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病咨询 白术的问题

舌质红舌苔白的患者,吃了清热燥湿药后舌苔通常会由白变黄,
这个现象在这几年论坛咨询帖的服药后舌象反馈中反复得到印证。

个人觉得属正常现象,血分的热外透到气分的表现,这类患者证候往往偏实。
如果是患者是阳虚为主的证候,吃清热燥湿药把舌苔由白吃黄的可能性不大。

这类舌质红、舌苔白的患者,大都是无肉不欢的热性体质的人,血分有相当多的积热。

中小剂量的黄连(通常配伍理气解郁凉血活血的药)吃下去,热清掉的不多,
而燥湿的功效使肠道水分减少,加上热从血分不断的透出来,导致舌苔由白变黄。

这类患者之前舌苔的白色是一种“假象”,是血分瘀热太重导致气分功能不足的表现,
是一种瘀热在里、热深厥深【里面越热,外面越冷;血分越热,气分越冷】的证候。

这类患者还是应当以凉血化瘀、理气解郁的药为主,少用清气分、燥湿泻火的药。
 
最后编辑:
温病学【宋代】时刚开始萌芽,
一直到【近代】才最终形成温病学派。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最先诞生的是伤寒学派,而不是温病学派?为何没有颠倒过来?
二、为什么温病学派、滋阴学派都诞生于【江、浙、苏、湖】繁荣富足的东部沿海地区,而不是内陆边陲的穷乡僻壤。
三、根据气象学泰斗竺可桢的《五千年气候变迁气温图》,在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整个华夏的平均气温都是长期处在高于近现代的水平,为何《内经》如此强调阳气的重要性,而不是于偏向温病学。

我个人的看法是:
伏邪温病、血分热病、梅毒之类的烈性传染病,等等温病的增多,都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生活富足之后,饱暖思淫欲的结果。
在食不果腹、衣不敝体、社会人口很少流动的年代,大多数人血气清稀,血中哪里会普遍存在伏邪,因此就不可能流行伏邪温病。
 

附件

  • 207.5 KB 查看: 27
人类历史发展是问题导向
中医也一样:每个历史时期都要首先面对和重点解决当时所面临的最大的生命健康挑战。

所以在宋代经济繁荣和城市发展、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之前,
隋唐以及更早期朝代的人们面对的首要生命健康威胁是伤寒病,因此催生了中医伤寒学派,使伤寒学成为中医临床的基石。

宋代以后,尤其是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后,中外人员交流的频繁,
城市化和工商业的繁荣,民众生活水平饮食条件的提高,市井文化生活的丰富,
使得伏邪温病、血分热病、梅毒之类的烈性传染病等温病逐渐流行,加速了温病学的发展和完善。
 
宋代以后对【中风病机】的认识从【外风】转向【内风】,
以及伤寒派开始使用【承气汤类方】来治疗中风。

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这两个转变,也反映了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饮食条件逐渐改善【饮食过量的人增加】、饮食结构发生改变【肉食荤菜占比提高】,所带来的病因病机的改变:


宋代以后对【中风病机】的认识从【外风】转向【内风】.jpg


伤寒派开始使用【承气汤类方】来治疗中风:星蒌承气汤的出处是《‌重订通俗伤寒论》‌.jpg


20151125黄煌教授讲经方方证的四大特征.jpg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