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抄书转帖是为了还原作者的本意,还原内经的本意。
原作者的书还没有认真研读,就大批特批这合适吗?
如何能保证或知道流传的文本,就是作者的本意呢?
就以《阴阳变化》为例~~~
1,
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樞軸運動,
2,
清氣左旋,升而化火。
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
3,
方其半升,未成火也,
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
方其半降,未成水也,
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
4,
金木水火,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名之,則曰四象,
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
5,
四象輪旋,一年而周。陽升於歲半之前,陰降於歲半之後。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夏,陰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
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
秋收冬藏。金水之氣也,故秋涼而冬寒。土無專位,寄旺於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也。
~~~~~
阴阳变化,两仪四象,文气已絕,那裡还有[中气,土及五行]之位置存在呢?这不是乱彈琴了吗?
再者土分己戊,又焉能与土寄旺四季,各十八日,同时並存呢?
怎样才算認真阅读呢?
容许矛盾之存在,这能叫認真吗?
二 大家引用“黄帝内经”都是先有自己的“认识结论”,再到“黄帝内经”中去找对应的文字,断章取义,找到相近的文字,
就认为是根据,是“黄帝内经”的经义,就拿这些文字证明自己的“认识结论”是正确的,这个顺序就反了。
清朝的《四圣心源》就已经存在眾多的自相矛盾,年代更久远的《内经》就能完整完美的流传至今?
看看《阴阳变化》不就是在解说《阴阳离合》了吗?
三 “医易”同源是本论坛的主流观点,“易”是易经,“医”是指什么?是“黄帝内经”还是“五运六气”,
还是其它上古时代的经典?我个人认为“五运六气”是“易经”和“黄帝内经”两家共同的核心思想或核心理论,
上古时代的古人是先认识了宇宙中的“五运六气”,随着历史的发展,再分出“易经”和“黄帝内经”两个分支,
“易经”朝着占卜,预测,运势这个方向发展,“黄帝内经”朝着研究“五运六气”在人体内如何运行,
如何影响人,如何使人生病这个方向发展。
现今廣为流传的易经是指《周易》,但更早的易经尚有《歸藏》及《連山》。
而《内经》之前,难道就没有医学了吗?
医易同源,说的是阴阳,而阴阳即是历法,而不是什么经典。
五运指十日历法,六气指十二辰历法。
两处之人,皆発展出自己的医学,合在一起,就是五运六气。
所以中医学裡,其实不存在《周易》的内容(即无八卦休王之思想)。
但却存在[五行休王]的思想(但並非《五行大义》那一套)。
四 先生是易经,黄元御也是易经,读黄元御的书应该没有障碍,事实是我错了。我对易经知之甚少,
学习四圣心源,是从黄帝内经的视角研读。
《四圣心源》比《内经》易读得多,起码篇幅较少,而且矛盾之处,明显得多。
五 三阴三阳和六气不同,“易经”各家各派,众说纷纭,谁也说服不了谁。我自知没有能力
把三阴三阳和六气说清楚,所以不敢妄论。网上有个新浪“拄其间博客”和“拄其间微信公众号”
推荐给先生,希望有一个新的视角研究“五运六气”,“黄帝内经”。
我的新浪博客:福云_Cui
赞同六气与三阴三阳不同。
黃元御《四圣心源》裡的三阴三阳,乃是分左右两边的,左旋为阳,右转为阴,以四时为模型,用[夏冬至]为分界。
而《内经》裡的三阴三阳,乃是分上下两半的,左向右行为阳而居上,右向左行为阴而居下,同样是以四时为模型,但用[春秋分]为分界。
很明显,两套三阴三阳完全不同,但[六气]却必然会相同,因为六气只得一套,对吗?
畢竟六气等於廿四节气丫嘛,难道不是吗?
~~~~~
所以火有君相(内经)之六气名目,与土分己戊(心源)之六气名目,势必不能两立,则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