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经方直解》导读

请问肠胃功能什么时候最旺?


《内经》云: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林盛进先生解曰:胃肠功能旺于申酉之时,此时胃肠奋起救济,欲解表寒,故见发热,且至夜热势不减,其余时间则其热不显。而曲黎敏先生说:辰巳之时胃脾二经当令,此时消化食物的能力最强,所以早上吃得多也不会消化不良。
这有矛盾吗?应该如何理解?请高人指点。
 
请问肠胃功能什么时候最旺?

首先,我个人认为并没有什么矛盾。我们中医有脾胃旺于四时之说,一般公认的人体五脏主时辰节律 (五脏主时辰节律又称脏腑日节律)是:一日十二时辰中,肝胆旺于寅卯,衰于申酉;心小肠旺于巳午,衰于子亥;脾胃旺于辰丑戌未,衰于寅卯;肺大肠旺于申酉,衰于巳午;肾膀胱旺于子亥,衰于辰丑戌未。这里的脾胃,主要是指脾,就是消化功能。我在书中说的胃肠,相对的更偏重于肠。第二,我个人临床发现,一般情况下,早上相对体温正常,到了下午就发热,一般就是在申酉时,即三点以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晡发热,这种情况多是胃肠积热,对于这种情况我多是辩证的加入石膏。

还有,因为最近相当忙,上来论坛的时间较少,回复可能不太及时。另外,关于本帖,还有一部分内容因为时间关系没能继续写了发上来,争取最近写后发上来。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是说了一方面,还有另一面隐藏着,既阳明病加剧时也在申至戍上,具体情况要看阳明的实力如何,实力充足就可能痊愈;实力不足而错误的估计了形势,盲目突围就可能发生日晡潮热,表现为症状加重。象关夫子想从麦城突围,选择夜间本来是对自己有利,但因实力太弱了,不幸被擒,比紧守不出失败的更快。所以事情的成败,天时只是一方面。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是说了一方面,还有另一面隐藏着,既阳明病加剧时也在申至戍上,具体情况要看阳

先生分析得相当透彻!
 
5、太阳病转入少阴病及太阴病的,其人必素秉虚弱,或久服寒凉,滥于攻下,发汗太多,生冷不节,使元气受损,

6、明白了前面五种病的基本转化规律,就明白了病的来路,来路明白了,去路也就明白了,病转厥阴篇的道理也应该能掌握了。
祝味菊先生在《伤寒质难》中云:厥阴者,最后之抵抗也。乃病入少阴或太阴后,不治或误治而至之也,其所见之战斗动态,谓之逆转也,逆转者,元气捩转之兆。逆者,顺之反也,转者,捩转之谓也,逆转者,逆极而转也,疾病至于极处转换另一各趋势,谓之逆转。逆转之方式不一,因人而殊,或为战汗,或为厥逆,戴眼反折,或发疹,躁乱烦懑,或发高热,谵妄痉挛,一切证候,由沉寂见发扬,此为逆转之兆,亦即生死关头,逆而转者生,逆而不转者死,譬如战汗,战而汗不出者多死,此力不足也,其一战不达,再战不彻,三战汗大出,随之以脱,此力不济也,亦有因于药误,势欲作战而不能者,或虽汗而汗出不彻者,此处治不当也,须知厥阴逆转不过有回生之望,非谓一厥可愈也。故病至厥阴,捩转之机,死生系之,盖正邪相争,抵抗不足危,毫无抵抗死,发愤图强,奋起而为最后抵抗,病势虽险,已露生命曙光,故其逆转太阳者,不药而能自愈,其逆转阳明者,得凉则安,其逆转少阳,得助则生,失助则死,其逆转少阴、太阴者,病为渐轻,其逆而不转者死,其既转而治疗不当者亦死。故厥阴去路六条,生死参半,医疗之道,如持权衡,稍有偏倾,即成坏症。
其中,逆转太阳者,正气来复,重入新生之道,此时一切紧张症状依次平息,体工自为适度调整,汗出溱溱,煸热渐退,苔垢剥落,神志安静,纳欲初启,思饮汤粥,啜汤而汗出,通身轻快,病人遂知厌恶药物,一番煊烂复归于平淡,此时,可勿药而愈。如果想治,用平淡温和之品,佐以食养疗法,使体力恢复即可。
逆转阳明者,其人体力未伤,因于疲药郁极而扬,药误愈久,暴动愈厉,不转则已,转则气亢而热张,如虎出柙,如马脱缰,嚣狂猛乱,遏制无从,此时予以羚、知、膏,则如冷水灌顶,顿地清凉,可恢复原来之理智,从事正常之抵抗,则病可愈。时医惯于敷衍,轻清到底,阴伤则风动,气逆则厥冒,此时用三甲复脉,亦有一药而效者,此盖厥阴逆转阳明之类也。医见轻清日久,仍以峻寒收功,遂谓温病始终是热,濒死虚脱亦不敢任用温药,卒之所谓热入心包者,泰半不救,亦可悯也,夫厥阴逆转阳明,失凉则死者,亢则害也,得凉则生者,承乃制也,亢热已和,仍用清凉,则是胜利之后,又逢大灾,虽不即死,真元大伤矣,每见伤寒病后多有骨销形毁,毛瘁发落,瘦怯莫能自支,经年累月而犹弱不禁风者,即厥阴逆转之后处理不当之咎。
逆转少阳者,病经逆转而宿障未去。伤寒逆极发厥,厥后郁未散则烦乱不解,积垢未下则晡热不休,胸有痰饮、络有凝瘀,皆是妨碍调节,是故热甚而衄,有因血散而解者,滞壅成热,有因攻下而愈者,痰阻成痞,服疏得即解,积瘀成痈,因毒溃而消,病之当愈不愈者,余障未除也,障去则愈。
逆转少阴、太阴者,病为渐轻,其人血运不畅、脏器虚寒,故仍宜用四逆汤辈以温之。

