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麻黄的性味

陈士铎在他的本草新编里认为麻黄性寒。

是的,在149页里谈到“味甘、辛、气寒”。
老姬很喜欢这本书,里面的中医思维、用药方式、中药药理谈的很是不错。
不过有个问,哈哈哈,不好意思,问题太多了:这里的甘、辛之味是这么来 的?
是否与麻黄的产地、质量有关?
这是单嚼麻黄而品味,或是单将麻黄水煮之后而品尝?如果用水煮,那么就与水质也有关系?
麻黄为六陈药之一,陈久的麻黄,其味是否发生变化?
 
你好:前一问题因临时有事,感觉也没有说太清楚,抱歉!紧接先生又来问题,还真有点应付不来呢。仅按个人

哦,您好,中药炮制完全可以改变药性,这点可以在网上查一下。
 
哦,是的,但我仍然认为中药炮制的作用主要是降低毒性、或使其特有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如炮制后性味全变的话,极可能此药变成彼药的作用了,希望继续释疑交流。
 
哦,是的,但我仍然认为中药炮制的作用主要是降低毒性、或使其特有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如炮制后性味全变的

很喜欢和你谈论,看过你的很多帖子,是朴素实在的内容,是真正的理论、临床的内容,很不错。
中药功效,是由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决定的,不同地方的药材有不同的性、味和质地,而道地药材为正宗。
四气,为寒热温凉之四性,他的决定因素很多,产地、采集时间、药味的阴阳属性、炮制等,所以,炮制可改变四气。
下面是网上搜到的一点内容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1.通过炮制,矫正药物过偏之性。

2.通过炮制,使药物性味增强。

3.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1.“生升熟降”。

2.“酒制升提”。

3.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地,转化其升降浮沉,使药物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中药通过加热和辅料炮制,可改变其归经或引药入经,使其功效更专一。如“盐制入肾”、“醋制入肝”等。

炮制对毒性的影响“生毒熟减”,毒性中药,经炮制,使其由大毒减至低毒甚至无毒,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如乌头、马钱子等,生品毒性大,多外用。炮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转自:<a href='http://www.yuloo.com/zhiyeyaoshi/'>育路执业药师网</a>
所以,炮制能改变性味,炮制能改变药物功能,也可以说,炮制能产生“新药”,就是“洗心革面重做人”一样,你觉得那?
 
我想只能从麻黄的化学成分当中找答案。
1. 含多种有机胺类生物碱, 主要的活性成分为L-麻黄碱(L-ephedrine), 其次为d-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 微量的L-N-甲基麻黄碱(L-N-methylephedrine)、d-N-甲基伪麻黄碱(d-N-methylpseudoephedrine)、l-去甲基麻黄碱(L-norephedrine), d-去甲基伪麻黄碱(dnorpseudoephedrine) 、麻黄次碱(ephedine)等.麻黄碱具平喘作用, 伪麻黄碱具消炎作用.麻黄生物碱主要存在于草质茎的髓部. 2. 恶唑酮类生物碱:麻黄恶唑酮(ephedroxane). 3.挥发油:从中分离出32种化合物, 含量较高的有α,α,4-三甲基-3环己烯-甲醇(α,α-4-trimethyl-3-cyclohexen-1-methanol),β-松油醇(β-terpineol)等. 4.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apigenin)、小麦黄素(tricin)、山奈酚(laemplerol)、芹菜素-5-鼠李糖(apigenin-5-rhamnoside)等.
 
