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漫漫自学中医路

医圣本身没有错,不存在打医圣的脸。条文的错误出在传抄过程。如果不相信,临床上对里有寒的病人用白虎汤试试便知。但是,不建议这样做,因为风险太大!
医生的手术刀是救人的刀,同时也是杀人的刀。解惑之前我不会去试的。
伤寒大家郝万山和成无己的观点和你的一样。郝万山伤寒讲义40讲和成无几《伤寒明理论》中有过论述。
按这个观点,外寒里热对应的是青龙汤证(汗未出),表里俱热是朱雀汤证功效(虽然伤寒论未拟出此方,但可以从其他三汤方根据四象论推断出来)。
所以更改条文后,反证汤、证、象不相符合,不符合医圣拟方之原意。
 
《伤寒论》序有言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化难极。
 
汉唐时期煎药锅

1708711120466.jpeg




这两锅无盖,仙丹就是这么炼出来的?水液挥发得较快。水汽蒸发,毒气挥发,精华药液溶于水中。
经统计,《伤寒论》的方药药量使用一般在半斤到一斤之间,药物和水的比例基本是2两药合水1升,现代计量应为30克:200毫升,都以重量计为3:20。正常煎取一半左右的量,如6升取3升,7升取3升,去滓。
这么算下来,用量也不大,随便喝。
 
