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经方实验录序

曹颖甫

予自髫年即喜读张隐庵《伤寒论注》,先君子见而慰之,以为读书之暇,倘得略通医理,是亦济世之一术也。年十六,会先君子病洞泄寒中,医者用芩连十余剂,病益不支,汗凝若膏,肤冷若石,魂恍恍而欲飞,体摇摇而若堕,一夕数惊,去死者盖无几矣。最后赵云泉先生来,投以大剂附子理中加吴萸丁香之属,甫进一剂,汗敛体温,泄止神定,累进之病乃告痊。云泉之言曰:今年太岁在辰,为湿土司天,又当长夏之令,累日阴雨,天人交困,证多寒湿,时医不读《伤寒·太阴篇》,何足与论活人方治哉!予自闻此语,然后知仲景方治果足脱人于险也。 厥后予治举子业,辍而弗理。光绪中,赴试金陵,途中卧病,偕行者略知医方,日以藿香、佩兰进之,汗出而热不除,抵金陵,病益殆。适先表伯陈葆厚先生来同寓,诊予脉曰:病当速愈,但累经发汗,津液已耗。因向药肆中购荷叶露花大瓶,及哀家梨十余枚,曰:渴即饮之,饥即啖之!予从其言,半日而尽。抵暮,携药及煎粥之器及米炭来,予睡方醒,闻药香,葆伯令待者进一瓯,自觉满身沾渍,中夜,衣被俱湿,葆伯为予易衣被,问其方,则曰:桂枝白虎汤也。予至是,全体舒畅,呼粥尽二碗,安眠达旦,非复病夫之故态矣。予至是,益信经方,然以家君子期望予摄取科名,未暇尽瘁研究。 自甲辰礼闱后,诏罢科举,家君子亦于是年弃养,然后流览《伤寒》《金匮》全文,予年已三十有八矣。嗣是以来,慨然兴救世之志,然其端实起于家庭:用大剂附子理中,则自先母邢太安人病洞泄始;用皂夹丸,则自母氏病但坐不眠,时吐浊痰始;用十枣汤,则自母氏病痰饮始;用甘草粉蜜汤,则自家婢病蛔厥始;用大黄牡丹汤,则自若华母潘氏病肠痈始。莫不随时取效,其应如响。然则,仲景之书,岂金元四家所能窥见万一哉!所谓仁人之言,其利溥也。 予年过五十,始来上海,其间用经方取效者,十常八九,顾性疏懒,耽吟咏,于活人方治,境过情迁,略不措意,故存稿绝少,即偶焉录存,复为从游者携去。甲戌年,姜生佐景来,掇拾方案,左以解说,名之曰《经方实验录》,数载之中,哀然成集,行将刊布问世,丐序于予,予笑谓姜生曰:此书一出,其于予《伤寒金匮发微》有光矣!爰本平素趋重经方颠末,拉杂书之。 丙子立秋后二日,江阴曹家达序于上海寓斋

评曰:圣人传经典于世,其用心良苦,悲天悯人之至也。当今之世,庸医横行,业力所致也。中国崛起在即,文化复兴在即。法华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护持正法。我辈何需忧虑,只要一门深入就好了。
 
曹颖甫(1866年—1938年),名家达,字尹孚,号鹏南,晚署掘巢老人,江苏江阴人,医学家。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举孝廉,邃文学又知医,尔后入南菁书院深造。时山长黄以周(元同)为晚清经学大师,尝于治经之余以考据训诊之法移治医经,对《伤寒论》研究造诣颇深。曹氏师承有自,于治伤寒学方面颇得黄氏师传,时常以仲景之方为人治病得心应手。主张以研究经方作为学习中医的基础,学生尊之为近代经方大家。丁甘仁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按,延骋曹氏,于民国16年迁来上海设诊行医,兼主同仁辅元堂诊务和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务长。临证数十年,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大凡他医所谓不治之证,经其治疗者多愈。在技亲自开设讲座,教授《伤寒》、《金匮》,以其精深汉学报底,对文深义奥的仲景原旨讲解透彻,为学生所折服。学生数百人,秦伯未、章次公、严苍山、姜佐景等继其术。
曹颖甫与丁甘仁为莫逆交,常探讨医理,甚为相得。所著医书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医案》等,理论透彻周详而又切实用。曹氏还能书、善画、工文章。擅画梅,毕生风骨寓于画意,傲气凌然。八一三事变,曹避居故里,拒绝出任维持会会长,坚贞不屈而被日军杀害,其史迹载入江阴忠义祠。
 