麻黄的主要成分是七种麻黄碱,其次是酸,酮,醇,酚,糖。
 
麻黄-药用原植物
麻黄 Mahuang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出处]《神农本草经》。 [中药材学名]Herbal Ephedrae。 【处方名】麻黄,策敦木
麻黄-中药材药用部分
【别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基原】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 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 的草质茎。 【识别特征】 1、川麻黄为矮小灌木,高6-10公分。茎直立或匍匐。叶膜质,长0.25-0.3公分,上部呈三角形,先端尖。花雌雄异株,雌花穗有一朵花,花梗长0.5公分;雄花穗常着生在短枝端,有长1.5公分的花穗梗;种子长圆形。 2、中麻黄为矮小灌木,高30-90公分。枝茎直立或倾斜,节间长3-6公分。托叶2片,退化成膜质。花雌雄异株,有时同株,花腋生。雄花序球形或倒卵形,有花3-4对;雌花序单生,有花2-3朵。 【生长环境】 川麻黄生于3000-4000公尺的高山岩石缝中。中麻黄生于海拔2000公尺左右的河岸,草坡阳光充足的地方。 【采集加工】 9-10月采全草,晾干,切段备用。(晒干影响疗效) 【炮制】 麻黄:取原材料,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或洗净后稍润,切段,干燥。 蜜麻黄: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段,用20kg炼蜜。 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蜜麻黄绒: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绒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绒,用20kg炼蜜。 【性味与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应用】 1.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 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 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与熟地、肉桂、白芥子等配伍,如阳和汤。 【用量用法】 2—9g。宜后下。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捣绒缓和发汗,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灸用。 【注意事项】 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 注 古人说:煎麻黄时应去沫,近代研究证实麻黄的医疗效用部分尚在沫里。编辑本段别名大全
【别名】龙沙,卑相,卑监,狗骨,色道麻,结力根,麻黄草,草麻黄,中麻黄,木贼廓黄,山麻黄,川麻黄,田麻黄,华麻黄,木麻黄,西麻黄,朱芯麻。 【商品名】草麻黄,又名田麻黄、川麻黄、朱芯麻。 木贼麻黄:又名木麻黄、山麻黄。 中麻黄:为植物中麻黄的草质茎。 【处方名】麻黄,生麻黄,炙麻黄,麻黄绒,净麻黄,水炙麻黄,蜜炙麻黄等。编辑本段品种考证
麻黄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别录》谓:“麻黄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令青。”陶弘景云:“今出青州、彭城、荥阳、中牟者为胜,色青而多沫。”苏敬云:“郑州鹿台及关中沙苑河旁沙洲上太多。其青、徐者今不复用,同州沙苑最多也。”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麻黄茎端开花,花小而黄,簇生。子如覆盆子,可食。至冬枯死如草,及春却青。”苏颂云:“今近京多有之,以荥阳、中牟者为胜。苗春生,至夏五月则长及一尺已来。梢上有黄花,结实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荚子,味甜,微有麻黄气,外皮红裹人,子黑。根紫赤色。俗说有雌雄二种,雌者于三月、四月内开花,六月内结子,雄者无花不结子。至立秋后收采其茎阴干,令青。”以上记述的产地与现在麻黄产地基本一致,所述植物形态极似草麻黄。编辑本段医学作用
【化学成分】 1. 含多种有机胺类生物碱, 主要的活性成分为L-麻黄碱(L-ephedrine), 其次为d-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 微量的L-N-甲基麻黄碱(L-N-methylephedrine)、d-N-甲基伪麻黄碱(d-N-methylpseudoephedrine)、l-去甲基麻黄碱(L-norephedrine), d-去甲基伪麻黄碱(dnorpseudoephedrine) 、麻黄次碱(ephedine)等.麻黄碱具平喘作用, 伪麻黄碱具消炎作用.麻黄生物碱主要存在于草质茎的髓部. 2. 恶唑酮类生物碱:麻黄恶唑酮(ephedroxane). 3.挥发油:从中分离出32种化合物, 含量较高的有α,α,4-三甲基-3环己烯-甲醇(α,α-4-trimethyl-3-cyclohexen-1-methanol),β-松油醇(β-terpineol)等. 4.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apigenin)、小麦黄素(tricin)、山奈酚(laemplerol)、芹菜素-5-鼠李糖(apigenin-5-rhamnoside)等. 【理化鉴别】 1. 粉末微量升华, 得细微针状或颗粒状结晶.2. 取麻黄酸性水浸液各1 ml, 分别置2试管中, 一管加碘化铋钾试液1滴, 产生黄色沉淀;另管加碘化汞钾试液1滴, 不产生沉淀(检查生物碱). 3. 取酸水浸液, 碱化后用乙醚萃取, 挥去乙醚, 残渣用酸水溶解, 加0.5%硫酸铜试液数滴后加10%氢氧化钠溶液至显紫色(铜铬盐), 再加乙醚数ml振摇后放置, 醚层显紫色, 水层显蓝色(L-麻黄碱双缩尿反应). 4. 薄层层析(1) 麻黄(2) 麻黄(3) 麻黄(4) 盐酸麻黄碱 薄层层析: 样 品 液:取粉末1g, 加水15ml, 回流30分钟, 滤过.滤液碱化, 用乙醚∶乙醇(8∶2)提取,脱水, 滤过, 挥去溶剂, 残渣加甲醇1ml溶解, 供试. 对照品液:取l-麻黄碱, 用甲醇溶解成每ml含麻黄碱5mg对照品液. 展 开:硅胶G板, 以正丁醇-冰醋酸-水(8∶2∶1)展开, 展距15cm. 显 色:0.5%茚三酮显色剂, 105℃烘烤, 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含量测定】 取本品细粉约5g, 精密称定, 置索氏提取器中, 加浓氨试液3ml、乙醇10ml与乙醚20ml, 放置24小时, 加乙醚置水浴上加热回流4小时至生物碱提尽, 将提取液移置分液漏斗中, 容器用少量乙醚洗涤, 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 加0.5mol/L盐酸溶液振摇提取5次(20ml、10ml、10ml、10ml、10ml), 合并酸液, 滤过, 滤液加氢氧化钠试液使呈碱性, 加氯化钠饱和, 用乙醚振摇提取5次(20ml、10ml、10ml、10ml、10ml), 合并乙醚液, 用氯化钠饱和溶液洗涤3次, 每次5ml, 合并洗液, 再用乙醚10ml振摇提取, 合并前后二次乙醚液,精密加人硫酸滴定液(0.01mol/L)30ml, 振摇提取, 静置使分层.分取酸液;乙醚液再用水提取3次, 每次5ml, 合并酸液与水液, 置水浴上加热, 除去微量乙醚, 放冷, 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 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滴定.每1ml硫酸滴定液(0.01mol/L)相当于3.305mg的麻黄碱(C10H15NO). 【药理作用】 1. 平喘作用: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对于用药(如毛果芸香碱)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显著解挛作用.伪麻黄碱与麻黄碱的解痉作用相似.甲基麻黄碱可使支气管扩张. 2. 镇咳作用:麻黄水溶液提取物对豚鼠气管机械刺激所致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约相当于磷酸可待因1/20的效果.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麻黄碱能使外周血管收缩, 心收缩力加强, 心搏出量增加, 血压升高.伪麻黄碱的升压作用较弱. 4.发汗作用:大鼠口服水溶性提取物在75~300mg/kg的范围内其足底部的水份散发(发汗)呈现剂量依赖性发汗作用. 5. 对大脑, 脑干与脊髓均有兴奋作用, 大剂量可引起失眠、不安和震颤.此外, 麻黄还有利尿、抗变态反应、抗炎、解热、抗病.编辑本段化学研究
草麻黄地上部分含有麻黄类:左旋麻黄碱(ephedrine),右旋伪麻黄碱(pseudoephedrine),左旋去甲基麻黄碱(norephedrine),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norpseudoephe-drine),左旋甲基麻黄碱(methylephedrine),痕量右旋甲基伪麻黄碱(methylpseudoephedrine),以麻黄碱为主,伪麻黄碱含量较少,总含量为0.481 -1.382%。恶唑酮类生物碱:麻黄恶唑酮(ephedroxane)。挥了油:从中分离出32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有(α,α,4-trimethyl-3-cyclohexen-1-methanol),β-松油醇(β-terpineol),对(艹孟)-2-烯-7-醇(p-meth-2-en-7-ol),平喘有效成分左旋-α-松油醇(α-terpineol)和2,3,5,6-四甲基吡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apigenin),小麦黄素(tricin),山柰酚(kaempferol),芹菜素-5-鼠李糖甙(apigenin-5-rhamnoside),蜀葵甙元(herbacetin),3-甲氧基蜀葵甙元(3-methoxyherbacein)及山柰酚鼠李糖甙(kaempferol rhamnoside)。 另有报道,由生产麻黄碱的麻黄母液残渣中分离得O-苯甲酰-L-(=)-伪麻黄碱(O-benzoyl-L(+)-pseudoephedrine)。 木贼麻黄地上部分含有麻黄生物碱类: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左旋甲基麻黄碱,痕量右旋甲基伪麻黄碱,以麻黄碱为主,伪麻黄碱含量较少,总含量为2.093%-2.436%。 恶唑酮类生物碱:麻黄恶唑酮。挥发油:从中分离出27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有6,10,14,-三甲基十五碳-2-酮(6,10,14-trimethyl-2-pentadecanone),3,7,11,15-四甲基-2-十六碳烯-1-醇(3,7,11,15-tetramethyl-2-hexadecen-1-ol),十八碳酸甲酯(octadecanoic acid methyl ester),平喘有效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但不含另一种平喘有效成分旋-α-松油醇。黄酮醇甙:4′,5,7-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4′,5,7-trihydroxy-8-methoxyflavonol-3-O-β-D-glucopyranoside)。芳香酸类:苯甲酸(benzo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佳皮酸(cinnam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及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编辑本段药理研究
