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13
- 帖子
- 3437
- 获得点赞
- 13
- 声望
- 0
- 年龄
- 72
【勤斋藏书书目】 国学入门【21】(却波收藏录)
中国字典史略
刘叶秋著
中华书局
1983
刘叶秋
字体选择:大 中 小du8.com版权所有
刘叶秋先生是平伯仁丈的入室弟子,仁丈的用印中就有几方是叶秋先生刻的。他不仅多才多艺,论学问更是少有的全才,现在大家常用的这部《辞源修订本》,刘先生是三个主编之一,对修订是下了若干年的全部精力的。叶秋先生更是位具有开创性的学者,诸如《中国字典史略》、《历代笔记概述》、《编辑的语文修养》等等,都是开创门类或填补空白的响当当的著述。
叶秋先生曾住在虎坊桥纪晓岚故居,所以他的不少文章与京华掌故关系密切。要研究北京近现代史,如漏读了叶秋先生的书将会有缺了一大块的感觉。
我与叶秋先生神交已久,那是因为平伯仁丈的缘故。而登门求教则较晚。没赶上晓岚故居的时代。我去他家时,他早已住在珠市口西大街88号。那是一座倒插门的标准大杂院,他住在最后一进的东角落里,所以是南房朝北,总算南墙高处还开有小南窗,拥挤不堪,他夫人汪元瀓及其姐姐住,而他本人却只住在一间自己搭盖的小屋里,面积只有二米七,放下一张单人床与一张小二屉桌之外,几乎了无隙地。有一个客人造访,椅子若让人坐,他本人就必须坐到床上。就是这样的小破屋,他却还喜题一匾,谐二米七之音为“二密栖”。如此大学者,为国家作出了如此大的贡献,住房条件竟如此之差,实在让人心疼。
叶秋先生擅诗文,而始终未能结集。他曾为我写过册页写过条幅,都是他自己的诗作。册页上写的是:
馀烬真同焦尾琴,清芬古色耀书林。
琅环蠹蚀知多少,珍重先生护惜心。
题跋云:
知圣道斋烬馀词,乃邵伯絅丈故物,今归李一氓先生清秘,广征题咏,丙寅九月获观于都中,为书一截句。古籍文物之收藏,不过如云烟之经眼。易安《金石录后序》已慨乎言之。唯赖识跋以略见流转之迹而已。
戊辰二月,录此句并识数语,奉
湜华仁兄大方家两正。
北京刘叶秋,年甫七十一。
字迹端秀雅静,行气布局匀整稳妥,真是典型独守的书道嘉构。此时已是摔伤右臂之前夕。前此两年,已曾求他写条幅,他为我写的是:
波影轻摇淡月痕,隔溪渔火半明昏。
人天静味吾能领,渺渺心期孰与论?
三十年前销夏旧句。丙寅九月偶忆及之,录奉湜华仁兄两正。北京刘叶秋。宣南梧阴老屋。
更是字字端庄,清健有余。丙寅是1986年。1988年初,叶秋先生一早去商务上班,无轨还特空,而一个急刹车,正好先生站起来,一下摔坏了右臂,上了石膏。先生哪是闲得住的人,右手不能动,左手也非得写字不可。不但写字,还做了首诗。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多么让人敬佩啊!一时他的左笔引起了诸多友朋的敬仰与爱慕,求其墨宝者络绎不绝,本人也有幸求得一幅,诗与题语如下:
西园左笔人争宝,赝作曾由郑板桥。
自笑无端追老辈,居然今古各风标。
岁初伤右臂,试作左书,友朋见赏。
湜华兄亦索此,即乞两正。戊辰三月,刘叶秋。
两条幅一比,自然右胜于左。但左书依然清隽喜人,可以说,左书直追右笔。这有多么不容易啊!右手毕竟已写了一辈子,而左手是初学乍练,居然一练即能达到如此水平,诚可叹为观止。
我向有收集名人用印之机缘,叶秋先生自己还能治印,自然用印十分讲究。而求得略晚了一步。钤拓后还没来得及题字,叶秋先生心绞痛突发,抢救无效,竟溘然长逝了。我想,可能是摔伤右臂时,留有内伤吧。享年才七十二。至今仍令人悲伤不止。汪元瀓夫人为完成先生遗愿,替先生在用印集上题了先生遗诗一首,是说书法篆刻的:
从来笔阵犹军阵,寸铁纵横十万兵。
一艺自矜还自笑,雕虫射虎两浮名。
录叶秋旧句,请
湜华先生指正。汪元瀓。一九九零,十一,十五。
刘夫人汪元瀓一向身体欠佳,先生过早谢谢世,对她打击之大,可想而知。当我闻耗赶去唁候时,“二密栖”已成空室。元瀓先生显得意外的冷静,墙上挂着一幅字,是她自己写的:“千里共婵娟,一在天上,一在人间”。此等情景入目,我只能将泪水暗暗往肚里咽了。幸有比她大十三岁的老姊姊能继续照顾她的生活,故先生身后,她能为先生了却了多桩心愿。诸如《学海纷葩录》、《京华琐谈》等等能够出版,都是夫人强支病体来完成的。
后来商务印书馆总算在爱民街安排了一套小两室的楼房给汪夫人住。那里离我单位较近,故能利用上下班之便,常去看她。1995年10月我退休了,失去了走访的机会。1996年7月16日特地去拜访她,谁料到,竟只见到她87高龄的老姐姐,元瀓夫人竟已谢谢世快一年了!
