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名医类案

341.一位患者,长期患有咳嗽,尤其是夜晚咳嗽不止,喉中有声响严重影响睡眠。

梅师将白前捣碎成粉末,然后用温酒调和,嘱咐患者每次服用二钱。
 
342.一位妇女长期患有肺热咳嗽,身体像被火烤一样燥热,肌肉消瘦,病情已近肺痨。

治用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和桑白皮等分,大黄减半,各按照常规方法炮制完成后,研磨成粉末,然后用蜂蜜制成樱桃大小的药丸。让患者在饭后临睡前含服一丸,药还没吃完,患者病就已经痊愈了。
 
343.一位五十多岁的病人,患有咳嗽,怕冷怕风,胸部痞满不适,口微干,偶尔感到轻微心痛,脉象浮紧而数,左侧脉搏更明显。

朱丹溪根据症状判断,此乃表邪旺盛而体内正气虚弱之症。询问病史得知,病人平时喜好饮酒吃肉,体内已有积滞,后来又因受凉淋雨、饥饿暴饮暴食等因素诱发了疾病。

首先,丹溪开了人参四钱,连根节的麻黄一钱半,病人连续服用两三剂后,咳嗽和畏寒的症状得以缓解。随后调整药方,改用厚朴、枳实、青皮、陈皮、瓜蒌、半夏制作成药丸,让病人用参汤送服二十剂,痞满即消。
 
344.有一位壮年人因过度劳累无法安眠,患上咳嗽,痰液呈现黄白脓状,声音嘶哑,且在春季寒冷时病情加重。医生起初给他开了四剂小青龙汤,服药后,患者喉咙出现血丝,腥气上逆。两天后,他感觉口中血腥味加重,右侧口腔有血丝流出,短时间内反复出血达十多次,脉象表现为弦大散弱,左侧尤为明显。这种情况是由于劳累过度又感受风寒,误用了过于辛甘热药伤血,可能会发展成肺痿。

治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白芍、陈皮、甘草、带根节麻黄,煎汤后加入藕汁服用。两天后,咳嗽症状得到控制,于是去掉了麻黄,又连续服用了四剂药,出血情况得以消除。然而此时脉象依然较散,且患者食少疲倦。于是,在之前的药方中去除了藕汁,增加了黄芩、砂仁和半夏,连续服用了半个月后,患者完全康复。
 
345.有一位患者咳嗽伴有痰多,并且感到胁部疼痛。治用白芥子、姜汁、竹沥、瓜蒌、桔梗、连翘以及风化硝做成蜜丸,让患者含化,并以茶水送服。
 
346.仇山村少年时曾长期受咳嗽困扰,试过多种药物均未能治愈。后来,有一位来自越州的学录告诉他一个偏方,采摘面向南方且较为鲜嫩的桑树枝条,每条约一寸长,选用21枝,将其放入装有沙石的锅中,加入五碗水进行煎煮,直到熬成一碗汤,每当感到口渴时饮用,一个月后,仇山村的咳嗽竟然痊愈了。(《仇远稗史》)
 
347.对于咳嗽的患者,可以采用以下简单食疗方法进行调理:选取香橼果,去除果核后,将其切成薄片,然后用酒烹煮至熟透。将煮熟后的香橼片捞出,拌入适量蜂蜜,搅拌均匀,每天早晨起床后空腹服用。
 
348.有一位虔诚佛教徒,近一个月来深受咳嗽困扰。有一天晚上,他在梦中遇到一位老僧,老僧对他说:“你的咳嗽,仅仅是由于受寒所致。我有一个药方传授给你,只需单一生姜一味药材,将生姜切作薄片,晒干后研磨成细末,再用糯米糊做成芥菜籽大小的药丸。每天清晨空腹时,用米汤送服二十丸。”他醒来后按照梦中老僧所授之法制丸,服用几剂药后咳嗽即告痊愈。(《癸志》)
 
349.沈方伯患有严重的痰嗽病症,咳嗽剧烈,日夜难以安寝。更换多位医生诊治,认为病因是风邪、火邪、热邪、气滞或是湿邪,所用药方纷繁复杂,但沈方伯的身体状况却日渐衰弱,食欲减退,病情危急。