发汗 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麻黄碱。 ② 条件温服、温热条件。 ③ 作用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汗腺分泌↑;·兴奋中枢,外周α受体。 平喘 ① 有效成分 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此外,2,3,5,6-四甲基吡嗪 L-α-萜品烯醇。 ② 机理 促进NA和Adr的释放。 本身激动β-R→激活Ac→促进cAMP产生。 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促进PGE的释放。 直接兴奋α-肾上腺素受体→血管收缩→粘膜肿胀减轻。 抑制抗体产生。 ③ 作用特点 缓慢、温和、持久,可以口服。 利尿 ① 有效成分 d-伪麻黄碱。 ② 作用 尿量增加。 ③ 机理 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抗炎、抗过敏 ① 有效成分 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麻黄碱。 ② 作用机理 抑制过敏递质释放; 溶血素减少,呈抗补体作用。 镇咳、祛痰 ① 作用强度 为可待因的1/20。 ② 有效成分 萜品烯醇,麻黄挥发油。 解热、抗菌、抗病毒 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 ② 抗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奈瑟双球菌。 ③ 抗病毒 流感病毒。编辑本段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草麻黄茎中含有生物碱1%~2%, 其生物碱中40%~90%为麻黄碱(l-Ephedrine), 其次为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及微量的l-N-甲基麻黄碱(l-N-Methylephedrine)、d-N-甲基伪麻黄碱(d-N-Pseudo methylephedrine)、l-去甲基麻黄碱(l-Norephedrine)、d-去甲基伪麻黄碱(d-Demethyl-pseudoephedrine)、麻黄次碱(Ephedine).此外, 还含有苄基甲胺(Benzyl-methylamine)、2, 3, 5, 6-四甲基吡嗪(2, 3, 5, 6-Tetramethylpyrazine)等;又含6%的儿茶鞣质和挥发油, 挥发油中含有l-α-松油醇(l-α-Terpineol)、β-萜品烯醇(β-Terpineol)、萜品烯醇-4(Terpineol-4)、月桂烯(Myrcene)、2, 3, 5, 6-四甲基吡嗪等30余种成分;亦含有黄酮类成分, 如白飞燕草甙元(Leucodelphinidin)、麦黄酮(Tricin)、芹黄素(Apigenin)、山萘酚(Kaempfer- ol)等;尚含有机酸类, 如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肉桂酸(Cinnamyl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木贼麻黄含生物碱 1.15%~1.75%, 其中主要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本品还含有鞣质、黄酮甙、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糖类化合物以及草酸(Oxalic acid)、柠檬酸(Cit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等有机酸类. 中麻黄含多量麻黄碱, 尚含鞣质、黄酮甙、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 上述三种麻黄中所含化学成分相似, 但生物碱含量以木贼麻黄最高, 草麻黄次之, 中麻黄较低.
药理作用:
1. 麻黄碱的作用 a.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麻黄碱有明显的中枢兴奋作用, 较大治疗量即能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 引起失眠、神经过敏、不安、震颤等症状.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也有兴奋作用.可缩短巴比妥类催眠时间.麻黄碱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远较肾上腺素为强.麻黄碱在外周兴奋α1-肾上腺受体, 也激动中枢α1-受体引起中枢兴奋作用.皮下注射麻黄碱 50~100mg/kg 可显著增加小鼠的自发活动.哌唑嗪和α-甲基-对位酪氨酸能拮抗麻黄碱的这一作用, 而舒必利、普萘洛尔和利血平都不减弱麻黄碱对鼠自发活动的增强作用, 提示麻黄碱是作用于α1-受体, 而不是作用于 DA 受体.麻黄碱能提高中枢性痛觉阈值, 产生镇痛作用. b.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麻黄碱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输出量增加.在整体情况下由于血压升高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 抵消了它直接加速心率的作用;如果迷走神经反射被阻断则心率将加快.麻黄碱对于心脏有强大的兴奋作用, 但反复应用, 或一次应用很大剂量, 易于产生抑制;也可能扰乱心律, 但较肾上腺素弱得多;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麻黄碱与洋地黄同用时, 则易引起心律紊乱.麻黄碱静脉注射对硬膜外阻滞所致心率减慢, 搏出量、心输出量、心指数下降均有明显对抗作用. 麻黄碱常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 脉压增大.给犬小剂量(0.01~0.2mg/kg)静注, 其血压上升可维持10~15分钟.大剂量(6~10mg/kg)静注, 由于抑制心脏而引起血压下降.麻黄碱静注0.1~3.0mg/kg, 猫肺动脉平均压、收缩压、舒张压和脉血管阻力均显著增加, 且有效量依赖关系.麻黄碱的收缩作用比较温和而持久, 血管舒张作用很微弱, 因此用于鼻黏膜肿胀, 收缩作用既长, 且无继发性血管扩张作用;能使冠状血管扩张, 增加冠脉流量, 与垂体后叶素合用于升压时, 能克服大量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冠状血管收缩及心脏抑制.麻黄碱的升压作用缓慢持久, 可维持数小时, 收缩压的升高较舒张压为显著, 舒张压一般不降低. 麻黄碱对血管的作用是直接和间接作用的混合.麻黄碱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 能直接与肾上腺素能α和β受体结合, 产生拟肾上腺素作用;亦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 促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动物实验表明: 麻黄碱的作用能被可卡因所减弱, 亦能被酚妥拉明阻断. c. 对平滑肌的作用: 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松弛作用.特别是在支气管痉挛时作用更为显著.实验表明: 麻黄碱能有效地对抗乙酰胆碱和组胺诱发的痉挛.其作用强度不如肾上腺素, 但作用较持久, 且口服有效.故常用于哮喘.麻黄碱能使胃肠道平滑肌松弛, 抑制蠕动, 延缓胃肠道内容物的推进和排空.麻黄碱对动物子宫一般表现为张力及振幅增加, 此种兴奋作用可被麦角胺阻断, 被可卡因所增强.然而对人的子宫一般表现为抑制, 曾用于缓解月经痛.麻黄碱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增加.麻黄碱使排尿次数减少, 足够量甚至产生尿潴留, 用于儿童遗尿症有效.对夜间遗尿或膀胱括约肌无力小便失禁的病人, 麻黄碱亦可以消除其症状.麻黄碱能引起并增强小鼠输精管的自发性收缩, 酚妥拉明可明显对抗麻黄碱的作用, 而利血平对此则无明显影响. d. 其他: 麻黄碱对骨骼肌有抗疲劳作用, 能促进被箭毒所抑制的神经肌肉间的传导, 可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还可引起高血糖, 但其作用较弱而不恒定.麻黄碱及麻黄总生物碱对正常及发热猫均不表现发汗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 麻黄碱对人不能诱发出汗, 但当人处在高温环境中, 此时用麻黄碱 50~60mg 1.5~2小时后, 汗液分泌比未用麻黄碱者更快更多, 而皮下注射麻黄碱的局部皮肤, 并不引起特殊的汗分泌, 因此, 麻黄碱的这种作用, 可能是中枢性的, 而且麻黄碱有增加代谢谢率的作用.对六个正常成人注射硫酸麻黄碱50mg后, 代谢谢率较注射前增加14.2%;麻黄水浸膏及乙醇浸膏作用于致敏豚鼠肺切片, 可抑制游离过敏原的量. 麻黄碱的作用属于混合型, 大部分是由于同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而产生的直接作用, 小部分由于促进介质释放的间接因素.麻黄碱反复应用时易产生快速耐受性, 作用迅速减弱, 最后可完全无效, 经数小时后可以恢复, 在快速耐受形成的机制中也有直接与间接两种因素, 有人用离体家兔主动脉条进行实验, 认为麻黄碱除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外, 对主动脉平滑肌尚可能有其他作用受体;也有人提出去氧麻黄碱的急速耐受性与中枢调节有关, 但破坏中脑外侧网状核后则无影响. 2. 伪麻黄碱的作用 a. 利尿作用: 伪麻黄碱较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用水、盐水及尿素后, 更进一步增加尿量排出, 但对麻醉狗则尿量反而减少, 对轻症实验性肾小管肾炎之犬仍然产生利尿反应, 严重者则无利尿作用.一次静脉注射后, 作用可持续30~60分钟.其利尿原理被认为是由于肾血管扩张而引起的肾血流量增加.因在利尿的同时, 肾体积也增大. b. 对平滑肌的作用: 伪麻黄碱的极稀溶液与麻黄碱一样, 能兴奋交感神经而使支气管扩张;浓溶液因能麻痹肌肉, 也能使气管肌松弛;而中等浓度则使支气管收缩. c. 其他: 伪麻黄碱有轻微的兴奋血管作用;在升压作用、收缩鼻黏膜血管等的作用方面, 麻黄碱最强, 人工合成的消旋麻黄碱(Ephetonin)次之, 伪麻黄碱最弱.毒性也以麻黄碱最强(100%), 消旋麻黄碱次之(78%), 伪麻黄碱最弱(56.5%). 3. 麻黄次碱的作用麻黄次碱能降低血压, 增加离体豚鼠子宫的收缩及离体兔肠的蠕动, 麻黄根浸膏静脉注射于猫及家兔亦有降压作用. 4. 麻黄挥发油的作用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它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可被麻黄碱的中枢兴奋作用所拮抗.麻黄挥发油对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奈瑟双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外试验证明它对流感病毒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给感染 A 型、PR8 型流感病毒的小白鼠皮下注射有治疗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剂对肌注消毒牛乳引起人工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麻黄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 对正常小白鼠体温均有降温作用, 但麻黄挥发油作用不如松油醇明显.麻黄挥发油乳剂灌胃、肌注、腹腔注射对正常及发热猫均不表现发汗作用, 对发热病人也无发汗作用.麻杏石甘汤在鸡胚实验中对陕中 61-1 株流感病毒有抗病毒作用, 主要是麻黄的功能, 石膏、甘草、杏仁对麻黄的抗病毒作用并不表现协同.麻杏石甘汤中的麻黄、甘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以麻黄的作用较强.
 
