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黄帝内经》在数学上只有小学四年级差等生的水平

刘凤飞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1/20
帖子
90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原创] 揭开中医弱智的老底:《黄帝内经》在数学上只有小学四年级差等生的水平

作者:刘凤飞

《黄帝内经》是中医派教徒最神圣的经典,前几年还拍了一部纪录片就叫《黄帝内经》。那部纪录片是这样吹嘘《黄帝内经》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刚刚兴起的如医学地理学、医学心理学、气象医学、时间医学等先进学科,却在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得到了极为完善的表述。当今世界上,还找不到一部著作能像《黄帝内经》这样,将哲学、医学、养生学、地理学、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心理学、甚至美学、乐理等等学科融会贯通、凝聚一体;还难以找到一部像《黄帝内经》这样独一无二的、天才的、博大精深的生命科学巨著。这是一部不朽的奇书,至今仍在指导着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

“揭开中医弱智的老底:《黄帝内经》在数学上只有小学四年级差等生的水平”这篇文章是我这几年业余研究《黄帝内经》的成果,主要揭露《黄帝内经》的数学水平。根据这篇文章在百度帖吧、天涯杂谈的反应来看,那些弱智的中医粉丝只会无耻的谩骂,根本提不出有理有据的反驳意见,那些智商较高的中医粉丝认识到本文难以反驳,转而呼吁对本文不看贴不跟贴,但是总有些弱智的中医粉丝看不懂这种呼吁的用意,经常忍不住跳出来谩骂几句。在此特别警告本楼里那些只会谩骂的跟贴者,对于你们的谩骂原样奉还(The same to you!),本人没兴趣对你们逐个回击。

一、五十营的错误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全文不长,转录如下:“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王洪图的【白话解】:“黄帝说我想了解经脉之气在体内运行五十个周次的情况。岐伯回答说周天有二十八星宿,每个星宿之间的距离是三十六分。人体的经脉之气一昼夜运行五十次,合一千零八分。在一昼夜中太阳的运行周历了二十八星宿,分布在人体上下、左右、前后的经脉,有二十八条,周身经脉的长度是十六丈二尺,与二十八星宿相对应。用铜壶漏水下一刻为标准来划分昼夜,计算经气在经脉中运行所需的时间。人一呼气,脉跳动两次,经气运行三寸;一吸气,脉又跳动两次,经气又运行三寸,一个呼吸过程,经气运行六寸,十次呼吸,经气运行六尺,太阳运行二分。二百七十次呼吸,经气运行十六丈零二尺,其间气行上下,贯通八脉,运行一周,水下二刻,太阳运行二十分多一点。五百四十次呼吸,脉气在全身运行两周,水下四刻,太阳运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次呼吸,经气运行十次,水下二十刻,太阳运行五个星宿零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次呼吸,经气在体内运行五十周次,水下一百刻,太阳运行遍二十八星宿,铜壶里的水都滴漏尽了,经气也正好运行五十个周次。前面所谈经气的相互交通,就是指经气在二十八脉运行一周。如果人的经气保持一昼夜运行五十个周次,人就能够享尽天然的寿命。经气在人体运行五十周次的总长度是八百一十丈。”

这是《黄帝内经》里貌似科学的一篇论文,说的是正常人一昼夜呼吸总数为13500次,换算为每分钟呼吸9.375次,每次呼吸6.4秒。这篇论文说呼吸一次脉动四次,换算为每分钟脉搏37.5次。

这一段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黄帝内经》这篇论文的作者算术没学好。

已知:一昼夜呼吸13500次,一昼夜等于28宿,一宿等于36分,求解:呼吸10次、270次、540次、2700次各需要几宿几分?

