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永远想不到臭氧层空洞在扩大。浏览附件130905
黄师那个时间段,崇阳贱阴,满眼水寒土湿,是符合当时的气候条件的,现在看黄师的书没啥必要。
一是黄师的理论在陈士铎的《外经微言》里几乎都有,比他早100年。
二是后世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比黄师的升降圆圈理论更完善。
二是现阶段的气运是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一直到2043年,于黄师的路子不合。
浏览附件130906
木郁生风, 你要从哪个角度去看 木强还是木弱了, 能生风代表木本身功能还是蛮强的 但是由于水寒土湿 将乙木带偏了 所以乙木不干正事, 生风,你可以把这风看作是邪气。 真正的肝虚的话是生不了风的,但肝为钢脏,基本上看不到它虚到风都生不起的情况。一脏出问题了才会去克其所盛。五脏都有一条规律 那就是 越郁则越强, 强超出正常范围了第一件事情就是 克其所盛,把他能打的赢的先揍一顿。世间之理大概都是这样。上风热煎作很好解释, 胆木 本是风腑, 上肯定有风,胆木化相火,逆则上炎, 不是说胆木逆了 就完完全全化成相火或者风, 都含一部分的,一部分热一部分风,这才符合真实情况。,下焦之火全靠 甲木所化相火之下行 封藏于葵水, 甲木相火上逆 ,不去葵水, 葵水温气失其来源肯定湿寒。 另外土强侮木和 木克土 这两对关系来说 好像没啥区分, 都一个意思,仅木土而言。 木弱指的是 它不干正事,不是说它真的连邪风都生不起。 土没强 土只有燥湿 一说, 太燥则是阳明病 太湿则是太阴病, 厥阴风木 指的是 厥阴肝病了 就生风, 所以叫厥阴风木, 太阴湿土 说的是太阴病了 就病湿。 一般情况下 六气是不见其偏性的 只有病了才会见。我在看《四圣心源》,看完六气偏见还有本气衰旺,然后再到阴风厥木那里就对不上了。
阴风厥木是风症,风症是木强还是木弱,如果风症是木强,前面提到水寒土湿木不生(水土强?水强不是侮土吗?),如果是木弱,后面怎么又说郁而不生反克脾土?
然后如果不从六气偏见角度从本气衰旺来看,阴风厥木是足厥阴肝司令,手厥阴心包从之,那不是应该见手厥阴本气是暑症吗,为什么为上风热兼作,在下寒湿俱盛?寒湿怎么来?
感觉阴风厥木篇是不是少了一部分由头?
我理解本因是水缺能量,土湿而不升,导致水火不交,外燥内湿等问题,但是这个和本气衰旺怎么对应?为什么会出现的是风症而不是手厥阴暑病?风贼又怎么理解?和六气偏见又怎么对应?如果是水寒土湿木弱如何可以木郁而克脾土?而不是土强侮木?
还是说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先是水土强(木弱),后面木强土弱?所以整体就是脾土问题?
又或者水强寒,火强热暑,木强风,金强燥,土强是什么?(湿是被水侮?)还是说土主运化,土强百病不生
66楼解释的已经是很好我在看《四圣心源》,看完六气偏见还有本气衰旺,然后再到阴风厥木那里就对不上了。
阴风厥木是风症,风症是木强还是木弱,如果风症是木强,前面提到水寒土湿木不生(水土强?水强不是侮土吗?),如果是木弱,后面怎么又说郁而不生反克脾土?
然后如果不从六气偏见角度从本气衰旺来看,阴风厥木是足厥阴肝司令,手厥阴心包从之,那不是应该见手厥阴本气是暑症吗,为什么为上风热兼作,在下寒湿俱盛?寒湿怎么来?
感觉阴风厥木篇是不是少了一部分由头?
我理解本因是水缺能量,土湿而不升,导致水火不交,外燥内湿等问题,但是这个和本气衰旺怎么对应?为什么会出现的是风症而不是手厥阴暑病?风贼又怎么理解?和六气偏见又怎么对应?如果是水寒土湿木弱如何可以木郁而克脾土?而不是土强侮木?
