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中药的毒性
(一)概念
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与此同时,古代还把毒性看作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法以药物毒性的大小、有毒无毒作为分类依据的,并提出了使用毒药治病的方法。后世本草书籍在其药物性味下标明“大毒”“有毒”“小毒”等记载,则大都指药物的毒副作用的大小。
(二)中药不良反应及相关的概念
过敏反应症状轻者可见瘙痒、皮疹、胸闷、气急等,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除药物因素外,多与患者体质有关。
(三)中药毒性分级
《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两类。
《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级分类方法,是目前通行的中药毒性分级方法。
(四)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目前中药资源已多达12807种,而见中毒报告的才100余种,其中许多还是临床很少使用的毒性大的中药。由于大多数中药品种是安全的,这是中药一大优势,尤其与西药化学合成药造成 众多药源性疾病的危害相比,中药安全低毒的优势就更加突出了,这也是当今提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中药受到世界青睐的主要原因。
2其次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还要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
历代本草对药物毒性多有记载,这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值得借鉴。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出现了不少缺漏和错误的地方,如《本草纲目》认为马钱子无毒;《中国药学大辞典》认为黄丹无毒等等,说明对待药物毒性的认识,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社会的发展,有一个不断修改、逐步认识、逐步完善的过程,实事求是,才是科学态度。
3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还要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现了大量中药中毒报告,仅单味药引起中毒就达上百种之多。
其中植物药九十多种,如关木通、广防己、苍耳子、苦楝根皮、昆明山海棠、狼毒、萱草、附子、乌头、夹竹桃、雪上一枝蒿、福寿草、槟榔、乌桕、巴豆、半夏、牵牛子、山豆根、艾叶、白附子、瓜蒂、马钱子、黄药子、苦杏仁及曼陀罗花、苗,以及莨菪等;
动物药及矿物药各十多种,如斑蝥、蟾蜍、鱼胆、芫青及砒霜、升药、胆矾、铅丹、密陀僧、皂矾、雄黄等。
由此可见,文献中认为大毒、剧毒的固然有中毒致死的, 小毒、微毒,甚至无毒的同样也有中毒病例发生,故临床应用有毒中药必须要慎重,就是“无毒”的,也不可掉以轻心。认真总结经验,既要尊重文献记载,更要重视临床经验,相互借鉴,才能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掌握中药的毒性,对保证安全用药是十分必要的。
4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还要加强对毒性中药的使用管理。
此处所称的毒性中药,系指列入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的中药品种,包括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五)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一是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蝥、蟾酥、马钱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可导致中毒;
二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莲代天麻使用;
三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
四是制剂服法不当,如川乌、草乌、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五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川乌与瓜蒌同用而致中毒。
此外,药物贮存不当、品种不同、剂型不恰当、给药途径不同、药不对证、服药时间过长、自行服药、乳母用药、个体差异(病人的年龄、体质)以及管理不规范等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
(六)掌握中药毒性强弱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1在应用毒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同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凡两药合用能产生剧烈毒副作用的禁止同用,并严格毒药的炮制工艺,以降低毒性;对某些毒药要采用适当的制剂形式给药。此外, 还要注意个体差异,适当增减用量,告诫患者不可自行服药。医药部门要抓好药品真伪鉴别,防止伪品混用,注意保管好剧毒中药。从上述不同的环节努力,保证用药安全,以避免中毒的发生。
2根据中医“以毒攻毒”的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如用雄黄治疗疔疮恶肿,水银治疗疥癣梅毒, 砒霜治疗白血病等等,让有毒中药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3掌握中药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诊断中毒原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对于搞好中药中毒抢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含生物碱类
含生物碱的较易发生中毒的植物有曼陀罗、莨菪(又名天仙子)、乌头、附子、钩吻、雪上一枝蒿、马钱子等。
2含毒苷类
目前因毒苷引起中毒的有三类:强心苷类、氰苷类、皂苷类。
强心苷类:主要有夹竹桃、万年青、羊角拗,还有罗布麻、福寿草、五加皮、铃兰、毒筋木等。
氰苷类:主要有苦杏仁、木薯、枇杷仁、樱桃仁等。
皂苷类:天南星、商陆、皂荚、黄药子、川楝子等。
3含毒性蛋白类
如巴豆、相思子,苍耳子、 蓖麻子、望江南子等。
4含萜类与内酯类
如马桑、艾、苦楝、莽草子、樟树油、红茴香等。
5其他有毒植物中毒
包括白果、瓜蒂、细辛、鸦胆子、甘遂等。
此外,含有或可能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关木通、寻骨风、朱砂莲等,
6动物性药物
本类动物药物常见的有蟾酥、全蝎、斑蝥、红娘子等。
7矿物类药物中毒
本类药物常见有砒霜、朱砂、雄黄、水银、胆矾、铅丹、硫黄等。
(一)概念
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与此同时,古代还把毒性看作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法以药物毒性的大小、有毒无毒作为分类依据的,并提出了使用毒药治病的方法。后世本草书籍在其药物性味下标明“大毒”“有毒”“小毒”等记载,则大都指药物的毒副作用的大小。
(二)中药不良反应及相关的概念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中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不符,且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主要是指合格中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依据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出现程度、病理机制等,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依赖性、致癌和致畸作用等。
中药的副作用是指中药在常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如临床常见服用某些中药可引起恶心、呕吐、胃痛、腹泻或皮肤瘙痒等不适反应。中药副作用的产生与药物自身特性、炮制、配伍、制剂等多种因素有关。此外,由于中药常见一药多效能,如常山既可解疟,又可催吐,若用治疟疾,则催吐就是副作用,可见中药副作用还有一定的相对性。
