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却波渔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13
帖子
3437
获得点赞
13
声望
0
年龄
71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渔翁原辑编于4.23】

银元时代生活史
陈存仁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6一版
 
简介 ······ 我童年时,是使用银元的时代。
“银元”早期在上海,叫做“银饼”,这是咸丰六年(1857)上海富商私家所铸造的。这些富商都是经营“沙船”生意的。所谓沙船,是十丈有余的木杆大帆船,由北方运盐到上海,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这种黄沙混合了石子和泥土,叫做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种沙船厂,雇用员工数以百计,每月发工资时,免得称量碎银引起争执,所以就由富商王永盛(即王信义沙船厂)、郁深盛(即郁子丰沙船厂)等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饼有白银五钱。银饼是用手工打成的。这种银饼,是咸丰五年(1856)所铸,我也见过。
后来墨西哥的银元(俗称墨银)流入中国,这是用机器铸造的,分量更准确。外国人到中国来购买物品,都使用这种银元。
作者简介 ······ 陈存仁(1908-1990),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原名陈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1929年自设诊所,独立行医。
1928年,创办国内第一份医药卫生常识方面的报刊《康健报》。
1929年3月17日,被中医界推选为五个代表之一,赴南京国民党政府抗议“废止中医案”。
1935年,主编三百余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后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1937年,东渡日本,收集汉医书籍四百多种,整理出版《皇汉医学丛书》。
1949年,赴港行医。
1957年,被推选为香港高级慈善机构东华三院总理。
1964年,获韩国庆熙大学名誉博士衔。同年,编撰出版“中国医学史》。
1970年,被选为香港苏浙同乡会副会长。
1979年,应日本“讲谈社”之邀,编撰《中国药学大典》(共四大册,1982年正式出版)。
1980年初,获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名誉博士衔。
1990年9月9日,病逝于美国洛杉矶寓所。
 
该书作者系30年代上海名医,他以亲身经历为主要线索,描述了上海近半个世纪的物价变动;描摹了作者所接触到的各阶层人士的生活、思想状况,其中不乏名人逸士、政界要人,如章太炎、丁福保、于右任、吴稚晖等。作者从市民的视角出发揭示了这些人物的普通生活的一面,对老上海的民情风俗、市井生活有详细而真实的描写。该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对物价的真实记录、对取缔中医案引发的中医集会抗争的内幕等的描述,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4月23日 07:17pm 时添加 -=-=-=-=-
1973年香港版的資料如下:

扉頁四幅 / 張善孖畫, 于右任書, 吳昌碩畫, 溥心畬書
沈序 / 沈葦窗
署端 / 張大千書

(一) 一塊錢盡是血淚:
一塊銀元 七錢三分 先習西醫 再學中醫 慘遭逆境 家破父喪 遷出舊宅 生活艱辛 猪棚河邊 結鄰三年 賺錢不易 理財領敎

(二) 地窟下藏銀揭秘:
富家地窟 窖藏銀元 受敎甘翁 突遭波折 仲師寬大 備受優遇 書寓風光 別有天地 報紙出版 風行一時 遵奉慈命 盛宴親友

(三) 章太炎事以師禮:
垂詢家世 立雪程門 積欠房租 董康解圍 昭慶寺內 師作嘉賓 訪曲園居 牆壁題詩 小遊杭州 收入意外 反璞歸眞 願葬青田

(四) 結婚前失戀滋味:
漸入佳境 成家心切 意中有人 兩相心照 情事生變 壯士斷臂 摒棄萬慮 寄情遊樂 迅速成婚 以免麻煩 遊頤和園 四次進宮

(五) 抗爭後中醫不廢:
廢止中醫 軒然大波 全滬停診 開會集議 各省代表 如期雲集 三月十七 召開大會 代表出發 千人歡送 車抵南京 聲勢浩大

(六) 藥王廟遭遇離奇:
藥王廟中 闖下大禍 階下之囚 身不由主 四大名醫 折柬邀宴 舊地重遊 榮辱懸殊 廟中施診 南風北漸 水木淸華 垂老北大

(七) 吳稚暉妙喩性理:
門禁森嚴 機關重重 鬻書生涯 自給自足 風趣幽默 不同凡响 玩世不恭 異乎常人 談男女事 逸趣橫生 修心養性 獲致長壽

(八) 于右任圖報知己:
貴婦引見 結識髯翁 煮茶論字 博古証今 感恩圖報 深入花叢 一枝筆桿 競選失敗 意志堅强 克服痕癢 噩耗傳來 右老仙逝

(九) 丁福保指導購地:
丁翁敎導 初次置業 左邊青龍 右面白虎 以錢賺錢 何其易也 生財之道 預定方針 æ集古錢 分別朝代 康熙通寶 已成稀見

(十) 李時珍墓前萋萋:
遊莫干山 小有所獲 藥學辭典 好夢成空 挫折橫生 工作不輟 遠遊蘄春 訪李氏墓 坐牛角車 咿咿哇哇 李氏墓碑 攝得一影

(十一) 編藥典百折不移:
埋頭苦幹 傳票飛來 重要文件 意外得來 一堂了案 化險爲夷 幫助同道 取囘執照 編纂工作 按步進行 出版前後 枝節橫生

(十二) 城隍會別具深意:
工作疲勞 竟然病倒 上海勝跡 遊訪爲樂 遊城隍廟 查城隍史 上海小吃 別具風味 城隍出巡 會景盛大 雖屬迷信 亦有寄意

(十三) 遊日本風俗怪異:
理財之道 眞有一套 忽獲鉅欵 擬遊日本 首次出國 一路順風 初試風呂 難以爲情 歸來一年 完成叢書 年晚習俗 儀式繁多

(十四) 接財神空有所期:
整裝祭祖 兜喜神方 爆竹聲中 滿口好話 愛儷園中 新年景象 新正開診 氣象一新 閱人既多 深信因果 幣制多變 銀元不變

(十五) 謝利恒師情囘憶:
地理世家 研求精湛 出任校長 學生胡適 編纂醫典 名震全國 晋京請願 居功最偉 演講地理 哈定拜服 及門諸子 馳譽各地

(十六) 上海灘人才濟濟:
人才輩出 甲於全國 大實業家 紛紛產生 小本經紀 能成大業 上海滑頭 三個有半 日夜銀行 倒閉風潮 身後風波 出人意表

(十七) 法幣成功銀元廢:
白銀單位 素來可怕 支票不硬 莊票不退 銀樓缺銀 改用銀片 廢元改幣 幣值穩定 銀元滄桑 拓本留影 袁寒雲家 獲洪憲幣

(十八) 市面繁榮改風氣:
西僑產業 紛紛轉手 經濟侵畧 言之可怕 婦女風氣 影响全國 銀元絶跡 鎳幣出世 幣制改革 物穩定 牽入兇案 飽受虛驚

(十九) 爲防牽累急走避:
人人損失 我亦難免 突接電話 棄家出走 旅途寂寞 邂逅麗人 困居蘇州 痛苦萬分 參加悼亡 忽獲喜訊 由蘇返滬 日人來訪

(二十) 一枚銀元值千億:
中日戰亂 舉國震驚 日本軍票 推行困難 戰亂初期 五洋獨漲 興建新厦 謠諑頻傳 幣制動搖 紙比幣貴 銀元時代 從此結束

..陳存仁曾接受香港《大人》雜誌之邀,連續撰寫了《銀元時代生活史》和《抗戰時代生活史》兩部關於舊上海生活的書,當中有不少關於醫藥界的軼聞。《銀元時代生活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00年重刊,可以作為近代中國醫學史研究的史料看待
http://www.hkbu.edu.hk/~sosc1/hist/hist/Jourvol4_2/journal14.htm
 
干祖望医话
干祖望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一版
 
选刊:

干祖望医话(1)
--独具风仪的中医四部解剖学书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1997年第4期 干祖望
虽然很早在《灵枢?经水》“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中见到了解剖一词,可是礼义之邦,“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道也”《孝经》这16个字,就轻轻地把解剖学扼死了,所以中医唯独没有解剖学言正名顺地树立起来。直到清末,中医们才敢偷偷地研究了一些。虽然宋代已有一本《欧希范五脏图》出现,但非出医者之手,我们总不能掠为已有。所以中医文献浩如瀚海,但几千年来中医的解剖书仅仅四部。
1 《存真图》
宋?庆历间(1041~1047年),广西以欧希范为首的一伙大盗共56人,斩磔于市。州吏吴简主其事,吴乃令画家用这一批尸体内脏作标本,描成《欧希范五脏图》。
宋?崇宁中(1102~1106年),泗州也杀戮一批大盗,郡守李成,也请画师解剖尸体来描写脏腑,一一绘成图画,但不知此册名何?
宋?两朝(北宋、南宋)交接之际(1127年左右),太医杨介,系泗州人(今江苏盱眙),世医出身。把《欧希范五脏图》及李成的两图,合并起来,再配上中医的十二经,编成《存真图》,可惜此书已无法看到,但根据杨介的介绍谓:“喉中有窍,互令人吹之,各不相戾;肺之下,则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下有大肠。小肠皆莹洁无物,大肠则为滓秽。大肠之傍有膀胱。……”基本上符于实情。
2 《骨释》
作者,沈彤,字冠云,吴江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赴考,落弟,乃究考古文经书,精于医。取《内经》所载人身诸骨,又参照其他各书有关骨骼记载,一一罗列,并加注释,写成《骨释》一卷。排除注释,真正的正文,仅仅930字,仅有骨骼。所以只能称为解剖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3 《医林改错》
整部《医林改错》的三分之一,是解剖学。作者为清?直隶玉田(今河北玉田县)人,王清任(1768~1831年)。他认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如果“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同时又叹“前人创著医书,脏腑错误,后人遵行立论,病本先失,病本既失,纵有绣虎雕龙之笔,裁云补月之能,病情与脏腑,绝不相符,此医道无全人之由来也”(以上都引于《医林改错?脏腑记叙》)。所以他在很差条件下将弃尸一百多具,连续观察7天,内脏比较完整的共30多具。唯以横隔膜没有看清,后又两赴刑场观察剐刑。又请教多次见过战场尸体者加强认识。前前后后费了42年精力,才完成了此书。
书中25幅图,也比较接近实情,更其是一幅“新改正内景之图”,配以三焦、膻中,也颇合乎情理。
我们更要知道,在鸦片战争之前,虽然国内已有西医踪迹,但要求得西医文献是十分困难的。王清任能在没有最起码的蓝本下描出这样图象,是不简单的,不比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肝、心、脾(内附甜肉,注明取用《医林改错》的)、肺、肾、大肠、胃、膀胱、三焦九幅图象(根据光绪34年?千顷堂石印版),可以在大量西医解剖书中参考,借景甚至转载。
4 《华洋脏腑图象合纂》
作者朱沛文,清?广东南海人,约出生于咸丰年间(1851~1861)。为世医家庭,古今中外医书,无所不读,曾进修于西医医院,所以也是力主中西医结合的一位中坚分子。他把中医《内经》与西医解剖予以综合,写有《华洋脏腑图象合纂》3卷,于光绪癸巳年(1893年)出版。
其中西医方面,大多采用咸丰元年(1851年)合信氏的《全体新论》,不少图象与《全体新论》如出一辙。
当时与唐容川的《中西汇通》同时梓版刊行,也曾引起医务界的刮目,但最后的命运,何其悬殊乃尔。
 
干祖望医话(2)
--医书同名何其多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1997年第5期 干祖望