药理研究
发汗 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麻黄碱。 ② 条件温服、温热条件。 ③ 作用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汗腺分泌↑;·兴奋中枢,外周α受体。 平喘 ① 有效成分 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此外,2,3,5,6-四甲基吡嗪 L-α-萜品烯醇。 ② 机理 促进NA和Adr的释放。 本身激动β-R→激活Ac→促进cAMP产生。 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促进PGE的释放。 直接兴奋α-肾上腺素受体→血管收缩→粘膜肿胀减轻。 抑制抗体产生。 ③ 作用特点 缓慢、温和、持久,可以口服。 利尿 ① 有效成分 d-伪麻黄碱。 ② 作用 尿量增加。 ③ 机理 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抗炎、抗过敏 ① 有效成分 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麻黄碱。 ② 作用机理 抑制过敏递质释放; 溶血素减少,呈抗补体作用。 镇咳、祛痰 ① 作用强度 为可待因的1/20。 ② 有效成分 萜品烯醇,麻黄挥发油。 解热、抗菌、抗病毒 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 ② 抗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奈瑟双球菌。 ③ 抗病毒 流感病毒。
 
药理研究
发汗 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麻黄碱。 ② 条件温服、温热条件。 ③ 作用机理:·

谢谢。
有时老姬也很迷茫。麻黄的辛,可以说是由发散之功能的总结归属,那么,温性是这么来的?
我们知道,中药的性能决定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那么其中的四气是怎么来的?一般都说是能治疗寒证的就是热药,可是,有单用麻黄治疗风寒感冒的吗?为什么用麻黄汤后还要喝热粥?等等。
翻开中药类书籍,里面对同一种药物的性、味谈的很是有区别,有的说寒,可有的说热,那么,我们到底听谁的?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来认识中药的性味,因他们决定着中药的功效,要让中药使用有可重复性,那么,性味是关键。
 
老姬先生您好,接你话说说我个人的看法,植物药有其本性,如生于寒地属温属热,生于热地属凉属寒。此犹如孩童之天性,天性源于父母,父母急则儿亦急,然孩童本身又有迟急躁缓之性,此延伸之性,遇急则急遇缓则缓,非本性实环境使然,我想植物药除本性外也应有此延伸之性,因不同人,用不同处而得出不同性味,药应活看活用,不知对否还望指正。
 
老姬先生您好,接你话说说我个人的看法,植物药有其本性,如生于寒地属温属热,生于热地属凉属寒。此犹如孩

你好,你说的这点很对。中药讲究道地药材,就是药物的生长环境好,所以,有固定的性和味。橘生于淮北则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枳,虽然橘和枳是不同的植物,但是这句话却表明环境对植物的影响。看看柴胡,南、北有别,性亦不大同,所以治病的时候效果就不大一样。中药的可重复性有困难就在于此。
现在,我们对于药材的味,既有真实的气味和味道,又有功效的归纳,说真的,我们这些搞临床这么多年的人都不好正握,更不要说初学者了。所以,如果能以真实的味来推理功效,来推理药性,应该很好,这是因为不同产地的药物,其味是不大一样的。不同季节采集的药物,其味也是不大一样的,“当季是药,过季是草”。还有,升降浮沉、采收季节等都决定着药物的功效。
临床上治病,有的效果很是不错,但有的不是很好,诊断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药物问题,我们先不说假药、劣药、制药厂提纯后又被卖的药,但就说正常供应的药,产地不同,性味不同,功效也就不一样,我在临床上更多的是先尝药,后用于病人,效果还行。
 