正确答案:0.75分、20.2分、40.3分、5宿21.6分。

《黄帝内经》作者给出的四个答案竟然错了两个(2分、25分、40分、5宿20分)。

《中医大学生基本功训练丛书-临床常用数据精选》记载道:“成人不同体位呼吸频率:卧位14-16/min,坐位16-18/min,立位18-20/min;休息时15-18/min;成人女性比男性稍快2-4/min。…… 正常脉搏。1. 成人脉率:60-100/min,平均72/min;2. 婴儿脉率:安静时130-150/min,睡眠时70/min,哭闹时180/min; 3. 老年人脉率:老年人较慢,平均55-60/min。”由《五十营》推导出的脉搏数37.5次严重偏低,低到必死无疑的程度。

《临床常用数据精选》记载道:“(脉搏)传导速度:7-10m/min。”由《五十营》推导出的血气运行速度约为1.3 m/min。

初中《生理卫生》第四章有关血液循环的内容中提到:血管中的一滴血通过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约需20秒。按这个速度计算一下:一天之内血液循环次数约为4300次。由《五十营》给出的一天之内血液循环次数为50次。

《临床常用数据精选》记载道:“脉率与呼吸的比率:新生儿3:1,<5岁3:1-4:1, 5-12岁4:1,成人4:1。” 由《五十营》给出的脉率与呼吸的比率为4:1。

综上所述,《五十营》除了脉率与呼吸的比率这个数据正确之外,其他一大堆人体生理数据都是错误的,这样胡编乱造的论文竟然成为中医的经典,可见从古到今中医的智慧有多高了!

《五十营》这篇论文体现了中医的典型特征:不认真观察记录人体生理数据,却喜欢根据零星片面的数据任意发挥。

二、平人绝谷的荒谬

《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全文也不长,转录如下:“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王洪图的【白话解】:“黄帝说正常的人七天不饮食就会死亡,我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伯高说请允许我谈一谈其中的道理。胃的周长是一尺五寸,直径五寸,长二尺六寸,其形弯曲,能容纳三斗五升饮食,在通常情况下存留二斗食物和一斗五升水就满了。上焦具有输布精气的功能,也就是能够将中焦化生的精微物质布散全身,其中包括运行快速滑利的阳气,其余部分在下焦灌注到诸肠当中。小肠的周长是二寸半,直径八分又三分之一分,长三丈二尺,能容纳二斗四升食物和六升三合又三分之二合水。回肠的周长是四寸,直径一寸又三分之一寸,长二丈一尺,能容纳一斗食物和七升半水。直肠的周长是八寸,直径二寸又三分之二寸,长二尺八寸,能容纳食物九升三合又八分之一合。肠胃的总长度,共计五丈八尺四寸,能容纳九斗二升一合又三分之二合饮食物,这就是肠胃能容纳饮食物的总数量。健康的人并不是上面所讲的那样,而是在胃中充满饮食物的时候,肠中是空虚无物的,当肠中充满饮食物的时候,胃中又没有饮食物了。这样,肠胃总是处于充满和空虚交替的状态,这样气才能够布散全身上下畅行。五脏功能正常,血脉调和通畅,精神才能旺盛。所以说神就是由饮食物的精微物质所化生。在人的肠胃中,一般存留二斗食物和一斗五升的水。健康人每天大便二次,每次排泄约二升半,一天就排出五升,七天共排出三斗五升,这样原来存留在肠胃的饮食物都排泄完了。因此健康人七天不进饮食就会死亡,这是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以及津液消耗枯竭的缘故。”

《平人绝谷》这篇论文初看起来解释得头头是道,仔细想想就能发现漏洞很大。首先,“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和“肠胃里的东西七天才能排泄干净”前后矛盾。众所周知,胃很容易填满,但是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肠虚”却需要七天的时间,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除非饿死,肠子永远都不会空虚无物。其次,如果正常人一天吃掉的食物(三顿饭加在一起总该把胃填满了)需要七天才能排光,那么正常人在正常饮食条件下不到七天就得撑死,比绝食死得还快。我敢赌一块钱,黄帝内经的作者绝对没有连续实测过正常人一天的排泄量。