各种类型书籍的同名,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医文献特别多。其中最多为《脉诀》,自晋代王叔和(170-255年)《脉诀》起到清末有以脉诀为书名者,共有31部。见《医籍考》者10部、《中国分省医籍考》21部。未被这两书所搜罗者,尚不知有多少?
次之为《医镜》,共14部。《医籍考》搜4部、《中国分省医籍考》10部。内中流传最广的为清康熙(1662-1722年)时太医彭松园的16卷,尽管他写得最迟的一部。
再次之为《医说》共13部。《医籍考》2部、《中国分省医籍考》11部。其中最有名的为南宋安徽新安张杲的10卷。
最引人注目的是以《伤寒论》名其书者,也有13部之多。
继明代李木延《医学入门》之后,又有7部同名,最后一部为秦伯未(1901-1970年)所撰。
明代徐春甫(1520-1596年)100卷《医统》,是中医书林中一部有名巨著。但还有以医统为名的4部。一为明代杭州张懋忠;二为安徽凤阳蔡溥;三为清代安徽广昌魏国仪;四为北京卢昶。
明代楼全善(1332-1401年)40卷《医学纲目》,也是属于名著之列。但在他稍后几年仍然是明代,又有太仓邵弁和山阴黄式写的两部。
《药性赋》作者何人无考,但知其为金元时代作品。内容是248种常用药分成寒、热、温、平四类。中医启蒙一直奉为必读之物。之后又有同名的五部,为明浙江嘉兴严萃;清代山东庆云郑作霖;清代安徽怀宁丁悦先;清代广西平南甘庸德;清?江苏嘉定沈步清。
《医史》有三部。第一部为广东琼台邱敦著。邱生辰无考,殁于宏治3年(1490年)。第二部为明代河南开封李濂(1488-1566年)撰;第三部为明?江苏苏州周恭撰。但现在我们见到的仅仅是李濂的一部。
《医述》16卷,乃清?安徽歙县程文囿所纂辑,对医界影响很大,公认为一部佳作。但同时还有三部《医述》。一为四川成都向廷赓的4卷;二为江苏江宁王履中的4卷;三为浙江嘉兴沈宝篆的2卷。
6卷《医学心悟》,系清代程国彭的得意之作。之后又有两部同名的医学文献,一为作者和尚般若,也是四川人。二为湖北德安马负图,计16卷。
5种《外科心法》,最早两部,为同一时代明朝的江苏苏州薛已(1487-1559年)和湖北罗田万全(1488-1578年)撰写,薛为7卷;万为12卷,两者在外科界很有声望。第3部为《医宗金鉴》中的第61~76卷,也称《外科心法》,当然名气更大。第4种为清代湖南长沙易凤翥撰,计4卷;第5种为广西全县唐式谷所撰,笔者未见过。
明代江(1503-1565年)12卷《名医类案》,因其实用而在医界很有影响,因之为它作续集者不乏其人,笔者读到的计有3种,其中负有盛名的为清代魏玉横(1722-1772年)36卷《续名医类案》。此外还有清浙江海盐吴日希渊的及浙江桐乡以写《冷庐医话》出名的陆定圃(1802-1865年),也有《续名医类案》16卷。
《医学指南》一书,在《医籍考》58卷中,仅谓“医藏目录,十卷,未见”。未知是否为明代浙江海盐廪生吴文冕的十卷。此外清末河北徐水张露锋,写有《医学指南》2卷;同一时代河北交河李德中也写有《医学指南》。这样则《医学指南》至少有3部。
《医通》两种,都很有名,一为明?韩?的上下2卷;一为清?江苏苏州张路玉(1617-1698年)的16卷。此外还有清代江西万载辛炳炎和江西淳安沈国柱各有一部。则据我所知为有4种。
 
干祖望医话(3)
--张山雷写的一部西医书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1997年第6期 干祖望
近代名医,教育家张山雷(1872-1934年),名寿颐,上海嘉定县人,系典型饱学之士的儒医,任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教务主任。教学、临床之外,勤于写作,计撰有《重订中风觏诠》、《疡医纲要》等15部高水平中医专著。但还有一部西医书,可能知者甚鲜。
此书为张山雷在民国丁卯年(1929年)付梓,书名《合信氏全体新论疏注》,共上下两卷合计一本。为四眼线装,15×26开本,泽连丝纸,老宋铅印,35×12字,有框天地头奇阔,含序文目录计80页(因中装书,内两页作一页)。兰溪中医学校梓印发行。
为人师表的高水平中医,为什么写这样一本西医书?他在序文中谓:“本校创始以来,于今九载,诸科讲义约略初具,惟生理一门,在已未(1919年)开课之初,曾有某君编纂数页,简略殊甚,不适于用。兹当五届预科始业,爰采合信氏原书,重录一遍……,名曰疏证。以为初学习医入门之一助。”原来当时中医学校,缺乏适当的生理教材而特地为之编写的。但取原著对校,其中不尽相同,而且章节也予以重新安排,是张山雷“删其浮词,节其要义,间亦以已意疏通而证明之”(序文原句)有意加以调整的。
合信氏何人?序中也稍稍一提,谓:“英医合信氏,行其道于粤东之惠爱医局,撰有本体新论一书。南海陈君修堂相助为理”。因之,我们仅仅知道合信氏为英国人,在中国广州惠爱医局搞临床工作,此书为与陈修堂合撰的。为了知道合信氏,翻了不少资料,这位有功于中国医学的英国大夫一点也无法了解。
前夕偶读清末改良主义政治家王韬(1828-1897年)《瀛濡杂志》,内有一篇散文言及合信氏。谓:“施医院即今仁济医馆也,与墨海毗连,专治华人疾病。主其事者为西(洋)医各隹颉,称刀圭精手。……各隹君后往京师,继之者不一人,而推合信氏为巨擘。合氏前时行医于粤东。著有《全体新论》,讲论脉络脏腑,殊为精详。……至泸后,延金陵管君小异为师,专治著作,译有《西医略论》、《医科新说》、《妇婴新说》三书。……”。同时再参阅原版《全体新论》序文“近得华友陈修堂相助,乃集西国……。”合氏另一著作《妇婴新说》序文:“去岁,余来上海……”。又一著作《西医略论》序文“比岁在粤东,专司医局,未遑著述,今年游上海,旅馆多闲。适江宁管茂材,谈论医学,固相与商确,共成此书。”
我们把这些片言只字,予以综合分析,则合信氏及其四部著作的来龙去脉,即有其完整的轮廓。
考王韬所谓的“墨海”,就是《全体新论》在广州与陈修堂写成,到上海在英国教会办的墨海书馆。当时在清政府通缉,逃到香港之前的王韬,就在这个墨海书馆里工作。医馆与书馆为毗邻,两人都在英国教会领导下单位里工作,所以,王韬对合信氏是相当熟悉的。
合信氏在1851年左右,在广州惠爱医局工作。在此期间与当地人陈修堂合作写成《全体新论》。
1857年,上海仁济医馆主持者各隹颉调京离沪,合信氏也即调至上海接班。后在南京遇管茂材(王韬称小异,可能是别号),从此又与管合作写书3部。为:《西医略论》3卷,咸丰七年梓版(1857年),《妇婴新说》1卷,咸丰八年梓版(1858年),《医科新说》(待考)。
以上诸书,笔者一直妥为珍藏。《医科新说》文革中告失。宋?陆游《剑南诗稿?抄书》“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现在一套完整的珍本书(可能还是绝版)而玉碎,这个书生的懊丧也不言可喻了。
 