曹颖甫故居拜谒记

(戚广崇)

此次到江阴就就提出要拜谒曹颖甫故居:一是因为他的铮铮铁骨,八一三事变,曹避居故里,拒绝担任维持会会长;据文载:江阴城破,有敌酋入其室,颖甫尚与之笔谈,未有他变。及敌兵蜂拥而至,辱及妇女,颖甫则肆口大骂不止,敌举枪毙之,且刳其腹。二是他的《经方实验录》等大作对我初入医道时的影响颇深;三是他是我们岳阳医院的元老章次公先生的老师,也是我们从医时的班主任姚守诚老师的太老师。

江阴中医可谓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素有“中医之乡”的美称,针灸大师承淡安,温病学派柳宝诒,伤寒大家曹颖甫等著名医家均出自江阴,影响海内外。曹颖甫先生幼举孝廉,治学严谨,诗文书画俱佳,曾就学于南菁书院,有“诗文大家”之誉。治学之余攻读医学,于《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颇有研究。

曹颖甫临证数十年,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大凡他医所谓不治之证,经其治疗者多愈。推崇《伤寒论》,为近代“经方派”之代表人物。1927年悬壶于上海,任上海同仁辅堂诊务。丁甘仁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按,延骋曹氏任教务长。曹颖甫亲自开设讲座,教授《伤寒》、《金匮》,以其精深汉学报底,对文深义奥的仲景原旨讲解透彻,为学生所折服。著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其中《经方实验录》是曹颖甫先生长期临床效验的缩影和精华荟萃。门人章次公、秦伯末、严苍山、姜佐景等继其术,均为现代名医。 今晨在新扬子大酒店吃好了自助餐后就赶往位于江阴市中医院附近的曹颖甫故居。故居的老管理员正候着我们的到来。曹氏故居是江阴司马街大司马坊下一处典型的明代建筑,白墙黑瓦,青石地面,雕花刻字,古朴简洁。庭院中有一眼天井,上面覆着铁皮盖子。查史:曹氏明清初两代人才辈出,清同治兵部尚书曹毓瑛、晚清儒医曹颖甫都出生在这里。曹氏故居原有5进及花园,后因建金都大酒店拆除。为保持曹氏故居部分原貌,将第3进中厅按原样移建至司马街20号,也就是现在曹颖甫故居。
 
中医临证五十年心得录
朱进忠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一版

简介:本书系统介绍了朱老行医五十年来的临床经验,围绕300余种疾病,讨论了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和辨证论治中应注意的问题-言简意赅、详略得当,乃中医论著中之佳作!

书评选帖:
读《中医临证五十年心得录》有感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20期
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朱进忠兄乃我大学同窗,长我两岁。近喜获其新著《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中医临证五十年心得录》。前者全部为临床案例,后者为临证五十年的理论与内科289个病种临床相结合的心得总结。两书相合,相得益彰。

朱兄幼承家教,1956年入大学前就已行医。入学后,并不活跃,朴实寡言,专致读书,同学们以朱老夫子戏称之。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现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专注临床,博采众长,铸成了今日之中医名家。

中医之精髓,集中体现在辨证论治上,中医大夫治疗水平的优劣,亦取决于辨证论治水平之高下。两书之中所列500余案例和内科289个病种的临证心得,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高水准,这在当今中医著作中实为罕见。更为可贵的是,各案均指出前医不效或误治之因,纯熟地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原委,指出正确辨证论治之道理和着眼点。给人以颇多启迪,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耿某喘咳2月,曾用定喘汤、小青龙、射干麻黄汤未效。朱兄诊之,脉滑而寸盛尺弱,正与苏子降气之上盛下虚症合。于方中加麻黄,然用之亦不效。求教于恩师李翰卿先生。曰:本为痰浊壅盛,气逆作喘,当降气纳肾,反予麻黄升散,助其气逆故不效。原方去麻黄,两剂减,四剂解。可见,麻黄虽为治喘圣药,因寒邪束肺,肺气不宣而喘者宣,若肺气上逆而正虚致喘者,麻黄非但不能平喘,反助其气逆。