最后编辑:
提 要:《伤寒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条文由来争论已久,但皆未得其真谛。笔者通过研习王孟英、张锡纯两则医案,方才领悟此“里有寒”乃热邪灼津成痰,闭郁胸中阳气所至,是真热假寒矣。 关键词 表热里寒 热邪灼津 阳气闭郁 真热假寒 明• 赵开美本《伤寒论•太阳病篇》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代医家注家对此条文争议颇多。其关键在于“里有寒”三字上。医者共知,白虎汤乃主阳明气分表里俱热,邪实之方,有虎啸生风驱邪退热之妙。若病人里有寒证,断无单用白虎之理。如林亿等人校对该书时对此条文备有疑问:“臣亿等谨按前篇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此表里字差明矣。《千金翼方》云白通汤,非也。”南京中医药大学陈亦人教授主编《伤寒论译释》第三版认为“原文‘里有寒’字句,以致发生长期争议,有些注家就“寒”字大做文章,实际于事无补,我们认为不必泥定。至于《玉函经》做‘白通汤’从表热里寒,似有理,但阳虚脉象绝不会浮滑,可知是讹误。” 吾素喜伤寒,研究有年。读此条文,参阅诸多注家,也曾迷惑不解。疑问有二:其一,若寒为热字之误,此条文未免意义太过浅显,且与前文热结在里,表里俱热之条文重复,可说毫无价值。仲景本意恐非如此。其二,若真为寒字,则里寒产生之机理为何,及临床意义怎样,颇值得几番深思。后读及《王孟英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两则医案,《温病条辨》有关条文,遂对“里有寒”恍然大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领会仲圣之深意。现摘录于下,以供同道参考。 《 王孟英医案。外感门》“石诵义夏抄患感,多医广药,病势日增。延逾一月,始请孟英诊焉。脉至右寸关滑数上溢,左手弦数,耳聋口苦,热甚于夜,胸次迷闷,频吐粘沫,啜饮咽喉阻塞,便溏溺赤,间有谵语。曰:“此暑热始终在肺,并不传经,一剂白虎汤可愈。”……而病者偶索方一看,见首列石膏,即曰:“我胸中但觉一团冷气,汤水皆须热呷,此药安可投乎?”孟英曰:“吾于是证,正欲发明。夫邪在肺经,清肃之令不行,津液凝滞,结成涎沫,盘踞胸中,升降之机亦窒,大气仅能旁趋而转旋,是一团涎沫之中,为气机所不能流行之地,其觉冷也,不亦宜乎。”……“古云鼻塞治心,耳聋治肺,肺移热于大肠,则为肠澼,是皆白虎之专司,何必拘少阴而疑虚寒哉。”……书方以白虎加洋参,贝,粉,芩,菀,杏,杷,竹叶,竹茹,竺黄,瓜仁,一剂甫投,咽喉即利,三服后恙皆去,糜粥渐安。《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六卷,仙露汤方下所举医案云:一人,年三十,素有痰饮,得伤寒证……延愚诊视,其脉洪长有力,而舌苔淡白,亦不燥渴,食梨一口,即觉凉甚,食石榴子一粒,心亦觉凉。愚舍证从脉,投以大剂白虎汤为其素有痰饮,加半夏数钱。有一医者在座,问曰:此证心中并不渴不热,而畏食寒凉,以余视之,虽清解药亦不宜用,子何所据而用白虎汤也?愚曰:此脉之洪实,原是阳明实热之证,治以白虎汤,乃为的方。其不觉渴与热者,因其素有痰饮湿胜故也。其畏食寒凉者,因胃中痰饮与外感之热互相胶漆,致胃府转从其化于凉为敌也。两日夜间,服药十余次,共用石膏斤许,脉始和平。 由以上二则病案不难看出,白虎汤之“表热里寒”,乃真热假寒,其假寒产生之机理,是由阳明热邪,烁液成痰,盘留胸中,阻塞气机,或是邪热与素痰相搏,闭郁阳气所致。胸中乃心主所居之地,宗气之所出,热邪稽留,痰饮内停,大气不转,气机郁滞,阳气不得转输,闭于胸中,故“里有寒”也。条文中“脉浮滑”也暗示了热邪与痰饮相搏击,热盛冲斥脉道,故脉浮,邪热灼液成痰或痰热相搏,其脉滑也。此外,厥阴病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理皆同也。只不过此条文所述虽是假寒,但因闭郁太盛,或有痰饮交结阻隔,亦出现类似真有内寒之假象,如王案中“胸中但觉一团冷气,汤水亦须热夹,便溏。”张案中“舌苔淡白,不燥渴,食梨和石榴即觉凉甚。”所以仲景云:“里有寒” 矣,旨在提醒医家务必莫要认为内有真寒,误投温药,贻害匪浅。此时,以热邪重为主要矛盾,热重痰轻,邪热不除,痰涎断无消散之日。既可单用白虎汤,也可佐以法夏、浙贝、竹沥化痰之品,热祛痰消,方可无虞。另外,该条文与阳明病篇“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主之。”之条文前后呼应,一为真热假寒,一为假寒真热,相互鉴别,仲景真可谓用心良苦也。后世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一书下焦篇第48条云“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也有此意。若单以吐稀涎,认为有寒饮,此误矣。殊不知火性急内,火性炎上,外感热邪初入里,灼津为饮,未及停留,即便吐出,往往痰清而色白也。当以清解肺热为治。何梦瑶在《医碥》中也记载详细,兹不累述。总而言之,仲景《伤寒论》字字皆有深意,是其临床经验的总结与升化。我辈研习伤寒务必与临床紧密联系,切不可脱离实践,空作表面文字功夫,方能得仲景之本意。
参考文献
1.王士雄. 王孟英医案. 达美君等校正. 第1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第1版.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吴瑭. 温病条辨.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4.陈亦人. 伤寒论译释. 第3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我认为条文没有错,汤药也没错,只是稍有疑惑。
白虎汤+人参在26条出现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以白虎命名,必须具有白虎的特性。
白虎卦:,初爻为阳,上爻为阴,阴生于阳上,有阴有阳,阳胜阴。
以此解释176条,伤寒脉浮发展到脉浮滑,书里特别指明”表有热,里有寒”,热大于寒,寒不足以抵抗,因此出现此病症。表明白虎汤是治疗热寒症的,命名和症状对应。此方对里寒不怎么理睬,因为这个寒不重,也许是真热假寒,所以用甘草粳米养胃和胃不至于胃受伤。
而26条白虎+人参汤症,脉洪大,里无寒,营卫彻底被击溃,所以加人参益气生津。
名、卦、症相符,条文没错。
惑未解,继续研究,搜到前人菟丝子的一篇文章,我觉得说得有理,没想到他也这么执着,坚持认为原条文没错,并找到了依据。
我又认真仔细的研究了滑脉:“滑脉(slippery pulse)是中医脉诊中脉象的一种。 指号脉者感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 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等症,又主妊娠。 妇女无病而见滑脉,可判断为妊娠(妊娠2~9月)”
痰饮可以导致里寒而出现滑脉。
滑脉是什么?滑脉按内经上最原始的解释,血多气少为滑,气多而血少则现涩。
平人肝藏血而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如果现在肺脉不浮涩,而浮滑呢?肺失宣化肃降而痰饮。
还有伤寒论把176条归类为太阳证篇,必为解决太阳证,而不是为解决阳明证。立方之原意是解决热寒证,至于解决“四大”病症,那是后人的发挥。
百度一下粳米,粳米药性平和,味道甘甜,主归脾、胃、肺经,具有补气生津,健脾止泻的功效,主治肺脾气虚之神疲体倦、食少纳呆、便溏腹泻、心烦口渴之症
真热假寒,或大热轻寒均适用白虎汤。
坚持原来观点,名,卦,症相符,条文没错。
 