《平人绝谷》这篇论文体现了中医的典型特征:缺乏逻辑思维,顾头不顾腚地胡说八道;不认真观察记录人体生理数据,却喜欢根据零星片面的数据任意发挥。

三、卫气行的低级错误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全文比较长,只转录第一段:“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王洪图的【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我想听你谈一谈卫气在人体是如何运行的,什么时候出于体表,什么时候进入体内,又是在什么地方会合的?岐伯说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子位居正北方,午位居正南方,连接南北的竖线为经,卯位居正东方,酉位居正西方,连接东西的横线为纬。天体的运行环周于星宿,分布在东西南北四方,每一方各有七个星宿,四方共计二十八星宿。东方的房宿与西方的昴宿为纬,北方的虚宿与南方的张宿为经。太阳从东方的房宿沿黄道经过南方到达西方的毕宿,时间是卯、辰、巳、午、未、申六个时辰,这六个时辰是白天,属阳;太阳从西方的昴宿,沿黄道经过北方到达东方的心宿,时间是酉、戌、亥、子、丑、寅六个时辰,这六个时辰是夜晚,属阴。一昼夜中,卫气在体内运行五十个周次,白天行于阳分二十五个周次,夜间行于阴分二十五个周次,并周行于五脏之中。在早晨的时候,卫气在阴分的循行过程结束,卫气从目进人阳分,眼睛也就睁开了,然后,卫气从目内眦上行于头部,沿项后足太阳膀胱经的通路下行,再沿背部向下行,到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其中散行的部分,从目外眦分出来,沿手太阳小肠经下行,至手小指外侧端(少泽穴);另一条散行的部分,也从目外眦分出,沿足少阳胆经下行注入足小趾与第四趾之间(窍阴穴)。卫气又从上部循手少阳三焦经所过的部位向下行,到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关冲穴)。从手少阳别行的部分,行至耳的前方,会合于颔部的经脉,注入足阳明胃经,向下行至足背,散入足五趾之间(厉兑穴)。还有另一条散行的分支,从耳部下方,沿手阳明大肠经下行,人于手大指和食指之间(商阳穴),再进人手掌中间。其中运行到足部的卫气,进入足心,出于内踝,再人足少阴肾经,由足少阴经行于阴分,沿着从足少阴经分出的阴脉向上行,又会合到目,交会于足太阳经的睛明穴。这就是卫气运行一周的顺序。因此,卫气依照天体昼夜间的运动时间而同步运行。太阳运行一星宿的时间称为一舍,卫气在人体循行一周又十分之八。日行二舍,卫气循行三周又十分之六。日行三舍,卫气循行五周又十分之四。日行四舍,气循行七周又十分之二。日行五舍,卫气循行九周。日行六舍,卫气循行十周又十分之八。日行七舍,卫气循行十二周又十分之六。日行十四舍,卫气循行二十五周及余数的十分之二。这样,太阳运行周天的二分之一,由白天进入夜间,卫气也由阳分进入阴分。刚刚进入阴分时,由足少阴肾经传注于肾脏,由肾脏注入心脏,由心脏注入肺脏,由肺脏注入肝脏,由肝脏注入脾脏,由脾脏再传注到肾脏而成为一周,和白天卫气行于阳分二十五周一样,夜间行于阴分也是二十五周。所以,夜间太阳运行一舍的时间,卫气在阴分也是运行一周又十分之八弱,卫气在阴分循行二十五周以后,出于目内眦而进入阳分。一昼夜卫气在人体运行五十周次,可是按照上述每舍卫气运行一周又十分之八弱计算,太阳运行二十八舍,卫气循行共计为五十周又十分之四,这样就有一个十分之四周的余数,包括阳分的十分之二周和阴分的十分二周。因此,平时人们入睡和醒来的时间有早有晚就是这十分之四周的余数造成的。”

《卫气行》这篇论文的主要问题:

1. 把一天平分为白天和夜晚,并且把白天都算成清醒时间,把夜晚都算成睡眠时间。这种简单刻板的划分方法严重不符合昼夜变化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人类的实际活动情况。

2. 岐伯这套长篇大论前后自相矛盾。前面刚说了“一昼夜中,卫气在体内运行五十个周次,白天行于阳分二十五个周次,夜间行于阴分二十五个周次,并周行于五脏之中。”,白天卫气运行于阳分,夜晚卫气运行于阴分;紧接着说明了白天卫气行于阳的详细路径,在白天的路径里却包括了阴分(“其中运行到足部的卫气,进入足心,出于内踝,再人足少阴肾经,由足少阴经行于阴分,沿着从足少阴经分出的阴脉向上行,又会合到目,交会于足太阳经的睛明穴。”)。这套玄虚的卫气循经运行图说得真真切切,但是今天的中医却无法证明。

3. 数学计算出现严重的低级错误。

已知:一天等于28宿,人体内一天气行五十周。求解:每宿气行多少周,14宿气行多少周?28宿气行多少周?