还是说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先是水土强(木弱),后面木强土弱?所以整体就是脾土问题?
又或者水强寒,火强热暑,木强风,金强燥,土强是什么?(湿是被水侮?)还是说土主运化,土强百病不生
这就是你没仔细看原文的问题,足厥阴是司化,手厥阴为从化,司这个字理解为主管,所以手厥阴火要从化为风而不是见本气,这是常。而手厥阴病暑,是从化者自见本气。这是变。阴风厥木是足厥阴肝司令,手厥阴心包从之,那不是应该见手厥阴本气是暑症吗
这个问题是火不归根,也可以说是阳虚,也可以说是水寒土湿,上热下寒。怎么理解都可以。病因有三,内,外,不内外。杂病多为湿,湿多了就寒,这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其书里说的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土不燥制约不了水,水寒又侮土,寒湿这么来的。而阴阳重在互根,火越不降则上越热,火不归根则下越寒。中气就是关键。为什么为上风热兼作,在下寒湿俱盛?寒湿怎么来?
这句引文有误吧?66楼解释的已经是很好
回答你问题的句子也在六气偏见里。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
黄师根本不言这套,因这套乃是对原经文之错误理解也。而本气衰旺讲的是司化从化,这需要你回头看前面的六气名目和六气从化。
这里可以参考标本中气: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变者常也,常者亦变也。请问司化与从化所根据的是什么?为何不能是反过来的呢?这就是你没仔细看原文的问题,足厥阴是司化,手厥阴为从化,司这个字理解为主管,所以手厥阴火要从化为风而不是见本气,这是常。而手厥阴病暑,是从化者自见本气。这是变。
难怪《四圣心源》这么难学,因为怎么去理解都是可以的!这个问题是火不归根,也可以说是阳虚,也可以说是水寒土湿,上热下寒。怎么理解都可以。
说到中气,能问问作为中气之土当燥丫?还是当湿呢?病因有三,内,外,不内外。杂病多为湿,湿多了就寒,这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其书里说的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土不燥制约不了水,水寒又侮土,寒湿这么来的。而阴阳重在互根,火越不降则上越热,火不归根则下越寒。中气就是关键。
这是回答题主对于原文的理解这句引文有误吧?
先生之意,乃是指追究一气之偏盛,乃是由于虚。
谁的虚呢?
而原句当是:
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
黄师之意乃是,若此一气之偏盛出现了,则必会导致彼一气之偏虚也随之出现。
两意指之因果关系,恰好相反,吾辈该如何理解六气偏现呢?
黄师根本不言这套,因这套乃是对原经文之错误理解也。
变者常也,常者亦变也。请问司化与从化所根据的是什么?为何不能是反过来的呢?
难怪《四圣心源》这么难学,因为怎么去理解都是可以的!
说到中气,能问问作为中气之土当燥丫?还是当湿呢?
湿则为病,燥也为病,该如何是好呢?
土气之所以困败,难道就只是因为土气之存在乎?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第一,引用并无问题,请翻看《四圣心源》‘六气偏见’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寒无热,故一气不至独见。
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病则或风(厥阴病则风盛)或火(少阴病则热盛)、或湿(太阴病则湿盛)或燥(阳明病则燥盛)、或寒(太阳病则寒盛)或热(少阳病则暑盛),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也。
先生之所谓调和者,先不去说阴阴与阳阳之问题,太阳寒水与少阳暑火相交济,太阴湿土与阳明燥金相交济,皆能勉强过关,但厥阴风木与少阴君火能相交济吗?病则或风(厥阴病则风盛)或火(少阴病则热盛)、或湿(太阴病则湿盛)或燥(阳明病则燥盛)、或寒(太阳病则寒盛)或热(少阳病则暑盛),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你的句读有一些问题,可能才导致你觉得这样相互对立的有某种特别的关系。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寒无热,故一气不至独见。
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你疑惑的问题是脏腑和经(气)的混淆。即使我承认我之句读有问题,但此问题能导致,土分戊己与火有君相,此两难之问题出现吗?
这不是个人之争,而是学派之争呀!
正宫娘娘之位,就只得一个,谁坐?
