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其他 医生说我阴虚,开了张方子。 主诉口粘

我的天,刚肚子凉,用暖风机吹,肚子里有气胀动,拉了个肚子,屎屁俱下,臭,量大,不成形。 这会儿舒服多了,肚子直接变小掉了。
搞个热水袋放在肚子上面更舒服吧?
那种冬天充电的暖手宝很好用的,面积也大
 
搞个热水袋放在肚子上面更舒服吧?
那种冬天充电的暖手宝很好用的,面积也大
舒服,那玩意怕不安全。 拉完现在不凉啦,好了。
 
还有人得出麻黄是寒性的结论,因为它能治肺热咳喘,
殊不知是辛温发散才把肺热散出去的,一派西医思维。

浏览附件124736

他们这是探讨,可以发表不同看法。探讨无禁区,但是业界有法度,不能把探讨性的或无依据的意见作为定论写入书籍让人遵循。纳入书籍、让人遵循的东东应当是业界定论。
关于芒硝,从《神农本草》到《名医别录》、《本草纲目》、《药性赋》以及现代最权威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都说芒硝性寒或大寒。而在上面那本书中直接把芒硝定为寒性,既无依据,也非探讨,这样做就不太合适啦。
 
他们这是探讨,可以发表不同看法。探讨无禁区,但是业界有法度,不能把探讨性的或无依据的意见作为定论写入书籍让人遵循。纳入书籍、让人遵循的东东应当是业界定论。
关于芒硝,从《神农本草》到《名医别录》、《本草纲目》、《药性赋》以及现代最权威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都说芒硝性寒或大寒。而在上面那本书中直接把芒硝定为寒性,既无依据,也非探讨,这样做就不太合适啦。
是的,论文可以根据个人的实践、研究和推理得出不同的结论,争鸣有利于中医的发展。
但公认的才能写入教材,否则就会引起混乱。
 
想起姚氏的《内科学讲义》弄了个新术语:
血阳虚(其实就是气血两虚,完全没有必要标新立异)。
单看这名词不看他的解释,没几个学中医的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如果用这样的书作为教材,势必影响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
 
想起姚氏的《内科学讲义》弄了个新术语:
血阳虚(其实就是气血两虚,完全没有必要标新立异)。
单看这名词不看他的解释,没几个学中医的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如果用这样的书作为教材,势必影响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
不太一样。
 
A 血阳虚和血阴虚都是血虚为主,
血少+ 温度不够 → 当归 熟地 制首乌 枸杞子
血少+ 温度偏高 → 生地 白芍 豆衣 女贞子

和气血两虚有什么区别
B 气血两虚 → 气和血都不足 → 可以双补,可以用阳药和气药 → 八珍类

A 里是不能用阳药和气药的,因为是血虚为主,阳药气药下去伤阴很快,伤得比补得快多了。

个人观点,不一定对。
 
A 血阳虚和血阴虚都是血虚为主,
血少+ 温度不够 → 当归 熟地 制首乌 枸杞子
血少+ 温度偏高 → 生地 白芍 豆衣 女贞子

和气血两虚有什么区别
B 气血两虚 → 气和血都不足 → 可以双补,可以用阳药和气药 → 八珍类

A 里是不能用阳药和气药的,因为是血虚为主,阳药气药下去伤阴很快,伤得比补得快多了。

个人观点,不一定对。
  
  [气血两虚]可以看作一类证型。
  中医传统理论中没有[阳血两虚]的概念,但在[气血两虚]的证型下还可以再分子证型来区别寒热。

  [先辨气血再辨寒热],这种辨证方法契合施今墨提议的将{气血}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组成[十纲辨证]的思想。
  施老的这种学术倡议是清晰明了的,并没有提出标新立异的概念。
  
  血虚而阳气未虚,一般都发生在体质素来不弱,发病时间尚短的,急性亚急性失血的患者身上。
  代表方是[黄连阿胶汤]。

  普通的气血两虚,多为发病时间较长或者体质素来不强,慢性失血或慢性炎症耗血的患者身上。
  最精简的代表方是[当归补血汤],复杂一点的方有[十全大补汤]即[八珍汤]加黄芪肉桂。

