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疑问求解 求指导《四圣心源》问题

1681437306724.png


黄师那个时间段,崇阳贱阴,满眼水寒土湿,是符合当时的气候条件的,现在看黄师的书没啥必要。
一是黄师的理论在陈士铎的《外经微言》里几乎都有,比他早100年。
二是后世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比黄师的升降圆圈理论更完善。
二是现阶段的气运是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一直到2043年,于黄师的路子不合。


1681437524916.png
 
浏览附件130905

黄师那个时间段,崇阳贱阴,满眼水寒土湿,是符合当时的气候条件的,现在看黄师的书没啥必要。
一是黄师的理论在陈士铎的《外经微言》里几乎都有,比他早100年。
二是后世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比黄师的升降圆圈理论更完善。
二是现阶段的气运是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一直到2043年,于黄师的路子不合。


浏览附件130906
古人永远想不到臭氧层空洞在扩大。
 
《四圣心源》在您眼中是垃圾,要不您写个"阴阳五行"篇看看。能不能让中医初学者看一遍就理解五六成
辩证以五为主,五又分为太过,不及两种病态,所以则变为十。五运对应五脉,五脉也有太过不及。五味之偏以调五脏。木位之主,太过泻以酸,不及补以辛。土位之主,泻以苦,补以甘。火位之主,泻以甘,补以咸。金位之主,泻以辛补以酸。水位之主,泻以咸补以苦。此五运用药大纲。君药已定也。六气用药,以所胜制之。
以此法而治病调气基本上是不会错的。
 
木位之主,太过泻以酸,不及补以辛。土位之主,泻以苦,补以甘。火位之主,泻以甘,补以咸。金位之主,泻以辛补以酸。水位之主,泻以咸补以苦
这是辅行诀的理论吗?
老师对于用针有指导吗?
谢谢
 
前面提到水寒土湿木不生(水土强?水强不是侮土吗?) 水寒土湿 就是侮土,这里的与太阴湿土的湿 不是同一个意思,这个湿是水湿困脾的意思, 既然水寒土湿了 下焦必定湿寒,土湿则脾中生血之精不升,膀胱津不升,肝木中只有阳而无阴,所以肝郁,肝郁是指只有肝阳上升而无阴之上升,不能接济心火,则上风热兼做。本人的理解。
 
我在看《四圣心源》,看完六气偏见还有本气衰旺,然后再到阴风厥木那里就对不上了。
阴风厥木是风症,风症是木强还是木弱,如果风症是木强,前面提到水寒土湿木不生(水土强?水强不是侮土吗?),如果是木弱,后面怎么又说郁而不生反克脾土?
然后如果不从六气偏见角度从本气衰旺来看,阴风厥木是足厥阴肝司令,手厥阴心包从之,那不是应该见手厥阴本气是暑症吗,为什么为上风热兼作,在下寒湿俱盛?寒湿怎么来?
感觉阴风厥木篇是不是少了一部分由头?
我理解本因是水缺能量,土湿而不升,导致水火不交,外燥内湿等问题,但是这个和本气衰旺怎么对应?为什么会出现的是风症而不是手厥阴暑病?风贼又怎么理解?和六气偏见又怎么对应?如果是水寒土湿木弱如何可以木郁而克脾土?而不是土强侮木?
还是说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先是水土强(木弱),后面木强土弱?所以整体就是脾土问题?
又或者水强寒,火强热暑,木强风,金强燥,土强是什么?(湿是被水侮?)还是说土主运化,土强百病不生
木郁生风, 你要从哪个角度去看 木强还是木弱了, 能生风代表木本身功能还是蛮强的 但是由于水寒土湿 将乙木带偏了 所以乙木不干正事, 生风,你可以把这风看作是邪气。 真正的肝虚的话是生不了风的,但肝为钢脏,基本上看不到它虚到风都生不起的情况。一脏出问题了才会去克其所盛。五脏都有一条规律 那就是 越郁则越强, 强超出正常范围了第一件事情就是 克其所盛,把他能打的赢的先揍一顿。世间之理大概都是这样。上风热煎作很好解释, 胆木 本是风腑, 上肯定有风,胆木化相火,逆则上炎, 不是说胆木逆了 就完完全全化成相火或者风, 都含一部分的,一部分热一部分风,这才符合真实情况。,下焦之火全靠 甲木所化相火之下行 封藏于葵水, 甲木相火上逆 ,不去葵水, 葵水温气失其来源肯定湿寒。 另外土强侮木和 木克土 这两对关系来说 好像没啥区分, 都一个意思,仅木土而言。 木弱指的是 它不干正事,不是说它真的连邪风都生不起。 土没强 土只有燥湿 一说, 太燥则是阳明病 太湿则是太阴病, 厥阴风木 指的是 厥阴肝病了 就生风, 所以叫厥阴风木, 太阴湿土 说的是太阴病了 就病湿。 一般情况下 六气是不见其偏性的 只有病了才会见。
 
