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成也《伤寒论》,败也《伤寒论》

我认为脏腑辩证是秃子头上的虱子,它的虚实生克只是产生邪气之源,它的病症也固定不变,如中风就是卒倒,水肿就肿在那,一目了然,而邪气引起的病变总不离六经,只因邪气性质的不同,证状有些变化,选药有些不同,其治法不出伤寒论。
 
原创很辛苦,没有复制,不能粘贴,冲这个还是鼓励一下。
不同观点是:不要动不动说科学和正确的词,因为即

赞成坛友的看法
不迷信科学,不被所谓科学的帽子吓倒,追求事实的真相
 
李荣伟; 说:
李荣伟 发表于 2014-12-5 14:00
学习中医必学《伤寒论》是明智的,不走弯路,学习中医唯(只)学《伤寒论》是不明智的,是会走弯

李哥啊!您说的特对了。要不俺常说:学习伤寒不学温病犹如坐井观天,学习温病不学伤寒犹如无水之源!来喔个爪!
 
李哥啊!您说的特对了。要不俺常说:学习伤寒不学温病犹如坐井观天,学习温病不学伤寒犹如无水之源!来喔

嘻嘻,谢谢。
 
我认为脏腑辩证是秃子头上的虱子,它的虚实生克只是产生邪气之源,它的病症也固定不变,如中风就是卒倒,水

嘻嘻,只因邪气性质的不同,症状有些变化,选药有些不同,其治法不能囿于《伤寒论》。
 
没有伤寒论,老师的生地就加不到麻黄汤里了。没有毛泽东,中国就像苏联一样被美国很快解体了,这才是大局。
 
大匠与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之巧。你愚蠢地生搬硬套,搞坏事了,还怪立规矩的不对。
别人告诉你往东可以到南京,结果过长江大桥时你说,不对,这桥是往南的,往水里走才是向东啊。
不知变通来搞中医,只能败坏中医的名声。
 
大匠与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之巧。你愚蠢地生搬硬套,搞坏事了,还怪立规矩的不对。
别人告诉你往东可以到南

呵呵!说的好。
生搬硬套伤寒条文的话,干脆穿越回汉朝去得了。
或者对患者说,你怎么不照着条文得病啊?该疼的地方不疼,该发热不发热,这个真治不了。下回按照伤寒条文得病再给你治。这回回家忍着去吧!
 
活泼圆通医家诀,不离不泥是津梁
 
再告诉大家个秘密:其实我也是《伤寒论》最大的受益者,包括现在的用药,大都是《伤寒论》里仲景所用之药,在用方上虽然大都是自拟,但还是经常要参考仲景的基本组方。我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自己,不是是为了“标新立异”,纯粹是为了我们的中医,为了我们学习中医的人,至于领不领情那就无所谓了,毕竟能学好中医的人不多。
 
再告诉大家个秘密:其实我也是《伤寒论》最大的受益者,包括现在的用药,大都是《伤寒论》里仲景所用之药,

学谁就学傅青主。看人家的书
 
学谁就学傅青主。看人家的书

学谁就学傅青主。看人家的书 。天地万物随心转,不管天地谁第一。明朝心学领军人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就是矛盾的。
 
汤头歌不可泥
治病好依汤头歌,以为名医必不错。岂知妙理脉中得,不明脉理药必错。
明析脉理细思寻,其中必有君药合。君臣佐使往下排,此是汤头真秘得。
今人动说古方好,不知古对今用错。古人未见今日病,安知今日何症多?
病症皆从气运生,今古气运大不同。古人但知古人病,未知今日之病情。
今日病须今人治,莫拘前朝古人情。古人用药条条好,今日天地转时空。
 
用药配对二十法歌诀:
增加疗效相须配。相辅相成相使配。减轻毒性相畏配。消除毒性相杀配。
激惹强性相反配。相互制约寒热配。补中有散辛甘配。开泻通降辛苦配。
敛正散邪酸辛配。敛阴养阳酸甘配。行气活血气血配。调畅气机升降配。
防过止凝动静配。扶正去邪补泻配。缓除烈性调和配。直达病所引经配。
相互调节刚柔配。润燥滋阴滋润配。协同助功大小配。并行兼治等量配。
 
《伤寒论》的另一大误区:“解表”及“半表半里”之说
《伤寒论》里,仲景对于外感(伤寒)有个病位说,那就是“病位在表”和“半表半里”之说。而在现在看来,这一说法并不科学。因为即使是遭受外感(伤寒),那也是全身性的遭受侵袭,而不仅仅在于体表。因为血液循环已经将全身各处互通有无,病炕无所不在,即便是表现为某一经络,那也是全身性的。所谓的“病位在表”只不过是我们看到的一种“表像”,就像历史上“太阳绕着地球转”这一说法一样的不科学。至于“半表半里”之说更是站不住脚。因为对于“小柴胡汤”的实际应用,已经远远超出“半表半里”的范围。
对于外感(伤寒),在治疗上中医需要采用的方法是“调动全身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打的是一场全面的“全民战争”。而西医采用的方法是“重用抗生素”,发动的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消耗战,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因为患者再遇到同样的外感还会复发,而且会“变本加厉”。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于外感的治疗都没有将目光停留在“体表”上。所以,这个“病位在表”和“半表半里”之说,在实践当中就站不住脚。
正因为有了《伤寒论》的“表里说”,所以后人就把古人留下来的一些方剂刬分为“解表剂”和“温里剂”; 把中药也相应地分类为“解表药”和“温里药”。试问:像麻黄、荆芥、防风等“解表药”就只能在遇到外感需要“解表”的时候使用吗?显然不是。而有的中医或者说是多数中医却把麻黄视为“虎狼之药”,归根结底还是受《伤寒论》误导所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