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14
- 帖子
- 1373
- 获得点赞
- 41
- 声望
- 48
杏园杂谈(四):揭示伤寒致病之迷
中医谓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皆可致病,医书首推【伤寒论】,谓六淫伤人,皆为伤寒,故但知伤寒,则人身之病大体皆知也。伤寒以六经辩证,言外邪入体,一日一传(也有例外者),逐步传里,遍及六经,邪至何处,则何处至病。果如此乎?
人中外邪,有说体表入者(仲景派),有说呼吸入者(温病派)。我说皆不然。六淫中:寒,热(暑)燥,火皆无实体,只是人体的主观感受,它们的传导的载体是风(空气)和湿(水),外界与人体接触的也只是风和湿。风有大 ,小。有冷风,热风。有干风,湿风。湿也有寒湿,热湿。
说六淫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者亦然亦不然。不然者,人的呼吸系统有调节吸入空气的寒热,干湿的作用。氧气通过肺膜过滤后进入血液,废气则呼出,气体并不能直接进入体内。亦然者,空气中有众多致病微生物可以进入肺部,在人体抵抗力不足时致人发病,但却不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而是以风湿为媒介。
说六淫由体表入者亦然亦不然。不然者,人的皮肤虽可与外界有水气交换,但有一定的自然机制,风与湿不能直接通过皮肤进入体内。亦然者,致病微生物可借风的力量和湿吸者达与体表,传入体内,但传入的不是六淫。
从上所说,六淫并不从体表和肺直入人体内,能传入的是致病微生物,包括寄生虫。古人统称为虫,但古人对虫一般不大重视,。天下无处不有虫,人身内有益虫与害虫,可以达到相对平衡,与人共生,人体正气足,体细胞健康的情况下,微生物对细胞基本造不成伤害,至于疫病发生而致大量致病微生物集中侵害,以及体内积聚大量寄生虫又另当别论。中医也有用杀菌驱虫的药与药方。如:黄连、银花、连翘、半枝莲、乌梅丸,化虫丸等。
说六淫不能直入人体,并不是否定六淫对人体的作用和危害。我们只有真正弄清他们的作用机制,才能有把握消除其危害。
人乃自然之子,必须与自然相通,人通过肺与皮肤与大气接触。所谓六淫,多数情况只有一淫,即风(大气),此处暂不考虑与水的直接接触,待我说完了风即可触类旁通。
风有冷,有热,有干,有湿。而人是一种恒温动物,体温一般在37度左右,也因人而异有一定的差别。即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一个相对恒定的工作温度,在最接近各人需要的最佳工作温度时,人最舒服。人体是一个自我调节和完善的生命系统,他能吸收营养,水分,排出废物,维持体温,而这些都是通过体内气血循环达成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降之。其中,人的体温最重要。一是体温过高或过低都影响人体正常运行,而且高低几度都影响巨大,如:从37度增加到42度即有生命危险,其实不过上升5度而已。二是人体组织之间体温相差过大也影响人体健康,它标志人体内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出了问题,气血本是相通的,所以也就是气血循环出了问题。
风(大气)影响人体,首先的风的温度。热风可加速人体体液的散发,体液减少本身可使人体升温,人体体液减少到一定程度会影响人体内能量的传导,再加上风中带来的温度传送,即可使人体温升高,直至中暑。人可以通过喝水来缓解,但水液和气血功能有障碍或代谢谢能力差的人则生病了。弱在何处而病在何处,病处因津液不足而化热,让人认为是风热进入了病处。冷风则不然。冷风使人体表温度下降,若保温不及,体表温度骤然下降,则首先使循行体表的水气冷凝,水分子凝结成团停留在体表,危害有三:一阻体表血气循行;二阻体表气体交换;三阻体内垃圾从体表排泄(人体垃圾有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需从体表排出)。如此,人体气血受阻,废气,废水,废物排不出,影响新鲜水分与养分运输到体内各处。如一时得不到改善则成病。身体何处受阻,体内能量就集中到何处,以消除障碍,集聚化热,故出现体表发热,发烧现象。若身体好,能量充足,那么体表冷凝的水团可以温化发汗而出。如身体弱,则无力发汗,体表寒水则随气血入于肌肉腠理及各处。入于肺则为痰;入于鼻则为涕;入于关节为风湿;入于大肠则为下痢;入于头顶则头疼……。此寒水入于体内不化,日久即为痰饮,或化为湿热。此中又有多种变化,太阳寒水(伤寒论的称谓)在传入体内的过程中,必与肌表中未排出的垃圾结合,若病邪继续深入,进入伤寒论中所述的阳明经层次的时候,这是人体热能量集中的地方。病邪中的湿气大部分蒸发,只余垃圾尚在,与阳明经相摩擦温度升高,化为燥邪。此时若太阳寒水全部进入阳明,则体表病解,若部分进入阳明,则表未解,成为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寒水不只可入阳明之腑,还可分循经入少阳、少阴、太阴、厥阴等经与脏腑。
总之,太阳寒水未从表解,一旦进入体内,与体内垃圾结合,随人体气血循环,则可传入体内各处,产生各种疾病,何处气血弱即易于何处受病。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可知邪在何处?犯为何病?则随症治之。原则上应以强壮自身,调动人体免疫能力,排除疾病为主。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强大的排病和修复潜力。所谓“正气充足,邪不可干”是也。当然也要随宜而治。如邪盛正衰之时,以去邪为主,扶正为辅;邪衰正复之时,则以扶正为主,正气复而邪自去。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风热,风寒并不是直接进入人体,而是通过寒、热影响人体表面的温度和水分,人体在应对体表温度和水分变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病邪形成于体内而不是来自体外。致病微生物则另当别论。
以此类推:风燥,风湿,寒湿,热湿,对人体的致病过程大同小异。
中医谓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皆可致病,医书首推【伤寒论】,谓六淫伤人,皆为伤寒,故但知伤寒,则人身之病大体皆知也。伤寒以六经辩证,言外邪入体,一日一传(也有例外者),逐步传里,遍及六经,邪至何处,则何处至病。果如此乎?