正确答案是:每宿气行1.785714周,14宿气行25周,28宿气行50周。《卫气行》给出的答案是每宿气行1.8周,14宿气行25.2周,28宿气行50.4周。黄帝内经的作者根本不明白四舍五入累积误差,而且在发现答案明显跟已知条件对不上号后,不拒绝错误答案,不分析错误原因,反而对明显错误的答案进行胡乱解释,企图自圆其说,不料却留下了流传千古的笑话!黄帝内经的作者脑子里简直是一团浆糊,以现在的水平来比,黄帝内经作者的数学水平只有四年级小学生的水平,而且还是四年级差等生的水平。一个连如此简单的数学题都整不明白的糊涂蛋,绝不可能整明白错综复杂的人体医学问题!

《卫气行》这篇论文体现了中医的典型特征:缺乏逻辑思维,顾头不顾腚地胡说八道;数学很差劲,却偏喜欢发挥数理。

总而言之,《黄帝内经》绝不是“天才的、博大精深的生命科学巨著”,小学四年级的差等生不可能写出高水平的医学论文!
 
回复 1# 刘凤飞


“天人相应”的结果,未必皆然。
 
回复 1# 刘凤飞


《内经》“天人相应”观,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学术观点,至今一直指导着临床。“作为一般的天人观,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创论,是一种天才的发现。”(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内经》认为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天地是相应的,这在《内经》多篇中有论述。但经详细检阅《内经》发现,有许多地方天人并不相应、不相合,可能出于理论需要,牵强附会明显,从而说明“天人相应”,并非皆然。

一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是“天人相应”的结果,何也?这是因为天有二十八星宿,人则有二十八经脉,即如《灵枢•五十营篇》所说:“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的结果。

因天有二十八星宿,人则有二十八经脉。二十八经脉是指左右十二正经--24条、督脉-1条、任脉-1条、男子阳跷脉左右各1、女子阴跷脉左右各1,共计28脉。为什么男子是阳跷脉、女子是阴跷脉呢?正如《灵枢•脉度》所说道:“黄帝曰: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答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这28经脉之长度共计十六丈二尺。

按照“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的计算方法,人体经脉共长十六丈二尺,一息脉行六寸,环行一周次,需二百七十息,一昼夜环行五十周,故总计需一万三千五百息,即“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此乃“天人相应”的结果。28经脉之长度,非实际解剖而来,系推演之数字。推演的结果,则是或然性,即不确切。

一息等于一呼一吸。正常人呼吸16-18次/分,即16-18息/分。每次呼吸脉动4次,即一息四至,间或5次。正常人的脉搏次数为70-90次/分。而人的实际呼吸之数,一昼夜(24小时)应该是16-18次(息)/分×60分×24小时=23040-25920息/分,与一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是有出入的,是不相符合的。
 
请看晚清著名医家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所云:

“所谓‘一呼一吸,脉行六寸,一日一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者,语虽本于《甲乙》,著于《灵枢》,又为杨上善《太素》所采录,其源甚古,久已视为圣经贤传,万世不刊,似不当于二三千载之后,忽生异议。

然按之事实,平心言之,则有必不可通者,是不可以不辨。盖一呼一吸之间,血脉随气而行,洵是必然之事,但其行动之迟速,又必随其人之老弱强壮为等差,必不能执一以概其余。即曰以平人大略而言,尚无不可,然血行脉中,既不易测量其运动之迟速,又何能知其一呼一吸之必行六寸?

此法计算,则本于《脉度》篇之‘手六阳经,共得三丈;手六阴经,共得二丈一尺;足六阳经,共得四丈八尺;足六阴经,共得三丈九尺。又加以跷脉之一丈五尺,督、任之九尺,都合为十六丈二尺’,乃以一呼一吸之脉行六寸计之,必二百七十息,而适符此一十六丈二尺之数,则知为二百七十息,而脉行一周。复以所谓昼夜五十度周于身者计之,则一日一夜,共为漏水百刻。而二百七十息,当为漏水下二刻之时。故曰‘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然须知手足十二经,六阴六阳,循行之道,颇有迂曲直径之异。《经脉》篇文,言之凿凿,乃《脉度》篇则以三阴三阳,等而齐之,已是太不近理。至于奇经八脉,亦是气血周流必由之道,而《脉度》篇则仅列親(跷)与督任,不及二维、冲、带。取舍之间,果以何者为准而显有区别。乃可谓吾身脉道,共长一十六丈二尺,岂敢信为生理之真?且也人之呼吸,不甚相远。