这是我用学院派的思维来写的:
麻黄
一、麻黄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麻黄是最为常用的辛温发汗药,它的作用有四:发汗散寒、止咳平喘、行水消肿和散阴疽消癥结。
对于没有汗的风寒感冒,我们就可以用麻黄来治疗。由于麻黄的发散作用比较强,所以临床上一般要用桂枝来配合,比如常用的方剂麻黄汤,就是治疗风寒感冒之后没有汗出情况的很有名的方子,它的组成是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这里要注意的是,虽然前人的经验认为麻黄是越陈越好,就是说麻黄放的时间越长,则效用越好,但是,对于发汗作用来说,新采的麻黄比陈久放置的麻黄效果要好的多,所以,如果是体质强壮的人得了风寒感冒,不出汗,我们就要用放置时间不长的麻黄来治疗,假如只有陈麻黄,这时的用量也要加大;如果是体质弱的人得了风寒感冒,不出汗,我们最好用放置时间陈旧的麻黄来治疗,假如只有放置时间不长的麻黄,这时的用量也要小。
鉴别麻黄的新陈很简单,看看颜色就可以了,发绿的、颜色很鲜的就是新麻黄,发黄的、颜色陈旧的就是陈麻黄。
麻黄在煎煮的时候,沫子很多,有人认为这个沫子有很强的发散作用,必须要去掉;又有人说,我就是用麻黄来发汗散寒的,有沫子不是更好?所以,如果病人的体质强、感冒重的时候,就不必去沫子,但如果病人体质弱、感冒轻,我们最好把沫子去掉。
对于咳喘之证,我们可以在辩证用药的基础上加上麻黄以增强止咳平喘的作用,不过,最好再配上杏仁,这是因为麻黄发散作用强,宣通肺气以止咳平喘,其性刚烈,而杏仁降气化痰以止咳平喘,其性柔润,这两个药配合之后,不但能增强治疗咳喘的作用,且不会出现麻黄伤人正气的情况,故而,临床上有一个“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
如果我们遇见的咳喘为热证,这时就要加用药性寒凉之品,如生石膏等。我们常用的麻杏石甘汤就是由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组成的,专门治疗咳喘、痰黄稠、咽喉干燥、口鼻气热、遇热后咳喘加重、舌苔发黄、脉跳的比较快的中医诊断为热证咳喘的有名方剂,如果热证较重,我们还要加上更多的清热药物,如黄芩、知母等等。
如果出现上半身水肿、头面四肢水肿或者急性水肿兼有感冒症状的,就可以直接用麻黄来治疗,这是因为麻黄有行水消肿的作用。应用麻黄之后,可出现水从汗解而消肿;小便增多而消肿;大便水泻而消肿;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显增多而水肿消退等几种情况。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谈到的越婢汤就是治疗全身都肿的风水挟热的方剂,由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组成的。我们在临床上常常是用越婢加术汤(即越婢汤加白术组成)加减化裁来治疗更多水肿病症的。
麻黄还有散阴疽消癥结的作用,对于阴疽、寒性症瘕结块、寒痰凝聚之证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常用的方剂就是阳和汤,它的组成是麻黄、熟地、白芥子、鹿角胶、炮姜炭、肉桂和甘草。前人通过实践证明了“麻黄得熟地不发汗,熟地得麻黄不滋腻”的临床效果,也就是说,麻黄和熟地配伍之后,麻黄原有的发汗作用消失了,而通络散癥结的作用增强了;熟地原有的滋腻副作用也消失了,补血的同时不会阻碍脾的运化。
我在2005年的冬天治疗过一个左小腿晚上12点到2点发烧的病人,必须要用白酒擦抹才能减轻痛苦。患病已经好几年了,也经过好多地方的治疗,刚开始有效,再治疗就没有效果了。看舌,舌质淡、苔薄白;号脉,脉紧。于是就诊断为寒痰堵塞,经脉不通,用阳和汤,减掉了鹿角胶和炮姜炭,加上川牛膝、当归、木瓜和桂枝,当天晚上就平安无事,后来又喝了几付中药,几年后见面说再没有犯过。
二、名医经验
掌握前人的经验是我们学习中医的一个捷径,下来,我再说说一些名医经验:
1、1995年《上海中医药杂志》上雷仕卓介绍麻黄大剂治愈风寒湿痹的经验:
曾亲见一处方,方中麻黄生用量达50g,询其曰该方为祖上所传,专治风寒湿痹,麻黄一药用量曾达100g之多,闻者咋舌,然其方确乎神效。
患者,魏某,男,52岁。主诉下肢痿软,无力行走,多拄杖勉而行之,时感疼痛,尤以阴雨天为甚,病程缠绵达2年之久。该医者遂拟一方:麻黄50g,桂枝50g,血竭5g,白芷10g,制二乌各10g,川牛膝10g,熟地黄10g,制乳没各10g,黄芩10g,当归10g,威灵仙10g。每日1剂,研末吞服,早、晚各1次,服药10余剂后,患者即愈,现随访近1年,行走如常,疼痛全无,且工作多月。
麻黄生用发汗力强,医家一向慎之,然本方中麻黄不具发表的作用,而具温经通络、祛风除湿的作用。《外科证治全生集》有“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无发表之功”之论,《金匮要略》中也载“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其诸多方中也常入麻黄,对于风寒湿痹所致疼痛,可明显提高止痛作用。就此方而论,麻黄性温能通,辛能散寒,故具温通经络、祛风散寒之功,对风湿痹阻所致疼痛,行之有效。
总之,方中不拘古法,大胆新奇,用麻黄50g,合用熟地黄10g,使麻黄失去发表之功,独奏活血通络、祛风除湿之效。诸药合用,直达病所,共建奇效。
2、《长江医话》中谈到郑惠伯经验:
麻黄的三大功用为发汗、平喘、利水,在临床上疗效是可靠的。据笔者的临床经验,麻黄的功用远远不止上述三种,其用途甚广。麻黄除用于治风寒表证、外感喘咳、风水浮肿等证之外,对重症肌无力、颜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根炎后遗症、遗尿及子宫脱垂等病,也都有很好的疗效。笔者并非单用麻黄治之,而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于方中加入麻黄,即见奇效。
重症肌无力属于中医痿证范围。1959年曾治1例。患者系女教师,30余岁。其咀嚼肌、吞咽肌、眼肌都麻痹,每日饭前必须注射新斯的明,才能咀嚼吞咽。中药曾用温补脾肾之类,如黄芪、附片、党参、白术、仙茅、淫羊藿、当归、川芎及人参再造丸,疗效不明显。后于方中加入麻黄,剂量由6g增至15g,患者病情大有好转,最后不用新斯的明,亦能自己进食。
颜面神经麻痹,中医谓风中经络,多以牵正散为主,辅以针灸治疗,有—定疗效,但收效缓慢。曾治何某,已用牵正散加味及针灸治疗1周无效。便在原方(白附子、全蝎、僵蚕、蝉蜕、防风、荆芥、当归、川芎、桂枝、白芍、白芷)中加入麻黄、葛根,服3剂患者颜面即牵正。此后,凡遇此病,开始就加入麻黄,疗效明显提高。
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后遗症,将麻黄加入补阳还五汤中,经对多例的临床观察,均获较好的疗效。
遗尿是小儿常见病,多为肾气不足,膀胱虚寒。常用方如缩泉丸、桑螵蛸散,有一定的效果,但很难速效。如加入麻黄,收效即快。
用麻黄治子宫脱垂的来历,乃四川忠县黄天星医师用加味乌头汤治风湿痹,于无意中治愈老年妇女多年不愈的子宫脱垂(三度下垂),后在我区推广,曾治愈近百例二至三度子宫下垂。其方中有麻黄24g。笔者曾将麻黄减量,则效果较慢;若去麻黄,则基本无效。其方如下:黄芪24g,麻黄24g,二乌共15g,川芎12g,白芍12g,黄芩12g,生地黄15g,甘草6g,蜂蜜60g。
3、在1986年《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沈万生介绍范中明用麻黄临床治痹证的经验 :
一般分风寒湿痹和热痹两大类。然部分痹痛患者,或因体质偏胜,或因感邪先后,表现为寒热杂陈者亦复不少。观其外症,局部不甚红肿,亦喜温熨,痛势甚剧,似属风寒湿痹,但又兼见口苦舌燥,溲黄便干,脉象有力等内热蕴伏之象。揣其机制,当是外寒里热,搏结气血使然,故很难以上述两纲统治之。范老对此类病人常采用寒温并用之麻黄、苍术、生石膏,屡收卓效。
考麻黄一药,自古即为治痹要药。防风汤、乌头汤、薏苡仁汤三方均伍麻黄,取其温散寒凝、宣通气血之功。临证体验:发表宜小量,恐过汗伤正;治痹则非大剂无以为功。常用量为20~30g,而断无汗出如水流漓之弊。其功类乌附,又无燥烈之偏性。配伍等量之苍术、生石膏,一则祛湿散风润燥,一则清宣里热,兼以监制麻黄过于发散走表。三药合用,以寒温并用之法,除寒热互结之机,合具散寒祛风、除湿清热之功。师法越婢方意,别开治痹门径。
如治余某,女,63岁,农民。患关节炎十数载,辗转求治于中西医,皆初服药有效,继服则罔效,甚以为苦。刻诊全身关节肿痛麻木,尤以两膝为甚,喜取暖物温熨。伴形寒微热,口苦心烦,大便不畅,舌暗红,脉弦涩。通观此证,患病经年,寒热互结,气血痹阻,交结难解。疏方于下:麻黄20g,苍术20g,生石膏20g,白芥子10g,当归12g,鸡血藤30g,鹿衔草30g,木瓜12g,蜂房12g,生地黄30g。另以全蝎、蜈蚣各3g,研吞,出入30余剂告愈。
4、《百家名医临证经验》中谈到姜春华经验:
哮喘汗出不忌麻黄 江南过去某些医生倡言“南方不比北方,夏月不可用麻黄”,于是夏天哮喘发作当用麻黄而不用。又有些人说“仲景明训”,“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认为凡汗出者均忌用麻黄,于是哮喘发作时汗出者又不用麻黄。临床上很多患者在哮喘大发时常大汗出,如果喘平下来则汗亦少出。当以平喘为主,不平喘则汗不得止,为了有汗避开麻黄,则喘不得止,汗亦不得止。前人有鉴及此者,如王旭高麻杏石甘汤注:“喘病肺气内闭者,往往反自汗出”,“用麻黄是开达肺气,不是发汗之谓。”“且病喘者虽服麻黄而不作汗。麻黄乃治喘之要药,寒则佐桂枝以温之,热则加石膏以清之,正不必执有汗无汗也。”诚有识之见。可以推论,凡对某病证,有良好作用的药物,不必因有某种不良反应而避开不用,也不必受非主要症状的牵制而不敢用。当然用量应斟酌,中病即止。
三、应用注意
首先,要注意麻黄和麻黄根的不同。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以前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
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
“无叶草。”
“怎么啦?”
“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
“记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
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
师傅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
“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
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
“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下来,要注意麻黄的用法用量问题。
用于煎汤内服时,用量一般为3—10克;用于水肿时用量要增大,可用到15—25克。根据焦树德老先生经验,治疗水肿时要配用生石膏25—45克左右(生石膏和麻黄的比例约为3︰1),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作用。
由于麻黄气微香,煎煮之后,有效成分易于挥发,所以,我们在煎煮时应后下,也就是说等其他药熬好之前10分钟左右再放麻黄。
当然,由于南北地域气候的差异,麻黄的用量也不一样,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说到:“陆九芝谓:麻黄用数分,即可发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则可,非所论以北方也。盖南方气暖,其人肌肤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黄不过钱之语。北方若至塞外,气候寒冷,其人肌肤强厚,若更为外出劳碌,不避风霜之人,又当严寒之侯,恒用至七八钱始得汗者。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
至于夏季能否用麻黄,这还是一个有医学争议的问题,有人说麻黄发散之力强大,夏季不能用麻黄,这里,我支持《本草正》中的一段话:“又有谓夏月不宜用麻黄者,皆不达。虽在李氏有云,若过发汗则多亡阳,若自汗表虚之人,用之则脱人元气,是皆过用而误用而然,若阴邪深入,则无论冬夏,皆所最宜,又何过之有。”所以,有是证,用是药。也就是说只要有适用麻黄的病症,就要用麻黄来治疗,不必拘泥于夏季的气候情况。
最后,我要说的是,应用麻黄,也有禁忌证,如素体虚弱而自汗、盗汗、由肾不纳气导致的虚喘者,都不能用。如1987年《山东中医杂志》上朱鸿铭介绍:麻黄发汗力较强,风热表证、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者均应禁用。1985年12月,曾接诊一老年女患者,咳喘10余年之久,每年冬季感冒加重,查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服药方中有生麻黄9g,服下第一煎,即喘憋倚息,不能平卧,心率146次/分。予思前方不效之故,乃是前医忽略了“心性喘息,麻黄宣散耗气,不可妄投”所致。
 