最后编辑:
觉得对解读经方很有用,就花了几天时间从百度一条一条地收集整理。后面觉得麻烦就懒得分类了,能用就行。


《伤寒杂病论》常用药物





一、桂枝汤
序号药物名称归经简单描述功效备注
1桂枝辛、甘肺、心、膀胱肉桂干燥嫩枝
温经散寒、通阳化气、发汗解表,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2芍药苦、酸、甘微寒肝、脾干燥根
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
3甘草心、肺、脾、胃干燥根及根茎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众药之王
4生姜微温肺、脾、胃根茎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助火伤阴
5大枣脾、胃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药对》:杀附子、天雄毒
6胶饴肺、脾、胃又名麦芽糖健脾开胃,润肺祛痰止咳,缓急解毒溶于水化葡萄糖
7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心、脾、肾乌头的大块侧根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等
8大黄脾、胃、肝、大肠、心包根及根茎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峻烈攻下之品,其性沉降
9皂荚辛、咸肺、肝、胃、大肠果实祛痰止咳,开窍通闭,杀虫散结中风口噤,痰涎壅盛,神昏不语,癫痫
10乌头热,毒心、肝、脾乌头主根(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回陽救逆,補火助陽,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治中风,拘挛疼痛,风痰积聚,癫癎
11蜂蜜肺、脾、大肠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秋天吃润肺养肺
12茯苓甘、淡心、肺、脾、肾真菌的干燥菌核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阴虚火旺忌服
13白术甘、苦脾、胃根茎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阴虚内热,津液亏虚忌服
14厚朴苦、辛肺、脾、胃、大肠根、干、枝皮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气虚津亏者忌服
15杏仁1,
2
苦1,
甘2
微温
肺、大肠杏仁核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甜杏仁偏于养护肺气,润肠通便更有效
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肠燥便秘
16人参甘、苦肺、脾补气救脱、益血复脉、养心安神、生津止渴、补肺定喘、健脾止泻、托毒合疮
17蜀漆辛、苦温,小毒植物常山的嫩枝叶祛痰、截疟。用于症瘕积聚,疟疾。
18龙骨涩、甘心、肝、肾为古代大型哺乳类动物骨骼的化石镇心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惊痫癫狂,头晕目眩,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久泻久痢溃疡久不收口及湿疮安神、平肝宜生用,收涩、敛疮宜煅用。
湿热积滞者慎服
19牡蛎咸、涩微寒肝、肾牡蛎贝壳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瘰疬,瘿瘤虚而有寒者忌之
20栝篓根甘、微苦微寒肺、胃、大肠根茎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又写作瓜蒌、栝楼,反乌头
21黄芪微温肺、脾根茎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黄芪配桂枝:黄芪长于益气行血
22当归辛、甘心、肝、脾干燥根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
23细辛心、肺、肾干燥根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不宜与藜芦同用
24通草甘、淡微寒肺、胃、肾、膀胱气薄质轻,升而复降;具清热利水,下乳通窍。性寒体轻,引热下降通利小便