我挺喜欢四圣心源的
 
我在看《四圣心源》,看完六气偏见还有本气衰旺,然后再到阴风厥木那里就对不上了。
阴风厥木是风症,风症是木强还是木弱,如果风症是木强,前面提到水寒土湿木不生(水土强?水强不是侮土吗?),如果是木弱,后面怎么又说郁而不生反克脾土?
然后如果不从六气偏见角度从本气衰旺来看,阴风厥木是足厥阴肝司令,手厥阴心包从之,那不是应该见手厥阴本气是暑症吗,为什么为上风热兼作,在下寒湿俱盛?寒湿怎么来?
感觉阴风厥木篇是不是少了一部分由头?
我理解本因是水缺能量,土湿而不升,导致水火不交,外燥内湿等问题,但是这个和本气衰旺怎么对应?为什么会出现的是风症而不是手厥阴暑病?风贼又怎么理解?和六气偏见又怎么对应?如果是水寒土湿木弱如何可以木郁而克脾土?而不是土强侮木?
还是说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先是水土强(木弱),后面木强土弱?所以整体就是脾土问题?
又或者水强寒,火强热暑,木强风,金强燥,土强是什么?(湿是被水侮?)还是说土主运化,土强百病不生
66楼解释的已经是很好
回答你问题的句子也在六气偏见里。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
本气衰旺讲的是司化从化,这需要你回头看前面的六气名目六气从化。
这里可以参考标本中气: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阴风厥木是足厥阴肝司令,手厥阴心包从之,那不是应该见手厥阴本气是暑症吗
这就是你没仔细看原文的问题,足厥阴是司化,手厥阴为从化,这个字理解为主管,所以手厥阴火要从化为风而不是见本气,这是常。而手厥阴病暑,是从化者自见本气。这是变。
为什么为上风热兼作,在下寒湿俱盛?寒湿怎么来?
这个问题是火不归根,也可以说是阳虚,也可以说是水寒土湿,上热下寒。怎么理解都可以。病因有三,内,外,不内外。杂病多为湿,湿多了就寒,这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其书里说的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土不燥制约不了水,水寒又侮土,寒湿这么来的。而阴阳重在互根,火越不降则上越热,火不归根则下越寒。中气就是关键。
 
66楼解释的已经是很好
回答你问题的句子也在六气偏见里。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
这句引文有误吧?
先生之意,乃是指追究一气之偏盛,乃是由于虚。
谁的虚呢?

