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麻黄的性味

药食同源,何种食物上升为药物,何种药物最后也可以成为食物,口尝身试,似乎还是以身试的结果为准。

你好,这就又谈到食物和药物的区别了,老姬对此很是模糊,能多谈谈吗?
“入口知味,入腹知性”,是中医上的一句常话,我们现在把药物本存之味和功能推理之味混在一起而谈,是否有很大的不妥?
《本草正》谓之麻黄有“轻扬之味,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去除寒毒”,这里,以辛温而推功效。
再看焦树德老先生编写的《用药心得十讲》,里面的几句话:第二讲:发散药,本讲介绍具有发汗、解散表邪的药物,这些药物多为辛味药,因为“辛”能发散,可使表邪发散从汗出而解。从这里就看出,这里的辛味药中的辛,指的应该是药物之本味,因为“多为辛味药”就是明证。但在麻黄里又谈到“麻黄辛温”,这些真是不好理解。
看看《本草正义》《本草通玄》《本草经疏》包括咱们近代名医张锡纯所写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也没有谈到麻黄的“辛味”,为什么?
 
你好!我看的书不多,体会也不深。把自己的一点见解提出供先生参考。
首先,我把困扰多年的为什么草药能修复人体脏器功能?在唐荣川本草问答中找到答案,说: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我理解,药物本身并不能补充气血,它们只是引导或推动人体增强吸收气血并还是在其引领之下达到的。只吃药不吃饭,就能治好病是不可想象的。吃药也就是纠偏的过程。
药食同源,都有性味,性味是古人高度浓缩提炼上升为理论的东西,内经里关于气、味的阴阳属性的论述非常精彩,对于如何运用药物的性味来提高治疗效果是有所帮助的。
就像武林高手,草棍、木棒都是武器,高明的医生眼里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治病良药良方。暂时说这些,以后再交流。
 
你好!我看的书不多,体会也不深。把自己的一点见解提出供先生参考。
首先,我把困扰多年的为什么草药能修

谢谢,唐容川也是我很崇敬的一位医家,你所说的以药之偏来纠人之偏,很不错。
能否请您再详细的说一下,药物的纠偏机理?
中基课本上讲,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来定药性,即药之功能,现在,这个四气和五味是怎么来的?
我们都知道黄芩味苦,但有的黄芩还出现了酸味,这个不管是产地的问题还是硫磺所致等等,它们是否等于是黄芩的炮制品,既然炮制了,其性能也就有所改变,那么,我们怎么来知道此时药物的功用?
谢谢。
 
一说麻黄,就说是发汗药。一说桂枝,就说是通阳药。这种说法,窃以为离中药的原理甚远。
麻黄无辛味,口尝便知。
继续关注
 
阳和汤中,麻黄是什么作用?
 
一说麻黄,就说是发汗药。一说桂枝,就说是通阳药。这种说法,窃以为离中药的原理甚远。
麻黄无辛味,口尝

说的好。中药的效能和治病机理确实不是这样而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可以一举反三。
我们更多的是生活在人云亦云的中医环境中,我们的质疑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麻黄在阳和汤中的作用,前人云:"麻黄得熟地不发汗,熟地得麻黄不滋腻"。
 
既然麻黄在阳和汤中不发汗,那么,麻黄散阴疽、消症结是什么原理?
 
讨论问题要抓住重点
质疑什么请直接说,弄一些吸引眼球的话题于事无补。我给你整理了一下,不知道还有没有要问的?
麻黄的温性怎么来的?
麻黄的辛味是怎么来的?
麻黄为什么具有发散作用?
有单用麻黄治疗风寒感冒的例子吗?
四气五味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同一味药,有人说性热,有人说性凉,有人说味苦,有人说味淡?
风寒侵袭之后,难道在人体内就有“风寒”吗?我们的发散风寒到底是发散什么?
辛为什么能发散?
只有把所有问题放在一块,用端正的态度,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解决。才能讨论出一个大部分人都认可的概念,结果。
有人作出回答,你只要说出认不认可,不认可请说出理由,再说说你的答案。
一个问题大部分人都认可的话,那么它的答案就暂时是对的,尽管有时真理是站地少数人那里,但是掌握真理的少数人你得证明你是对的之后才能获取大部分人的认可。
 