至此,则《伤寒杂病论》的基本规律也基本讲完了。
 
第三个问题,关于经方组成各个药物的药性药理以及如何结合病证进行合理运用的一些要点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共260多个方子,共使用药物210多种,但常用的药物只有80多种,常用的方子其实也并不太多,很多方子都是一些复方,就是用二个或是几个基础的方子进行加减得来的。事实上,只要把这80多种药物的药性药理以及如何结合病证进行合理运行的问题解决了,不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很多方子都不用记了,还能够结合每个病人的实际,正确合理的运用经方进行加减,自组新方,用于日常实际的临床实践当中。
 
1、桂枝
桂枝一药,它的主要功能是活人体动脉之血运,因为人体的动脉血是由心脏发射以外达于毛细血管,其地位由小而大,桂枝内含挥发油,能促进动脉的血运,使血液到达体表解决表受寒闭的问题,所以前人称桂枝为阳药,又称桂枝能通心阳,因此,桂枝主要用于强心促血运以达到温通的目的。桂枝一药,前贤又有桂枝味芳香、能缓解支气管痉挛而排痰镇咳之效一说,其实也是因为桂枝能活其动脉血运,增强气管之蠕动能力,使痰易于咳出。又有桂枝能作用于肠,有芳香逐秽一说,也是因为其能促进肠之血运,增强肠之蠕动能力,使肠滞易于排出。
又因为桂枝能加速动脉血运,所以当人有出血倾向时,用桂枝则出血更多,所以前贤又称桂枝为血证禁药,蒲辅周老先生曾云:“此物用内热之人当先考虑动血之弊。”也是此意;但在桃核承气汤中依然使用桂枝的原因,则是因为桃核承气汤证是因为蓄血远在下腹,恐血运慢而去瘀之力不强,故加桂枝以助动脉之血运,使血流加速而瘀血易于排出。桂枝为血证禁药,指其血热且有出血倾向者,用之则动脉之血加速而血出更多,而瘀血者,其血已不出而瘀于血管之内外,故用其加速血运之力助其排出。
掌握了桂枝的功用,我们把桂枝放在有使用桂枝的各个方子中,作个比较,就自然能很好的理解那个方子为什么要用桂枝了。例如在桂枝汤中,用桂枝是要使血运达表,桂枝加桂汤中,用桂枝不仅要加速血运,而且能便肠滞易于排出,不使肠中矢气蕴积等等。同为强心,附子比桂枝功能更强,当用桂枝之力不逮时,就加入或换附子,所以前人常桂附同列,也是这个道理。


有事,有空把其它的写了之后再发上来,最近因为太忙,老是断断续续地,真不好意思。
 
希望继续看到先生的讲解,谢谢
 
1、桂枝
桂枝一药,它的主要功能是活人体动脉之血运,因为人体的动脉血是由心脏发射以外达于毛细

关于桂枝与附子的关系,事实上我们也可以从《伤寒杂病论》的一些方子看出一些问题。例如像桂枝甘草汤和桂枝加附子汤,其功能同为治阳虚自汗,若阳虚更甚而冷汗淋漓则用四逆汤;再如若病出现恶寒一证,其所用之方不是桂枝则是用附子,又如我们常说的四逆,就是四肢逆冷,这是四逆汤的主证之一,同时也是当归四逆汤的主证之一;还有像背心恶寒,这一般就是心阳虚的特征,为附子的主治,我在《步入中医之门》中看到一个医案,刘新祥教授在使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时,其主要应用指征也是背恶寒;以上等等,都足以证明桂枝与附子的关系。
 