二、葛根汤
25葛根辛、甘脾、胃块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常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解酒、养胃、护肝
26半夏肺、脾、胃干块茎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不宜与川乌、附子同用。用时捣碎
27黄岑肺、胆、脾、大肠、小肠干燥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28黄连心、脾、胃、肝、胆、大肠干燥根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孕妇、幼儿慎用
29竹叶甘、淡心、肺、胃清热除烦,生津,利尿阴虚火旺、潮热骨蒸者忌用
30防风辛、甘微温脾、肝、膀胱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阴血亏虚不宜用
31桔梗辛、苦干燥根宣肺,利咽,祛痰,排脓本品性升散,凡氣機上逆,嘔吐不宜用

三、麻黄汤
32麻黄辛、微苦肺、膀胱干燥草质茎辛温发汗峻品,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温病发热忌用
33射干根茎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病无实热,脾虚便溏及孕妇禁服
34薏苡仁甘、淡肺、脾、胃种仁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作用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
35石膏辛、甘大寒肺、胃含水硫酸钙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36文蛤微寒肺、胃、肾贝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制酸止痛,敛疮收湿。痰热咳嗽,瘿瘤,痰核,胁痛,湿热水肿
37升麻辛、甘微寒肺、脾、胃、大肠根茎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解百毒,辟温疾、障邪
38知母肺、肾、胃根茎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主治热病烦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
39葳蕤心、肺、肾、肝、脾又名玉竹补中益气。润津除燥主心腹结气,虚热湿毒
40天门冬甘、苦肺、肾块根滋阴润燥,清肺降火燥热咳嗽,阴虚劳嗽,热病伤阴
41独活辛、苦微温肾、膀胱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
42连轺肺、肾连翘根清热,解毒,退黄黄疸,发热
43赤小豆甘、酸心、小肠种子利水消肿,解毒排脓水肿胀满,肠痈腹痛。
44梓白皮胆、胃韧皮部清熱利濕,降逆止吐,殺蟲止癢胃逆嘔吐,瘡疥,皮膚瘙癢,湿疹

其他
45栀子心、肺、三焦果实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46柴胡辛、苦微寒肝、胆、肺干燥根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柴胡其性升散,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47枳实辛、苦、酸微寒脾、胃干燥幼果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痞满胀痛,脏器下垂
48香鼓肺、胃大豆制作解表,除烦,宣郁,解毒。
与葱白同用寒,与栀子同用-热
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49葱白肺、胃根部的茎发汗解表,散寒通阳与附子、干姜等同用,可用阴盛格阳,
50川贝母甘、苦微寒肺、心经植物的干燥鳞茎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附子同用
51竹叶甘、淡心、肺、胃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小便短赤,口糜舌疮
52芒硝咸、苦胃、大肠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不宜与硫磺、三梭同用
53猪苓肾、膀胱野猪粪利水渗湿比茯苓利尿作用更强
54秦皮苦、涩肝、胆、大肠白蜡树干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湿热泻痢,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55瓜蒂寒、毒脾、胃甜瓜的果梗催吐,退黄疸。用于食积不化,食物中毒。体弱及心脏病者禁用
56鲜地
甘地
熟地
甘、苦