南海河西池已谓‘人一日一夜,岂知一万三千五百息?’桐乡陆定圃《冷庐医话》亦谓尝静坐数息,以时辰表验之,每刻约二百四十息,则一日一夜百刻,当有二万四千息,虽人之息,长短不同,而相去必不甚远,必不止一万三千五百息。近之西学家言,则谓每分钟当得十八息,平人脉动,以七十至与八十至为中数。……则每漏水一刻,当得二百七十息,是《甲乙经》所谓‘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者,仅得其半,必有讹误无疑。今人吴涵,尝有《脉学刍言》一篇,谓古书‘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二句,当以凡以‘凡’改作‘各’字,则古今可无歧异。未尝非读书之得间者,持论甚近,颐极佩之。惟与‘一呼一吸,脉行六寸’及‘一日一夜,脉行五十度周于身’之说,万不能合。则脉行六寸之数,本属无凭。且《脉度》之十六丈二尺,尤其臆说,正不足据。……可知古人‘一日一夜,脉行五十度周于身’之说,全非事实。《难经》此节,各家注文,皆欲勉强为本经护取,决不可拘泥不化。”

人体每天呼吸之数,即“16-18息/分×60分×24小时=23040--25920息/天(一昼夜)”,与“桐乡陆定圃《冷庐医话》亦谓尝静坐数息,以时辰表验之……当有二万四千息”所言相合,甚是。
 
回复 3# 河间金栋


逛了很多中医论坛,终于在这里遇到一个明白人!
 
回复 5# 刘凤飞


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是之也。故近代中医大家恽铁樵先生曾说道:“《内经》不能废除也。”(《恽铁樵医书合集·论医集》)

对于《内经》其书之评价,恽铁樵先生还说道:“就我个人而言,全部《内经》觉得有可取的所在,有当阙疑的所在。除掉阙疑的,那可取的仅得半数。在这半数之中,明知本文是不错,却有可懂的、有不可懂的。除掉不可懂的,这可懂的又只有半数,实在苦于太少。所以有这样缺憾,不消说是因为工具未能尽善之故。”(《恽铁樵医书合集·生理新语卷一》)值得玩味、深思。
 
回复 3# 河间金栋


难道睡觉是与白天呼吸频率一样,好像不对吧
 


呼吸频率及心跳次数,白天与夜晚是不一样。上面所言及之数字只是一个平均值。
 
哦,了解了,呵呵!
 
《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灵枢》部分又称为《针经》,一直公认为由于传抄之故,错误较多,所以历来注解《素问》的多,注解《灵枢》的少。而且,《灵枢经》一些有关经络的部分,被较好地保存在《甲乙经》中,所以,中医界对待《灵枢》部分的态度,多取其理,少抠字眼。

所以,像楼主这样专门寻找公认的错误进行研究,还真是不多见。而且,即使《灵枢》部分有错误,也不能等同于《黄帝内经》整体就是这种水平。楼主的题目有哗众取宠之嫌。
 
楼主的看法偏激。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书籍,如果真是楼主看得那样,怎么能有这样的生命力呢?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部书籍,都不会是无尚完美的,如果完美了,那反而就应该怀疑它了。
 
牛顿定律尚有不适用的情况,一本古书不可强求无错。万事万物都无完美,
才有待我们后人发展更新。但因几处错误就否定全书,恐怕也是谬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其中大部分是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要后人一字一句照做不改的。中医的发展,不是刻板遵循一本经典,而是在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好在你的数学水平远比我们几千年前的祖先强,否则我们不是退步了吗?
美玉有暇,你当然可以就此弃玉,这只是你自己的损失而已。
 