干祖望医话(4)
--繁冗削尽留清秀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1997年第7期 干祖望
什么叫清?就是一无杂质,好象泉水一样尽管多深,一眼望下去,清澄到底。什么是秀?没有臃肿,没有庸俗,当然更没有丑陋的,就是秀。
好文章就是在清秀中形成的。如何求得清秀?就只有“繁冗削尽留清秀”。低级的文章,就是“空”“长”“杂”“乱”,犹如一株未经修剪的树木,满是臃枝累叶,从遥远处看来好象很茂盛,但接近一看,就不堪入目了。
《刘刻遗书?与周次列举人论刻先集》谓:“大抵学问文章,善取不如善弃”。意即写文章,一个会搜集资料的,远远不及一个会削繁删冗的作者高明。南朝梁?刘勰(?-520年)就直捷爽快的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见《文心雕龙?情采赞》),用现代语来说,是繁琐的文采,一上口就厌恶了。且看刘禹锡(772-842年)《陋室铭》仅仅81个字,流传了1200年,读起来还是齿颊凝香,因为他的确做到了削尽了繁冗,达到了“实”“短”“纯”“清”的超尘脱世境界。
因而,不能不想到我们处方用药,也一如写文章一样,力避“空”“长”“杂”“乱”。消灭了空洞无物、冗长累赘、庞杂不纯及凌乱无章,当然就能“实”“短”“纯”“清”了。不管文人的文章也好,医生的处方也好,就成了精品。“技无大小,贵在能精”(引李笠翁(1611-1679年)《闲情偶记?结构》语),所以笔者把文章与处方作了一个等量齐观来联系,古人早有此思想了。
现在劣质处方,遍地皆然,可以说已占整个处方的3/5以上,中医那能够振兴。一般不及格处方,问题就出在空、长、杂、乱四个方面。
空洞无物:每立一方,必有主药,古人称为“君”。现在病不分轻重,证不辨标本,东一味补,西一味攻,南一味温,北一味凉,毫无实质可言。
冗长累赘:正因为没有掌握一套辨证论治的手段,头痛几味药,发烧几味药,痰多几味药,几味几味再加几味,那能不多,16味、18味、20味甚至还要多些,你看还能求得短(少)吗?
庞杂不纯:头上戴的是皮帽,身上穿的棉衣,脚下拖的是保暖鞋,这是纯。如其头上皮帽,身上香港衫,脚上套鞋,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人,除非是疯子。但处方上经常可看到:升麻与磁石、桔梗与代赭石、荆芥与诃子肉、薄荷与五味子……用在一张处方里,试问这还能称为处方吗?
凌乱无章:一个急性咽喉炎,证属风热挟痰,一首六味汤可以解决,实、短、纯、清的六味药。但也有人以其头痛而加川芎、白芷;有凛寒又加荆芥、防风;咽喉疼痛加射干、马勃;声音嘶哑加蝉衣、玉蝴蝶;咳嗽加光杏仁、象贝母;痰多加陈皮、半夏;见到充血又加银花、黄连;假定还有便闭而用大黄、芒硝;小便黄赤加竹叶、灯心;饮食呆顿加山楂、六曲……。其实这许多零星症候都是急性咽喉炎必然具备的证候群,现在用药不是中医的“对症下药”,毋怪乎一个急性咽喉炎而用上二十来味药,还有什么章可言。
劣等的文章,我们可以不看。劣等的处方,我们咋办?但事实上也巧妙,病人不一定是内行人,劣等的处方根本鉴别不出来。
最后,我专对中医同行说句话:请你们首先提高你的中医业务水平,别再写出这样空、长、杂、乱的处方,必须写些实、短、纯、清的处方
 