======

  中医的{证/治/方/药}是一气贯通的。
  方药是治法的体现,治法又与辨证相对应。
  
  您说{A 血阳虚和血阴虚都是血虚为主,是不能用阳药和气药的,因为是血虚为主,阳药气药下去伤阴很快,伤得比补得快多了}。
  古代虽然没有姚氏这两个证型术语,但一定有患者出现这两种证候,那有什么古方/成方是可以主[血阳虚证]和[血阴虚证]的?

  此外:[当归生姜羊肉汤]和[胶姜汤]([芎归胶艾汤]加姜)又主什么类型的血虚证?
  这两个方子里面基本没有补气和补阳的药(甘草除外),都是由{补血药+温里药+活血药+行气药}组成的。
  没有用人参/黄芪/白术/山药之类的补气药,这两个经方显然不是主[气血两虚证]的。
  用了温里行气活血的药(如干姜/川芎),是不是说明这两个经方所主的是{血虚+阳虚里寒}的证候,与您说的{血阳虚以血虚为主,不能用阳药和气药,伤得比补得快}是否矛盾?
  
 
最后编辑:
  
  [气血两虚]可以看作一类证型。
  中医传统理论中没有[阳血两虚]的概念,但在[气血两虚]的证型下还可以再分子证型来区别寒热。

  [先辨气血再辨寒热],这种辨证方法契合施今墨提议的将{气血}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组成[十纲辨证]的思想。
  施老的这种学术倡议是清晰明了的,并没有提出标新立异的概念。
  
  血虚而阳气未虚,一般都发生在体质素来不弱,发病时间尚短的,急性亚急性失血的患者身上。
  代表方是[黄连阿胶汤]。

  普通的气血两虚,多为发病时间较长或者体质素来不强,慢性失血或慢性炎症耗血的患者身上。
  最精简的代表方是[当归补血汤],复杂一点的方有[十全大补汤]即[八珍汤]加黄芪肉桂。

======

  中医的{证/治/方/药}是一气贯通的。
  方药是治法的体现,治法又与辨证相对应。
  
  您说{A 血阳虚和血阴虚都是血虚为主,是不能用阳药和气药的,因为是血虚为主,阳药气药下去伤阴很快,伤得比补得快多了}。
  古代虽然没有姚氏这两个证型术语,但一定有患者出现这两种证候,那有什么古方/成方是可以主[血阳虚证]和[血阴虚证]的?

  此外:[当归生姜羊肉汤]和[胶姜汤]([芎归胶艾汤]加姜)又主什么类型的血虚证?
  这两个方子里面基本没有补气和补阳的药(甘草除外),都是由{补血药+温里药+活血药+行气药}组成的。
  没有用人参/黄芪/白术/山药之类的补气药,这两个经方显然不是主[气血两虚证]的。
  用了温里行气活血的药(如干姜/川芎),是不是说明这两个经方所主的是{血虚+气不虚+阳虚里寒}的证候,与您说的{血阳虚以血虚为主,不能用阳药和气药,伤得比补得快}是否矛盾?
  
  您说{A 血阳虚和血阴虚都是血虚为主,是不能用阳药和气药的,因为是血虚为主,阳药气药下去伤阴很快,伤得比补得快多了}。
  古代虽然没有姚氏这两个证型术语,但一定有患者出现这两种证候,那有什么古方/成方是可以主[血阳虚证]和[血阴虚证]的?


//血阳虚,有理阴煎。血阴虚,杞菊地黄丸之类。
还得加减,不是说绝对,理阴煎里有姜、肉桂的,实际使用的时候,这两味要很小心,极易伤阴。


  此外:[当归生姜羊肉汤]和[胶姜汤]([芎归胶艾汤]加姜)又主什么类型的血虚证?
  这两个方子里面基本没有补气和补阳的药(甘草除外),都是由{补血药+温里药+活血药+行气药}组成的。
  没有用人参/黄芪/白术/山药之类的补气药,这两个经方显然不是主[气血两虚证]的。
  用了温里行气活血的药(如干姜/川芎),是不是说明这两个经方所主的是{血虚+气不虚+阳虚里寒}的证候,与您说的{血阳虚以血虚为主,不能用阳药和气药,伤得比补得快}是否矛盾?


