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药用原植物
麻黄 Mahuang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出处]《神农本草经》。 [中药材学名]Herbal Ephedrae。 【处方名】麻黄,策敦木
麻黄-中药材药用部分
【别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基原】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 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 的草质茎。 【识别特征】 1、川麻黄为矮小灌木,高6-10公分。茎直立或匍匐。叶膜质,长0.25-0.3公分,上部呈三角形,先端尖。花雌雄异株,雌花穗有一朵花,花梗长0.5公分;雄花穗常着生在短枝端,有长1.5公分的花穗梗;种子长圆形。 2、中麻黄为矮小灌木,高30-90公分。枝茎直立或倾斜,节间长3-6公分。托叶2片,退化成膜质。花雌雄异株,有时同株,花腋生。雄花序球形或倒卵形,有花3-4对;雌花序单生,有花2-3朵。 【生长环境】 川麻黄生于3000-4000公尺的高山岩石缝中。中麻黄生于海拔2000公尺左右的河岸,草坡阳光充足的地方。 【采集加工】 9-10月采全草,晾干,切段备用。(晒干影响疗效) 【炮制】 麻黄:取原材料,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或洗净后稍润,切段,干燥。 蜜麻黄: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段,用20kg炼蜜。 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蜜麻黄绒: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绒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绒,用20kg炼蜜。 【性味与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应用】 1.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 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 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与熟地、肉桂、白芥子等配伍,如阳和汤。 【用量用法】 2—9g。宜后下。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捣绒缓和发汗,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灸用。 【注意事项】 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 注 古人说:煎麻黄时应去沫,近代研究证实麻黄的医疗效用部分尚在沫里。编辑本段别名大全
【别名】龙沙,卑相,卑监,狗骨,色道麻,结力根,麻黄草,草麻黄,中麻黄,木贼廓黄,山麻黄,川麻黄,田麻黄,华麻黄,木麻黄,西麻黄,朱芯麻。 【商品名】草麻黄,又名田麻黄、川麻黄、朱芯麻。 木贼麻黄:又名木麻黄、山麻黄。 中麻黄:为植物中麻黄的草质茎。 【处方名】麻黄,生麻黄,炙麻黄,麻黄绒,净麻黄,水炙麻黄,蜜炙麻黄等。编辑本段品种考证
麻黄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别录》谓:“麻黄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令青。”陶弘景云:“今出青州、彭城、荥阳、中牟者为胜,色青而多沫。”苏敬云:“郑州鹿台及关中沙苑河旁沙洲上太多。其青、徐者今不复用,同州沙苑最多也。”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麻黄茎端开花,花小而黄,簇生。子如覆盆子,可食。至冬枯死如草,及春却青。”苏颂云:“今近京多有之,以荥阳、中牟者为胜。苗春生,至夏五月则长及一尺已来。梢上有黄花,结实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荚子,味甜,微有麻黄气,外皮红裹人,子黑。根紫赤色。俗说有雌雄二种,雌者于三月、四月内开花,六月内结子,雄者无花不结子。至立秋后收采其茎阴干,令青。”以上记述的产地与现在麻黄产地基本一致,所述植物形态极似草麻黄。编辑本段医学作用
【化学成分】 1. 含多种有机胺类生物碱, 主要的活性成分为L-麻黄碱(L-ephedrine), 其次为d-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 微量的L-N-甲基麻黄碱(L-N-methylephedrine)、d-N-甲基伪麻黄碱(d-N-methylpseudoephedrine)、l-去甲基麻黄碱(L-norephedrine), d-去甲基伪麻黄碱(dnorpseudoephedrine) 、麻黄次碱(ephedine)等.麻黄碱具平喘作用, 伪麻黄碱具消炎作用.麻黄生物碱主要存在于草质茎的髓部. 2. 恶唑酮类生物碱:麻黄恶唑酮(ephedroxane). 3.挥发油:从中分离出32种化合物, 含量较高的有α,α,4-三甲基-3环己烯-甲醇(α,α-4-trimethyl-3-cyclohexen-1-methanol),β-松油醇(β-terpineol)等. 4.