而原句当是:
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
黄师之意乃是,若此一气之偏盛出现了,则必会导致彼一气之偏虚也随之出现。
两意指之因果关系,恰好相反,吾辈该如何理解六气偏现呢?
本气衰旺讲的是司化从化,这需要你回头看前面的六气名目六气从化。
这里可以参考标本中气: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黄师根本不言这套,因这套乃是对原经文之错误理解也。
这就是你没仔细看原文的问题,足厥阴是司化,手厥阴为从化,这个字理解为主管,所以手厥阴火要从化为风而不是见本气,这是常。而手厥阴病暑,是从化者自见本气。这是变。
变者常也,常者亦变也。请问司化与从化所根据的是什么?为何不能是反过来的呢?
这个问题是火不归根,也可以说是阳虚,也可以说是水寒土湿,上热下寒。怎么理解都可以。
难怪《四圣心源》这么难学,因为怎么去理解都是可以的!
病因有三,内,外,不内外。杂病多为湿,湿多了就寒,这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其书里说的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土不燥制约不了水,水寒又侮土,寒湿这么来的。而阴阳重在互根,火越不降则上越热,火不归根则下越寒。中气就是关键。
说到中气,能问问作为中气之土当燥丫?还是当湿呢?
湿则为病,燥也为病,该如何是好呢?
土气之所以困败,难道就只是因为土气之存在乎?
 
最后编辑:
这句引文有误吧?
先生之意,乃是指追究一气之偏盛,乃是由于虚。
谁的虚呢?

而原句当是:
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
黄师之意乃是,若此一气之偏盛出现了,则必会导致彼一气之偏虚也随之出现。
两意指之因果关系,恰好相反,吾辈该如何理解六气偏现呢?

黄师根本不言这套,因这套乃是对原经文之错误理解也。

变者常也,常者亦变也。请问司化与从化所根据的是什么?为何不能是反过来的呢?

难怪《四圣心源》这么难学,因为怎么去理解都是可以的!

说到中气,能问问作为中气之土当燥丫?还是当湿呢?
湿则为病,燥也为病,该如何是好呢?
土气之所以困败,难道就只是因为土气之存在乎?
这是回答题主对于原文的理解
第一,引用并无问题,请翻看《四圣心源》‘六气偏见’
第二,司化从化也只是指出题主理解错误。
第三,上文燥湿的前提是杂病多湿,没有前提也就没有结论。
举标本中气,是作为参考,希望题主更好理解上面的司化从化而已。
 
第一,引用并无问题,请翻看《四圣心源》‘六气偏见’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平人六气调和,无、无湿、无,故一气不至独见。
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
这是黄师A之说法。