*疑难病证思辨录
(增订评释本)
柯雪帆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8一版
 
书评转帖

中西医结合诊治,章回体医案小说,话医理谈方论药,融古今探索评量。本书是对上一版《疑难病证思辩录》的修订、增补,由病休后70余岁的作者亲笔撰写。在上一版30回章回体医案小说基础上,增加了20回。这50回精心挑选的病例,在临床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读者在饶有兴趣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轻松、自然地就可以了解中医面对疑难病证时的四诊经验、病机认识、辨证方法、治疗思路、组方遣药体会,乃至对服用西药后原病状被掩盖或出现副反应时的中医分析。限于小说体裁,原书中有一些中医药方面的重要内容言而未尽,故新增加了30篇评释文章,围绕小说中涉及的问题,分专题作了阐述,精彩纷呈,提出了不少既出自中医又源于当今临床的新见解、新方法、新经验,充分反映了新中国培养的首届中医院校毕业生在几十年教学、临床、科研中严谨治学、辛勤探索、理性思索的成果,可作为中医院校毕业后继续教育的优秀读物。【作者简介】-疑难病证思辨录:柯雪帆,1927年生,江苏常熟人。17岁从师学医,上海中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历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专家委员会委员、伤寒论教研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顾问,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副理事长兼内科分会主任等职。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医林掇英》、《伤寒论选读》(全国规划教材)、《中医辨证学》、《中医外感病辨治》、《疑难病证思辨录》等。【图书目录】-疑难病证思辨录:增订评释本上篇医案小说第1回老海员急病多反复,钟医生妙用伤寒方第2回赴急诊钟老下决心,合心衰中西医结合第3回陈某临垂危而获救,钟老融古今于一炉第4回论辨病巧断蛔虫症,用土方消散大肠痈第5回辩主次钟老抓重点,论标本《素问》有明文第6回论病情集各家所长,治湿热得守方之效第7回选药务须精当慎重,治痿何必独取阳明第8回评五行宜一分为二,论心火有物质可求第9回审病情分虚实动静,论针麻辨寒热阴阳第10回论虚火虚中岂无实,辨异病异中却有同第11回阴得阳升泉源不竭,病与证合法度宣明第12回外病求内在之根源,中医用X线以辨证第13回治腹痛用甘缓辛散,论眩晕主痰火风虚第14回知常达变辨证严密,酌古论今施治精详……下篇评释附1第1版(自序)附2(第1版)跋附3(《医林掇英》)序附4(《医林掇英》)后记
 
*临证本草
陶御风 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一版
 
书评转帖:

喜读《临证本草》 黄 煌
初识陶御风先生,是看他编的《中医病证小方辞典》。那本辞典编得很好,是我研究单味药物应用的指征及配伍的规律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学中医难,难就难在方药应用的标准不明确,所以,学习中医的过程,必须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尤其是方药文献整理研究,是中医临床家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前人留下大量的文献资料需整理,许多散乱的经验需总结。没有这些工作基础,要成为一个好的中医,是十分困难的。陶先生就是做这个工作的。他为我们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切实翔实的文献资料,提供临床借鉴参考的思路和经验。《中医病证小方辞典》是这样的书,最近,他潜心十年编著的《临证本草》也是这样的一本临床参考用书。 空论少,经验多,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以前许多中药书,都是大讲药性功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空洞理论,而对于此药如何具体使用等临床医生关心的关键问题,如配伍如何,剂量如何,服法如何,有何禁忌,有何特别注意点等,往往一笔带过,草草了事。而本书则对临床应用浓笔重彩,最为重点,故书名《临证本草》。特别是“论治备参”中,将各家经验罗列在一起,真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感觉。比如麻黄条下,麻黄甘草用量在4:1发汗的经验,麻黄大量久煎治疗心动过缓的经验,麻黄治疗阳萎的经验,疏肝方中加入麻黄6克治疗气郁的经验,还有麻黄治疗哮喘宜间歇服用的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实用经验,值得参考,能够验证。 是介绍,也是论证,是本书的编辑特色。本书不是泛泛地堆砌一些文献记载,而是在介绍某药的主治时,常常是将古今的经验对照比较。这是一种论证式介绍,是一种研究式整理,具有启发性,增加了说服力。比如在介绍麻黄治疗嗜睡一节中,编者不仅有《肘后备急方》的疗人嗜眠喜睡方,还有《名医别录》麻黄“止好睡”的记载,更有现代两则麻黄配伍苍术、附子等治疗嗜睡的报道。如此,麻黄兴奋提神功效便跃然纸上了。再比如介绍桂枝治疗冲逆证的经验时,编者首先是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仲景用药法的总结,然后是张锡纯、陆渊雷两位大家的论述,还有1994年《中医杂志》有关桂枝加桂汤治疗胸椎板切除术及食管癌放疗后出现冲逆证的报道。通过古今对照,读者对桂枝平冲降逆的功效就清楚了。我知道,陶先生在文献整理工作的同时,多年坚持门诊,正因为有临床经验,才能对临床文献有敏锐的鉴别力。《临证本草》所采用的这种文献整理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药是常药,方是小方,不炫奇标异,本书显得朴实通俗。本书介绍的药物,是120味临床常用药。中医虽然药物数千,其实临床常用的,也就在100多种。本书围绕常用药做文章,就突出了本书的实用性,也有利于初学者。方,是药物的配伍,是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载体,讲中药,不能不讲方。但本书所选之方,多为小方。这些小方,药味仅在3味左右。通过这些小方,就比较容易了解药物的功效,方药贯通,也有利于当今临床,十分通俗。全书没有哪些神秘的东西,一切非常平实。所以,即便是初学者,这本书也可读,也当备的。 从《临证本草》的资料占有量来看,陶先生是下了相当功夫的。全书资料从历代本草、方书、临床医著、医案医话、笔记杂著和现代临床报道中辑录而来,书中引用数为4688条,但沙里淘金,不知他要花多少时间在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中寻觅。想到他“鸡鸣即起,午夜一灯,寒来暑往,倏忽十年”的情景,不禁敬意顿生。当今做中医的文献研究工作,是十分清苦的,但没有如此艰苦的劳动,不可能得到丰硕的果实。当今中医新书架上常常好书难觅,这与当今缺乏潜心做学问的学者是相关的。我真希望中医界有更多的象陶先生那样耐得住寂寞和清苦的学者,这样,中医学的研究,才有功底和活力。 如果说《临证本草》的不足之处,本人感觉全书的编辑分类似乎碎了一些。每药按“临证应用”“临证推广”“临证参考”三层分类,三类之中还有分级标题,但是每类之间感觉内容基本相似,很难截然分开。另外,有些标题要推敲,如“古用发微”与“古法借鉴”,如“临证参考”与“论治备参”,各自的特征表述不明显。还有,“论治备参”各条,如果能注明文献出处或何家所言,对正确理解原文精神就更方便了。以上一孔之见,仅供陶先生参考。
 