我认为,对于中医古籍“去伪存真”是有必要的。
但是,我们首先必须理解古人,看它究竟想说明一个什么意思。
在这里,它说的是“经络”,我想不能曲解为“血液循环”。一呼一吸之间行走六寸?我想古人不可能知道血液速度,充其量只是“经络感传”的速度罢了。
至于一日夜呼吸13500次,显然必须加倍才算正常,我觉得可能是“一夜”之误,古人再不会计算,也不致于大意至此,很可能是传抄错误。
然而既言“经络”,书中的主旨“天人感应”应该还是有意义的。
因为经络实际上是胚胎发育活动中的形成的一种类似地形图中“等高线”样的区域,并且发育完成后在人脑仍旧留有痕迹,仍可据此而产生一定程度的诱导和扩散。
而人造卫星上的失重实验已经证明,不少动物胚胎在失重环境下会产生发育畸形,这也间接证明了“天人感应”是存在的,古人将“经络”这种发育梯度特定区域分为二十八条,并与对地球引力影响较大的“二十八星宿”相对应,总有一定道理。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拘泥于古人的说法。根据一些气功师的经验,兴奋性由一条经络过渡至另一条经络,不一定要从头至尾进行,往往可以由背侧向腹侧平行地“浸润”过去。这至少说明“经络”不一定非得是纵向的,也不一定非得分为十四条那么呆板。
至于楼主还说了人七日食尽而死的原因,古人认为是肠中的营养和水份消耗怠尽,大意不差。唯独这营养水分并不是存在肠中,而是存在身体其它各处的。就好象古人总以为思维在心中,其实却在脑中一样。
但这种错误,现代科学也常犯,比如物理学曾经认为原子就是世界上的最基本物质,后来才发现了基本粒子以及“夸克”,难道就因此而全盘否定物理学吗?
因此我认为,第一我们要正视古籍中的错误,去伪存真;第二我们要明白这些古典医籍的本意,察看它总的理论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采用和借鉴。这才是真正科学的态度。
 
五行生克学说的荒谬


作者:刘凤飞


五行生克学说被中医信徒奉为至宝。实际上,五行生克学说是经不起推敲的荒唐理论。五行理论创始人只选择了符合其理论的证据,对更多的违反其理论的证据视而不见。

我们先来看看五行相生循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在五行相生循环中,除了金生水有点不好理解之外,其他四条都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实例。但是,现实世界是很复杂的,与五行相生循环不符合的实例也很容易找到。
1. 水生土也可以说得通,大多数人类都居住在冲积平原上,而冲积平原显然符合水生土的原理。
2. 水生金也是自然现象,沙里淘金就是水生金的证据。
3. 水生火是人为的,比如油灯、酒精灯。
4. 土生火也是自然现象,火山爆发显然不是木生火,而是土生火。
5. 土生水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泉水显然是土生水。
6. 土生木是最常见的,除戈壁沙漠之外,绝大部分地表都被植被覆盖着。
7. 金生土也是自然现象,石头和金属都会风化分解变成细土,不过时间跨度比火生土长得多。
8. 木生水就更常见了,雨露滋润禾苗壮,露水就是木生水。
也就是说,土能生其它四行,水也能生其它四行。

再说说五行相克循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与五行相生循环一样,五行相克循环表面上看起来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实例。但是,现实世界是很复杂的,与五行相克循环不符合的实例也很容易找到。
1. 火克水,这是人类掌握火的主要目的,没有火克水,就没有人类的进步。
2. 火克木,这条不用解释了。
3. 火克土,用火可以把土烧制成陶器、瓷器、砖瓦、兵马俑等等。
4. 土克火,沙土灭火可视为土克火。
5. 土克木,木头埋在土里会腐朽。
6. 土克金,金属工具埋在土里也会腐朽。
7. 金克火,生火取暖的铁炉子可以视为金克火,而不是火克金。
8. 金克土,远古使用木犁,被古人总结为木克土,铁器时代以后已经普遍使用金属犁具,应该称为金克土。
9. 金克水,投鞭断流,投金也一样可以断流,只不过人类生产能力有限,没有那么多金属可投。
10. 水克土,水土流失可视为水克土。
11. 水克木,古人早已指出过这一点,江河湖海的水面上离岸稍远的地方都不生木。
12. 水克金,金属工具放在水里会慢慢腐蚀。
也就是说,土能克其它四行,金也能克其它四行,水也能克其它四行,火也能克其它四行。

五行生克学说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是“人在回路”,没有人就没有金属工具和木头工具,金克木、金生水、火克金、木克土、木生火都离不开人的控制。