于某,冠心病,早搏,偶发心房纤颤3年。予活血化瘀,宽胸通阳等方亦未好转。除胸闷痛烦悸外并见头晕、口苦、纳差。脉弦滑结代,滑者痰也,结者郁也,代者气血衰也。因拟小柴胡和解枢机,人参大补元气,半夏、瓜蒌清化痰热。五剂诸症明显改善。某医以小柴胡不治冠心病为由,改用赤芍、丹参、归芎等,诸症又剧。再服原方50剂,诸症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小柴胡汤何得愈耶?答曰:证本痰郁气滞,位在肝胆,自当疏达化痰为是。

拜读朱兄大作时,本想摘几例佳案以飨读者,读毕方觉俱是佳案,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何以疗效卓著?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辨证论治,辨证之中尤重于脉。辨证论治之至高境界,当方无定方,法无定法,不能仅凭几个死套路以应万变。朱兄辨证论治不囿俗套,可谓守绳墨而废绳墨,出神入化,随心所欲不逾矩者也。所以能达此境界,缘于幼承家教,大学及研究班之深造,得恩师李翰卿之薪传,奠下了良好的根基;又因于熟读经典,博采众长,勤于实践,善于总结,终成名家。

中医生命在于临床,诚然,但不全面。中医的伟大,首先在于理论的优势,没有伟大的理论,何来伟大实践。时至今日,中医在许多领域仍有巨大优势,只有勤于耕耘,才能领悟其博大精深。朱兄乃吾之楷模。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

方药中 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1版

内容简介: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第四辑)—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方药中论医集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是方药中先生研究辨证论治的一部专著,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特点和优势所在。因此,对辨证论治的理解、掌握也就成为中医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中医学发展和创新的关键。该书系统论述了辨证论治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基本精神。在继承和汲取前人各种辨证论治方法和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辨证论治规范化、程序化的新模式——辨证论治七步。“七步”融外感内伤辨讧于一系,汇理法方药于一体。书中对临床辨证的具体内容、步骤和方法一一论列,并以先生临床医案作出具体运用示范。
该书以说理深入浅出、提出创新设计、紧密指导临床应用为特点。是中医工作者学习、掌握和研究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的一部必读书。
-----

目录: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第四辑)—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方药中论医集

第一讲谈中医学的整体观
第二讲藏象论
第三讲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
第四讲从《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谈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问题
第五讲辨证论治七步刍议
第六讲辨证论治七步临床运用经验举例
第七讲对中西医结合病历的要求和书写格式的初步设想
结束语
 
李继昌医案
【编著】《李继昌医案》整理小组整理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日期】1978年1月1日
【ISBN号】
【摘要】

选读(渔翁录)

再生障碍性贫血(李继昌医案)

