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出现这种思想的转变源于长达近千年的宗教桎梏,并将经历了黑死病的横扫,大量人死亡,人们才逐渐觉醒,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也意识到西方宗教成为特权阶层用来欺骗人民的工具。因此诞生了以人为本,并且相信客观逻辑和实验结果的这种价值观。西方重新继续已经中断了数百年前的研究,于是文艺复兴自然出现了。这也为现代西方医学奠定了大的基调和基础。
古代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有较高的同一性。
比如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说{人要以食物为药,不要以药物为食},提出{四体液论}认为人体由四种主要的液体组成,分别是: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和粘液。四体液论也是西方最早的气质与体质理论。与同时代形成的《黄帝内经》的思考角度和理论构架颇为相似。
正是由于文艺复兴后期,近代西方哲学{怀疑论价值观}对{经验论价值观}的否定,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诞生和发展。
因为怀疑前人的一切经验,就要将重新构建一套无限接近于真理的新认知体系,这就要进行大量的{逻辑推导证明}和{实验还原验证},这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两大基本方法。
中国人的选择无疑是更智慧的:既不否定经验论的实用性,又吸收怀疑论的精确性。两条腿走路,两套医学体系互补。
虽然百年前的屈辱也引发了废除中医、废除汉字、全盘西化的思潮,但伟人是有深厚传统哲学文化底蕴的人,终于一句“西医要学习中医”定乾坤!
西方出现这种思想的转变源于长达近千年的宗教桎梏,并将经历了黑死病的横扫,大量人死亡,人们才逐渐觉醒,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也意识到西方宗教成为特权阶层用来欺骗人民的工具。因此诞生了以人为本,并且相信客观逻辑和实验结果的这种价值观。西方重新继续已经中断了数百年前的研究,于是文艺复兴自然出现了。这也为现代西方医学奠定了大的基调和基础。
在东方,古代由于战争和天灾造成的死亡人数并不比西方少,然而人们并未产生上面这种思想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儒教的思维钳制。孔子的思想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周朝贵族之间的礼仪和行为规范,这比法律能更好地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然而被封建君主加以改造,用作思想钳制和保障自身统治(家天下)的工具,塑造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牢笼。那些掌握技术的工匠即便有更大的进步或创新,也不会重视,甚至被歧视,并斥之为”雕虫小技“或”奇技淫巧“之类末流。因此,天灾人祸导致大量平民伤亡,不会诞生类似文艺复兴追求以人为本,追求客观真理事实的价值观,只会产生要读书,做人上人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余毒似乎如今还受到影响,造成家长对子女教育焦虑和追求名牌高校或热门专业的问题。大部分高分考生可能不会优先选择中医院校专业,而更偏向选择西医。并且中学六年的西方数理逻辑基础,已经为西医学习打造了良好的基础,而这种数理基础的人选择中医相关专业,反倒只会培养更多的反中医者——因为他们的数理基础反倒是障碍,很难理解和学懂中医,个别具有天赋或极其热爱中医人除外。
中国古代的基础教育以人文为本,反倒为中医思维奠定了很好的哲学基础,所以才有”秀才学医,如同笼中捉鸡“的说法。如今想要加强中医人才建设和传承,大方向上需要从上面提到的教育焦虑问题入手,然后解决学习基础的问题(或许可以借鉴大学预科班形式,因为中医学习对数学和物理要求不是很高,有初中基础即可,化学则跟具体中医专业有关,可以先学基础的化学反应常识)。
如今的中医专业培养方式属于西医下的附庸,产生的人才也很难出现创新的原生中医理论(类似性味归经等古代新学说理论)。科研也是执着于从化学分子机制上面解释为什么中药有这种效果的问题,目的还是为了产生提纯的药品,但这仍然是西医思维。屠呦呦提出的青蒿素已经证明了这是一条不归路,青蒿用了上千年,没有耐药性问题,青蒿素用了才多久,就出现了耐药性。
像是中药提纯注射液之类,更是危险,且不谈其不经过人体吸收分解过滤而直接注射导致的药效降低问题(本质上是四气五味发挥作用的生理过程),这样直接注射到人体中,会导致很多副作用。事实也证明,中医医疗事故中,绝大多数是中药注射剂造成(更讽刺的是,其中大部分还是西医生作出的诊治行为)。网上不少中医黑以此为依据,大谈中药危害如何巨大,等等。
数理化成绩越好,对传统中医思维的构建的局限作用越大。数理化基础是为现代医学研究打基础的,目的是培养专门搞科研的医生,而不是培养出服务群众能看好病的的口碑医生。医学科研方面,只有研究基因修饰、调控和表达方面有巨大价值,其他分子层面作用机制等研究,只不过是资本主导下的利益游戏而已。
临床医学专业的分数线,通常比同级别学校的其它专业高四五十分。
中医学本科线一般也在550分以上,本硕连读/本博连读那更是600分起步。
所以不用担心中医院校招收的理科生没有中医思维,原因是:
这些敢报考/能考进中医临床专业的理科生,其数理化成绩都已经是理科学霸的水平了。
当大家的理科成绩都达到一百三四,已经拉不开差距的时候,那最终拼的就是文科(语文/英语):文思非凡者胜,唯精数理者败,自然的完成了中医人才的筛选。
在老师、律师、医生这三种最受尊敬的精英职业中:医生的门槛是最高的,因为关乎生命健康。
数理化成绩越好,对传统中医思维的构建的局限作用越大。数理化基础是为现代医学研究打基础的,目的是培养专门搞科研的医生,而不是培养出服务群众能看好病的的口碑医生。医学科研方面,只有研究基因修饰、调控和表达方面有巨大价值,其他分子层面作用机制等研究,只不过是资本主导下的利益游戏而已。
中西医结合是很多明智人士提出来的,希望能结合二者长处。但很明显,二者很难做到水乳交融,你中有我的地步。中医的核心在于哲学思想,是道;西医则在于技术,是术。所以当然应该基于中医的思想理论原则方法,结合驾驭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研究。也就是以中医思想为指导原则来研究,而不是反过来。联合会诊方向是比较不错的,问题是成本较大,因为病人多而医生少,不可能每个病人都这么干。只有大病、重病,在经费充足情况下,也许可以试试。中医思维偏于道、西医思维偏于术,各有所长,皆有所用。
学贯中西、中西结合更好,但要本于道而用术,哲学指导科学、整体掌控局部、宏观统摄微观。
西医那套研究规范和诊治标准,是基于西方思维模式、基于科学至上、崇尚科学精神的信仰而建立的。
然而科学不等于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的现实需求是维护健康和缓解疾病,能安全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方法、经验才更接近于真理。
中西医结合的基础是谁为体、谁为用的问题,正如国医大师陆广莘指出指出的:是(用西医标准来)研究中医,还是(基于中医的思想理论原则方法,结合驾驭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中医研究的问题?