//当归生姜羊肉汤 芎归胶艾汤 胶姜汤 ,这三个也是属于血阳虚类型,但是川芎和干姜,使用的时候要谨慎,真要用的时候我干姜一般1.5g,川芎不超过1g. 艾叶我用得少没发言权。
 
麦冬很腻吗,没觉得啊
如果你感觉麦冬不腻,那可能有以下情形之一:
一是肠胃功能比较好。
二是药品质量比较差。
三是煎煮时间不够长。
四是配有制腻的燥药。
 
  您说{A 血阳虚和血阴虚都是血虚为主,是不能用阳药和气药的,因为是血虚为主,阳药气药下去伤阴很快,伤得比补得快多了}。
  古代虽然没有姚氏这两个证型术语,但一定有患者出现这两种证候,那有什么古方/成方是可以主[血阳虚证]和[血阴虚证]的?


//血阳虚,有理阴煎。血阴虚,杞菊地黄丸之类。
还得加减,不是说绝对,理阴煎里有姜、肉桂的,实际使用的时候,这两味要很小心,极易伤阴。


  此外:[当归生姜羊肉汤]和[胶姜汤]([芎归胶艾汤]加姜)又主什么类型的血虚证?
  这两个方子里面基本没有补气和补阳的药(甘草除外),都是由{补血药+温里药+活血药+行气药}组成的。
  没有用人参/黄芪/白术/山药之类的补气药,这两个经方显然不是主[气血两虚证]的。
  用了温里行气活血的药(如干姜/川芎),是不是说明这两个经方所主的是{血虚+气不虚+阳虚里寒}的证候,与您说的{血阳虚以血虚为主,不能用阳药和气药,伤得比补得快}是否矛盾?


//当归生姜羊肉汤 芎归胶艾汤 胶姜汤 ,这三个也是属于血阳虚类型,但是川芎和干姜,使用的时候要谨慎,真要用的时候我干姜一般1.5g,川芎不超过1g. 艾叶我用得少没发言权。
  
  阴阳、气血,是互根互生的。
  血为气之母,所谓的[血阳虚证]患者,血分都已经虚又寒了,气分一定是不足的,阳气同样虚
  阳气不足就难以运化精微、生成精血,因为血红蛋白的合成转运、血细胞的分裂繁殖都需要能量

  阳气不足的时候用阳药气药是{助生阴血}而不是{耗伤阴血},就像饥饿时吃饭是养正,吃饱后还吃是伤身。
  补不足/损有余,是中医调和阴阳的基本方法,而且判断不足和有余的标准,是跟平人比,不是跟自身比。
  所以治疗阴阳气血俱虚,但虚的程度又不平衡的{虚劳慢病},采取[阴阳气血并补]是常规而合理用药法则。

  举个例子:小建中汤证: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如此明显的{五心烦热/鼻血心悸}这样明显的阴血亏虚的证候,仍然要用大量饴糖/桂枝/生姜/大枣等温补气分的药。
  因为[小建中汤证]是{阳损及阴证},是中阳虚(脾胃阳虚)导致的阴血不足,阴阳两虚,要温中阳/补脾气,才能生阴血,治其本。
  

  
 
如果你感觉麦冬不腻,那可能有以下情形之一:
一是肠胃功能比较好。
二是药品质量比较差。
三是煎煮时间不够长。
四是配有制腻的燥药。
如果腻觉得麦冬腻,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形:
一、受其它医家影响的先入为主,固定思维。
二、辩证错误,用药不当;
三、辩证正确,配伍不当;
四、辩证正确,剂量不当;
五、辩证正确,饮食或其它影响。
六、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都有的。
 