时光又流逝了快二十年,而叶秋先生夫妇的业绩,依然深深印记在我心中。
中国字典史略
刘叶秋著
中华书局
1983
刘叶秋
字体选择:大 中 小du8.com版权所有
刘叶秋先生是平伯仁丈的入室弟子,仁丈的用印中就有几方是叶秋先生刻的。他不仅多才多艺,论学问更是少有的全才,现在大家常用的这部《辞源修订本》,刘先生是三个主编之一,对修订是下了若干年的全部精力的。叶秋先生更是位具有开创性的学者,诸如《中国字典史略》、《历代笔记概述》、《编辑的语文修养》等等,都是开创门类或填补空白的响当当的著述。
叶秋先生曾住在虎坊桥纪晓岚故居,所以他的不少文章与京华掌故关系密切。要研究北京近现代史,如漏读了叶秋先生的书将会有缺了一大块的感觉。
我与叶秋先生神交已久,那是因为平伯仁丈的缘故。而登门求教则较晚。没赶上晓岚故居的时代。我去他家时,他早已住在珠市口西大街88号。那是一座倒插门的标准大杂院,他住在最后一进的东角落里,所以是南房朝北,总算南墙高处还开有小南窗,拥挤不堪,他夫人汪元瀓及其姐姐住,而他本人却只住在一间自己搭盖的小屋里,面积只有二米七,放下一张单人床与一张小二屉桌之外,几乎了无隙地。有一个客人造访,椅子若让人坐,他本人就必须坐到床上。就是这样的小破屋,他却还喜题一匾,谐二米七之音为“二密栖”。如此大学者,为国家作出了如此大的贡献,住房条件竟如此之差,实在让人心疼。
叶秋先生擅诗文,而始终未能结集。他曾为我写过册页写过条幅,都是他自己的诗作。册页上写的是:
馀烬真同焦尾琴,清芬古色耀书林。
琅环蠹蚀知多少,珍重先生护惜心。
题跋云:
知圣道斋烬馀词,乃邵伯絅丈故物,今归李一氓先生清秘,广征题咏,丙寅九月获观于都中,为书一截句。古籍文物之收藏,不过如云烟之经眼。易安《金石录后序》已慨乎言之。唯赖识跋以略见流转之迹而已。
戊辰二月,录此句并识数语,奉
湜华仁兄大方家两正。
北京刘叶秋,年甫七十一。
字迹端秀雅静,行气布局匀整稳妥,真是典型独守的书道嘉构。此时已是摔伤右臂之前夕。前此两年,已曾求他写条幅,他为我写的是:
波影轻摇淡月痕,隔溪渔火半明昏。
人天静味吾能领,渺渺心期孰与论?
三十年前销夏旧句。丙寅九月偶忆及之,录奉湜华仁兄两正。北京刘叶秋。宣南梧阴老屋。
更是字字端庄,清健有余。丙寅是1986年。1988年初,叶秋先生一早去商务上班,无轨还特空,而一个急刹车,正好先生站起来,一下摔坏了右臂,上了石膏。先生哪是闲得住的人,右手不能动,左手也非得写字不可。不但写字,还做了首诗。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多么让人敬佩啊!一时他的左笔引起了诸多友朋的敬仰与爱慕,求其墨宝者络绎不绝,本人也有幸求得一幅,诗与题语如下:
西园左笔人争宝,赝作曾由郑板桥。
自笑无端追老辈,居然今古各风标。
岁初伤右臂,试作左书,友朋见赏。
湜华兄亦索此,即乞两正。戊辰三月,刘叶秋。
两条幅一比,自然右胜于左。但左书依然清隽喜人,可以说,左书直追右笔。这有多么不容易啊!右手毕竟已写了一辈子,而左手是初学乍练,居然一练即能达到如此水平,诚可叹为观止。
我向有收集名人用印之机缘,叶秋先生自己还能治印,自然用印十分讲究。而求得略晚了一步。钤拓后还没来得及题字,叶秋先生心绞痛突发,抢救无效,竟溘然长逝了。我想,可能是摔伤右臂时,留有内伤吧。享年才七十二。至今仍令人悲伤不止。汪元瀓夫人为完成先生遗愿,替先生在用印集上题了先生遗诗一首,是说书法篆刻的:
从来笔阵犹军阵,寸铁纵横十万兵。
一艺自矜还自笑,雕虫射虎两浮名。
录叶秋旧句,请
湜华先生指正。汪元瀓。一九九零,十一,十五。
刘夫人汪元瀓一向身体欠佳,先生过早谢谢世,对她打击之大,可想而知。当我闻耗赶去唁候时,“二密栖”已成空室。元瀓先生显得意外的冷静,墙上挂着一幅字,是她自己写的:“千里共婵娟,一在天上,一在人间”。此等情景入目,我只能将泪水暗暗往肚里咽了。幸有比她大十三岁的老姊姊能继续照顾她的生活,故先生身后,她能为先生了却了多桩心愿。诸如《学海纷葩录》、《京华琐谈》等等能够出版,都是夫人强支病体来完成的。
后来商务印书馆总算在爱民街安排了一套小两室的楼房给汪夫人住。那里离我单位较近,故能利用上下班之便,常去看她。1995年10月我退休了,失去了走访的机会。1996年7月16日特地去拜访她,谁料到,竟只见到她87高龄的老姐姐,元瀓夫人竟已谢谢世快一年了!
时光又流逝了快二十年,而叶秋先生夫妇的业绩,依然深深印记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