人中外邪,有说体表入者(仲景派),有说呼吸入者(温病派)。我说皆不然。六淫中:寒,热(暑)燥,火皆无实体,只是人体的主观感受,它们的传导的载体是风(空气)和湿(水),外界与人体接触的也只是风和湿。风有大 ,小。有冷风,热风。有干风,湿风。湿也有寒湿,热湿。
说六淫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者亦然亦不然。不然者,人的呼吸系统有调节吸入空气的寒热,干湿的作用。氧气通过肺膜过滤后进入血液,废气则呼出,气体并不能直接进入体内。亦然者,空气中有众多致病微生物可以进入肺部,在人体抵抗力不足时致人发病,但却不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而是以风湿为媒介。
说六淫由体表入者亦然亦不然。不然者,人的皮肤虽可与外界有水气交换,但有一定的自然机制,风与湿不能直接通过皮肤进入体内。亦然者,致病微生物可借风的力量和湿吸者达与体表,传入体内,但传入的不是六淫。
从上所说,六淫并不从体表和肺直入人体内,能传入的是致病微生物,包括寄生虫。古人统称为虫,但古人对虫一般不大重视,。天下无处不有虫,人身内有益虫与害虫,可以达到相对平衡,与人共生,人体正气足,体细胞健康的情况下,微生物对细胞基本造不成伤害,至于疫病发生而致大量致病微生物集中侵害,以及体内积聚大量寄生虫又另当别论。中医也有用杀菌驱虫的药与药方。如:黄连、银花、连翘、半枝莲、乌梅丸,化虫丸等。
说六淫不能直入人体,并不是否定六淫对人体的作用和危害。我们只有真正弄清他们的作用机制,才能有把握消除其危害。
人乃自然之子,必须与自然相通,人通过肺与皮肤与大气接触。所谓六淫,多数情况只有一淫,即风(大气),此处暂不考虑与水的直接接触,待我说完了风即可触类旁通。
风有冷,有热,有干,有湿。而人是一种恒温动物,体温一般在37度左右,也因人而异有一定的差别。即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一个相对恒定的工作温度,在最接近各人需要的最佳工作温度时,人最舒服。人体是一个自我调节和完善的生命系统,他能吸收营养,水分,排出废物,维持体温,而这些都是通过体内气血循环达成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降之。其中,人的体温最重要。一是体温过高或过低都影响人体正常运行,而且高低几度都影响巨大,如:从37度增加到42度即有生命危险,其实不过上升5度而已。二是人体组织之间体温相差过大也影响人体健康,它标志人体内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出了问题,气血本是相通的,所以也就是气血循环出了问题。
风(大气)影响人体,首先的风的温度。热风可加速人体体液的散发,体液减少本身可使人体升温,人体体液减少到一定程度会影响人体内能量的传导,再加上风中带来的温度传送,即可使人体温升高,直至中暑。人可以通过喝水来缓解,但水液和气血功能有障碍或代谢谢能力差的人则生病了。弱在何处而病在何处,病处因津液不足而化热,让人认为是风热进入了病处。冷风则不然。冷风使人体表温度下降,若保温不及,体表温度骤然下降,则首先使循行体表的水气冷凝,水分子凝结成团停留在体表,危害有三:一阻体表血气循行;二阻体表气体交换;三阻体内垃圾从体表排泄(人体垃圾有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需从体表排出)。如此,人体气血受阻,废气,废水,废物排不出,影响新鲜水分与养分运输到体内各处。如一时得不到改善则成病。身体何处受阻,体内能量就集中到何处,以消除障碍,集聚化热,故出现体表发热,发烧现象。若身体好,能量充足,那么体表冷凝的水团可以温化发汗而出。如身体弱,则无力发汗,体表寒水则随气血入于肌肉腠理及各处。入于肺则为痰;入于鼻则为涕;入于关节为风湿;入于大肠则为下痢;入于头顶则头疼……。此寒水入于体内不化,日久即为痰饮,或化为湿热。此中又有多种变化,太阳寒水(伤寒论的称谓)在传入体内的过程中,必与肌表中未排出的垃圾结合,若病邪继续深入,进入伤寒论中所述的阳明经层次的时候,这是人体热能量集中的地方。病邪中的湿气大部分蒸发,只余垃圾尚在,与阳明经相摩擦温度升高,化为燥邪。此时若太阳寒水全部进入阳明,则体表病解,若部分进入阳明,则表未解,成为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寒水不只可入阳明之腑,还可分循经入少阳、少阴、太阴、厥阴等经与脏腑。
总之,太阳寒水未从表解,一旦进入体内,与体内垃圾结合,随人体气血循环,则可传入体内各处,产生各种疾病,何处气血弱即易于何处受病。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可知邪在何处?犯为何病?则随症治之。原则上应以强壮自身,调动人体免疫能力,排除疾病为主。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强大的排病和修复潜力。所谓“正气充足,邪不可干”是也。当然也要随宜而治。如邪盛正衰之时,以去邪为主,扶正为辅;邪衰正复之时,则以扶正为主,正气复而邪自去。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风热,风寒并不是直接进入人体,而是通过寒、热影响人体表面的温度和水分,人体在应对体表温度和水分变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病邪形成于体内而不是来自体外。致病微生物则另当别论。
以此类推:风燥,风湿,寒湿,热湿,对人体的致病过程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