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apigenin)、小麦黄素(tricin)、山奈酚(laemplerol)、芹菜素-5-鼠李糖(apigenin-5-rhamnoside)等. 【理化鉴别】 1. 粉末微量升华, 得细微针状或颗粒状结晶.2. 取麻黄酸性水浸液各1 ml, 分别置2试管中, 一管加碘化铋钾试液1滴, 产生黄色沉淀;另管加碘化汞钾试液1滴, 不产生沉淀(检查生物碱). 3. 取酸水浸液, 碱化后用乙醚萃取, 挥去乙醚, 残渣用酸水溶解, 加0.5%硫酸铜试液数滴后加10%氢氧化钠溶液至显紫色(铜铬盐), 再加乙醚数ml振摇后放置, 醚层显紫色, 水层显蓝色(L-麻黄碱双缩尿反应). 4. 薄层层析(1) 麻黄(2) 麻黄(3) 麻黄(4) 盐酸麻黄碱 薄层层析: 样 品 液:取粉末1g, 加水15ml, 回流30分钟, 滤过.滤液碱化, 用乙醚∶乙醇(8∶2)提取,脱水, 滤过, 挥去溶剂, 残渣加甲醇1ml溶解, 供试. 对照品液:取l-麻黄碱, 用甲醇溶解成每ml含麻黄碱5mg对照品液. 展 开:硅胶G板, 以正丁醇-冰醋酸-水(8∶2∶1)展开, 展距15cm. 显 色:0.5%茚三酮显色剂, 105℃烘烤, 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含量测定】 取本品细粉约5g, 精密称定, 置索氏提取器中, 加浓氨试液3ml、乙醇10ml与乙醚20ml, 放置24小时, 加乙醚置水浴上加热回流4小时至生物碱提尽, 将提取液移置分液漏斗中, 容器用少量乙醚洗涤, 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 加0.5mol/L盐酸溶液振摇提取5次(20ml、10ml、10ml、10ml、10ml), 合并酸液, 滤过, 滤液加氢氧化钠试液使呈碱性, 加氯化钠饱和, 用乙醚振摇提取5次(20ml、10ml、10ml、10ml、10ml), 合并乙醚液, 用氯化钠饱和溶液洗涤3次, 每次5ml, 合并洗液, 再用乙醚10ml振摇提取, 合并前后二次乙醚液,精密加人硫酸滴定液(0.01mol/L)30ml, 振摇提取, 静置使分层.分取酸液;乙醚液再用水提取3次, 每次5ml, 合并酸液与水液, 置水浴上加热, 除去微量乙醚, 放冷, 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 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滴定.每1ml硫酸滴定液(0.01mol/L)相当于3.305mg的麻黄碱(C10H15NO). 【药理作用】 1. 平喘作用: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对于用药(如毛果芸香碱)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显著解挛作用.伪麻黄碱与麻黄碱的解痉作用相似.甲基麻黄碱可使支气管扩张. 2. 镇咳作用:麻黄水溶液提取物对豚鼠气管机械刺激所致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约相当于磷酸可待因1/20的效果.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麻黄碱能使外周血管收缩, 心收缩力加强, 心搏出量增加, 血压升高.伪麻黄碱的升压作用较弱. 4.发汗作用:大鼠口服水溶性提取物在75~300mg/kg的范围内其足底部的水份散发(发汗)呈现剂量依赖性发汗作用. 5. 对大脑, 脑干与脊髓均有兴奋作用, 大剂量可引起失眠、不安和震颤.此外, 麻黄还有利尿、抗变态反应、抗炎、解热、抗病.编辑本段化学研究
草麻黄地上部分含有麻黄类:左旋麻黄碱(ephedrine),右旋伪麻黄碱(pseudoephedrine),左旋去甲基麻黄碱(norephedrine),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norpseudoephe-drine),左旋甲基麻黄碱(methylephedrine),痕量右旋甲基伪麻黄碱(methylpseudoephedrine),以麻黄碱为主,伪麻黄碱含量较少,总含量为0.481 -1.382%。恶唑酮类生物碱:麻黄恶唑酮(ephedroxane)。挥了油:从中分离出32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有(α,α,4-trimethyl-3-cyclohexen-1-methanol),β-松油醇(β-terpineol),对(艹孟)-2-烯-7-醇(p-meth-2-en-7-ol),平喘有效成分左旋-α-松油醇(α-terpineol)和2,3,5,6-四甲基吡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apigenin),小麦黄素(tricin),山柰酚(kaempferol),芹菜素-5-鼠李糖甙(apigenin-5-rhamnoside),蜀葵甙元(herbacetin),3-甲氧基蜀葵甙元(3-methoxyherbacein)及山柰酚鼠李糖甙(kaempferol rhamnoside)。 另有报道,由生产麻黄碱的麻黄母液残渣中分离得O-苯甲酰-L-(=)-伪麻黄碱(O-benzoyl-L(+)-pseudoephedrine)。 木贼麻黄地上部分含有麻黄生物碱类: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左旋甲基麻黄碱,痕量右旋甲基伪麻黄碱,以麻黄碱为主,伪麻黄碱含量较少,总含量为2.093%-2.436%。 