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麻黄的性味

老姬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1/07
帖子
1023
获得点赞
9
声望
0
系统学习过的人都知道,在学习中药的时候,第一个接触的药物就是麻黄,书中谈到麻黄是辛、微苦而温,老姬想请各位朋友探讨的是:
1:麻黄的温性怎么来的?
2:麻黄的辛味是怎么来的?
也许有人会说,具有发散作用的一类药物,就具有辛味,麻黄发散之力强,故而为辛之第一药,那么,就有第三个问题:麻黄为什么具有发散作用?
西药有西药药理,我们中药也应该有中药的药理,道理明白了,临床上就可以举一反三的熟练应用,这是因为我们掌握中药的目的就是为了临床应用。
畅所欲言,老姬先谢谢各位参与的朋友。
 
第一;不知道。

第二;不知道;


第三;谁说说?
 
从实践中来。呵呵。后来就形成了理论。
 
从实践中来。呵呵。后来就形成了理论。

你好,有实践证明麻黄之性是温的吗?有单用麻黄治疗风寒感冒的例子吗?
冬天的感冒,好多人自行主张而用大青叶服用,体质好的人感冒也就好了,难道我们能说大青叶可治疗风寒感冒而是温热属性的药吗?哈哈哈,老姬觉得没人会说这样的话。
 
你好,有实践证明麻黄之性是温的吗?有单用麻黄治疗风寒感冒的例子吗?
冬天的感冒,好多人自行主张而用

第一,关于麻黄的药性,与大青叶治外感扯不上关系。辛凉与辛温药物都能治外感。麻黄的药性与大青叶能治外感是二个话题。
不能混为一谈。
第二,另外麻黄独立使用的机会并不多见。搞过临床的大多知道这一点。中药大多配伍着使用。
第三,我相说的从实践中来,表达的意思是说说的是中药的四性五味是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理论,并以指导实践。
第四,在各个朝代的本草学中,某些药物的性味记录发生变化,或者说前后不符。这个现象的确存在。
对你的质疑表示欢迎。
学贵有疑。
 
俺感觉楼主是有另外的话要讲-一些纲领性的东西。
期待ing
 
俺感觉楼主是有另外的话要讲-一些纲领性的东西。
期待ing

哈哈哈 ,是的,知我者,朋友也。以此为引,共同探讨中药功效来源问题。
 
第一,关于麻黄的药性,与大青叶治外感扯不上关系。辛凉与辛温药物都能治外感。麻黄的药性与大青叶能治外

薛师谈的很好。
现在的问题是,麻黄之性为温,是怎么来的?由于书上说麻黄为辛温解表第一药,发散风寒之力大,在煎服时最好去沫,那么,就完全可以单用麻黄来治疗风寒感冒,然而,单用麻黄治疗风寒表证的临床经验(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实在是很少很少,我们归纳不出来,所以,薛师所谈的从临床中来,只是一句习惯用语。不好意思,老姬说话很直。而配伍应用,这个是不能说明什么的。
 