哈哈哈,先生批评的对,敬请先生说一下自己的看法,谢谢。
 
强调一下对待问题的态度,说话直请体凉。
饭要一口一口吃,先说简单的。
辛为什么能发散?
辛,辛辣;发散,散开,由点向四周扩散;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大蒜,稍微吃多一点,就会满头大汗。为啥会出汗呢?
体内热量增加,身体自我调节,把多余的热通过出汗的方式排出体外。
前面说了,发散意为扩散,散开,宣发之意。而辛味的中药有这种功效,所以说辛能发散。
 
谢谢,唐容川也是我很崇敬的一位医家,你所说的以药之偏来纠人之偏,很不错。
能否请您再详细的说一下,

你好:前一问题因临时有事,感觉也没有说太清楚,抱歉!紧接先生又来问题,还真有点应付不来呢。仅按个人想法提出点看法供参考。药物的纠偏之理,并不难解,唐容川言,物得一气之偏是指药之性温凉寒热,兼具五味一二。而人体温凉寒热全具,饮食五味杂陈,时间一长五脏六腑各自争胜,人体变现温凉寒热之一偏,五味亦各归其脏。比如人现寒症,无论外侵,还是阴阳失调而生,都需要用温热药之偏性纠正治疗。只是现代人饮食失节,情欲日用,所以不只纠偏一药而已。其它可类推。
药的四气五味总应该是药农品尝试用而得。正确炮制药物不会改变其本来气性,但可使其五味变淡或加入其他药物钳制改变其味倒有可能。看过有贴尝药辨性味以定功用,我以为辨优劣还可,其他还是以尝原生药为准,不宜轻试为好,因为这项工作专业性很强。
 
麻黄,味辛,得天金之气而入肺散寒,其气清扬而走太阳之表,太阳为诸阳之大,故麻黄可散周身之表!其气温而秉春木之气,故可散厥阴之寒!其生处伏雪自化!可知其温性之烈!其一茎直上,苗黑根黄,能入土水之下,行气于黄泉,故可起黄泉之水于肺而走一身之表,故可推水府之波浪于肌肤而为汗!!(说药性!!必须用中医的理!五运六气,阴阳五行,生长的天时,环境。其形,其气,其味。来解释方能闹的明白!!!用西医的实验研究来搞中医的药理是行不通的!!!望有志之士能明白!!!!
 
谢谢讨论。
1:您能说一下古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是什么吗?
2:神农尝百草,口尝身试确实是一个方面,但麻

苦是火味!极苦之药却是寒性!此乃五行极变之理!
 
【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麻黄用50克、你见过没?教课书上的也能算中医??你是国家教出来的!!不是历代诸子百家教出来的!!!!!
 
麻黄用50克、你见过没?教课书上的也能算中医??你是国家教出来的!!不是历代诸子百家教出来的!!!!

我只是引用现有的文献来说明一些事情。
现在中医学院第一批的学生,也就是现在70-80之间的老中医,上过学的不少。
难道他们一个都不是中医。
至于用药量多少,并不能衡量一个中医的水平。
相反,在治好病的前提下,用药量少的为高手。
再说麻黄用量,最大200克的我都见识过有人这么用。海门有个胡老中医,人称胡麻黄,他就擅用麻黄。
 
陈远公!假托岐伯天师之名写书!!!
 
你好:前一问题因临时有事,感觉也没有说太清楚,抱歉!紧接先生又来问题,还真有点应付不来呢。仅按个人

不错,纠偏和调节脏腑功能之药物的两大作用。
很高兴很您交谈。
 
麻黄,味辛,得天金之气而入肺散寒,其气清扬而走太阳之表,太阳为诸阳之大,故麻黄可散周身之表!其气温而

先生说的有道理,确实应该从诸多方面来考虑,还望先生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一下,谢谢。
至于后面苦为火味,极苦则为寒,好像是有两个含义:一是苦为热,极苦为寒,一个是“物极必反”之意的应用,不知道理解的对吗?如果是这样,老姬对于苦味之属性为热持有异议。你的说法也是和《内经》相左的。
但愿老姬理解错误。
 
我只是引用现有的文献来说明一些事情。
现在中医学院第一批的学生,也就是现在70-80之间的老中医,上过学

麻黄真的是一味好药。先不说仿西药的提纯,但就中医临床,应用就及其广泛,看看《当代中药临床应用》一书就可以知道。
您好小草都谈到麻黄的用量问题,在“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下,根据病情、病人的体质来确定用量,当然,升降浮沉也是决定用量的一个点,如病情在上,或病在皮肤,则量要小;如病情在下、在里,则需要量大,30--50克都可以。
这是老姬的临床体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