如厥阴病则盛,少阴病则盛,少阳病则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盛,太阳病则盛也。
~~~~~
这是黄师B之传统说法。

B之说法乃是[风热暑湿燥寒] 之传统六气,而A之说法则是风与火,湿与燥,寒与热之会相互交济的六气,两种说法矛盾不矛盾?

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黄师A)

如:
1,厥阴盛者,土金之虚也。
2,少阴盛、少阳盛者,金水之虚也。
3,太阴湿盛者,水木之虚也。
4,阳明盛者,木火之虚也。
5,太阳盛者,火土之虚也。
以六气之性,
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
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
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
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黄师B)

这简直就是前言不对後语,人格分裂乎?

B说一气之偏盛,乃缘于两行之虚也,还静静的将六气合成为五气,再由虚带出一个实来,然後胜不胜,乘与侮等等。

A说一气之偏盛,会导致一气之虚也,即风盛则火虚,火盛则风虚,湿盛则燥虚,燥盛则湿虚,寒盛则热虚,热盛则寒虚,如此则所谓盛者,乃实也乎?

吾辈要学A?还是要学B?
而B为五行派,A为六气派,要选那一派好呢?
这是将两套矛盾之医理,摊在学生之面前,然後叫学生们选师傅吗?
 
最后编辑: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平人六气调和,无、无湿、无,故一气不至独见。
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如厥阴病则盛,少阴病则盛,少阳病则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盛,太阳病则盛也。
病则或风(厥阴病则盛)或火(少阴病则盛)、或湿(太阴病则湿盛)或燥(阳明病则盛)、或寒(太阳病则盛)或热(少阳病则盛),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厥阴(木)能,则阳气左升而木荣,其盛者,生意之不遂也。
少阴(火)能,则君火显达而上清,其盛者,长气之不旺也。
阳明(金)能,则阴气右降而金肃,其盛者,收令之失政也。
太阳(水)能,则相火闭蛰而下暖,其盛者,藏气之不行也。(黄师B)

土为四维之中气,木火之能生长者,[太阴己土] 之阳升也,金水之能收藏者,[阳明戊土] 之阴降也。
中气旺则戊己转运而土和,中气衰则脾胃湿盛而不运。(黄师A)

六气派的A说阳明为戊土,太阴为己土。
而五行派的B说则有点无语了,阳明为燥金,太阳为寒水,太阴为湿土(湿土在上而生燥金,非己土之在下而生春木) 。

土生于火而火灭于水,土燥则克水,土湿则水气泛滥,侮土而灭火。水泛土湿,木气不达,则生意盘塞,但能贼土,不能生火以培土,此土气所以困败也。(黄师B)

血藏于肝而化(=生) 于脾,太阴土燥,则肝血枯而胆火炎,未尝不病。(黄师A)

A之土,在至阴之下位,即在木之先。
而B之土,则在火之後,即阳之上位,在金之先。
B为阳土,A为阴土。

A那一套医理,土分戊己。
B那一套医理,火有君相。

而六节中,木火金水已佔其四,所以两套医理,乃不共载天之必定也。

是故先生之调和,注定无效矣!
病则或风(厥阴病则盛)或火(少阴病则盛)、或湿(太阴病则湿盛)或燥(阳明病则盛)、或寒(太阳病则盛)或热(少阳病则盛),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先生之所谓调和者,先不去说阴阴与阳阳之问题,太阳寒水与少阳暑火相交济,太阴湿土与阳明燥金相交济,皆能勉强过关,但厥阴风木与少阴君火能相交济吗?
所谓之相交济乃是平衡呀,水火之互克互补,金木之互克互补,湿燥之互克互补,是之谓相交济也。

巨阳热(火) 则少阴寒(风)
阳明燥则太阴湿
少阳清(寒) 则厥阴温(暑)
六气之常为温清、湿燥、寒热。
而六淫之变则为暑寒、湿燥、风火。

是故黄师A 之风,非为厥阴风木之风,而为少阴风水之封藏也,即冰之谓也。
是故风火相值也者;值者、交济也。

金鉴派与心源派,之所以势不两立者,因是也。
 
最后编辑: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平人六气调和,无、无湿、无,故一气不至独见。