**蒲辅周医案



内容简介
蒲辅周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本书是根据蒲辅周先生部分应诊和会诊的治疗病案进行整理的。全书共分内科治验、妇科治验、儿科治验及其他治验四部分,力求反映蒲辅周先生治病用药的特点。每个病案政的按语则体现了蒲辅周先生的具体治疗思路
 
案例瞻阅:

蒲辅周医案
高辉远等整理
中医研究院主编
(内部发行)
毛主席语录(省略)
整理的几点说明(省略)
目录(省略)
一、内科治验

类中风 邓xx,男,72岁,干部,1961年5月15日初诊。十一年前曾突然昏倒,当时经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并请中医重用朝鲜参及真武汤等中药而逐渐好转。自1958年起,常服补心丹,今年有一次开会,突然又晕倒,全身发颤抖,曾住某医院二十余天,治疗渐好转,近来又觉头晕目眩,有时四肢颤抖,甚则身动摇,不敢步行,耳鸣,口涎自流,咯痰不咳嗽,目视物模糊,口苦不渴,时有心慌,食欲不振,无饥饿感,睡眠不实,恶梦多,大便不畅,小便少。其人体丰面赤,脉两寸关微,至数不明,有散乱之象。两尺沉迟,舌质暗红,苔白腻,由操劳过度,肝肾真阴虚,真阳浮越,肝风将动之象。治从肝肾,此属虚证,不可作实火治,宜益阴潜阳。处方:
生龙牡(打)各六钱煅石决明八钱 灵磁石四钱生玳瑁(打)三钱 生龟板(打)六钱 红人参三钱
川熟附子三钱 酸枣仁四钱 远志肉一钱 连服三剂,每剂两煎,慢火煎两小时,取300毫升,分5次温服。
5月19日二诊:服药后头晕及痰涎均减少,小便较增多,有时微渴,大便正常,脉如前,原方去磁石加山萸肉二钱,再进四剂。
5月26日三诊:连服四剂后大见好转,晕眩基本消失,身已无动摇,食欲好转,二便调和,唯行动气力尚差,六脉沉缓有力,舌正苔减,乃阳回之象,原方再进三剂,后以原方去玳瑁加杜仲四钱,破故纸(北京叫木蝴蝶,下同)三钱,以五倍量浓煎,去渣入蜂蜜为膏,每日早晚各服三钱,白开水冲服,以资稳固。
按:患者旧有高血压心脏病,曾服参附等药治愈,但过劳则有晕倒,全身震颤,甚则动摇,耳鸣目眩心慌等,皆五志过劳,肝肾阴虚,阳越于上,实为阴不潜阳下虚之故,故以育阴潜镇之品为主,佐以附子回阳(引火归元),人参益气,俾阴固阳回而眩晕渐消,震颤平息而愈,此病虽见耳鸣、眩晕、口苦、面赤,不可误作实火治之,因脉微而迟,舌暗苔白,口苦不渴,乃真虚假实之征,临床时不能为假象所蒙蔽。
 
案例瞻阅:

健忘头晕
(高血压症)
艾XX,女,41岁,1960年1月6日初诊。
素有健忘,精神不集中,俯首则眩,劳动则头部自觉发热、血压随即上升,右胁下时有挚痛,有时胃痛,大便有时稀溏,胃纳尚可,睡眠不佳,脉沉细数,舌红无苔。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症,曾服凉药甚多,证未减轻,此属肝郁血热,宜平肝清热。处方:
抱木茯苓三钱酸枣仁三钱石斛三钱白芍三钱 香附(炒)二钱 栀子一钱五分 石决明(煅)五钱夏枯草三钱地骨皮三 钱丹皮一钱五分 荷叶三钱 竹茹二钱 服三剂。
复诊:服药后无多大变化,偶有心慌,脉舌同前,前方去香附、地骨皮,加蒺藜二钱、菊花一钱五分、远志(炒)一钱。
三诊:睡眠转佳,诸症均减,尚微感头晕欲吐,原方去栀子、丹皮加广陈皮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兼调胃气,再服三剂。
四诊:除有时微感头晕、睡眠不稳固外,余症均减,拟以丸药调理肝脾,兼滋心肾,以资巩固。处方:
炙黄芪八钱当归三钱 吉林参四钱 白术三钱 茯神五钱 远志肉(炒)三钱 酸枣仁六钱 炙甘草二钱 木香二钱 白芍五钱 血琥珀二钱 五味子二钱 干生地五钱 珍珠母五钱 龙眼肉五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二钱,每晚一丸,温开水下,服后诸证悉平。
按:健忘,眠差,胁痛,俯则头眩,劳则血压上升,皆系肝郁血热所致。徒用凉药,而不平肝,则肝愈郁,而脾胃反受其损,所以时有胃痛便溏之象。蒲老先用平肝潜热,终用肝脾两调,先后本末,各有兼顾。
 