关XX女二十八岁,锦卅市某厂技术员。患者自一九六七年三月起即感疲乏,活幼时心悸气短,食眠不佳,月经量较多,白带清稀较多,有时鼻衄,刷牙时齿龈出血,皮下有散在大小不等之瘀斑。径查:血色素7.3克,白细胞3100立方毫米,红细胞156万立方毫米,血小扳63000立方毫米,初步印象“贫血待查”。治疗后未见好转,乃转入锦卅XX医院住院,经骨髓检查确定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期间用中西医治疗三月余,病情如前,乃转入杭卅XX医院治疗四月,血象稍有上升,血色素7.7克,白细胞2950,红细胞181万,血小板66000(立方毫米)。临床症状如前,因冬季严寒,春城较暖,其爱人又在昆明工作,于一九六七年十一月抵昆。因旅途劳累,一切症状较前加重,乃至XX医院诊沿。诊断同前,家属要求中西医结合治疗,遂请会诊。诊察患者:面无华色,两颊前额轻微浮肿,唇舌俱淡,舌苔薄白剥脱,脉浮洪弦滑,余症如前述。此脾肾两虚,气血失和,宜滋肾健脾调补气血为治,方用:
口芪一两 土黄芪五钱 当归五钱 苏条参五钱 生地三钱 熟地三钱 枸杞五钱
炒枣仁五钱(捣)炙远志二钱 阿胶四钱(烊化兑服)旱莲草五钱 白茅根五钱 甘草一钱
此为基础方,症状稳定时即以此方加减应用。若阴虚内热,低热衄血,则加炙龟板,炙鳖甲,银柴胡,地骨皮等,若食欲不振,则减熟地,阿胶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若便秘减白茅根旱莲草加郁李仁火麻仁等;若心悸少眠加五味子,麦冬,柏子仁等。
此为基础方,症状稳定时即以此方加减应用。若阴虚内热,低热衄血,则加炙龟板,炙鳖甲,银柴胡,地骨皮等,若食欲不振,则减熟地,阿胶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若便秘减白茅根旱莲草加郁李仁火麻仁等;若心悸少眠加五味子,麦冬,柏子仁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曾一度出现体温增高,鼻衄,齿衄,便血,紫斑,脉虚大滑数,舌淡嫩等症,为阴血亏虚,心火亢盛。此时又当以滋阴凉血,清热解毒为法,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犀角五分(研末吞服,或以水牛角五钱入药煎服)生地五钱 元参四钱 麦冬三钱
丹皮三钱 阿胶二钱(烊化兑冲)云连二钱 炒枣仁五钱(捣)藕节七个 鸡子黄一个
甘草一钱
由于患者血小板极少,故每次行经量甚多,约十余日方净,脉洪滑无力,舌淡嫩,此脾虚血失统摄之故,宜健脾补气引血归经,用归脾汤加减:
口芪一两 明党参五钱 白术四钱 当归四钱 茯神五钱 炒枣仁五钱(捣)枸杞五钱阿胶四钱(烊化兑冲)荆芥炭三钱 侧柏炭五钱 元肉五钱 甘草一钱 莲蓬二十个(烧)
若月经前后清带较多,则减荆芥炭,侧柏炭加煅牡蛎八钱 海螵蛸八钱以收涩而固带脉.
以上三方根据病情变化选择加减应用.治疗四月余,病情日趋稳定好转.此时又增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补髓,益气生血,增强疗效.方用:
乳鸽一对或紫河车一具或猪脊髓二两 虫草3---5钱 枸杞一两 炒枣仁一两 共煎汤同食.每周一剂.
治经五月余石后复查血象:血色素10.5克白细胞3900/立方毫米,红细胞270万/立方毫米,血小板81000/立方毫米,临床各症相应好转返工作岗位,其爱人亦照顾调至锦工作.一年后来函,言其病未发,且生一子,并赠送小孩照片一张,以示感谢.

(云南中医医案<李继昌医案>)云南人民出版社 1978第1版
 
27574nnLJKJ_b.jpg
 
西医学习中医思维与实践
朱东晨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1版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详细介绍了他从西医的角度学习中医的思维方法、心得体会、观点认识,以及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实践,特别是在一些疑难病症和癌症治疗中的具体运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对学习中医者,特别是西学中人员会有较大的帮助。
 
郑钦安医书阐释(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

郑钦安 原著

唐步祺 阐释

巴蜀书社版
 
唐步褀医师,1917年生于四川省永川县,1941年毕业于国立四川大学。祖父蓉生公以医闻于世,私淑清末伤寒大师郑钦安。唐氏幼承庭训,习郑氏之学,后又游学于伤寒学家吴棹仙之门,继问难于任应秋氏行医半个多世纪。精于辨阳虚阴虚症,妙于应用姜桂附子,屡起沉疴,世人誉称:“唐火神”。晚年历时十五年阐释濒于失传之郑钦安遗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阐释融原著之理法方药与唐氏之运用创新于一体,医理既得真传,医法又极实用。出版之后,海内外反应强烈,谓其能自成体系,独立医林。理论水平高,实用价值大,是难得的精品佳作。
 