恶唑酮类生物碱:麻黄恶唑酮。挥发油:从中分离出27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有6,10,14,-三甲基十五碳-2-酮(6,10,14-trimethyl-2-pentadecanone),3,7,11,15-四甲基-2-十六碳烯-1-醇(3,7,11,15-tetramethyl-2-hexadecen-1-ol),十八碳酸甲酯(octadecanoic acid methyl ester),平喘有效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但不含另一种平喘有效成分旋-α-松油醇。黄酮醇甙:4′,5,7-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4′,5,7-trihydroxy-8-methoxyflavonol-3-O-β-D-glucopyranoside)。芳香酸类:苯甲酸(benzo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佳皮酸(cinnam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及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编辑本段药理研究
发汗 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麻黄碱。 ② 条件温服、温热条件。 ③ 作用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汗腺分泌↑;·兴奋中枢,外周α受体。 平喘 ① 有效成分 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此外,2,3,5,6-四甲基吡嗪 L-α-萜品烯醇。 ② 机理 促进NA和Adr的释放。 本身激动β-R→激活Ac→促进cAMP产生。 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促进PGE的释放。 直接兴奋α-肾上腺素受体→血管收缩→粘膜肿胀减轻。 抑制抗体产生。 ③ 作用特点 缓慢、温和、持久,可以口服。 利尿 ① 有效成分 d-伪麻黄碱。 ② 作用 尿量增加。 ③ 机理 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抗炎、抗过敏 ① 有效成分 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麻黄碱。 ② 作用机理 抑制过敏递质释放; 溶血素减少,呈抗补体作用。 镇咳、祛痰 ① 作用强度 为可待因的1/20。 ② 有效成分 萜品烯醇,麻黄挥发油。 解热、抗菌、抗病毒 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 ② 抗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奈瑟双球菌。 ③ 抗病毒 流感病毒。编辑本段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草麻黄茎中含有生物碱1%~2%, 其生物碱中40%~90%为麻黄碱(l-Ephedrine), 其次为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及微量的l-N-甲基麻黄碱(l-N-Methylephedrine)、d-N-甲基伪麻黄碱(d-N-Pseudo methylephedrine)、l-去甲基麻黄碱(l-Norephedrine)、d-去甲基伪麻黄碱(d-Demethyl-pseudoephedrine)、麻黄次碱(Ephedine).此外, 还含有苄基甲胺(Benzyl-methylamine)、2, 3, 5, 6-四甲基吡嗪(2, 3, 5, 6-Tetramethylpyrazine)等;又含6%的儿茶鞣质和挥发油, 挥发油中含有l-α-松油醇(l-α-Terpineol)、β-萜品烯醇(β-Terpineol)、萜品烯醇-4(Terpineol-4)、月桂烯(Myrcene)、2, 3, 5, 6-四甲基吡嗪等30余种成分;亦含有黄酮类成分, 如白飞燕草甙元(Leucodelphinidin)、麦黄酮(Tricin)、芹黄素(Apigenin)、山萘酚(Kaempfer- ol)等;尚含有机酸类, 如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肉桂酸(Cinnamyl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木贼麻黄含生物碱 1.15%~1.75%, 其中主要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本品还含有鞣质、黄酮甙、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糖类化合物以及草酸(Oxalic acid)、柠檬酸(Cit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等有机酸类. 中麻黄含多量麻黄碱, 尚含鞣质、黄酮甙、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 上述三种麻黄中所含化学成分相似, 但生物碱含量以木贼麻黄最高, 草麻黄次之, 中麻黄较低.
