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11/09
- 帖子
- 1636
- 获得点赞
- 519
- 声望
- 113
推荐《拨开迷雾学中医——中医经典思维》和《拨开迷雾学中医——<灵枢经>针灸入门》这两本书,原因是看到了作者的学医经历非常曲折——从刚开始自信,到后面的不解疑惑,再到回头重新理解经典,兜兜转转。虽然哲学上说,事物发展必然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过程,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觉得将作者的一些心路历程分享出来,借此希望能给未来一些对中医有兴趣的人一盏明灯,少走些弯路。而作者的经历,其实论坛中许多人已经或者正在经历,希望有些帮助和启发吧。
作者简介:王伟,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张仲景传承创新中心讲师,倡导回归至简至真的中医经典思维。
学医多年,回想这一路走来非常辛苦。经历过“独上高楼的孤独,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持,最后终于体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在学医的前三年, 我遍览古书,凡是有名的中医书无一不读,当时便有“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的豪情壮志,认为自己满腹经纶,医术已经很高,并非常骄傲于自己成功治疗的几个亲人朋友的病例。但在后来出诊中,有很多复杂的病却让我无从下手,甚至一个简单的感冒咳嗽,开方都不能必验。
为了提高医术,我便四处拜访民间高人,结果发现大部分民间医生仅凭一小绝招以行医,而疗效稳定的民间中医却很难访到。之后我又看了一些“火神派”的书,这些书燃起了我内心的狂热,自谓“只要会用附子,天下无不治之大病”。刚开始我信心满满,但不久之后,又遭到了打击——很多病越治越重。我当时坚信这是“排病”反应,这种盲目的狂热持续了半年。后来我经过反思发现,虽然治疗有效率较高(很多人都说整体感觉有效),但是治愈率却很低——很多病人成为了“职业病人”——定期吃药成为他们必须做的工作,不吃附子就难受。此非我的追求,我从这个“门派”跳脱出来,又开始研究学习另外的“门派”。这期间我接触过五运六气、圆运动、子午流注、董氏奇穴、性理疗病、汉方医学、道医、周易等,但在治疗病人时却始终没有达到稳定的疗效。
这时,我充分体会到“行医三年,方知天下无可用之方”。
感谢这些年我的大脑还算清醒,能不停地反思,这样我就可以不停地修正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和我一起苦学中医的同学,有的会沉迷于一家或几家之言,他们给自己疗效的不确定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如“别人有效是治标,我见效慢或不见效是在治本”;或是高谈阔论地说“医乃小道,人心已坏,病不可治”;或是大谈禁欲、忌口等。总之就是,服药的无效与自己医术无关,而把无效的原因归咎于病人。一旦我们有了这种观点,知识便成为前进的最大障碍,知识构建了一堵围墙,凡是符合我的可以进入,不符合的就去批判,这就是佛家所言的“所知障”吧。真是太感谢我没有被“障碍”迷惑,但这却是痛苦的开始。
错误的知识是阻碍真理出现的最大屏障,为了真正明了中医之道,我放下所有所学过的知识,又用了三年的时间只读经典和与经典相关的文献。这期间我很少与同行交流中医,尽量不参加中医社团活动,只是静心苦读。在这三年里,我被很多同学当成另类,很少有人理解我每天捧着《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读什么,当别人炫耀他们的新发现或治好的特殊病例时,我总保持沉默。在痛苦的学习经典过程中,我经过了无数个如拨云见日般的狂喜,终于能够将《内经》中的方法实践于临床,并小有所成。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体会到中医之道一直在经典之中,感悟到中医经典的伟大智慧,亦体会到了古人传承医道的良苦用心。
现在回想起自己的学医经历,真是“疯三年,癫三年,疯疯癫癫又三年”。每个学中医的人都要鼓足勇气来迎接“疯癫”的学习经历。
曾有朋友与我聊天,大谈他的中医理想,他强烈反对西医与西方文化,将中医经典奉若神明,言语中全是晦涩玄奥的医理。从他的言语中可知,任何中医、任何疾病他都不放在眼里。听了他的言论,我只能笑笑,这说明他正在经历“疯三年”的过程,只要对自己负责任,早晚会跳出来。
还有的朋友与我聊天,避而不谈中医理论,只谈如何治病,谈哪个名医如何欺世盗名,或者垂头丧气地说医不可为而转谈宗教,感叹因果。我只能笑笑,这说明他正在经历“癫三年”的过程,只要对中医有信心,早晚会跳出来。
经历了这些“疯三年,癫三年”之后的人,就会进入“疯疯癫癫的三年”,你会见到有些人读着读着中医经典一拍大腿兴奋不已,或者皱着眉头默默无语一页一页地翻书,忘记时间的流逝,这说明他马上就要步入经典之门了。
