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便的常见病症及治疗
1)大便质的异常
正常情况下,大肠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水液,使得粪便更好而出。如果水液量增多,则导致大便稀;如果水液量减少,则导致大便干。由于脾主管水液的运化,故而,只要是大便质的异常,就必须首责之于脾,是脾功能下降,脾虚所致。然后用寻根诊断法找出导致脾虚的原因,一并治疗之。
临床上,治病求本,针对根本原因治疗时,最好要适当少佐一些健脾运脾药,则效果更好,不管大便稀或大便干。
(1)大便稀
正常情况下,饮食物中的水液一部分是通过脾的运化而入血,更多部分是在小肠中“泌别清浊”之后,随着浊气的外排而入膀胱。
故而,大便稀的正治之法就是健脾助运化和“利小便而实大便”。
健脾的药物可选用茯苓、山药、黄芪、白术、苍术等。
利小便的药物可选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萹蓄、瞿麦等。
水之过多为湿,中医有燥湿药,如清热燥湿的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秦皮、苦参等,祛寒燥湿的有苍术、白术等。
大便稀为泄泻,中医有治疗症状的止泻药,如五味子、乌梅、诃子、赤石脂、益智仁、芡实、金樱子、石榴皮、明矾、炮姜等。
但治病求本,治疗时不但要健脾,更要找出导致脾虚的原因进行治疗:因寒的,温之;因热的,寒之;因虚的补之;因实的,利之。
《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第一期上,郑春雷等介绍:用生硫磺2克,日服三次,治疗慢性泄泻100余例,均收到显著疗效。例黄某,男,37岁。患慢性泄泻9年余,大便溏薄,日泻4---6次,伴有白色粘液,腹部冷痛,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曾诊断为慢性肠炎,经服中西药乏效。改用硫磺2克,每日3次,服药后当日腹泻加重,但腹痛消除,精神转佳,继服2日泄泻停止,余症皆除,后以理中丸调治1周告愈,追访3年未复发。
《山东中医杂志》1984年第四期上郑健周等介绍:治疗慢性泄泻,若应用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之法治疗效果不佳时,在此治法的基础上加用硫磺,往往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药理研究证明,硫磺内服后,在肠中产生硫化氢,能刺激肠壁,增强肠蠕动而有缓泻作用,故有时药后泄泻加重,继服却泻病即愈。说明硫磺既有缓泻消积之功,又有益火助阳之力,用于食积脾虚之慢性泄泻,可起到攻补兼施的作用,硫磺因有小毒,故临床应注意用量,若治疗纯虚之久泻,在大队温药中,用1克,分2次冲服,即可达到治疗目的;若治疗虚实夹杂之久泻,可配合消导药,适当加量,一般用1.5---2克,分2次冲服,也可达到治疗目的,但要注意,非精制者不宜内服。在治疗时,要中病即止,且勿过剂,以免发生中毒。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年第六期上:小儿腹泻,用麻黄2---4克,前胡4---8克,煎后少加白糖频服,日1剂。治疗138例,治愈126例,其中124例服药1---2剂即愈。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此可能是宣肺利水取效。
《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八期上,林一德介绍:茅某,男,工人,患慢性泄泻已五年,大便溏薄,加有粘液,日2---4次,伴肠鸣,腹胀,便后腹中空痛,稍进油腻生冷,病即加重。某医院诊断为“结肠功能紊乱”,久治未效。证见面色萎黄,短气懒言,纳少,舌淡苔薄腻,脉弦细。证属肝旺脾虚湿盛。治当升阳燥湿,实脾抑肝。予单味防风15克,每晚煎服1剂,连服10天,泄泻次数减少,日1---2次,腹痛亦轻。继服10剂,病愈。
小儿腹泻时,也可把面粉炒成焦黄色,适量服用,效果不错。
对于急慢性腹泻,可用《简明中医学》中的基本处方:
苍术、厚朴、陈皮、神曲、猪苓、茯苓、白术、甘草,水煎服。
加减:有外感表证的,加荆芥、防风或桂枝、柴胡;偏热的,加黄芩、黄连、葛根;湿重的,加藿香、砂仁、车前子;食积的,加山楂、麦芽,重者加枳实、槟榔;脾胃虚寒的,加党参、白术、干姜、吴茱萸;久泻不止的,加山药、黄芪、党参、或赤石脂、诃子;呕吐的,加旋复花、代赭石;水泻的,加车前子、薏苡仁。
我在1997年过完春节后治疗一男性病人,由于大年三十饮食不注意而出现泄泻,用西药后就是不止。初六单位值班,诊治时仍一日大便数次,质稀,身感乏力,头晕。思之,虽为伤食所得,但数日泄泻,脾气已损,中气不足,急则治其标,故用补中益气丸100粒,参苓白术散半瓶,用开水化开后温服。上午服下,直到晚上,只上了一次厕所,不但别无所苦,且头晕、乏力缓解,晚上又服一次,第二天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