薛师谈的很好。
现在的问题是,麻黄之性为温,是怎么来的?由于书上说麻黄为辛温解表第一药,发散风寒之

【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伤寒论》)。
2.咳嗽气喘。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主入肺经,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如三拗汤(《和剂局方》)。治疗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常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龙汤(《伤寒论》)。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甘石汤(《伤寒论》)。
3.风水水肿。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表药、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2.《名医别录》:“通腠理,解肌。”
3.《本草纲目》:“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麻黄多糖等。
2.药理作用: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汗腺分泌增多增快。麻黄挥发油乳剂有解热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伪麻黄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麻黄碱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引起兴奋、失眠、不安。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其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3.临床研究:①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风寒侵袭头部,经脉郁滞, 又兼少阴阳虚,入冬屡患偏头痛者,效果良好(中国民间疗法,2000,8(11):28)。②用麻黄6g,桂枝12g以及杏仁、甘草等药物组成桂枝二麻黄一汤,随证配伍,治疗老年皮肤瘙痒,10天为1疗程,有较好疗效(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2):567)。③治疗冻疮,麻黄、附子、细辛各25g,大黄、生姜各15g,桂枝10g,制成酊剂,用棉签蘸药涂在患处(新中医,1999,31(10):36)。④取其宣肺透表,利尿开窍之功,重用单味麻黄10~30g,治疗肺气郁闭,清浊升降失司,清阳之气不能上注于清窍之耳,浊气反升,蒙蔽耳窍,而产生的耳鸣(中国民间疗法,1999,7(1):30)。⑤用麻黄、益母草、桔梗、生甘草的提取浓缩液,制成鼾静通口服液,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能改善换气,有止咳、化痰、消炎之功(河南中医,2001,20(1):59)。⑥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20例,服药后,45min开始显效,效果可持续3~4小时(国医论坛,1998,13(2):44)。此外,麻黄还可用于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呃逆、上消化道出血、肾衰、腰扭伤、坐骨神经痛、雷诺氏病、感染性化脓性炎症、慢性咽炎、牙痛等。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近代有关药物四气的临床观察和理化研究证明,寒凉药多具解热、抗菌、消炎、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及镇静、降压、抗惊厥、镇咳、利尿、抗癌等作用;温热药多具解热、镇痛、止呕、止呃、抗菌,促进免疫、强心、升压,兴奋中枢,改善心血管机能,促进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谢,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兴奋子宫及性机能,并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通过实验测定,热证患者经寒凉药治疗后,植物神经指数下降,儿茶酚胺类和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减少。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1.四气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关系 研究观察一些热症和寒症病人植物神经机能状态发现,热症病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均有交感活动增强的表现,同时尿中儿茶酚的排出量明显增加;寒症病人的植物神经系统机能均表现为交感活动不足,尿中儿茶酚胺量和17-羟皮质类固醇的排出量减少。分别用寒凉方药及温热方药治疗后,前者热现减退,后者寒症缓解,同时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尿中儿茶酚胺及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逐渐恢复正常。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寒凉性药物与温热性药物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有效大影响。如温热药麻黄、青皮、附子、细辛等,多有升压和强心作用。寒凉药如,黄连、黄芩、葛根等,多有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的作用。上述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整作用,在病理条件下更为明显。如附子、肉桂可以使“阳虚”模型小鼠低下的M受体—cGMP系统的反应趋向正常,而使“阴虚”模型小疑心病低下的M受体—cMGP系统反应趋正常 2.对代谢谢的影响 动物实验表明,热性方药如四逆汤等,可增加大鼠的饮水量;寒性方药如黄连解毒汤等,可减少大鼠的饮水量。热性方药如鹿茸、麻黄、桂枝、干姜及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具有促进代谢谢及增加耗氧的作用;寒凉方药如丹参、葛根及黄连解毒汤等,多具有降低代谢谢,延长小鼠缺氧存活时间及降温作用。 3.对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作用 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属热症,常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实验研究证明,寒凉方药多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例如,清热药银花、连翘、板蓝根、白头翁等;辛凉解表药菊花、牛蒡、柴胡等;清热通淋药木通、茵陈等到。以上各药用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往往有较好的效果。
 
本草上去沫煎 。
其实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一般不去沫也可。
另外麻黄与甘草为末,治疗外感是有的。四川蒲辅周用这个方在农村里使用。详情见其医著。
 
你说的发散风寒之力大,在煎服时最好去沫,那么,就完全可以单用麻黄来治疗风寒感冒,
(这二者在逻辑上也并不存在必然关系)。
本草主要言其功用。中药配伍中单独使用,称为独行。 传统认为只用麻黄副作用比较明显。
所以一般配伍使用。
关于性味,本草书也有记录不一致的。如
①《本经》:"味苦,温。"

②《药性论》:"味甘,平。"
如何来总的来说是从实践来,另外每个朝代对药物的描述侧重也不同,都有新发现。
可见认识是个渐进深入的过程。
欢迎楼主把你的观点发表出来。共同学习提高。
 
《本草通玄》: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致谨哉。
每一本书都有作者本人的观点在里面,发表第一药,是本草通玄中说的。
在汉代《神农本草经》并无发表第一药的说法,其他药物,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也不存在这个说法。
所以说学贵有疑。
 
好奇心勾起来了……
 
一个知名出版社的老师对老姬把麻黄的性说成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一个知名出版社的老师对老姬把麻黄的性说成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我一般懒得思考这种问题,我只知道不管药性是凉还是温,热着喝能出汗,冷着喝不出汗。
 
首先,我觉得必须要知道四气五味是怎么来的?
山农尝百草,而知味,不知道从何时起,中医上的五味有点变味,比如把具有发散作用的药物都做“辛”味,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到底是以味论功效,还是以功效来论味?比如麻黄、防风等,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怎么知道他有发散作用?
对于四气,以前的本草医书很是混乱,同一种药,有人说温热,有人说寒凉,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对于四气没有一个同义标准,个人的认识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论。这也许就是我们在临床上用药有的效果很好,有的无效的原因。现在,老姬要和各位讨论的是,把以前医书上认识四气五味的那些“角度”给找出来,然后,能不能定一个标准。当然,这些书籍也包括教科书和中药大辞典。
 
辛以散之,故能散的都辛,温亦同理,是从其功能上来说的,有些药其实不寒,因为治热,所以说它寒
 
辛以散之,故能散的都辛,温亦同理,是从其功能上来说的,有些药其实不寒,因为治热,所以说它寒

你好,一个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你说的辛能散之,这个是没错,但其逆命题是否就成立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