大便臭,冲不掉,是湿热蕴结大肠没错吧。 那腹中冷,又是怎么回事。 这热到底在哪,怎么产生的。 知母,黄柏这样下去为什么热势不减。 这热仍然源源不断的产生,那除了食物摄入没其它途径了吧。 那么这热是因胃火下行产生的? 脾要是能健运肯定啥事没有,可健脾药下去没用,为啥这脾总是健不完? 脾要是不健运,那肝木怎么升发呢。 所以也就是土雍木郁对吧,可逍遥散下去不劫阴么。 痛泻要方+香连丸吃这么久。 这胃火按说也应该能清掉了吧,结果火仍然存在。 再说这阴,阴要是亏为啥口水会多,大便会溏,三仁汤下去大便仍然溏,那这津液又是哪来的,怎么泻不完呢。 阴虚火旺的人睡眠质量似乎又不错。 要说阳虚,都虚成这样咋似乎比普通人还不容易感冒,即便得了感冒也比一般人好的快。 苦寒药也没少用,这阳似乎也虚不完。 这阴貌似也补不进。 如果有湿,体内有燥为什么湿不会被燥化。 眼皮跳,嘴唇粘边若有风,那这风为什么不会把湿化掉。

病机在哪,那绕一圈,大多只能用痰和心理作用来解释。 阴补不进,阳壮不起来,这痰又该怎么除。
病机不好找,那便随证治之。 按这个症状来,先解决嘴唇粘连的问题,刘老师说的养血,辛温润,我觉得有理。 辛能走窜,温能化寒,补太猛改润,再加点甘寒。 当归饮子吃起,润一润先。 :014:
 
首先得理解疾病的真实内涵。比如说大便臭,黏,真实的肠道问题是啥?肠道,消化道作为一个长度很大,和食物接触表面积超过身体体表面积的器官。它是否存在黏膜创面?就和体表的一些皮损类似。虽然它也大量渗出,但是机体本身的核心病机是否和你见到的表象一致?我们常说手足凉不一定是阳虚,那么,腹泻大便不成形就等于湿吗?阴虚造成的创面就不影响大肠功能,从而影响大便赋形。血虚呢?看过硬皮症的皮肤角质化问题也有大量黄色渗出吗?机理何在?观察,思考。
透过一层表象,拨开见山是山的云雾,才能真正认识疾病。当然,在理解核心思维后,多读书,兼容并蓄,广博自己的术也是必要的。成不成明家就看天命了。
盯着手,想象它是无角质的黏膜……
 
刘老师说的我能理解一部分。 感冒了会流鼻涕,但流鼻涕不等于感冒。 把各种表现串连起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再反过来用证据链去解释这些现象。 如果都能讲的通,那病机应该是找对了,接下来就是用药问题。 感冒也并不一定会流鼻涕,但感冒会流鼻涕能解释通。 现在就是各种现象都很矛盾,正向反向都解释不通。 昨天吃了一点保和丸,香蕉便,没什么味,便仍然有一点拉不尽的感觉,早上舌质也比之前红了些。 前面的补阴药停后现在肚子也不胀了。

关于肠道黏膜的问题,前些年做过肠镜,一切正常,除了有个小息肉。 当然我知道老师只是打个比方,我是说可以排除这种可能性。

我记得哪位老师讲过承气汤适应症,说燥屎的位置在肠道上端,而肠道下端的黏膜像出汗一样有渗出物,同样有水样恶臭便。 好像是这样。

1669338306756.jpeg
 
关于补阴药用后夜里有点燥热的问题,可能是因为药后肚子凉,后腰凉,所以用暖风机吹肚子,吹后背,类似于烤火后睡觉的感觉。

这保和丸每次吃了后大便就会好很多,不黄的会变黄,不成形的会成形。 没找着确切的病机,也不太敢随便用药。 偶尔吃吃
 
最后编辑:
明明是阴虚,滋阴药为啥不见效果?要多想想引起阴虚的原因啊。
 
吃保和丸有效的患者,属于阴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