现在药材的质量大不如以前了
 
这是我用民间派的思维来写的:
麻黄
一:功效来源
麻黄由于产地的不同分为三种: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它们均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麻黄的药材为草质茎,茎有疏通作用,且麻黄质轻宣散,故而,麻黄有疏通道路、宣散之功。
麻黄的采割时间为秋季,秋季性凉为肺所主,故而,从采割季节来看,麻黄性凉,能入肺。
麻黄味涩而微苦,酸涩同类,为肝所主,所以,麻黄可补肝;酸涩之味属阴为凉;苦为心所主,故而,麻黄能补心;苦味属阴为寒,微苦为凉;所以,从味来说,麻黄为凉性。
结合季节之性,麻黄之性为凉;有疏通道路、宣散之功;秋季采割能入肺排浊;味涩补肝,味微苦可补心。
二:炮制
麻黄:拣去杂质,去尽木质茎及残根,用水洗净,微润后切段,干燥即得。
蜜麻黄:取麻黄段,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三:临床应用
1、入肺排浊
麻黄入肺,质轻宣散,可以助肺以排浊气,浊气得排,咳喘即止,所以麻黄有止咳平喘的作用;热胀冷缩,风寒侵袭人体之后,皮肤缩紧,本应由皮肤外排的浊气不得外排而郁阻,就出现了风寒表证,这时应用麻黄,浊气得到宣散,表证自除,故而,更多的书上就说麻黄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试想,风热侵袭人体之后,热胀使得毛孔开的更大,这时何来浊气郁阻之病变?既然没有浊气的滞留,当然就没有用麻黄的必要;更有,此时用了麻黄,会使浊气更加外排,随着浊气的大量外出,汗液也随之大量外泄,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现“亡阴”之证,所以,虽然麻黄性凉,但对于风热之证还是不能用的。
《本草正义》上说:“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外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所以,麻黄宣散浊气可除症状,是治标之物,对于外感风寒之证,需配伍应用。
肺,不只是排浊气,也可以排浊物。麻黄入肺排浊,故而,就有发汗、利小便、通大便的作用。由于人体中无用之水液的外排,水肿之病症即可消除,所以,中药课本上就说麻黄有行水消肿的作用。看看焦树德老先生编写的《用药心得十讲》中的一段话,我们的理解会更加明了:“用麻黄治水肿,可能出现以下情况:水从汗解而消肿;小便增多而消肿;大便水泻而消肿;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显增多而水肿消退”。
临床上,用于止咳平喘时,常配伍杏仁,所以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对于病性为热的咳喘,常配伍生石膏或黄芩、知母等寒凉之品以增强平病性的作用。注意,这时最好用蜜制麻黄,因为蜂蜜之味为甘而入脾,脾属中焦,这样可以引导麻黄更好的外排胸中之浊气,止咳平喘作用更好。
对于发散风寒,常配伍桂枝。这时最好用生麻黄,没有蜂蜜的引导,麻黄宣散皮下浊气的作用更强,临床疗效更好。
麻黄行水消肿,特别是对于上半身水肿明显的、急性水肿兼有表证的,更为对症,配伍苍术,则效果更好。注意,这时用生麻黄最好。
因麻黄可以疏通道路而排浊,有时候对于一些皮肤病的治疗,我们可以少佐以麻黄,以增强宣散排浊之力,所以,有人说,麻黄可以作为皮肤病的“引导药”。
2:补心。
麻黄宣散入心,而心主血脉,对于阴疽、癥瘕等这些需要宣散的血脉病变,自然就可以应用麻黄来做治疗,所以说,麻黄有消阴疽、散癥瘕的作用。
我们的先辈、前辈通过临床实践,得到一个经验: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滋腻。所以,我们应用麻黄消散阴疽、癥瘕时,常配伍熟地。
三:名医经验
1、1995年《上海中医药杂志》上雷仕卓介绍麻黄大剂治愈风寒湿痹的经验:
曾亲见一处方,方中麻黄生用量达50g,询其曰该方为祖上所传,专治风寒湿痹,麻黄一药用量曾达100g之多,闻者咋舌,然其方确乎神效。
患者,魏某,男,52岁。主诉下肢痿软,无力行走,多拄杖勉而行之,时感疼痛,尤以阴雨天为甚,病程缠绵达2年之久。该医者遂拟一方:麻黄50g,桂枝50g,血竭5g,白芷10g,制二乌各10g,川牛膝10g,熟地黄10g,制乳没各10g,黄芩10g,当归10g,威灵仙10g。每日1剂,研末吞服,早、晚各1次,服药10余剂后,患者即愈,现随访近1年,行走如常,疼痛全无,且工作多月。
麻黄生用发汗力强,医家一向慎之,然本方中麻黄不具发表的作用,而具温经通络、祛风除湿的作用。《外科证治全生集》有“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无发表之功”之论,《金匮要略》中也载“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其诸多方中也常入麻黄,对于风寒湿痹所致疼痛,可明显提高止痛作用。就此方而论,麻黄性温能通,辛能散寒,故具温通经络、祛风散寒之功,对风湿痹阻所致疼痛,行之有效。
总之,方中不拘古法,大胆新奇,用麻黄50g,合用熟地黄10g,使麻黄失去发表之功,独奏活血通络、祛风除湿之效。诸药合用,直达病所,共建奇效。
2、《长江医话》中谈到郑惠伯经验:
麻黄的三大功用为发汗、平喘、利水,在临床上疗效是可靠的。据笔者的临床经验,麻黄的功用远远不止上述三种,其用途甚广。麻黄除用于治风寒表证、外感喘咳、风水浮肿等证之外,对重症肌无力、颜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根炎后遗症、遗尿及子宫脱垂等病,也都有很好的疗效。笔者并非单用麻黄治之,而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于方中加入麻黄,即见奇效。
重症肌无力属于中医痿证范围。1959年曾治1例。患者系女教师,30余岁。其咀嚼肌、吞咽肌、眼肌都麻痹,每日饭前必须注射新斯的明,才能咀嚼吞咽。中药曾用温补脾肾之类,如黄芪、附片、党参、白术、仙茅、淫羊藿、当归、川芎及人参再造丸,疗效不明显。后于方中加入麻黄,剂量由6g增至15g,患者病情大有好转,最后不用新斯的明,亦能自己进食。
颜面神经麻痹,中医谓风中经络,多以牵正散为主,辅以针灸治疗,有—定疗效,但收效缓慢。曾治何某,已用牵正散加味及针灸治疗1周无效。便在原方(白附子、全蝎、僵蚕、蝉蜕、防风、荆芥、当归、川芎、桂枝、白芍、白芷)中加入麻黄、葛根,服3剂患者颜面即牵正。此后,凡遇此病,开始就加入麻黄,疗效明显提高。