案例瞻阅:
眩晕(一)
(美尼尔氏综合征)
李XX,男,57岁,已婚,干部,1961年4月17日初诊
从1952年起头晕,当时头晕较剧,如立舟车,感觉周围环境转动,呕吐、血压低,耳鸣如蝉声,于1953年、1957年均同样发作过,西医检查有耳内平衡失调,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近二月来头昏头晕,不能久看书,稍久则头痛头晕加重,胃部不适,有欲吐之感,并有摇晃欲倒,食纳减退,体重亦减,常嗳气,矢气多,大便正常,晚间皮肤发痒,西医认为荨麻疹,影响睡眠,恶梦多,小便稍频,有少许痰,有时脱肛,脉弦细无力,舌淡无苔,根据脉证认为属中虚脾弱挟痰,兼心气不足,治宜先益中气,调脾胃,佐以宁心理痰,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
炙黄芪四钱 党参二钱 柴胡八分 升麻八分 白术二钱 当归一钱五分陈皮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茯神二钱 炒远志一钱 法半夏二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服五剂,隔天一剂。
5月12日二诊:服药后诸症均见轻,由于看报稍久,六天前又失眠严重,经某医院诊治,给与镇静剂后好转,但大便有时燥,近日二便稍调,脉迟滑,舌正中心苔薄黄腻,似有食滞之象,仍宜调和脾胃,健强中气兼消胃滞,原方黄芪改为二钱,加枣仁二钱、焦山楂一钱,服三剂。
5月13日三诊:服上药后自觉很见效,食欲及睡眠好转,二便调,精神佳,看书写字较前久些,但超过二小时就觉烦躁及头部发紧,小便正常,脉虚,舌正无苔,改用心脾肝并调,以丸剂缓治。
补中益气丸八两,每早二钱,归脾丸八两,每晚服二钱,感冒时停服。药后头晕失眠等症基本消失。
按:本例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发时止,多用脑后宜发,而且呕吐欲倒,并有脱肛等症,中医系眩晕为病。其病因较多,古人分析有:一、风眩:始见《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孙思邈、沈芊绿等均认为肝风引起眩晕。二、痰眩:始见于《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亦认为:“无痰不作眩”。《济生方》等亦主张胖人停饮而眩。三、火眩:刘河间认为由风火引起。王肯堂以为由火致眩。张三锡主张痰火成眩。四、虚眩:《灵枢》谓:“上虚则眩”。张仲景、徐春甫等亦主张下虚上实而眩。五、七情内伤、过劳、失眠等均可引起眩晕,亦是临床常见到的。虽病状繁多,只要详为辨证施治,即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如本例既非风、火、痰的实证,亦非肝肾不足之虚侯,其脉弦细无力,其证纳差、脱肛、不能用脑等,系中虚劳伤兼心气不足,所以用补中益气汤,加茯神、远志安神宁心,法半夏、生姜降逆止呕,诸证均减,以后又加枣仁安宁心、养肝、补血,焦山楂助胃健脾而更好转,最后用补中、归脾丸而善其后。倘偏执无痰不作眩而重于祛痰或拘泥肝风成眩,用平肝熄风,抑或清火而泄热,则恐本病非但不效,并且不无虚虚之弊。
 
案例瞻阅:


眩晕(二) (高血压)

陈XX,女,48岁,1964年3月24日初诊。
1960年起经常有头晕,血压不稳定,波动在190~140/120~90毫米汞柱之间。心慌,虚烦懊禯,胸膺有时发闷,形体逐渐发胖,四肢自觉发胀,腿软沉重。腰部酸痛,睡眠欠佳,入睡困难多梦,小便频而短,大便正常,据某医院检查为:1、高血压,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脉沉迟、舌质正常,后根苔薄黄腻、血压168/98毫米汞柱。病由阳虚湿盛,治宜温阳利湿。处方:
党参二钱 生白术二钱 茯苓二钱 白芍二钱 川熟附子(打)一钱五分 桑寄生三钱 狗脊(炮)三钱杜仲三钱龙骨(打)三钱牡蛎(打)四钱
1964年4月6日复诊:服药后腰已不痛,上午头晕已微,下午尚晕,晚间少腹隐痛,脉沉细迟,舌暗红无苔,虽阳虚湿盛,阴亦不足,治宜阴阳兼顾,温阳益阴法。处方:
党参二钱 连皮茯苓三钱 白芍二钱川熟附子(先煎)六钱龙骨(打)三钱牡蛎(打)四钱 熟地二钱桑寄生三钱狗脊三钱 杜仲三钱 川楝子(炮)一钱五分 五剂。
1964年4月14日三诊:服药后头晕又减,虚烦懊禯,脐下腹痛俱见好转,纳谷尚可,睡眠仍不佳,血压118/78毫米汞柱,脉弦缓,舌正常无苔,病势已减,仍宜温阳益阴。处方:
党参二钱 生白术二钱 连皮茯苓三钱 白芍二钱 川熟附子(先煎)一钱五分 熟地二钱 枸杞子二钱 桑寄生三钱 杜仲三钱川楝子(炮)一钱五分 龙骨(打)三钱 牡蛎四钱 五剂。
1964年5月11日四诊:服上药后头晕心烦未作,血压稳定正常,最近胸膺憋闷不舒,睡眠欠佳,有时因憋气而惊醒,饮食尚好,大便正常,小便次数多,脉左沉微弦滑,右沉迟,舌质正常无苔,复温阳益阴之剂,头晕心烦虽解,而胸中阳不足以致湿痰阻滞,心气不宁,治宜调心气,温化痰湿。处方:
茯苓二钱 法半夏二钱 枳实(炒)一钱竹茹一钱 远志(炙)一钱 九菖蒲一钱枣仁三钱 党参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生姜两片 小麦(炒)三钱 大枣(掰)三枚 五剂(隔日),随访诸证皆愈。
按:患者头晕血压高,然而脉沉迟、沉细迟皆阳虚阴盛之象,舌质不红,形体发胖,四肢自觉发胀沉重,困倦乏力,小便频数,综合脉证又为阳虚湿盛之征,法宜温阳利湿,若误用苦寒清热之剂,则更损真阳,致使阴阳更失平衡,病情必因此而增变。蒲老用附子汤温阳益气利湿,龙骨、牡蛎养阴潜镇虚阳,佐以桑寄生、狗脊、杜仲、枸杞子补益肝肾,此方略予增减共服十五剂而头晕心中虚烦皆除,血压降至正常。但胸膺憋闷,睡眠欠佳,改以十味温胆汤加减,调心气,化痰湿善其后。
 
