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成也《伤寒论》,败也《伤寒论》

麻烦你先研究一下伤寒论再回来指点他的错误之处,不然的话会显得自己很无知!
 
古代人类感于伤寒的最多,当然死于伤寒的也最多,当时缺医少药,因伤寒而请诊的也是最多的,所以当时评论一个大夫医术的高明与否全在伤寒。伤寒论是经方之祖也是固然的。现代医疗与生活环境的发展,死于伤寒的几率很少了,而杂病多了,伤寒论的方子加以变通可以使用,而理论略有不符,历史在发展,中医也在发展,要思考对待才行。
 
一人一伤寒,各人各心法。
伤寒论确实是中医的经典,但是做任何学问时都需可以有逆想思维,有怀疑才有学习验证的动力,世事皆然。
所以楼主阐诉伤寒论的言论没有什么不妥,反而说明楼主是个非常爱学习爱思考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要不然这个论坛为什么叫华夏中医论坛呢?是论坛就必须允许存在着不同的争论,不争不论,哪来进步?药王孙真人是很推崇伤寒论的,但是他老人家在没见到伤寒论之前,就早已医名远播了,也就是说假如没有伤寒论,孙真人一样也会是名传千古的大医,中医也一样会流传。还有很多民间中医他们根本没有用过伤寒方,也一样治病救人。
最后说一下伤寒论理论确实严谨,但是如果没有逆向思维的怀疑学习态度,还有如果伤寒方真是万能的,不可以变动的,人人皆抱着伤寒方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咋会有后来的金元四大家、温病派……呢?
我的伤寒论观:伤寒论是经典,但是每个人学经典一样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甚至是否定。在疑问、否定中才能学会领悟,学会进步。
所以我顶楼主!
 
一人一伤寒,各人各心法。
伤寒论确实是中医的经典,但是做任何学问时都需可以有逆想思维,有怀疑才有学习

多谢楼主有此客观公正的辩证思维,可惜当今能独立思考的人不多,而学中医的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中医界的悲哀。
 
支持楼主提出的问题,《伤寒论》只是中医整个体系中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系,许多人未能认识到这一点,正是一叶障目,中医的体系是多样性的,其实在中医的历史上有六经体系,脏腑体系,水火体系,……等等许多派系,每种体系都是中医的一部分,六经体系对于奇难杂症比不上其他体系,六经体系以伤寒是有优势的,但对奇难杂症这就失去优势地位,五毒体系对奇难杂症更具优势,院校毕业生不知而矣!
 
本帖最后由 李运财 于 2015-3-28 09:37 编辑

张仲景的六经体系还有很多缺点,举例说,学习时间长,理论上与五行不紧密,一证一病太过机械,重点理论与用药组方配合的不够,不灵活。一句话,伤寒最大的缺点就是太机械(用现代的说法是标准化),局限了中医人的思悟精神,但也是它的最大优点,简化直接。还有就是伤寒太过全面,这是优点也是缺点,伤寒因其全面影响深远,同时也局限了中医的分科,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什么工作都细化,精而专,中医也应该是时候要分科,细而分之,精专深入到某一点上,这样中医的发展才有更光明的前景。
 
不学伤寒也可成名医(中医),请初学者认识清楚这一点。
 
“李哥啊!您说的特对了。要不俺常说:学习伤寒不学温病犹如坐井观天,学习温病不学伤寒犹如无水之源!”这句话说得很对,也说出了伤寒论的问题,伤寒的硬伤就在医理上,温病的医理补充了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古代很多大家,都是“后学伤寒”而赞之,其成长过程就是有医理基础,药王就是最好的说明。
 
爱万年; 说:
爱万年 发表于 2015-1-1 11:38
老师果真高人也。小道从小酷爱中国哲学,尤其道家。对关于哲学的衍生品很感冒。政治,历史,军事,武术,

这么牛?教育教育我吧大师,我对哲学也很有兴趣,真的有兴趣
 
这么牛?教育教育我吧大师,我对哲学也很有兴趣,真的有兴趣

哲学的妙用,炒菜。阴阳交融之时,油要冒烟,微冒烟之间炒菜最好,用药亦然。推理而已,中病即止与不止之间。

173758b7j2nnj5bj7pfbbb.gif
 
多谢楼主有此客观公正的辩证思维,可惜当今能独立思考的人不多,而学中医的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不

据科学考证,针灸最早来自武夷山地区,那里属于苗医范围。未有《伤寒论》之时。
 
这个……好难懂,

道法自然,庄子:在屎尿中——道在屎尿中。
道家的房中术,有很多先锋的方式。
日本继承很多,男的用嘴喝尿,女的自然尿。肛JIAO等等.
152437r3b9tvt36ttcwbc8.gif
173758b7j2nnj5bj7pfbbb.gif
 
伤寒论,不会活用,不是伤寒论的错吧
张仲景老前辈,费劲心思,在太阳病一篇里,举了那么多的例子,为的是

同意,果为医中龙,苦学经典,活作临床!临证病有千变万化,伤寒示之以法,临证暗会于心。胶固于成方,有愧于前贤之意。
 
寿命与医疗的技术水平不能客观的对比,与很多因素有关。
 
不知先生何许人,对你所论又恨又气。你若愿意辩论请看我发的‘’百病皆伤寒‘’一文。
 
jiunanyang; 说:
jiunanyang 发表于 2015-5-29 23:42
不知先生何许人,对你所论又恨又气。你若愿意辩论请看我发的‘’百病皆伤寒‘’一文。

呵呵,不必气狠。没见标题缺少主语么?呵呵,实力决定眼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