微温
心、肝、肾

肝、肾
块根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清热凉血,养津生阴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57泽泻甘、淡肾、膀胱块茎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肾虚滑精、无湿热者禁服
58麻仁种子润肠通便,且略兼滋养之力,适用于老人、产妇及体弱津血不足的肠燥便秘
59滑石甘、淡肺、胃、膀胱利尿通淋,消热解暑,祛湿敛疮。热淋,尿热涩痛,湿疹,痱子
60海藻苦、咸肝、胃、肾干燥藻体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用于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61乌梅酸、涩肺、肝、脾、大肠果实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不宜多食久食
62粳米脾、胃(粳稻)的种仁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
63蜀椒温,毒脾、肺、肾花椒果皮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鱼腥毒主积食停饮,心腹冷痛,泄泻,阴养
64阿胶肺、肝、肾驴皮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胃弱便溏者慎用
65甘遂寒,毒脾肺肾膀胱大肠小肠块根泻水逐肿,消肿散结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
66大戟辛,苦肺脾肾根茎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水肿,胸腹积水,痰饮积聚,二便不利
67芫花温,毒脾肺肾逐水,涤痰治痰饮癖积,喘咳,水肿,胁痛
68水蛭咸,苦动物干燥全体破血通经,逐瘀消癥用于血瘀经闭,癥瘕痞块
69虻虫微寒干虻虫破血逐瘀,通经消癥用于血滞经闭,癥瘕,蓄血症
70桃仁甘,苦心肝大肠去果肉和核壳,取种子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踹症瘕痞块,肺痈肠痈,肠燥便秘,咳嗽气喘
71巴豆胃肺大肠果实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
72黄柏肾,膀胱树皮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苦寒沉降,长于清下焦湿热
73葶苈子辛,苦肺,膀胱种子破坚逐邪,泻肺行水,祛痰平喘痰饮,咳喘,脘腹胀满,肺痈
74五味子酸,甘心肺肾果实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
75吴茱萸苦,辛肝脾胃肾干燥果实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
76茵陈篙苦,辛微寒脾胃肝胆全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77旋复花辛、苦、咸微温肺脾胃大肠降气,消痰,行水,止呕阴虚痨嗽,风热燥咳者禁服
78吐瓜根脾胃苦瓜,毛冬瓜,王瓜根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行血破瘀改善皮肤血液循环,治疗痘痘和痘疤
79商陆根肺脾肾大肠逐水消肿,通利二便;外用解毒散结用水肿胀满,二便不通;外治痈肿疮毒
80代赭石苦、甘微寒肝、胃、心赤铁矿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头痛,眩晕,心悸,癫狂,惊痫,呕吐
81赤石脂酸、涩、苦胃、大肠硅酸盐类矿物涩肠,止血,生肌敛疮不宜与肉桂同用
82白头翁胃、大肠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虚寒泻痢忌服
83鸡子黄心肾脾鸡蛋黄滋阴润燥;养血熄风心烦不得眠;热病痉厥;虚劳吐血
84鸡子白肺脾蛋清润肺利咽,清热解毒治咽痛,目赤,咳逆,烧伤,热毒肿痛
85猪胆汁苦咸肝胆心肺大肠化痰止咳平踹。益肺,补脾,润燥治消渴、便秘、黄疸、百日咳、哮喘
86薯蓣肺、脾、肾又名山药、淮山健脾胃、益肺肾、补虚嬴,收敛。强壮养颜;补虚抗衰;补气养血;滋阴补阳;扶正祛邪补虚疗损,延年益寿
 
最后编辑:
现在药用桂枝实际上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医圣所用桂枝到底肉桂的嫩枝还是枝皮,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议。
从医圣用桂枝去皮这点来看,他可能是老枝嫩枝同用。所谓去皮是去掉粗大点的枝条的外层粗皮,而不是说把枝皮全去掉。据现代研究,如果把枝皮全部去掉,基本上就没有多大的药用价值了。
 
最后编辑:
哦。谢谢,那我改一下。我一直以为是桂花树的。老家也很多桂花树,只是以前没学中医,想当然的以为是桂花树了。
 
现在药用桂枝实际上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医圣所用桂枝到底肉桂的嫩枝还是枝皮,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议。
从医圣用桂枝去皮这点来看,他可能是老枝嫩枝同用。所谓去皮是去掉粗大点的枝条的外层粗皮,而不是说把枝皮全去掉。据现代研究,如果把枝皮全部去掉,基本上就没有多大的药用价值了。
我在诊所买过一个越南肉桂,带外皮,大概一磅,60加元,比网上贵好多,价差起码10倍,不过质量挺好,味道特好闻。也买了一袋桂枝尖,皮没脱,那么小,脱皮不现实,枝尖应该比网上切成一小块小块的好用吧。
 
我在诊所买过一个越南肉桂,带外皮,大概一磅,60加元,比网上贵好多,价差起码10倍,不过质量挺好,味道特好闻。也买了一袋桂枝尖,皮没脱,那么小,脱皮不现实,枝尖应该比网上切成一小块小块的好用吧。
越南肉桂,那是最道地的肉桂。最外面那层薄薄的灰黑色老皮,用之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要去掉。现在用的桂枝是嫩尖,不用去皮,只有比较粗的老枝才去最外层老皮。
 