药物的毒性反应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所谓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 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剧毒药一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一是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
中药不良反应依据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出现程度、病理机制等,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依赖性、致癌和致畸作用等。
中药的副作用是指中药在常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如临床常见服用某些中药可引起恶心、呕吐、胃痛、腹泻或皮肤瘙痒等不适反应。中药副作用的产生与药物自身特性、炮制、配伍、制剂等多种因素有关。此外,由于中药常见一药多效能,如常山既可解疟,又可催吐,若用治疟疾,则催吐就是副作用,可见中药副作用还有一定的相对性。
药物的毒性反应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所谓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 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剧毒药一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一是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
过敏反应症状轻者可见瘙痒、皮疹、胸闷、气急等,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除药物因素外,多与患者体质有关。
(三)中药毒性分级
《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两类。
《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级分类方法,是目前通行的中药毒性分级方法。
(四)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是安全用药的保证,这里包涵如何总体评估中药的毒性,如何正确看待文献记载,如何正确看待临床报道,以及加强毒性中药的使用管理。
1首先要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
目前中药资源已多达12807种,而见中毒报告的才100余种,其中许多还是临床很少使用的毒性大的中药。由于大多数中药品种是安全的,这是中药一大优势,尤其与西药化学合成药造成 众多药源性疾病的危害相比,中药安全低毒的优势就更加突出了,这也是当今提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中药受到世界青睐的主要原因。
2其次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还要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
历代本草对药物毒性多有记载,这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值得借鉴。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出现了不少缺漏和错误的地方,如《本草纲目》认为马钱子无毒;《中国药学大辞典》认为黄丹无毒等等,说明对待药物毒性的认识,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社会的发展,有一个不断修改、逐步认识、逐步完善的过程,实事求是,才是科学态度。
3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还要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现了大量中药中毒报告,仅单味药引起中毒就达上百种之多。
其中植物药九十多种,如关木通、广防己、苍耳子、苦楝根皮、昆明山海棠、狼毒、萱草、附子、乌头、夹竹桃、雪上一枝蒿、福寿草、槟榔、乌桕、巴豆、半夏、牵牛子、山豆根、艾叶、白附子、瓜蒂、马钱子、黄药子、苦杏仁及曼陀罗花、苗,以及莨菪等;
动物药及矿物药各十多种,如斑蝥、蟾蜍、鱼胆、芫青及砒霜、升药、胆矾、铅丹、密陀僧、皂矾、雄黄等。
由此可见,文献中认为大毒、剧毒的固然有中毒致死的, 小毒、微毒,甚至无毒的同样也有中毒病例发生,故临床应用有毒中药必须要慎重,就是“无毒”的,也不可掉以轻心。认真总结经验,既要尊重文献记载,更要重视临床经验,相互借鉴,才能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掌握中药的毒性,对保证安全用药是十分必要的。
4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还要加强对毒性中药的使用管理。
此处所称的毒性中药,系指列入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的中药品种,包括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五)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一是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蝥、蟾酥、马钱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可导致中毒;
二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莲代天麻使用;
三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
四是制剂服法不当,如川乌、草乌、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五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川乌与瓜蒌同用而致中毒。
此外,药物贮存不当、品种不同、剂型不恰当、给药途径不同、药不对证、服药时间过长、自行服药、乳母用药、个体差异(病人的年龄、体质)以及管理不规范等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
(六)掌握中药毒性强弱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1在应用毒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同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凡两药合用能产生剧烈毒副作用的禁止同用,并严格毒药的炮制工艺,以降低毒性;对某些毒药要采用适当的制剂形式给药。此外, 还要注意个体差异,适当增减用量,告诫患者不可自行服药。医药部门要抓好药品真伪鉴别,防止伪品混用,注意保管好剧毒中药。从上述不同的环节努力,保证用药安全,以避免中毒的发生。
2根据中医“以毒攻毒”的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如用雄黄治疗疔疮恶肿,水银治疗疥癣梅毒, 砒霜治疗白血病等等,让有毒中药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3掌握中药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诊断中毒原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对于搞好中药中毒抢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附:常见毒性中药分类
1含生物碱类
含生物碱的较易发生中毒的植物有曼陀罗、莨菪(又名天仙子)、乌头、附子、钩吻、雪上一枝蒿、马钱子等。
2含毒苷类
目前因毒苷引起中毒的有三类:强心苷类、氰苷类、皂苷类。
强心苷类:主要有夹竹桃、万年青、羊角拗,还有罗布麻、福寿草、五加皮、铃兰、毒筋木等。
氰苷类:主要有苦杏仁、木薯、枇杷仁、樱桃仁等。
皂苷类:天南星、商陆、皂荚、黄药子、川楝子等。
3含毒性蛋白类
如巴豆、相思子,苍耳子、 蓖麻子、望江南子等。
4含萜类与内酯类
如马桑、艾、苦楝、莽草子、樟树油、红茴香等。
5其他有毒植物中毒
包括白果、瓜蒂、细辛、鸦胆子、甘遂等。
此外,含有或可能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关木通、寻骨风、朱砂莲等,
6动物性药物
本类动物药物常见的有蟾酥、全蝎、斑蝥、红娘子等。
7矿物类药物中毒
本类药物常见有砒霜、朱砂、雄黄、水银、胆矾、铅丹、硫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