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后遗症,将麻黄加入补阳还五汤中,经对多例的临床观察,均获较好的疗效。
遗尿是小儿常见病,多为肾气不足,膀胱虚寒。常用方如缩泉丸、桑螵蛸散,有一定的效果,但很难速效。如加入麻黄,收效即快。
用麻黄治子宫脱垂的来历,乃四川忠县黄天星医师用加味乌头汤治风湿痹,于无意中治愈老年妇女多年不愈的子宫脱垂(三度下垂),后在我区推广,曾治愈近百例二至三度子宫下垂。其方中有麻黄24g。笔者曾将麻黄减量,则效果较慢;若去麻黄,则基本无效。其方如下:黄芪24g,麻黄24g,二乌共15g,川芎12g,白芍12g,黄芩12g,生地黄15g,甘草6g,蜂蜜60g。
3、在1986年《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沈万生介绍范中明用麻黄临床治痹证的经验 :
一般分风寒湿痹和热痹两大类。然部分痹痛患者,或因体质偏胜,或因感邪先后,表现为寒热杂陈者亦复不少。观其外症,局部不甚红肿,亦喜温熨,痛势甚剧,似属风寒湿痹,但又兼见口苦舌燥,溲黄便干,脉象有力等内热蕴伏之象。揣其机制,当是外寒里热,搏结气血使然,故很难以上述两纲统治之。范老对此类病人常采用寒温并用之麻黄、苍术、生石膏,屡收卓效。
考麻黄一药,自古即为治痹要药。防风汤、乌头汤、薏苡仁汤三方均伍麻黄,取其温散寒凝、宣通气血之功。临证体验:发表宜小量,恐过汗伤正;治痹则非大剂无以为功。常用量为20~30g,而断无汗出如水流漓之弊。其功类乌附,又无燥烈之偏性。配伍等量之苍术、生石膏,一则祛湿散风润燥,一则清宣里热,兼以监制麻黄过于发散走表。三药合用,以寒温并用之法,除寒热互结之机,合具散寒祛风、除湿清热之功。师法越婢方意,别开治痹门径。
如治余某,女,63岁,农民。患关节炎十数载,辗转求治于中西医,皆初服药有效,继服则罔效,甚以为苦。刻诊全身关节肿痛麻木,尤以两膝为甚,喜取暖物温熨。伴形寒微热,口苦心烦,大便不畅,舌暗红,脉弦涩。通观此证,患病经年,寒热互结,气血痹阻,交结难解。疏方于下:麻黄20g,苍术20g,生石膏20g,白芥子10g,当归12g,鸡血藤30g,鹿衔草30g,木瓜12g,蜂房12g,生地黄30g。另以全蝎、蜈蚣各3g,研吞,出入30余剂告愈。
4、《百家名医临证经验》中谈到姜春华经验:
哮喘汗出不忌麻黄 江南过去某些医生倡言“南方不比北方,夏月不可用麻黄”,于是夏天哮喘发作当用麻黄而不用。又有些人说“仲景明训”,“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认为凡汗出者均忌用麻黄,于是哮喘发作时汗出者又不用麻黄。临床上很多患者在哮喘大发时常大汗出,如果喘平下来则汗亦少出。当以平喘为主,不平喘则汗不得止,为了有汗避开麻黄,则喘不得止,汗亦不得止。前人有鉴及此者,如王旭高麻杏石甘汤注:“喘病肺气内闭者,往往反自汗出”,“用麻黄是开达肺气,不是发汗之谓。”“且病喘者虽服麻黄而不作汗。麻黄乃治喘之要药,寒则佐桂枝以温之,热则加石膏以清之,正不必执有汗无汗也。”诚有识之见。可以推论,凡对某病证,有良好作用的药物,不必因有某种不良反应而避开不用,也不必受非主要症状的牵制而不敢用。当然用量应斟酌,中病即止。
5、在《黄河医话》中谈到朱进忠经验:
麻黄发汗新陈不同 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前所长,已故名老中医李翰卿老师说,诸家都云麻黄辛苦而温,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具有发汗解表之功,是发汗作用最强的一个药物。若与桂枝配伍则发汗的作用更强,虚人用之不慎,可使汗漏不止。然新陈不同。曾记得在北洋军阀混战初期,当时遇伤寒病,开麻黄汤后没有一例发汗者,初开麻黄6g,后开9g,最后开至18g,服法遵仲景法,一例也未发汗。反复诊视均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或“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的典型证候,久久不得其解。及至到数个药铺一看,才稍有所悟。因地处雁北,麻黄满山遍野皆是,患者用药均用自采者,药铺所存者均为数年至十几年的陈货,陈久者辛温发散之功已减,甚至已消失殆尽,所以前开之麻黄汤均无发汗之功。乃嘱患者一律改为新鲜麻黄9g(干品),果然服后效如桴鼓,汗后病愈。自此以后,凡用麻黄汤、大青龙汤发汗解表者,一律应用麻黄采后1年之内者。
四:用药注意
1:用于煎汤内服时,用量一般为3—10克;用于水肿时用量较大,可用到15—25克。根据焦树德老先生经验,治疗水肿时要配用生石膏25—45克左右(生石膏和麻黄的比例约为3︰1),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作用。因麻黄气微香,煎煮之后,有效成分易于挥发,故而,煎煮时应后下。
2:水煎麻黄是否去沫?
古方中用麻黄,皆先将麻黄煮沸吹去浮沫,然后纳他药,而近代研究,麻黄的医疗效用部分尚在沫里,所以,只要是对证用麻黄,就不必去沫。
3:南北用量问题:
摘录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一段话就可以说明问题:“陆九芝谓:麻黄用数分,即可发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则可,非所论以北方也。盖南方气暖,其人肌肤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黄不过钱之语。北方若至塞外,气候寒冷,其人肌肤强厚,若更为外出劳碌,不避风霜之人,又当严寒之侯,恒用至七八钱始得汗者。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
4:夏季能否用麻黄:有人谓之麻黄发散之力强大,夏月不能用麻黄,这里,我支持《本草正》中的一段话:“又有谓夏月不宜用麻黄者,皆不达。虽在李氏有云,若过发汗则多亡阳,若自汗表虚之人,用之则脱人元气,是皆过用而误用而然,若阴邪深入,则无论冬夏,皆所最宜,又何过之有”。
5:因麻黄散气之力强大,故而,凡素体虚弱而自汗、盗汗、由肾不纳气导致的虚喘者,均应忌用。如1987年《山东中医杂志》上朱鸿铭介绍:麻黄发汗力较强,风热表证、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者均应禁用。1985年12月,曾接诊一老年女患者,咳喘10余年之久,每年冬季感冒加重,查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服药方中有生麻黄9g,服下第一煎,即喘憋倚息,不能平卧,心率146次/分。予思前方不效之故,乃是前医忽略了“心性喘息,麻黄宣散耗气,不可妄投”所致。
 