其子寻求张致和诊治,诊其脉沉而濡,张致和认为这是湿痰生寒的表现,若再用寒凉药物治疗,则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因此决定用理中汤加附子进行治疗。当晚,沈方伯即能安稳入睡,继用调理的药物,病即告愈。

有人质疑为何痰症要用到附子这种性热的药物,其实这一点并不罕见。历史上著名医家戴元礼在面对痰症时,就经常运用附子进行治疗。(《证治要诀》)
 
350.一位年届三十的女性患者,她因丈夫娶了妾室而抑郁,进而患上咳嗽病,严重时甚至出现呕吐食物及咳血的症状,并伴有发热、怕冷和自汗。其他医生曾采用葛氏保和汤进行治疗,但未见明显效果。

汪石山为其诊脉时发现脉象表现为浮濡且虚弱,按之无力,早晨脉数,而到了午后脉搏变得缓慢。根据这些脉象特点,汪石山判断这是忧思伤脾,导致脾气郁结,进而使得肺部失去了正常的滋养,从而引发了咳嗽病症。

于是,汪石山治用麦门冬、片芩以清肺,陈皮、香附以散郁,人参、黄芪、芍药、甘草以安脾,归身、阿胶以和血,患者在服用几次药之后,病情有所缓解。后续治疗过程中,汪石山逐渐增加人参的用量至五六钱,经过大约一个月多的时间,患者的病情最终得以痊愈。
 
351.一位年龄约二十多岁的病人,咳嗽、呕血、盗汗,有时还出现肠鸣腹泻以及午后发热的情况。汪石山为他把脉时发现脉象细数无伦。汪石山说:“《难经》云:七传者,逆经传也。起初,病源在于肾脏阴液枯竭,表明这是肾脏的问题。随着病情发展,肾邪传至心,导致患者发热且夜间病情加重,心邪又进一步传至肺,引发咳嗽和盗汗,肺邪再传递到肝,则会出现胁部疼痛和气机阻滞,肝邪接着影响脾,造成肠鸣腹泻,最后,脾邪又反向传回肾,此时肾已无法再次承受新的邪气侵扰。

由于该病人出现了多脏的症状,汪石山预判他在十天之内将会离世,结果正如汪石山所预测。
 
352.有一位身材高大、面色苍白消瘦的中年人,年纪超过四十岁,每逢秋季天气转凉时,就会出现咳嗽、呼吸急促以至于无法躺卧的症状,而在春季气候回暖时病情便能得到缓解,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十余年。以往的医生曾给他使用诸如紫苏、薄荷、荆芥、麻黄等药物以发散表邪,同时也用桑白皮、石膏、滑石、半夏等药材来疏通内部痰湿,虽然短暂地减轻了症状,但很快病情又会复发。

汪石山为他诊脉后发现脉象洪大滑利,认为这是体内存在郁热的表现。他认为,在秋凉时节,人体皮肤腠理闭合紧密,体内的热邪无法有效发散出去,因此病症才会发作。而内在的热邪是病的根本原因,如果只是单纯地发散表邪,会导致体质更加虚弱,对外界风寒的抵抗力下降;若只是一味地清理内部痰湿,反而会耗损津液,加剧体内郁热的状况。

于是,汪石山决定采用三补丸加大黄(酒炒三次)、贝母、瓜蒌,制成药丸让患者服用。同时他还建议患者在每年立秋之前,服用三五十粒滚痰丸,病即告愈。
 
353.一位年过五十的女性,身体瘦弱,每当秋冬季节便会发作痰多咳嗽、气喘、自汗不止、体倦乏力、难以安眠,并伴有恶心干呕等症状。汪石山为她诊脉后发现脉象呈现浮缓而濡的特点,断定这是因为表虚无法抵御外界风寒侵袭,风寒激起体内郁热上犯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针对这种情况,汪石山治用人参、黄芪各三钱,麦冬、白术各一钱,黄芩、归身、陈皮各七分,甘草、五味各五分。患者连续服用十多剂而安。并且在接下来的每个冬季寒冷时发病,都会继续使用此方治疗。