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你的句读有一些问题,可能才导致你觉得这样相互对立的有某种特别的关系。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我看的任何一个版本都是这么断句的,不知为何你的断句如此
 
你的句读有一些问题,可能才导致你觉得这样相互对立的有某种特别的关系。
即使我承认我之句读有问题,但此问题能导致,土分戊己与火有君相,此两难之问题出现吗?
这不是个人之争,而是学派之争呀!
正宫娘娘之位,就只得一个,谁坐?
 
即使我承认我之句读有问题,但此问题能导致,土分戊己与火有君相,此两难之问题出现吗?
这不是个人之争,而是学派之争呀!
正宫娘娘之位,就只得一个,谁坐?
你疑惑的问题是脏腑和经(气)的混淆。
原文脏腑生成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
已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
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脏有心主相火之阴,腑有三焦相火之阳也。”这段里用了天干来配脏腑而没有提到经气。
原文六气从化
“内外感伤,总此六气。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此处提到的都是经应之,而不等于上面的天干配的脏腑。“
原文本气衰旺
“经有十二,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故十二经统于六气。“
戊土己土讲的是脏腑。足太阴脾(湿土),足阳明胃(燥金),手少阴心(君火),手少阳三焦(相火)讲的是经气。
 
主气不变,从气可变。辛金,戊土之类,因经气和脏腑之气不同,所以属从气,所以化湿化燥具有可能。庚金己土,本气和脏腑之气同,所以病皆现本气。
这么有逻辑的理论,还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多继承了没坏处。至于呆板不灵,那不是师傅的事儿。仲景的书,也得活用,呆板不得。
 
你疑惑的问题是脏腑和经(气)的混淆。
这个要如何回答呢?
以天气,地气与人气来说,即春夏秋冬四天气,对应生长杀藏四地气,与及肝心肺肾四人气,对吧?
这是天人感应之前提假设,一切中医学之医理,皆源于此,先生认同否?
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
五二得一十,如何能生成五脏六腑,共十一个脏腑呢?
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脏有心主相火之阴,腑有三焦相火之阳也。
这里是两句,火分君相,将五行强分为六,意思已完,当为句号。
其後之相火又分阴阳,以配阳腑之三焦,及阴脏之心主,这是由五脏五腑,直接跳到六脏六腑,是故十一脉可以忽略矣。
黄师B那套医理,其所据者即此也。
而黄师A那套医理,其所据者,则五脏五腑也。
这段里用了天干来配脏腑而没有提到经气。
当四象配对四脏之时,人只能有四经。
在十干配对五脏五腑之时,则人有了五经。
而到六节配对六脏六腑之时,人就变成了有六经。

然而六节之名讳在人有五经之时,就已经出现了。
正正因为六节名讳,本身就是中医学为了对天气地气人气,做更精准之把握及描述,才创制出来的。
换言之,六节它就是一种历法中的元件。其与四季名讳之春夏秋冬,乃属同阶之元件也。
是故所谓经气就是脏气,脏气就是人气,而当人气以六节来命名之,则怪事发生了,经脉与脏腑,此原先本是一套之医理,分道扬镳了,从此成为陌路之两套医理了,其原因安在呢?
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
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
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
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
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
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肝之经应之,与肝应之,有差别吗?
若改为:厥阴风木,初之气也,在人则肝应之。
这有差别吗?

是故六节之不移名讳,当为[初二三四五六]之气也。
而天气只能是[春夏秋冬或风寒暑湿] 之类,地气只能是[生长杀藏或木火金水] 之类,人气只能是[脏腑] 之类,而不能是经脉或经(气) 之类,此乃建基于中医学之発展及传承也,它始终都不会是[天授神与] 之中医学也。