肉桂用的是树之皮,厚朴用的也是树之皮,这二者制成中药饮片都要打磨掉最外层灰黑色老粗皮。
 
前面药物是兵种,下面是军团。
主要汤散丸方:
1、桂枝汤;
2、麻黄汤;
3、葛根汤;
4、柴胡汤;
5、承气汤;
6、陷胸汤;
7、泻心汤;
8、半夏汤;
9、建中汤;
10、四逆汤;
11、特种汤散丸
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汤
二、抵挡汤
三、当归生姜羊肉汤
四、吴茱萸汤
五、酸枣仁汤
六、十枣汤
七、防己黄芪汤
八、五苓散
九、乌梅丸
十、肾气丸
十一、薯蓣丸
十二、附子汤
十三、还魂汤
十四、续命汤
十五、理中丸
12、复合汤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
二、桂枝二越婢一汤
 
最后编辑:
在开始析解经方之前得先明确几个概念。
第一,混沌生一炁,而后化为阴阳二气,阴阳大论贯穿伤寒论通篇,包括营卫体系等等,营卫只是为了方便理解而创出。
第二,人体是一个疏散体,外表可固有形体,但拦不住无形气体,和热能。他与高密度的钢板等不一样,呼吸点很多。
第三,人体是一个会自己调节温度的热源体,可以通过呼吸和物化反应产生和消耗热能量;从而保持恒温37度左右。
第四,出汗是利用“水汽化需要热量”的原理,当人体温度过高时打开汗腺汗液流出体表气化吸热而达到降温效果。
第五,人体是一个圆球体,我指的是包括无形体和有形体,无形体是一个人的气场,如果不算神志方面,单以热源辐射范围论,人的体温可以辐射到体表,甚至到有形身体之外,阳气足的辐射稍微远一些。就像太阳的阳气可以直达很远很远的地球一样,这是太阳的保护范围。
第六,阳气概念可以延伸到体外。这是阳气这个卫士保卫主人的领域的职责。
 
桂枝汤五味药变化之方



序号经方名称药物构成经方总功效相关条纹症状
1桂枝汤桂枝3、芍药3、甘草2、生姜3,大枣12枚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去芍药桂枝3、生姜3甘草2,大枣12枚解肌祛风,去阴通阳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桂枝甘草汤桂枝4、甘草2补助心阳,生阳化气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加芍药桂枝3、芍药6、甘草2、生姜3,大枣12枚调和营卫,兼缓急止痛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桂枝加桂桂枝5、芍药3、甘草2、生姜3,大枣12枚温通心阳,兼祛寒以平冲逆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
桂枝去桂(芍药甘草汤)白芍药4、甘草4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者。并治腹中不和而痛
甘草干姜汤甘草(炙)4,干姜(炮)2辛甘化阳,温养肺胃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汗,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糙,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欲之,医复其阳,
1桂枝辛、甘肺、心、膀胱肉桂干燥嫩枝
温经散寒、通阳化气、发汗解表,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2芍药苦酸甘微寒肝、脾干燥根
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
3甘草心、肺、脾、胃干燥根及根茎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众药之王
4生姜微温肺、脾、胃根茎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助火伤阴
5大枣脾、胃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
大枣生姜汤大枣生姜温阳、益气
桂枝汤: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
电脑里面好好的,放上来成这样,好过没有,可以不同设备阅读。
 
多谢一桥老师的点赞与点评。
分析过程中,似乎有点掣肘,我思考药物入体后怎么发挥作用的,象食物消化一样,一步一步往下走,一步一步吸取药物精华,轻的先吸收,重的后吸收,轻的往上,重的往下,所以桂枝往上至肺发散体表,石头药下沉固精涩尿,这些都是老祖宗们的经验。想了一下,缺少的是药物走向方面的知识,于是就下载了药物代谢动力学,这个应该有用对药物起作用的时间和部位有论述。现代人有这个条件就用,对药物服法的理解有帮助。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理法方证俱全才好。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