“火神”流派开山之祖郑钦安

何绍奇

一、“火神派”的开山之祖
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近人如重庆祁小南、成都祝味菊、云南吴佩衡、华阳刘民权几位先生都有“附子”的外号,铸之先生更有“火神”之称,而追溯其渊源,郑钦安先生实乃这一流派的开山之祖。郑钦安,名寿全,钦安其字也。四川邛崃人。生卒年不详,查其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刊印的时间分别是在清同治8年和13年,即公元1869年和1874年,又据《医法圆通》书中提及“余业斯道三十余年”,可以推论出他是道光生人,其著书的年纪,大约50多至60岁左右。据《邛崃县志》,郑钦安出成都名医刘芷塘门下,刘生平事迹不详,看来这又是一位“识用精微过其师”的了。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是因为这一派不仅善用附子、干姜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还不断地发扬光大(如祝味菊用附子治高热心衰,吴佩衡用附子治麻疹险证),历百余年而不衰。
二、郑钦安治哪些病证用附子、干姜
郑钦安说“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医法圆通》治内妇儿科杂病所列病证,就有60余种,加上伤寒温病,则远逾百种之多。诸如咳嗽、呕吐、泄泻、腰痛、头痛、唇口红肿、齿牙肿痛、口臭、喉蛾、臂痛、筋挛、心痛、胃痛、二便不利、淋证、失眠、健忘、胀满、中风、淋浊、痿躄……门类遍及于五脏六腑、外感内伤。其中有些病证,通常无用姜附之理,但他依然照用。
三、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
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约有以下13点:
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
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语声低弱。
6.唇色青淡或青黑。
7.痛喜揉按。
8.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
9.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10.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
11.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13.脉微或浮大而空。
扼要地说,突出在一个“神”字,凡是“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即是阳气虚衰的阴证。
四、郑钦安为什么要强调阴证
阴证之形成,当然最重要的是体质,或者说禀赋属素体阳虚者。此外,与饮食劳倦、房室不节有关。还有更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便是医者不识阴阳,不分体质,对素体阳虚者既病之后滥用、误用、多用、久用寒凉滋腻,更伤其不足或虚衰之阳。尤其是对喉蛾、血证这样的病证,阳证固多,阴证亦复不少,而医者每多忽视阴证。
此外,郑氏几乎在每一病证之后,都要批评市医积习,这一积习便是不独立思考,不思治病求本,见咳止咳,见痰化痰,见血投凉,又多用套路套方,如一见便秘即用大黄、当归、白芍、蜂蜜、麻仁、郁李仁,一见小便不利,便是木通、车前、滑石之类;更视峻药如虎,力图平淡稳当。小病犹可,大病则往往误人。由此追溯郑钦安的学术渊源,其理论实以《内经》为宗,其临床则“用仲景之法”,宗《内经》则在“洞明阴阳之理”,宗仲景则“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因此他的真传就是:“认证只分阴阳”,“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阳证自有阳证治法,阴证则宜益火之源,或甘温扶阳,或破阴返阳,如此,则仲景之四逆、白通、理中诸方,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的习用之方了。“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这便是他的夫子自道。