第二年秋天,该女子出现腹泻、腹部疼痛且排便不畅的症状,此时脉象变得濡细稍滑。汪石山分析认为这是体内郁热向下的表现,尽管患者体质一直较弱,但遵循《黄帝内经》中“有故无殒”的原则,于是用小承气汤泻下两三次,腹痛稍有缓解,但排便困难仍未完全消除。随后调整用药方案,改用补中益气汤并加入枳壳、黄芩、芍药煎煮服用,同时将醋加热后倒在砖上,包裹布料让患者坐在上面,病即告愈。
 
354.一位女性在生产后出现咳嗽痰多的症状,白天相对较轻,夜晚则加重,严重影响睡眠,同时还伴有食欲不振、偶尔自汗的现象。先前的医生采用人参清肺汤进行治疗,但咳嗽症状反而加重了。汪石山接手诊治后,为其把脉发现脉象浮濡而数,判断此乃肺热所致。于是,汪石山治用保和汤。经过五剂药的调理后,她的咳嗽症状得以痊愈。
 
355.一名怀孕七个月的妇女,咳嗽喘息严重到无法平躺,只能长时间坐着,导致臀部皮肤因长时间受压而溃烂。之前的医生曾分别使用苏子降气汤、三拗汤、参苏饮等方剂进行治疗,但均未能见效。汪石山接诊后,为她诊脉发现右侧脉象浮濡且数,按之却显得无力,左侧脉象稍微柔和。据此,汪石山判断这属于肺气虚弱的症状,应该采用补益的方法治疗。

于是,治用人参钱半,白术、麦冬各一钱,茯苓八分,归身、阿胶、黄芩各七分,陈皮,五味、甘草各五分,患者按照这个药方连续煎服六至七剂后,病即告愈。
 
356.有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患上了伤寒咳嗽,咳嗽症状持续不断,不分昼夜,痰量较少,面部潮红。医生最初使用参苏饮治疗,然而几天过去,咳嗽症状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汪石山为小男孩诊脉,发现其脉象洪大而数,判断这是由于热邪伤肺所致。

于是,治用葛氏保和汤,病即告愈。
 
357.一位30岁的女性,体质虚弱,在产后出现了咳痰,痰有腥臭,最初被当作肺痈来治疗,但病情反而加重,逐渐波及双腿,以致肿胀到膝盖部位。还伴有大便稀溏,小腹部胀痛,午后发热,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无法向右侧躺卧。

汪石山诊其脉虚小而数,他解释道,凡是咳嗽时难以侧卧,同时存在上气短促和下泄腹泻症状,并且发热并不因腹泻减轻的状况,都是病情复杂的表现。他认为这些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脾。

经曰:脾主诸臭,入肺腥臭,人心焦臭,入肝腐臭,自入为秽臭。这是因为脾未能正常运化湿气,湿气停滞而转化为热,进而凝结成痰并且带有臭味。

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脾虚则导致肺金得不到滋养,气机运行缓慢,阻碍气血通行,因此出现咳嗽气促、不能右侧卧的症状。脾虚还会耗损母气即心气以自养,从而引发心气不足而表现为午后发热。脾主管水湿,湿气过重时会内侵肠胃导致大便溏稀,外溢肌肤则形成肢体浮肿。

汪石山治以人参、黄芪、甘草补脾为君,白术、茯苓渗湿为臣,麦冬保肺气,酸枣仁以安心神为佐,陈皮、前胡以消痰下气为使,加东壁土,因其接受阳光最多,土能化解各种异味,以此引药入脾,增强补益之力,这一用方借鉴了钱氏黄土汤的方义。

患者服用一剂后,之前的诸多症状有所缓解,对此感到非常高兴。

汪石山说这还不够,只有连续服用几剂之后病症不再反复,才算是真正的痊愈。否则,倘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寒热交作,真阳耗散,腹泻脚肿,那时脾气将绝,恐怕难以挽回。
 