如果体用搞反了,搞成了废医验药,就相当于用科学来评判哲学,不仅荒谬,而且解决不好现实的健康医疗需求。
几百年前,牛顿试图用科学来解构哲学,出版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然而以还原论构建起来的西医,如今也开始朝着系统论方向靠近、朝着多学科联合会诊(MDT)发展。所以基于中医哲学思想指导,兼容西医科技手段的,新的系统医学将成为医学发展的方向。
西医科技如同绝世武功,但掌握它的人如果像情迷心乱的李寻欢一样,那也只能是“乱挥刀剑没结果”,甚至还会走火入魔。
而仁心智士驾驭它,则可以像乔峰、扫地僧那样,力挽狂澜、回天有术、匡健除疾。
有西学中的国医大师王烈、经络专家祝总骧,甚至西医界泰斗汤钊猷在前。
焉知文理双全的后辈考生中没有这样的人才呢?
然而,后来相对论和量子领域证明了机械论是错的,科学方面是认识到了这个错误,但是在医学领域,这种错误的机械论观点似乎还存在。举个例子,气象变化与很多因素有关,正如蝴蝶效应所说的那样,也许蝴蝶扇动的气流变化,会对很远地方的暴风产生影响。那么,气象学家是否需要研究这里面的机制原理,从而做到气象预测,甚至气象调控?同理,人体医学是否也需要研究道这么精细的程度?
既然基因决定了整个生物体,那么就具有某种全息性,比如干细胞可以分化任何细胞,所以孕妇生孩子后会发现,之前的某些疾病消失了。这说明,生物的核心秘密在基因上,其他过程精细而复杂,完全只是基因命令下的自动化反应运作。生物医学研究,就应该研究基因,这是解决任何疾病的钥匙。
你可能没有理解我的意思。基因表达当然不是唯一的,环境和生活习惯自然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从医学研究来看,或者从治疗角度来说,自然就是基因方面的干预最为全面。所以上面我提到,生物医学研究,就应该研究基因。
即便环境和习惯会影响基因表达,这也不能全部否定基因的功能,毕竟环境和习惯的影响还不至于超过基因本身,所以医生也都只是简单嘱咐“好好休息,注意饮食禁忌和保持心情健康”这种宽泛的建议,这不就是针对你说的环境因素而给出的简单策略吗?难不成因为环境和习惯有影响,基因就不用研究了,治病也不用研究了?
单纯深入研究基因本身,对提高疗效的作用可能有限——对于特定类型遗传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虽然环境影响基因表达,但不意味着其研究没有意义,比如抗病虫害的农作物不就是研究基因的结果吗?类似人类抗衰老,改善亚健康,提高免疫力(而非单独针对普通疾病),对于健康来说,是一种更加高层的效果。这么说吧,中医本身也是通过药物、调息、针灸等调节阴阳平衡,说明人体的自主恢复平衡的能力有时较为脆弱,如果通过基因层次,提高这个阈值,那么自然就能做到平时没小病,再注意环境和作息饮食等,大病就不会有了。
我认为着重研究基因,可能事倍功半:
一、基因与表型(疾病和症状)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而且通常是不能在理论上预判的,
需要动物实验、临床实验、流行病学调查来印证才能搞清晰,单纯深入研究基因本身,对提高疗效的作用可能有限。
二、基因可以清晰的测序,现在成本也已经做得很低了,
但除了携带(或缺失)即发病的显性遗传病之外,绝大多数的疾病(尤其是慢性生活方式病)都是多基因相关的疾病。
仅仅在基因序列这一层面就是极其复杂的,何况个人生活方式在这类非显性遗传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世卫的观点是60%权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单纯深入研究基因所能够带来的效果也是很有限的。
单纯深入研究基因本身,对提高疗效的作用可能有限——对于特定类型遗传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虽然环境影响基因表达,但不意味着其研究没有意义,比如抗病虫害的农作物不就是研究基因的结果吗?类似人类抗衰老,改善亚健康,提高免疫力(而非单独针对普通疾病),对于健康来说,是一种更加高层的效果。这么说吧,中医本身也是通过药物、调息、针灸等调节阴阳平衡,说明人体的自主恢复平衡的能力有时较为脆弱,如果通过基因层次,提高这个阈值,那么自然就能做到平时没小病,再注意环境和作息饮食等,大病就不会有了。
另外我想说的是,认识到环境、习惯影响基因表达,其实是一种进步,当然这还可以进一步(还有更深层次的),恐怕就是老祖宗们探索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