五、证治举隅(原文节录)
1.喉蛾(扁桃体炎):喉蛾一证,有少阴君火为病者,或外挟风热,其证心烦,小便短赤,口渴引冷,挟风热则见发热、头痛,治当清热祛风,如导赤散、甘桔汤,重则黄连解毒汤。有脾胃积热,其人必过食厚味,多烦渴引冷,二便不利、口臭气粗,红肿疼痛等,法宜去积热,如大小承气汤之类;有怒动肝火,上攻于肺而致者,其人必胁痛,烦躁口苦,面青,法宜清肝,如丹栀逍遥散、大青饮之类。因肾气不藏,君火弱不能制阴,阴气上僭,逆于咽喉而致者,其人口内**必含青黑色,或惨黄淡白色,痛亦不甚,人困无神,脉必浮空,法宜扶阳,如封髓丹、姜桂饮、白通等方,皆可令服。近来市习,一见喉症,往往用吹喉散、冰硼散一派寒凉之品,阳证无妨,阴证有碍,认证贵明,须当仔细。
2.鼻衄:有由火旺而逼出,定有火形可征,如口渴饮冷、大小便不利之类,法宜清火攻下,如大小承气、犀角地黄汤、导赤散之类。
有由元阳久虚,不能镇纳僭上阴血,阴血外越,亦鼻血不止(不仅鼻血一端,如吐血、齿缝血、耳血、毛孔血、便血等),其人定无火形可征,二便自利,唇舌淡白,人困无神,法宜扶阳收纳,如潜阳、封髓、甘草干姜或加安桂、吴萸之类。
3.疮科:凡疮之生,无论发于何部,统以阴阳判之为准。
阳证其疮红肿痛甚,寒热往来,人多烦躁,喜冷恶热,大便坚实,小便短赤,饮食精神如常,脉息有力,声音响亮、疮溃多稠脓。阴证皮色如常,漫肿微疼,疮溃多清水,流清脓,黄水、血水、豆汁水、辛臭水,其人言语、声音、脉息、起居动静,一切无神,口必不渴,或渴喜热饮,舌必青滑,大小便自利,其治或以桂枝汤加香附、麦芽、附子,或麻黄附子细辛汤;疮溃而脓不稠,用黄芪建中汤、附子理中汤。阴寒最盛者,可用回阳饮、白通汤或黄芪甜酒炖七孔猪蹄、羊肉生姜汤等。
4.痿躄:东垣、丹溪道《内经》“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治痿独取阳明”之旨,专主润燥泻火,但《内经》所论,当是肺热叶焦之由,起于阳明也。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生精生血,化气行水之源也,《内经》谓阳明虚则宗筋弛,明是中宫转输精气机关失职,精气不输于脏,则痿生。以此分处,则治痿独取阳明一语方成定案,即不能专以润燥泻火为准。即有邪火太甚,亦未见即成痿证,果系火邪为殃,数剂清凉,火灭而正气即复,何得一年半载而不愈。法宜大辛大甘以守中复阳,中宫得复,转输如常,则痿证可立瘳矣,如大剂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参附、芪附、归附、术附,皆可酌选。六、治验选录
《医法圆通》所载治验无多,且都散见于原文中,从未见有人引用,因此如同浑金朴玉,阅之,弥觉可珍,爰选录四则,以飨读者:予尝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空,精神困倦,少气懒言,半载有余,予知为元气散漫也,即以大剂吴萸四逆汤治之,一、二剂而胀鼓顿失矣。又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实,坚如石块,大小累累,服破气行血之药,已经数月,予知为阴积于中,无阳以化之也,即以附子理中汤加桂、蔻、砂、半、丁香,一、二剂而腹实顿消。一人病患咳嗽,发呕欲吐,头眩腹胀,小便不利,余意膀胱气机不降而返上,以五苓散倍桂,一剂小便通,而诸证立失。予恒见中年老妇,每多两手膀痛而不能举,究其所病之由,多起于少年天癸至时,不知保养,洗衣浆裳,常用冷水,以至寒凉伤及经络,不即为害,迨至中年老时正气已衰,兼受一点寒邪引动,而痛斯作矣。予每以甘草干姜汤加鹿茸、桂尖、附子、葱、酒,治之多效。
七、我对郑钦安的评价郑钦安为清代独具风格的医家,享誉巴蜀,其认证用方,专在“阴阳”上下功夫,对阴证证治,颇多发挥,尤以善用干姜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实医林一代怪杰。
郑钦安虽善用姜附,影响了几代人,但他并不专用姜附,也不是偏爱干姜附子,恶当归地黄,而是当用则用,其所论阴证特征,可供临床者参考,以备一格。
他批评的市习,一见什么病,就用什么病的套方套药,而不问阴阳,不辨证侯,这样的毛病,是医生的通病,我有时也难免不自觉地蹈此覆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他的代表作《医法圆通》,是为补偏救弊而设,他强调阴证,是因为人们往往忽视阴证的缘故。但综观全书,他之持论并不偏颇,这是其可贵之处,也是他区别于明清贵阳贱阴论医家的地方。至其用方多是举例,言其大概而已,读者但师其意可也,不可拘泥。
 