药理作用:
1. 麻黄碱的作用 a.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麻黄碱有明显的中枢兴奋作用, 较大治疗量即能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 引起失眠、神经过敏、不安、震颤等症状.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也有兴奋作用.可缩短巴比妥类催眠时间.麻黄碱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远较肾上腺素为强.麻黄碱在外周兴奋α1-肾上腺受体, 也激动中枢α1-受体引起中枢兴奋作用.皮下注射麻黄碱 50~100mg/kg 可显著增加小鼠的自发活动.哌唑嗪和α-甲基-对位酪氨酸能拮抗麻黄碱的这一作用, 而舒必利、普萘洛尔和利血平都不减弱麻黄碱对鼠自发活动的增强作用, 提示麻黄碱是作用于α1-受体, 而不是作用于 DA 受体.麻黄碱能提高中枢性痛觉阈值, 产生镇痛作用. b.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麻黄碱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输出量增加.在整体情况下由于血压升高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 抵消了它直接加速心率的作用;如果迷走神经反射被阻断则心率将加快.麻黄碱对于心脏有强大的兴奋作用, 但反复应用, 或一次应用很大剂量, 易于产生抑制;也可能扰乱心律, 但较肾上腺素弱得多;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麻黄碱与洋地黄同用时, 则易引起心律紊乱.麻黄碱静脉注射对硬膜外阻滞所致心率减慢, 搏出量、心输出量、心指数下降均有明显对抗作用. 麻黄碱常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 脉压增大.给犬小剂量(0.01~0.2mg/kg)静注, 其血压上升可维持10~15分钟.大剂量(6~10mg/kg)静注, 由于抑制心脏而引起血压下降.麻黄碱静注0.1~3.0mg/kg, 猫肺动脉平均压、收缩压、舒张压和脉血管阻力均显著增加, 且有效量依赖关系.麻黄碱的收缩作用比较温和而持久, 血管舒张作用很微弱, 因此用于鼻黏膜肿胀, 收缩作用既长, 且无继发性血管扩张作用;能使冠状血管扩张, 增加冠脉流量, 与垂体后叶素合用于升压时, 能克服大量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冠状血管收缩及心脏抑制.麻黄碱的升压作用缓慢持久, 可维持数小时, 收缩压的升高较舒张压为显著, 舒张压一般不降低. 麻黄碱对血管的作用是直接和间接作用的混合.麻黄碱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 能直接与肾上腺素能α和β受体结合, 产生拟肾上腺素作用;亦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 促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动物实验表明: 麻黄碱的作用能被可卡因所减弱, 亦能被酚妥拉明阻断. c. 对平滑肌的作用: 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松弛作用.特别是在支气管痉挛时作用更为显著.实验表明: 麻黄碱能有效地对抗乙酰胆碱和组胺诱发的痉挛.其作用强度不如肾上腺素, 但作用较持久, 且口服有效.故常用于哮喘.麻黄碱能使胃肠道平滑肌松弛, 抑制蠕动, 延缓胃肠道内容物的推进和排空.麻黄碱对动物子宫一般表现为张力及振幅增加, 此种兴奋作用可被麦角胺阻断, 被可卡因所增强.然而对人的子宫一般表现为抑制, 曾用于缓解月经痛.麻黄碱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增加.麻黄碱使排尿次数减少, 足够量甚至产生尿潴留, 用于儿童遗尿症有效.对夜间遗尿或膀胱括约肌无力小便失禁的病人, 麻黄碱亦可以消除其症状.麻黄碱能引起并增强小鼠输精管的自发性收缩, 酚妥拉明可明显对抗麻黄碱的作用, 而利血平对此则无明显影响. d. 