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3/05/21
- 帖子
- 1170
- 获得点赞
- 316
- 声望
- 83
经脉虚实的本质是每次开放的时间。正常是不到三分钟。过少是虚证;过多是实证。
经脉补泻的本质是改变经脉开放的时间。增加是补法,减少是泻法。
经脉补泻的本质是改变经脉开放的时间。增加是补法,减少是泻法。
经络若是一种组织或者是一种状态,会存在一些生理特性。经脉虚实的本质是每次开放的时间。正常是不到三分钟。过少是虚证;过多是实证。
经脉补泻的本质是改变经脉开放的时间。增加是补法,减少是泻法。
仁兄之逻辑混乱至极。现在我们提到的经方派,传承过程中杂糅了很多东西,已经不是《汉书》中定义的那个只是依靠水火之剂(寒热)治病的经方派了。
此种分类之法,只此一家也。发展过程见中医内治法理论演变史提纲略
先秦至扁鹊、仓公、李柱国时期的本草学,以阴阳指代寒热为首的理法,再到仲景以表里为首的理法,再到医经地位拔高后依托藏府经脉虚实概念的变化。
先认同此君之言,但此君之言,乃是将扁仓、仲景与歧黄,归为一派,即医经派。而且脏腑(经脉) 乃是末期之医理。三种不同侧重的理法,围绕着寒热、表里、虚实各自不同的强调和主导的理论与方法。其时间顺序是:水火之齐、表里之治、藏府(经脉)虚实(补泻)。
如果一个词项之界限如此模糊不清,为啥还要频繁的去使用它呢?是因为在诡辩时,可以左右逢源吗?发展到现在,如今称呼的“经方派”又可以细分很多派别,比如:方证派(有是证,用是药,无需把脉)、火神派、中西汇通派、古方派、气化派……其中谁又敢说自己可以完全代表经方派?其中随便一个人出来说自己可以代表,中医界认可吗?
後人既然学不好医经派,那自创新派为何就不行呢?不是说百花齐放的吗?扁鹊、仓公都是医经派,治病的时候把脉,而且严格遵守理论治病,发展到后面就开始百花齐放了。后世所创的什么归经学说、脏腑补泻,全都是因为医经地位越来越高,后人又无法解释方子为何有效,所以附会理论而创造的发明。
又蹦出一个时方派,这样的分门分派,不累吗?有意义吗?先前说好的百花齐放呢?后面出现的时方派,也不过是因为组方理论不全、传承断代以及防止医患纠纷而导致的畸形产物。
歧黄乃医经派之末期代表,扁仓乃初期代表,而仲景就是医经派之中期代表,他的书,怎么就从不谈脏腑(经脉) 呢?表里之治呢?实际上《伤寒杂病论》治病从不谈什么脏腑虚实经络补泻,现在最接近原始版本的是康平本《伤寒论》,宋本、长沙本等都是后人添加了自己的理解的注释性文字,在古代排版传承过程中被误当作正文混入了。
汉书之前,你有见过“经方家”的说法吗?你引用它的说法,又不认为它这是定义。那你心中经方的定义是什么?依据呢?仁兄之逻辑混乱至极。
汉书中的泛泛而论,何时会变成了定义?
即使成了定义,此定义到今天还有效否?
即是能拿明朝的尚方宝剑,去斩清朝的官否?
水火之剂与水火之齐,乃是两个不同之概念,焉得混为一谈?
此种分类之法,只此一家也。
先认同此君之言,但此君之言,乃是将扁仓、仲景与歧黄,归为一派,即医经派。而且脏腑(经脉) 乃是末期之医理。
先生也赞同此说否?
然而本楼之肇始,就是由于经脉与脏腑两套医理,正各自在指导着针与药两朮,但此两套医理,却互不兼容,不是吗?
先生拿此君之言论,欲证明些什么?
就请先生直接开讲吧!
如果一个词项之界限如此模糊不清,为啥还要频繁的去使用它呢?是因为在诡辩时,可以左右逢源吗?
既然扁、仓、仲景、岐、黄,皆尽为医经派之传人,那经方派还有何出名之传人呢?
是根本就没能承传下去吗?
私淑弟子们只凭看书,谁敢自认乃经方派之传人呢?
……
不赞同,仲景自己没有用任何内经的脏腑经络理论,他的六病理论是独创的。至于后世在伤寒上的增益发挥,那已经不是仲景自己原始的意思,是随着时代发展,后人理解作出的修改。引文中提到的经方发展,后人因为尊崇医经学派的理论,所以在无法理解伤寒的基础上,将其结合自己的理解而发展,所以后世出现很多用脏腑经络解释伤寒论的。而且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条线的,中间也有歧支,比如谢士泰《删繁方》中可以看出早期这种尝试的缩影(用脏腑理论开经方,但又非内经中的经典脏腑理论)。但此君之言,乃是将扁仓、仲景与歧黄,归为一派,即医经派。而且脏腑(经脉) 乃是末期之医理。
先生也赞同此说否?
若《内经》此处有错,而《伤寒》亦有同样之误,则可确认它俩皆本于一源乎?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脇絡於耳,故胸脇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