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胃肠不舒服,中脘疼,开始吃 肠胃宁片患者失眠多年,思虑过重,久坐少动,舌苔微黄,舌下有瘀,表现为心脾两虚、肝郁气滞、兼有瘀血和湿热内蕴,病位涉及太阴、少阳及厥阴。
归脾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党参白术 茯苓炙甘草当归 酸枣仁 远志木香柴胡 枳壳 川芎 白芍 丹参 赤芍 泽泻 薏苡仁 地肤子 白鲜皮
很巧,附子理中丸已购买,下一步计划吃这个药。整体是病根在中焦下焦虚寒导致的上焦虚热,附子理中+金匮肾气丸+柴胡剂方向。你找找附近的李可学派的传人吧,各地都有分布,他们对这个方向更擅长基本立竿见影,现在不能活血祛瘀,也不能用寒凉药。下焦温暖上来了,你的症候就减一大半了。
另外看你的舌相需要确认一下胸椎不正的情况,去医院拍个全脊柱正侧位的片或者找个靠谱的正骨的确认一下。对睡眠和其他症状都有影响。
是啊,年轻时爱睡懒觉,现在早早就起床了睡眠是机体自我修复的过程,无论生长激素的分泌、还是骨髓造血,主要时段都是在睡眠过程中。
当人体衰老时,生生之气减弱,修复能力也随之减弱,睡眠也就变浅、变短、醒得更早、昼不精而夜不瞑了。
所以有句老话说: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
从广义上说,确实也是水火的问题,衰老之后水火皆少、阴阳两虚、气道涩了,所以昼不精而夜不瞑。
但衰老导致的这种水火不济的问题,与年轻人因为精神压力和生活不节制而导致的气郁、痰湿、血瘀而造成的水火不济、失眠早醒是有本质区别的:
年轻人的证候偏实,如果辨证用药准确,邪去正可自安;而老年人的证候偏虚,对证治疗也难有稳定、持久、良好的疗效,因为衰老难以逆转。
1.大便溏,脐周时自痛,肠鸣,苔厚,口苦咽干,易发怒,为厥阴枢机不利上热下寒且正虚之象,宜半夏泻心汤,黄芩黄连清热,半夏干姜温胃祛水气,人参(我喜欢用西洋参)生甘草大枣养胃生津缓急。开始大量服用 蜂蜜+蜂王浆没办法也得折腾
现在每天01:55醒来
谢谢您。1.大便溏,脐周时自痛,肠鸣,苔厚,口苦咽干,易发怒,为厥阴枢机不利上热下寒且正虚之象,宜半夏泻心汤,黄芩黄连清热,半夏干姜温胃祛水气,人参(我喜欢用西洋参)生甘草大枣养胃生津缓急。
2.肢冷畏寒,有湿疹,舌暗且有瘀点,亦为枢机不利阳气被郁之象,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白芍养阴血,桂枝细辛吴茱萸温阳祛水气。
3.凌晨为少阳生发之时,下午到傍晚乃厥阴潜藏之时,故少阳病、厥阴病或缓或急皆在此时也。
4.故处方:姜半夏、黄芩、干姜、生甘草、西洋参、当归、白芍、桂枝、细辛、吴茱萸、黄连(各15g),大枣60g。
5.上十二味加水2升,文火煮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三服。然而此病得之日久治之亦非数日能愈,若以上药为散(即将12味药混合后打成粉剂)每服6g,日三服,则可免去日日煎药之烦恼。又若条件允许将上十二味做成水丸(不少中成药就是这种剂型)每服6g,日三服,则入口更易也。
6.愚以为可以先抓三付煎服,若方证相应,病家自有感应,再做散剂或丸剂长期(宜1个月左右的量,估计1个月后肢冷畏寒的症状就会缓解,若缓解则应当去当归、白芍、桂枝、细辛、吴茱萸,黄连减为5g,生甘草改为炙甘草)服用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