事实上,只要我们明白了桂枝的功能是强心和促动脉血运之后,把桂枝放到《伤寒杂病论》的各个方子中,自然能很好的理解方意,也能帮助自己对桂枝的应用做到心中有数。
 
在《伤寒杂病论》提到的桂,有时可以是桂枝,有时也可能时肉桂,桂枝与肉桂,一为桂树的嫩枝,一为桂树的根皮,二者的功能基本相同,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肉桂味辛而甘,气香而窜,能直接至肠而温之,肠血运与水运得畅则全身血运、水运因之得畅,故古人谓其暖丹田、壮元阳、补相火、助君火、平肝木,临床因肠寒血郁而见腹痛、二便不畅、呕吐痰涎、咳嗽痰多而剧以及关节腰肢疼痛、疮家白疽等等之症,除汤剂外,可另用肉桂冲服。若痰极多而剧者,又可合皂荚末以用之,这是章次公先生的经验。对于我个的使用习惯来说,一般情况下,煎服则用桂枝,研末服则用肉桂,且肉桂为末用较桂枝为汤用,其效更捷,所以像五苓散,应该是用肉桂效果才好,像桂枝加桂一方,若全为煎剂,则用桂枝也无不可,若要用肉桂另研末冲服,也无不可。
 
2芍药
芍药的功能与桂枝相近相反,相近者,同为活血运之药,相反者,桂枝为活动脉血之药,芍药则为活静脉血运之药,人体的静脉血由毛细管收回,以内归于心脏,其范围由大而小,芍药内含安息酸,能收敛,所以称芍药为阴药。因为芍药能活静脉血,所以能去静脉中之瘀血及血液滞留,能解除身体各处肌肉之痉挛,所以前贤称芍药能散恶血。同时因为芍药能助静脉血归心,故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凡症见胸满者即不用芍药者,因为胸满多是血郁于胸部,用之多增病。
明白了芍药的功能,则像桂枝汤之用芍药,芍药甘草之用芍药,芍药甘草附子汤之用芍药等等皆能明白,临床也可应用自如。像桂枝汤,若欲血运趋表,则当多用桂枝,其甚者则当更加附子;若欲血运归里则当多用芍药。这又可以与四逆汤的加减运用进行对照比较,即可知明其道理所在。四逆汤中,常但用附子而少用芍药,也为欲其助血运趋表。像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像我常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各种挫伤瘀积等等,事实上,只要掌握了,也没什么神秘的。
 
希望继续看到先生的讲解,谢谢
 
好见解!
我也喜欢祝味菊。
 
期待老师继续讲解。辛苦了!
 
一直想接着把文章写完,因为近来杂务繁忙,加上每天都有学习的任务,所以隔了这么久都没能续上来。接下来的时间里,尽量地把这篇文章写后发上来。

在我最喜欢的书中就有《毛泽东选集》,其中的《矛盾论》、《实践论》读的次数最多,我喜欢毛主席的文章,因为他老人家的文章具备了大多数作家没有的特点,第一是深入浅出,他能把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用非常浅白的话语给说明白了,而不是像有的作家一样,本来,大家还有点明白,给他一解说,都变糊涂了。第二个特点就是能抓住主要矛盾。就像他老人家在《矛盾论》里面说的一样,每个问题,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于学习每味中药的运用上,我也一直这么认为,只要抓住每味药的药性药理,知道这味药作用于人体的什么地方,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会起到这样的作用,药的利弊在哪里,有什么作用相同或是相近的药,什么时候可以代替,什么时候不可以代替。只要把这些主要矛盾掌握了,对于这味药也就能运用自如了。所以,在学习每味药时,最要紧的就是要搞明白每味药它有什么作用,作用于人体何处,为什么有这样的作用,明白了这些,就不但能够理解前辈高贤的方子运用这味药的原因,自己运用时还能扩大它的运用范围。
 
3、生姜。
生姜的作用是温胃止呕。所以,在运用桂枝汤时,如果一个人胃寒比较重、比较喜欢干呕的、汗出得较多的,就要多加生姜的药量。这时,千万不可胃肠虚寒的多汗症误认为胃热的多汗多,从而减生姜的用量。事实上,也正是因为生姜能温胃肠、除虚寒,所以一般情况下,如果是轻微感冒,我们常常是通过服用姜汤来达到发汗而愈的目的。
因为生姜能温胃,所以能加速血液的运行,所以又有温经散寒止痛的功效,《伤寒杂病论》中桂枝新加汤重用生姜四两治疗汗后筋脉失养身疼痛,桂枝芍药知母汤重用生姜五两治疗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等等都是很好的证明。我平日里常运用桂枝汤合活络灵丹加减治疗各种骨伤痹痛时,生姜都重用到50克以上,效果相当不错。
 
与生姜相比,功能相近的有干姜、半夏、吴茱萸,从温胃的功能上来比较,生姜的作用在这几味药中最差,然后是干姜,然后是半夏,功能最好的是吴茱萸,所以,胃寒较轻的,用生姜就可以了,胃寒较重的,就要用干姜和半夏了,胃寒最重的就要用吴茱萸了。因为生姜、半夏、吴茱萸都能够温胃,所以都能治胃肠寒所导致的呕吐、泄泻、痞满、多唾,只是药性轻重有别而已。
至于生姜与干姜,其实是同一物体,不过它们也有一定的区别,前人也说得相当详细了。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生姜用于止呕的效果较好,干姜用于去寒较好。生姜上要作用胃肠,干姜就作用于全身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