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麻黄的性味

首先,我觉得必须要知道四气五味是怎么来的?
山农尝百草,而知味,不知道从何时起,中医上的五味有点变味

五味,是嘴尝出来的,只要嘴没问题,五味基本可定。

四气,基本的是格物至理,最后是药后根据人的表现来定的。





 
首先,我觉得必须要知道四气五味是怎么来的?
山农尝百草,而知味,不知道从何时起,中医上的五味有点变味

要是这么说,我大致理解你的意思,但我严重怀疑这么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很多东西承认现实就好,无限制的逆推是无意义的,最后会变成死逻辑。
 
不是推理,是古人这样总结的。古人不会现代逻辑这一套。他总结经验时,这个药试用一下,哦,可以发散,为了归类,于是定了个辛字。以后用过后具有发散功能的,都归于辛字号. 就象为了识别:我的会员号是yjpl,你的会员号是老姬.以后一上论坛,大家都知道你是你,我是我。
 
终于找到了,还以为河蟹了

这是好题目啊,中医的本源问题当然值得思考,当然必须思考,这个问题是基本问题,不辩论清楚还真不行。
 
后世加给中医很多概念都是模糊不清,辛散,辛通、辛发等等,让人无语,我主张特效药的概念,所有药性都必须和人体生理联系在一起。

同样是辛味药,作用太不同了,只有一丁点类同性,不如直接用特效的概念。麻黄,就是发表,至于发表能否发汗,涉及到人体其它生理状态,所以有麻黄汤葛根汤的区别。

其它味的药要也一样。

五味,我看只是大类,用于指导用药,还不够。
 
问得好啊,看到你的问题我突然就想到了,中医是有理论的,中医的理论就是《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
给你看看中医的理论是怎么说的~~~
1:麻黄的温性怎么来的?
看看神农本草经怎么说的
麻黄
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 逆上气,除寒热,
破 坚积聚。一名龙沙。
2:麻黄的辛味是怎么来的?
其实你的这两个问题应该是一个问题,和一句俗语是不是很像?“盐打哪咸,醋打哪酸?”
你说这辛味怎么来的?感觉问得很奇怪,是不是我理解错了?麻黄就有味道,被古人定义为辛(实际上神农里面没说有辛味),感觉就像问盐为什么是咸的
第三个问题:麻黄为什么具有发散作用?
这个简单一些,呵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这些个问题感觉都像是公理性问题,这个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就像1+1=2,很简单吧?但是证明起来却很难,地球人现在也没证明出来吧?知道就行了。
所以说到最后,认为中医是有理论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认为中医是经验的,就会凭空生出很多问题。
关于中医理论的问题,和很多人争论过,都说中医没有理论,连胡希恕前辈都说中医是经验医学。
 
以前在给王惟恒老师的书挑刺的时候
想过中药的体、用问题,也在帖子里提到了
但终归很多结自己也没解开,所以也就停了没再说下去
现在老姬要说,借机好好听听
 
21楼观点言简意赅,应为问题的原点所在,其他各项都应是具体实践、具体应用的延伸而已
 
各位朋友好,老姬最近有点事,没有上论坛。看到同道朋友的谈论,很是高兴。
对于药之性、味的讨论,不只是理论上的,更是临床上的,看看《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有味之阴阳之说,就很实用于临床。
有一句话:是季是药,过季是草。
有一句话:食物如同灯之油,药物如同拨灯芯。
还有一句话:味,有气味和味道之分。
最后,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味药,有人说性热,有人说性凉,有人说味苦,有人说味淡?
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在思考中前行。现在的中医更有人说是模糊医学,但“天生我才必有用”,存在就是硬道理。中药能够治病,而且更多的人都承认其很有效,但为什么反复利用性却很小?这就是对功效不是很明的缘故。
同样的治疗风寒感冒,有人用药的机理就是提高病人的抵抗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有人却是“散风去寒”的治疗;可有人是“兵来将挡,水来土当”的治疗症状,你能说水的效果好吗?不能,因为对不同的人就要采取不同的办法。同样的治疗风寒感冒的药物,是否也有这几种功用?我们不了解其真正的性味是不行的。
比如麻黄可治疗风寒感冒,肯定是有道理的,但这个道理仅仅是“辛”吗?即使是靠辛来发散,那么我们也要进一步的知道辛为什么能发散?
还有,风寒侵袭之后,难道在人体内就有“风寒”吗?我们的发散风寒到底是发散什么?
哈哈哈,老姬的问题太多了,不过我觉得只要逐步思考,答案会很快就有的。
 
源于法象药理学和临床实践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药有寒热温凉四气”首先是由《本经》提出的,宋朝寇宗奭为了避免与药物的香臭之气相混淆,主张将四气改为四性。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药的味不止五种,长期以来涩附于酸淡附于甘,故称五味。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遂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滋味来解释,所以采用了以作用推其味的方法。比如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水与咸相应,磁石因而标以咸味。
至于麻黄的作用,建议楼主看看《绍奇谈医》之“麻黄浅识”,虽然楼主其意不在麻黄。
 
辣椒的辛味是怎么来的?苦瓜的苦味是怎么来的?大黄为什么泻下?
 
中医讲阴阳,讲形神。讲虚实。药物方面讲气味。其都是有无的一个对待问题。药之五味是充养形体的“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其气则是补充神气的“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麻烦您能说的详细一点吗?举个例子最好,谢谢。

准确的说是源于古人法象药理的思维方式和我们老祖宗的口尝身试
 
中医讲阴阳,讲形神。讲虚实。药物方面讲气味。其都是有无的一个对待问题。药之五味是充养形体的“味归形,

王版引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的话语来说,很不错,不过现在的问题是王版说的“五味”,是口尝之味还是归纳后之他意?引用这一句话还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食物和药物的区别问题。
我们知道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难道我们的中医理论是来源于临床,但高于临床不成?
 
准确的说是源于古人法象药理的思维方式和我们老祖宗的口尝身试

谢谢讨论。
1:您能说一下古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是什么吗?
2:神农尝百草,口尝身试确实是一个方面,但麻黄口尝之味是微苦的,和“辛”是不沾边的。
3:“气为阳,气厚为阳中之阳,气薄为阳中之阴,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味薄为阴中之阳,薄则疏通,厚则滋润”。这个可就不仅仅是口尝的问题了吧。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药有寒热温凉四气”首先是由《本经》提出的,宋朝寇宗奭为了避免

您好,你说的这个道理是现在我们大家基本上认可的,也是书上之意,但是,我们按照此分发的话,那就出来了一个“鸡与蛋的问题”,到底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决定功效,还是功效决定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如果我们按照推理是法将发散作用的一类药都归到“辛”里面,那么,对麻黄而言,有谁单用麻黄治疗过风寒感冒?而配伍治疗,就不能说明其发散,是吧。
炮兵连里的炊事员,人背到极点,总是头顶绿帽子,身背黑锅,还不能-。炮兵能打仗,我们都知道这点,这里的炊事员虽属于炮兵,但能否会开炮就是个未知数了。这个和药物的配伍特点是否有点相似那?
中药的应用,在配伍时讲究阴阳结合、补泻结合、气血结合、动静结合,有主次之分。所以,麻黄配伍之后的功效和单用麻黄应该是两码事。
 
药食同源,何种食物上升为药物,何种药物最后也可以成为食物,口尝身试,似乎还是以身试的结果为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