选自:《四川名医传》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年[/b]
郑钦安,名寿全,以字行,清道光四年(1824)出生于蜀南邛州东路白马庙(今四川省邛崃县前进乡虎墩村白马庙)。祖父郑守重,乃嘉庆间恩贡,曾任某县教谕。祖母刘氏。父亲郑本智,屡试不第,退办私馆执教。郑钦安乃郑氏独子,5岁即从父读,稍长则博览群书,穷读四书五经。他16岁时,随父由邛崃迁居成都,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芷唐(四川省双流县人)。刘芷唐学问渊博精深,著有十三经恒解及有关了、史、诗文集等书数十种,声名显赫。遵其教导,郑钦安熟读深思《内经》、《周易》、《伤寒》诸书。穷究20余年,探索三书的精髓,始悟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蕴。复博览医书70余种,取其所长,医理日精。道光二十八年(1848),他24岁时,乃悬壶于成都。
郑钦安治学严谨,由于他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以理论指导临床,从临床来验证理论;又在历代中医名著中下过不少由博反约的功夫,所以医技精湛,踵门求治者应接不暇,屡起沉疴,活人无数,医誉冠于一时。
清同治四年(1864),不惑之年的郑钦安学验俱丰,活人之术已臻圆通之境,遂在习医、课徒之余,陆续将多年医学心悟著书立说,刊行于世。
同治八年(1869),刊行《医理真传》四卷。卷一除约述乾坤坎离,阴阳五行等中医学基本理论外,有辨认一切阳虚症法,辨认一切阴虚症法二目,分辨阳虚、阴虚病情病象之各异;卷二、卷三分别为阳虚症门问答和阴虚症问答,并分设数十条实例,一一加以说明;卷四就杂问、切脉、认病捷要总诀、辨认诸症法、用药金针等,一一指出,切要实用,易于掌握。该书要旨,尤着重于治病先分辨阴阳;其中心论点以谓人身以元阴、元阳为立命之本,而以阳为主导;同时阳虚、阴虚各列专卷,病况不同,方药亦异,而各尽其圆通之妙;故重于阳虚症治,亦不能以偏概全。
同治十三年(1874),刊行《医法圆通》四卷。仍本治病注重阴阳实据及处方活法圆机之旨,列举杂症数十条,辨明内外虚实,判以阴阳,指示经方时方之要,言简意赅,甚合临床实用。书首“用药弊端说”举出当时医界积习及沿误,而示以用药准绳。书末更指出,善于圆通运用成方,一方即可多用,如四逆汤一方善用之,即可治愈20多种疾病。该书颇多独到之处,为它书所未论及者。
光绪二十年(1894),又有《伤寒恒论》十卷问世。其特点不泥于前人陈说,而是结合临床实际,发明仲景原文,详释方义,析微阐奥,质疑辨误,以独特见解立于医林,诚为可贵。
郑钦安因临症善用四逆汤辈补命门衰火,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药味逐阴翳浊寒,用量大而准,治愈不少群医束手之大症、急症,时人颂称“郑火神”,誉及云、贵、川数省。
郑钦安以善用热药著称,同时也善于补阴。《医里真传》卷四,钦安用药金针指出:“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在《医法圆通》卷一,用药弊端说中再告诫道:“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实据者何?阴阳虚实而已。……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人不当服,人参、黄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总要探求阴阳盈缩机关,与夫用药之从阴从阳,变化法窍,而能明白了然,经方时方,俱无拘执。久之法活圆通,理精艺熟,头头是道。”可见郑钦安处方用药并不偏执,是一位善于辩证论治的中医大师。
郑钦安一生医德高尚,无欲无求,诊病无分贫富,一视同仁又常向贫苦者送医施药,济困扶厄,晚年仍博极医源,精勤力倦,传道授业解惑,桃李满天下。
光绪三十二年(1906),郑钦安病殁于成都,享年82岁。其众门徒和感恩苍生自愿集资购一穴地,葬钦安于成都南门外红牌楼钟家坝,墓上刻“临邛医士郑钦安之墓”。
郑钦安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在1981年北京召开的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论文《研究伤寒论的流派》认为,郑钦安与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等同为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肯定其在医学史上的地位。西南地区名医如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吴佩衡,成都中医学院吴棹仙等俱受其影响。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第五版列有专节,论述其成就。198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中医内科学》,其中消渴病一节,引用郑氏之言说:“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木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成为消渴症从肝论治创见。郑氏更论及有先天无休止火浮游于上、中、下而成的三消症,宜从阳虚论治,应导尤归海,治以潜阳、封髓、四逆、白通诸方,始有显效,更为他人所不敢言的以阳为主导观点之发挥。
郑钦安的医著问世百余年,为医家视为活人鸿宝,其书现一多见,为广其传,蜀中唐步祺先生,就其中《医理真传》一书加以点校、阐释,于1989年3月,由巴蜀书社出版。
 
送搂主一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斯读书,累死吾人!
 
呵呵,静悟之,可成仙化龙。书可焚也。“刘、项原来不读书”。
 
看见书就头痛
看见长贴头晕
看见扑克就喜
看见麻将上瘾
看见美女来劲
 
你这五所见厉害呀
 
最好戴一付很黑的墨镜,不就啥也看不到了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