这个要如何回答呢?你疑惑的问题是脏腑和经(气)的混淆。
五二得一十,如何能生成五脏六腑,共十一个脏腑呢?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
这里是两句,火分君相,将五行强分为六,意思已完,当为句号。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脏有心主相火之阴,腑有三焦相火之阳也。
当四象配对四脏之时,人只能有四经。这段里用了天干来配脏腑而没有提到经气。
肝之经应之,与肝应之,有差别吗?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
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
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
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
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
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六气不等同于六节,但黄师B 却将十二经统于六节了,因为司化从化皆以六节操作,而非六气操作。经有十二,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故十二经统于六气。
足太阴、足阳明、手少阴、手少阳之类,已经足够指示出经脉穴位矣,加脏腑已属多余。戊土己土讲的是脏腑。足太阴脾(湿土),足阳明胃(燥金),手少阴心(君火),手少阳三焦(相火)讲的是经气。
不亏是自诩公孙龙之私淑弟子!这个要如何回答呢?
以天气,地气与人气来说,即春夏秋冬四天气,对应生长杀藏四地气,与及肝心肺肾四人气,对吧?
这是天人感应之前提假设,一切中医学之医理,皆源于此,先生认同否?
五二得一十,如何能生成五脏六腑,共十一个脏腑呢?
这里是两句,火分君相,将五行强分为六,意思已完,当为句号。
其後之相火又分阴阳,以配阳腑之三焦,及阴脏之心主,这是由五脏五腑,直接跳到六脏六腑,是故十一脉可以忽略矣。
黄师B那套医理,其所据者即此也。
而黄师A那套医理,其所据者,则五脏五腑也。
当四象配对四脏之时,人只能有四经。
在十干配对五脏五腑之时,则人有了五经。
而到六节配对六脏六腑之时,人就变成了有六经。
然而六节之名讳在人有五经之时,就已经出现了。
正正因为六节名讳,本身就是中医学为了对天气地气人气,做更精准之把握及描述,才创制出来的。
换言之,六节它就是一种历法中的元件。其与四季名讳之春夏秋冬,乃属同阶之元件也。
是故所谓经气就是脏气,脏气就是人气,而当人气以六节来命名之,则怪事发生了,经脉与脏腑,此原先本是一套之医理,分道扬镳了,从此成为陌路之两套医理了,其原因安在呢?
肝之经应之,与肝应之,有差别吗?
若改为:厥阴风木,初之气也,在人则肝应之。
这有差别吗?
是故六节之不移名讳,当为[初二三四五六]之气也。
而天气只能是[春夏秋冬或风寒暑湿] 之类,地气只能是[生长杀藏或木火金水] 之类,人气只能是[脏腑] 之类,而不能是经脉或经(气) 之类,此乃建基于中医学之発展及传承也,它始终都不会是[天授神与] 之中医学也。
上面三脏为肝、心、脾,三腑为三焦、大肠、膀胱。(黄师B)
而三腑为胃、大肠、膀胱,三脏为肝、心、脾。(黄师A)
据此可见,黄师B 之说法,乃他当时之传统说法,而黄师A 之说法,则是古中医之说法 (=伤寒及内经之时代) 。
这即是说,学黄师者,当要同时通晓熟悉此新旧两套医理,因为就是黄师B 的那套传统但新的医理,医坏了他的一只眼,亦因此他才会进入医门,而写下黄师A 的那套非传统的旧医理传世。
若黄元御有师承的话,则他不会另创新的医理,而成为金鉴派务必封藏之对象也。
六气不等同于六节,但黄师B 却将十二经统于六节了,因为司化从化皆以六节操作,而非六气操作。
足太阴、足阳明、手少阴、手少阳之类,已经足够指示出经脉穴位矣,加脏腑已属多余。
再加什么经气,更是多余加一,而经气又是天气加地气之奇怪组合,就更让人莫名其妙矣。
黄师B 的那套传统新医理,本身就有很多的莫名其妙,盖修正包加多了嘛。
与外儒内法相似,黄元御其实是外B之新、内A之旧。
正正因为内旧,才不会被外新,所带偏也,况且传统新的医理,也并非全盘皆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