上面三脏为肝、心、脾,三腑为三焦、大肠、膀胱。(黄师B)
而三腑为胃、大肠、膀胱,三脏为肝、心、脾。(黄师A)

据此可见,黄师B 之说法,乃他当时之传统说法,而黄师A 之说法,则是古中医之说法 (=伤寒及内经之时代) 。

这即是说,学黄师者,当要同时通晓熟悉此新旧两套医理,因为就是黄师B 的那套传统但新的医理,医坏了他的一只眼,亦因此他才会进入医门,而写下黄师A 的那套非传统的旧医理传世。

若黄元御有师承的话,则他不会另创新的医理,而成为金鉴派务必封藏之对象也。
经有十二,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故十二经统于六气
六气不等同于六节,但黄师B 却将十二经统于六节了,因为司化从化皆以六节操作,而非六气操作。
戊土己土讲的是脏腑。足太阴脾(湿土),足阳明胃(燥金),手少阴心(君火),手少阳三焦(相火)讲的是经气。
足太阴、足阳明、手少阴、手少阳之类,已经足够指示出经脉穴位矣,加脏腑已属多余。
再加什么经气,更是多余加一,而经气又是天气加地气之奇怪组合,就更让人莫名其妙矣。

黄师B 的那套传统新医理,本身就有很多的莫名其妙,盖修正包加多了嘛。

与外儒内法相似,黄元御其实是外B之新、内A之旧。
正正因为内旧,才不会被外新,所带偏也,况且传统新的医理,也并非全盘皆错也。
 
这个要如何回答呢?
以天气,地气与人气来说,即春夏秋冬四天气,对应生长杀藏四地气,与及肝心肺肾四人气,对吧?
这是天人感应之前提假设,一切中医学之医理,皆源于此,先生认同否?

五二得一十,如何能生成五脏六腑,共十一个脏腑呢?

这里是两句,火分君相,将五行强分为六,意思已完,当为句号。
其後之相火又分阴阳,以配阳腑之三焦,及阴脏之心主,这是由五脏五腑,直接跳到六脏六腑,是故十一脉可以忽略矣。
黄师B那套医理,其所据者即此也。
而黄师A那套医理,其所据者,则五脏五腑也。

当四象配对四脏之时,人只能有四经。
在十干配对五脏五腑之时,则人有了五经。
而到六节配对六脏六腑之时,人就变成了有六经。

然而六节之名讳在人有五经之时,就已经出现了。
正正因为六节名讳,本身就是中医学为了对天气地气人气,做更精准之把握及描述,才创制出来的。
换言之,六节它就是一种历法中的元件。其与四季名讳之春夏秋冬,乃属同阶之元件也。
是故所谓经气就是脏气,脏气就是人气,而当人气以六节来命名之,则怪事发生了,经脉与脏腑,此原先本是一套之医理,分道扬镳了,从此成为陌路之两套医理了,其原因安在呢?

肝之经应之,与肝应之,有差别吗?
若改为:厥阴风木,初之气也,在人则肝应之。
这有差别吗?

是故六节之不移名讳,当为[初二三四五六]之气也。
而天气只能是[春夏秋冬或风寒暑湿] 之类,地气只能是[生长杀藏或木火金水] 之类,人气只能是[脏腑] 之类,而不能是经脉或经(气) 之类,此乃建基于中医学之発展及传承也,它始终都不会是[天授神与] 之中医学也。

上面三脏为肝、心、脾,三腑为三焦、大肠、膀胱。(黄师B)
而三腑为胃、大肠、膀胱,三脏为肝、心、脾。(黄师A)

据此可见,黄师B 之说法,乃他当时之传统说法,而黄师A 之说法,则是古中医之说法 (=伤寒及内经之时代) 。

这即是说,学黄师者,当要同时通晓熟悉此新旧两套医理,因为就是黄师B 的那套传统但新的医理,医坏了他的一只眼,亦因此他才会进入医门,而写下黄师A 的那套非传统的旧医理传世。

若黄元御有师承的话,则他不会另创新的医理,而成为金鉴派务必封藏之对象也。

六气不等同于六节,但黄师B 却将十二经统于六节了,因为司化从化皆以六节操作,而非六气操作。

足太阴、足阳明、手少阴、手少阳之类,已经足够指示出经脉穴位矣,加脏腑已属多余。
再加什么经气,更是多余加一,而经气又是天气加地气之奇怪组合,就更让人莫名其妙矣。

黄师B 的那套传统新医理,本身就有很多的莫名其妙,盖修正包加多了嘛。

与外儒内法相似,黄元御其实是外B之新、内A之旧。
正正因为内旧,才不会被外新,所带偏也,况且传统新的医理,也并非全盘皆错也。
不亏是自诩公孙龙之私淑弟子!
后人解释前人,多为先射箭再画靶。
《四圣心源》整本书并未提及“六节”名词。而四象,五行,六气在原文都能找到出处。单独拿出一句扣意义不大。
78楼讲的挺好,有逻辑的东西,有一定价值,读书不能呆板。
怎么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而检验理论最好的是实践,即便是歪理邪说,能经过实践的就是好的。读黄元御书的,用他的理论的有关资料就很少,这也是问题。
我认为这书最大的价值是能让人更圆融的理解基础概念,为以后读打好基础。但从这个帖子情况看来还是太难了一些,没几个回答能在正点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