358.一位妇女患有类似的病症,咳痰腥臭,之前医生将其诊断为肺痈,并用百合煎汤煮粥给患者食用,结果病情反而加剧。汪石山为她诊脉,发现其脉象细弱而缓。于是,治以人参、黄芪等甘温之药。服药数次后,患者痊愈。
 
359.一名19岁的男子面色苍白,体质虚弱,因过度劳累和忧思导致梦遗,随后甚至吐血一碗之多。自此之后,他出现轻微咳嗽和疲乏无力的症状,后来突然高热,并出疹子,疹子痊愈后又出现阴囊瘙痒的情况,他搓擦后有水流出,尝试用壁土敷治,结果阴囊肿大如杯盏。去掉壁土后改用五倍子加少量蜂蜜烤制成末敷于患处,肿胀才得以消除。此后他又遭遇风寒侵袭,咳嗽更为剧烈,并伴有左右胁疼痛。

汪石山为其诊脉,发现脉象虚弱且数,鉴于病人畏风寒、恶心、倦怠、大便溏稀、气促等症状,判断此乃“金极似火”之象。心属火,肾属水,两者均属少阴经,过度劳思会导致心神不安而致梦,意志不宁则可能引发遗精,遗精又会使肾水上承功能减弱,造成心火旺盛。肝属木且藏血,其象震,当心火亢盛时,会触动肝中的“龙雷之火”,使血液上逆。肝经环绕阴器,所以火邪扰乱也会导致阴囊痛痒肿胀。由于火旺克制肺金,所以肺经虚弱出现干咳,皮肤和毛发因火邪困扰而发疹,大肠受到牵连,排泄功能失常,出现大便溏稀。同时,肺金虚弱不能制约肝木,使得肝火更加旺盛而侵犯脾脏。脾虚则会出现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黄帝内经》提到,“壮火食气”,此处脾肺之气被过旺的火邪消耗,导致倦怠,容易感受风寒。医经中提及两胁是阴阳的道路,若被火邪阻碍,则气机不畅,引起胁痛。

对于火邪,有虚实之分,还有看似火邪实际并非火邪的情况,《黄帝内经》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虚者责之,实者责之”。该病例中的火邪属于虚火,不宜用水湿之药强行抑制,而是应当使用甘温之剂。比如龙雷之火,只有温和调养才能使其自行收敛,若盲目使用苦寒降火之药,犹如暴雨烈雷,反而会助长火势。

很多医生在治疗火证时,往往不区分火邪的虚实,仅依据咳嗽、吐血等表面症状,一律视为阴虚,误用大量滋阴补肾的药物。该患者已经服用了百余帖滋阴药,病情却反而加重,显然不能再按照阴虚论治。再参照经文所述,脾胃喜温恶寒,应用甘温之品强健脾胃,则肺金不虚,咳嗽气促自然好转;肝木得到控制,胁痛吐血也能消除,虚妄之火也随之平息。

于是汪石山治用人参、黄芪、神曲、山楂、白术、麦冬、贝母、甘草、炒干姜,患者连续服用十余贴后,脉数、咳嗽减轻,精神状态略有恢复。

后来恰逢患者成婚,可能会进一步损耗体内真阴,如何有效抑制虚火成为一大难题。咳嗽本属肺金,脉数则属火象,咳嗽伴数脉,即表现出火克金的状态。冬季水旺,此时见到数脉也是违背了时节。一般来说,疾病出现数脉往往较为棘手,尤其是病程较长者出现数脉更是不利于康复,因此,对于此证需要深思熟虑。
 
360.李北泉患吐痰,自觉体内发热并时常口渴,身体四肢乏力,劳动后双脚发热。一开始采用清气化痰的疗法,但病情反而加剧。薛己医生分析指出,这是肾水泛滥转化为了痰,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补肾。

但是,李北泉并未相信薛己的诊断,决定服用一剂滚痰丸,服药后他的呕吐与腹泻情况更加严重,甚至到了无法进食的地步,同时还出现了头晕目眩的症状。至此,李北泉才开始相信薛己的判断。

随后,薛己治用六君子汤,以恢复胃气。待胃气逐渐恢复后,继用六味地黄丸。经过大约一个月的时间,病即告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