综上所述,五行生克学说根本不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回复 14# 刘凤飞


14楼的观点,可能还带有普遍竟义吧?很有点象马技的相声《阴阳五行》,中国不知有多少人是这样想的?
但这只是西方古人的观点,不是中国古人的观点。
古代西方就没有五行吗?也有。诸位不妨看看西方的神话故事,或者是在中国儿童中十分泛滥的电脑游戏。西方的“神”或者“巫师”是怎么应用“魔法”的?必须依靠“风元素”、“水元素”、“火元素”、“土元素”、“雷元素”,这就是西方的“五行”。他们认为世界是用“元素”构成的,所以既使要运用魔法,也必须依靠“元素”。因此他们的“五行”应该叫做“五素”。
中国的神话是怎么样的呢?中国的神仙“腾云驾雾”、孙悟空“七十二变”,从来不用什么“元素”,而是巧妙利用自然界的“运动”,常握其中“变化”。仔细想想,东西方文化有何差别?“金木水火土”为什么不称为“五素”而叫“五行”?应该明白其中之意……
西方文化,从古代开始就是机械唯物论;中国文化,从古代开始就是辩证法。以机械唯物论来理解阴阳五行,就好比“鸡同鸭讲”。
 
楼主对五行生克的理解用的是小学生的思维吧!你把古人也想象的太简单了吧!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这就是中国古人对五行的理解!
 


黄帝内经明确说明:经脉里流动着血!

《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气少血,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

《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

另外,这两篇论文互相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至少有一篇属于中医的垃圾论文!
 
楼主你这样抓着黄帝内经的小辫子有意思吗?
黄帝内经的精华不在于解剖之类
而在于借用那些生活例子来阐发医理。
楼主拘泥于此指责内经毫无意义。
 
中医粉丝的四个发展阶段

作者:bangbu1996

(按:本文系模仿网上一篇“中国武术迷的发展阶段”而作,对照一下,你
处于哪个阶段呢?呵呵)

第一阶段——全盲阶段:认为中华民族之所以繁衍到今天全赖于中医,对中
医各种神术秘方深信不疑,认为中医经典无法超越,认为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
等古代神医的医术全是真实存在的,认为在今天中医和现代医学地位平等甚至更
高一个层次,深信在欧美有所谓中医热。认为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美妙无比,既涵
盖哲学天文地理,又天人合一,是不同于西方科学的东方科学。

第二阶段——大半盲阶段:认为现在的中医虽然都名不符实,骗子多,但仍
相信存在所谓“真正的中医”。只是要么失传了,要么在民间和深山里,他们淡
薄名利,不太愿意出手而已。阴阳五行虽然有点玄,但经络穴位是客观存在的,
只不过现代科学还不够发达证明不了。

第三阶段——半盲阶段:觉得中医理论是不太靠谱,但中药确实是有效的,
并且副作用比西药小。相信在某些领域中医还是有它的优势,最好是中西医结合,
急重病用西医,慢性病用中药。尤其无法不相信针灸。

第四阶段——脱盲阶段:认识到全部的中医理论都是建立在原始经验和思辨
玄想的基础上,虽有少数合理的思想,但缺乏实验和逻辑基础,不具有可证伪性,
与现代科学整体不相容,本质上与炼金术一样,顶多是一种古代的“科学萌芽”,
因此中医不是科学范畴而是文化范畴的东西。并且清醒的知道,全部的中医治疗
方法和药物,除了极少数(比如青蒿素),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根本没有被严格的
科学研究证实,对任何一种疾病都没有证据表明中医具有现代医学所不及的优势。


(XYS20081217)

◇◇新语丝([)◇◇


冷眼观斗 于 2008-12-22 22:54
我再补充第五阶段——恍然大悟阶段:因我揭示了中医奥秘,被反中医勇士们千辛万苦拉下了神坛的中医又从容地走上了神坛,恩泽万民

铁牛 于 2009-01-01 7:30
第六阶段——扯下中医的神秘面纱,看清它的“与治病无关”之真相!
冷眼观斗 于 2009-01-06 3:45
无关?连张功耀、方舟子、南风和王澄都不同意你的话,他们只是不理解中医理论。亿万人几千年无数次的中医治疗,如果只有一例成功,就足以推翻你的结论。

当然,你可以硬要掩耳盗铃。但是,你再充耳不闻中医疗效,也能在任何国家任何时间通过电脑宽带视频网观看两例如山铁证: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之《再看中医》及《中医诊脉之谜》。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