喘息不利,干呕(欲吐无物)。
3.现在一般用桂枝的细枝,肉桂和桂枝的气味是一样的,现在都通用桂枝,既然用桂枝,就谈不上去不去皮了。
4.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慢火煮取三升,过滤掉药渣,在不冷不热的时候,服一升(三分之一)。然后喝热的稀粥一升左右,帮助药力,盖上被子二个小时左右,让身体发汗。程度是微微出汗,不能发汗太过,太过病不会好。如果服用一次后病好就不要再继续服用。
5.如果喝一升后没出汗,按照上面的方法再服用,再不出汗,缩短服药时间,六小时之内,把三升药喝完。
6.如果是病重的,可以连续不断的喝下去,服完一副药后,病证还在的继续服一副,如果汗不出的,可以继续服第三剂,桂枝汤一日一夜可服用三剂。
7.从一副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到二三副,那么桂枝汤中的桂枝服用从一副的三两到三副就是9两,那么桂枝的用量根据病情的变化可以相差9倍,从三分之一到三副。
在第一个方子中提出渐服法,就说明一个方子根据病情的变化,其变化区间可以相差9倍。
8.这里说的量是指一般人一天的量,体弱的可以减量,身体强壮病重的可以加量。所以这说的量只是一个参考的量,一般的人中病的量。
9.通过这一篇桂枝汤的服法,后面的药方按照这格式服用,一直到桂枝加葛根汤中提到“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这喝法再往后就不提了,这喝法和煎服法上就在第一个方中明确列出方子运用的时候变化的尺度。
10.禁吃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食品。用温药,吃生冷的东西能制药,粘滑的东西碍胃,肉和面食,辛辣的东西、酒、蒜、葱等,咸鱼、腊肉、腐乳、臭鸡蛋等,酸奶、甜酒等不能吃。
11.现在一般忌生冷、酒肉即可。人在感冒后忌口对康复是有利的。
十三.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
头痛,发热——太阳病通用。
汗出,恶风——桂枝汤独有。
1.七日好,就是行经尽,欲作再经:太阳传阳明。
2.用针刺的方法,针足阳明,这说明《伤寒论》不仅仅是一本方书,首先提出就是采用针刺治疗。
3.这里还提示一个方法,病虽没走到阳明,但有往阳明走的趋势时,需要提前介入治疗。在《金匮要略》中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是这个意思。提前预防,早期治疗,别等到病重再治,这就是所谓“治未病”的精神。未病是指从《内经》以来早期发现在毫毛的病提前治疗,而不仅仅是为了预防。
九.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这也是一种理论的推测。具体临床上是否这么解,以实际见证为主。
2.虽然以实际见证为主,这个实际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不是完全随机的,是有规律的。这规律就是合着天地阴阳的多少,和日夜阴阳的多少可以预测,但以实际为准。与前面提到的传经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的,一个道理。欲解时是这个时辰,在这时辰太阳证不解,就不叫欲解。
十.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这里风家指容易感受风邪的人。体质比较弱的人,看着表证解了,而病没有完全好,这是因为平时体质比较弱,在治疗时效果会比较慢。痊愈需十二天——这是否是确指?也不一定,也是以实际见证为主。从这条明白一个道理,体质弱的人疾病恢复过程相对比较长。
十一.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里提到身大热,身大寒是指病人自身的感觉,医生测到的可能高也可能不高。后世有人提出这是“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不一定叫真假,实际上应称为内外,热在外,寒在内,具体说就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和寒在皮肤,热在骨髓。
十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如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桂枝汤可以说是伤寒第一方,治疗太阳病的中风证,脉象是:阳脉(寸口)浮,阴脉(尺脉)弱。阳浮,是指在外的,所以热往外散,阴弱,是指营阴在里的,所以汗出。
2.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包括鼻塞,鼻息声重,喘息不利,干呕(欲吐无物)。
3.现在一般用桂枝的细枝,肉桂和桂枝的气味是一样的,现在都通用桂枝,既然用桂枝,就谈不上去不去皮了。
4.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慢火煮取三升,过滤掉药渣,在不冷不热的时候,服一升(三分之一)。然后喝热的稀粥一升左右,帮助药力,盖上被子二个小时左右,让身体发汗。程度是微微出汗,不能发汗太过,太过病不会好。如果服用一次后病好就不要再继续服用。
5.如果喝一升后没出汗,按照上面的方法再服用,再不出汗,缩短服药时间,六小时之内,把三升药喝完。
6.如果是病重的,可以连续不断的喝下去,服完一副药后,病证还在的继续服一副,如果汗不出的,可以继续服第三剂,桂枝汤一日一夜可服用三剂。
7.从一副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到二三副,那么桂枝汤中的桂枝服用从一副的三两到三副就是9两,那么桂枝的用量根据病情的变化可以相差9倍,从三分之一到三副。
在第一个方子中提出渐服法,就说明一个方子根据病情的变化,其变化区间可以相差9倍。
8.这里说的量是指一般人一天的量,体弱的可以减量,身体强壮病重的可以加量。所以这说的量只是一个参考的量,一般的人中病的量。
9.通过这一篇桂枝汤的服法,后面的药方按照这格式服用,一直到桂枝加葛根汤中提到“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这喝法再往后就不提了,这喝法和煎服法上就在第一个方中明确列出方子运用的时候变化的尺度。
10.禁吃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食品。用温药,吃生冷的东西能制药,粘滑的东西碍胃,肉和面食,辛辣的东西、酒、蒜、葱等,咸鱼、腊肉、腐乳、臭鸡蛋等,酸奶、甜酒等不能吃。
11.现在一般忌生冷、酒肉即可。人在感冒后忌口对康复是有利的。
十三.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
头痛,发热——太阳病通用。
汗出,恶风——桂枝汤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