如果可以,能否告诉我你们喜欢哪一个
 
现在没有人明白,取象比类运数来辨药性。只看到一些书记载麻黄似骨节。
 
这个无解的问题啊个人思考,是物均有质有气,质为气之源,气为质之用,药物起效快慢取决于质化气的速度。
性味为药物所具之气的“物理特性”(因其表现类似物理而名),体现在药气上,口尝可知,寒热温凉类似与人体相对之“温度”,五味相当于气的“运行”,当然要敏感的人或练过气功的才容易尝出来。
功效是药物所具之特别功能,可影响人体气机,可有温有寒,与药气本身的寒温不是一回事,可散可敛,与药味的作用不是一回事,但都能起到类似的作用。这个没功能的估计就尝不出来了。
所以石膏虽凉但清热好,因为它由质化气最速,本身还有清热的功能。
 
这个无解的问题啊个人思考,是物均有质有气,质为气之源,气为质之用,药物起效快慢取决于质化气的速度。

补充一下,药物本身气的寒温是由药物来提供的,而药物功效的寒温则是借用激发人体的气来实现的(?)
 
你好,一个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你说的辛能散之,这个是没错,但其逆命题是否就成立那?

五味,最初是靠嘴品尝得来,如辛味,由医学实践经验可知,辛味具有发散之功效,后来人们发现有些中药,口尝虽无辛味,但却有发散之功效,于是也把他定为辛味。作为中药,我们用的就是它的功效,所以也只有这样分类才合理。系统的看一下《中药学》,这不难理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