**岳美中医话


【作者】:岳美中著;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编
 
选读二篇:

来源:岳美中医话集
述学
余学医之始,是因肺病咯血,求治无效,遂购阅医书,欲得自救。且习医的经历较多坎坷,学术思想的发展亦多曲折。约可概为三个阶段:
初学医时,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入手,多以时方应病家。临证稍久,觉其局限,转而学习清•吴鞠通、王孟英之温病学说,用之临床,效失参半,亦觉其方琐细冗弱。自思,我国四千年医道之流传,其愈疾之术竟若是之疲弱乎?还是自己于此道未深入呢?饥渴之中,再研读《伤寒》、《金匮》,见其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从客观以立论,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之实验学术,实逼近科学之堂奥,真是祛疾之利器。后又钻研唐代《千金》、《外台》诸书,其中质朴之学,实用之方,直上接仲景,果能用之得当,亦有如鼓应桴之效。从1934年到1949年间,即专用古方治病,时起大症。益坚信其中之奥妙,原不在宋元以后。因此,在多年中,对唐代以前医学愚衷款款,矻矻研求,不无收获。这是第一阶段。
以后,在不断的学习体会中逐渐感觉到专执古方亦有不足。一方面,临证时遇到疾病多,所持的方法少,有时穷于应付,不能泛应曲当;另一方面,经主中有侧重温补处,倘有认证不清,则必病随药变,持平以论,温、热、寒、凉,一有偏重,其失得是相等的。治病若先抱成见,则对真理的认识即不能精确,所谓“一尘迷目,四方异位”。对疾病的治疗,则难期完整的疗效。40年代末50年代初,经过读书临证和与同道商讨,认识进了一步,体会到专学《伤寒》容易涉于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清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必须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而能鹜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乱之繁,鹜实则能举沉寒痼疾之重。当时,曾对这一阶段学习与临床体会加以总结,认为治重病大症,要用仲景的经方;治脾胃病,用东垣的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总之,只有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制宜,选方用药,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机。这是第二阶段的认识。
1954年以后,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用于总结前此的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又有了新发展。认识到执死方以治活人,即使综合古今参酌中外,也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弊,需有足够的书本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研究用药制方的规律,找出使用的标准和范围,才能活用古法。从中医治病取效多为复方这一事实出发,在药物配伍和方剂组织历史演变的痕迹中,寻求它的规律性。这是第三阶段的认识。这种研究,不仅可以对临床一些病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而且可以使辨证施治的理论得到丰富和深化。


医有五等说

来源:《岳美中医话集》

中医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易学而难精。医生也绝不是泛泛地认得几味药,记得几个方就是中医。《内经》有上工、中工、粗工之分,把医分为三等。《周礼•医师章》也依技术高低,考核的优劣,而决定为工为徒,职位升迁。今天的中医,除了年高者尊为老中医外,多没有什么区别,其实细细一看,可以分为五等。
初等医生,叫开方医生。这种人只会念汤头歌诀、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于中医学术实际上还是门外汉。平日打听名医好开什么方药,依样葫芦,拿去应诊,看病用方与抄方无异,冀其有效,自不可能。
二等医生,叫用药医生。这种人正式学过中医基本理论,懂得生理病理、理法方药,但是应用不好。一般的病可以治,病情稍一复杂就束手无策。因为所学尚在皮毛,辨证自然不清,全凭自己对症用药,纳呆则麦芽、山楂,头痛则白芷、川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胸无定见,幸中者少。
三等医生,叫辨证医生。这种人正式受过老师教训,学师承,对于中医学下过一番功夫,比较精通,有点根底,会一点辨证,也能够综合分析,辨证施治。虽然学有渊源,但是经验不够,所以旁人能治的病,他能治,旁人治不好的病,他也治不好,现在所谓好医生,大致属于此类。
四等医生,叫入细医生。这种人学验具丰,最为可贵。能够纯熟地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着复杂的病,不论头绪多么繁杂,病情多么凶险,一经他手,辨证如理乱丝,轻拢慢捻渐得丝头,用药如解死结,徐引缓导切中症结,别人治不好的病,他能治好许多,一方一药之投,看似平淡,而渐入佳境,在从容和缓之中,即愈大症。这种医生内里蕴藏着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堪称名医。
最上等医生。旁人治不好的病,一到他手,往往著手回春。辨证分析,准确细微;论治方药,贴切对症。可惜这种医林妙手,在今天所见甚少。过去,一些老大夫可以稍稍当之。
明了了医有五等,习医者学有方向,万不可浅尝辄止。一边投师访友,从人学;一边钻研经典,从书学;一边勤于临证,从病学;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要敢于反躬自省,要臻于至美,终可成四、五等医生。只有艺精,才能活人。愿天下为医者共勉之。
 
*中国药业史


《中国药业史(第2版)》简介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厂中国药业的特色地位、形成发展、商品来源、对外贸易、经营技巧、行会组织.庙会药市、假药防治、开发利用、基本名词探源和著名百年老店等11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药业的古代史和近代史。形式上采用通史与专论相结合。叙述上史沦结合、观点明确、资料性强、可读性强。为作者历时20年之开创性、奠基性力著,填补厂系统研究中国药业史的空白。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现实的借鉴作用。
本书以医药行业的主管部门、医药企业的管理者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及医药院校师生为主要对象,亦可供从事医学吏、药学史、经济史、商业史的研究人员和其他爱好者参考。


【作者】唐廷猷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4-1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