其他: 麻黄碱对骨骼肌有抗疲劳作用, 能促进被箭毒所抑制的神经肌肉间的传导, 可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还可引起高血糖, 但其作用较弱而不恒定.麻黄碱及麻黄总生物碱对正常及发热猫均不表现发汗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 麻黄碱对人不能诱发出汗, 但当人处在高温环境中, 此时用麻黄碱 50~60mg 1.5~2小时后, 汗液分泌比未用麻黄碱者更快更多, 而皮下注射麻黄碱的局部皮肤, 并不引起特殊的汗分泌, 因此, 麻黄碱的这种作用, 可能是中枢性的, 而且麻黄碱有增加代谢谢率的作用.对六个正常成人注射硫酸麻黄碱50mg后, 代谢谢率较注射前增加14.2%;麻黄水浸膏及乙醇浸膏作用于致敏豚鼠肺切片, 可抑制游离过敏原的量. 麻黄碱的作用属于混合型, 大部分是由于同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而产生的直接作用, 小部分由于促进介质释放的间接因素.麻黄碱反复应用时易产生快速耐受性, 作用迅速减弱, 最后可完全无效, 经数小时后可以恢复, 在快速耐受形成的机制中也有直接与间接两种因素, 有人用离体家兔主动脉条进行实验, 认为麻黄碱除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外, 对主动脉平滑肌尚可能有其他作用受体;也有人提出去氧麻黄碱的急速耐受性与中枢调节有关, 但破坏中脑外侧网状核后则无影响. 2. 伪麻黄碱的作用 a. 利尿作用: 伪麻黄碱较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用水、盐水及尿素后, 更进一步增加尿量排出, 但对麻醉狗则尿量反而减少, 对轻症实验性肾小管肾炎之犬仍然产生利尿反应, 严重者则无利尿作用.一次静脉注射后, 作用可持续30~60分钟.其利尿原理被认为是由于肾血管扩张而引起的肾血流量增加.因在利尿的同时, 肾体积也增大. b. 对平滑肌的作用: 伪麻黄碱的极稀溶液与麻黄碱一样, 能兴奋交感神经而使支气管扩张;浓溶液因能麻痹肌肉, 也能使气管肌松弛;而中等浓度则使支气管收缩. c. 其他: 伪麻黄碱有轻微的兴奋血管作用;在升压作用、收缩鼻黏膜血管等的作用方面, 麻黄碱最强, 人工合成的消旋麻黄碱(Ephetonin)次之, 伪麻黄碱最弱.毒性也以麻黄碱最强(100%), 消旋麻黄碱次之(78%), 伪麻黄碱最弱(56.5%). 3. 麻黄次碱的作用麻黄次碱能降低血压, 增加离体豚鼠子宫的收缩及离体兔肠的蠕动, 麻黄根浸膏静脉注射于猫及家兔亦有降压作用. 4. 麻黄挥发油的作用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它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可被麻黄碱的中枢兴奋作用所拮抗.麻黄挥发油对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奈瑟双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外试验证明它对流感病毒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给感染 A 型、PR8 型流感病毒的小白鼠皮下注射有治疗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剂对肌注消毒牛乳引起人工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麻黄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 对正常小白鼠体温均有降温作用, 但麻黄挥发油作用不如松油醇明显.麻黄挥发油乳剂灌胃、肌注、腹腔注射对正常及发热猫均不表现发汗作用, 对发热病人也无发汗作用.麻杏石甘汤在鸡胚实验中对陕中 61-1 株流感病毒有抗病毒作用, 主要是麻黄的功能, 石膏、甘草、杏仁对麻黄的抗病毒作用并不表现协同.麻杏石甘汤中的麻黄、甘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以麻黄的作用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