无意中看到书架上已经有些尘土的针灸书籍,回想起自己学习针灸的经历,还是用那句老话来形容:疯三年癫三年,疯疯癫癫又三年”。大学期间学完教科书的针灸基础课程,我便迫不及待地学习各种医书中的经验——图书馆针灸专栏的书籍一本接着一本的读,一边看一边做笔记,每天睡前看一遍白天做的笔记,感觉收获满满的,笔记中充满了各种的经验,各种的绝招,各种的特效穴,各种的特效手法。我每天早晨起床洗刷完后件事便是背诵各种针灸歌赋,每天感觉可充实了。
我现在记得当时的笔记还做了一些分门别类——我曾把我看到的所有针灸书籍中关于腰疼的治疗经验总结到一起,包括各种腰疼部位的特效穴,各种腰疼类型的分析与选穴,有些久治不愈的腰疼在治疗中要额外考虑到的可能性,还有某一门派的特效穴,以及腰疼的各种创新针法等等。可一给亲戚朋友治病我就傻眼了,除了少数的经验是有效甚至是特效的,剩下大部分治法的效果都不理想;稍微严重点的腰疼都需要成月的治疗,且治愈率并不高,尤其是很多新时代的创新针法,针灸就像注射麻醉药一样——针灸当时很管用,很快就恢复老样子——对大部分疾病没有长久的疗效。
如果当时有人跟说我,“你学的针灸是经验医学”,我一定会跟他据理力争。但我现在静下心来看,那些完全就是经验医学:看看我背诵的各种歌赋,都是哪疼对应刺哪穴。比如,“腰背委中求”就是经验,又如腰疼分为几个辨证类型,每个类型对应一组针灸穴位——理论是理论,临床是按经验分型——从种种表现来看,这种针灸就是经验,而且是不很管用的经验。
我曾经问过很多针灸专家,按古代医案的记载针灸治病都是几次就治好,现在针灸为什么需要按疗程治疗,且疗程都很长,我甚至大胆猜测很多腰疼病人的康复是病人注意休息自愈的,与针灸没什么关系。他们的答案大概两种:要么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要么说“古代医生只记载特效的个案,有文学夸张”,甚至曾有好友直言,“任何一个中医只要把他的特效医案收集起来稍加演绎汇编成经验集,都可以把自己包装成神医”。我当时坚信针灸一定有一套很深的理论,大部分针灸经验集都太肤浅,我要学习高深的针灸。于是,我便走上了什么玄看什么,什么高深就信什么的路——河图洛书、周易、道家秘传、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各种玄妙的理论我看的都津津有味。我记录了两个版本的子午流注开穴的方法,两种方法都说自己是正宗的,可是按两种方法取穴,同一时辰取穴不同,这真给临床的取舍带来太大的问题。
像这样矛盾的理论我掌握了很多,也走访了很多传说中的神人。我懂的越来越多,针灸疗效却越来越差。跟同行聊天我能天南海北的夸夸其谈,只会纸上谈兵不敢真正治病,掌握的知识与实际疗效相差太远。我开始痛恨这些骗人的经验与骗人的理论,我开始怀疑针灸,最终放弃了针灸专业——研究生时期我选择了学习《伤寒论》,大约有两年多没碰过针灸。
在研究生学习《伤寒论》的期间,各种的巧合促成我发现了《灵枢经》中的“人迎气口诊脉法”,这就像一个突破口一样,让我初窥《灵枢经》的门庭。我开始一遍一遍地翻看《灵枢经》,心里积蓄的乱麻一点点解开。我始终记得,我刚开始依葫芦画瓢一样地运用《灵枢经》的思维针灸,然后看到病人针刺之后惊喜的眼神,我开始对针灸建立了信心。这么多年越读《灵枢经》心里越明朗——我学了这么多年的理论,甚至为了追求完美的理论,我每天都在读书,拼了命地学,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状态,而我这么多年都没有放下心来感受天地之道,我习惯了用各种复杂的理论来理解针灸,却忘记了用真诚的心来感受经典,真是可悲。
现在,我越来越喜欢《灵枢经》,喜欢放松下来吟诵《灵枢经》,让经中的文字带领我感受天地之道。这个“道”是天地的规律,是亘古不变的法则,百姓日用而不知,但只需要静下心来就能体会到,而且只能被发现,不能被创造或改变。
《灵枢经》没有冗杂的理论,没有天马行空的奇谈,完全的真实。它不是告诉你包治百病的方法,而是教你如何客观地观察与体会事物,教你系统客观地看待世界、看待人体、查找病机、调整气机的方法。
我写此书,反复犹豫很久。《灵枢经》美的不是某一病的具体治法,而是其纯真的思维,我特别担心读者会读完此书后认为掌握了我要表达的技法,然后将本书所讲授的针法嫁接到自己已有的思维体系中,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读者能够从心里真正喜欢《灵枢经》,赞同《灵枢经》的天地思维,赞叹这种思维方式的纯真唯美,回到本真的状态观察疾病。
本书在理论上以《灵枢经》的天地思维为主,在技法上以《灵枢经》的小针体系为主,并杂糅《素问》中关于针灸的知识。我读《灵枢经》并将其用于实践并未达到我认为的完美,我会继续完美我的思维,因此本书的很多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可能会推翻,我写本书的目的也是斗胆辅翼《灵枢经》,让读者借助本书能够与《灵枢经》的思维相接。当你真正陶醉于《灵枢经》时,如果发现本书有很多错误,太多的曲解经典,那我会感觉无比欣慰。
中医不是经验的总结,也不是理论上的推论或哲学上的假说,中医是以本真的状态观察世界与人体。
作者简介:王伟,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张仲景传承创新中心讲师,倡导回归至简至真的中医经典思维。
学医多年,回想这一路走来非常辛苦。经历过“独上高楼的孤独,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持,最后终于体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在学医的前三年, 我遍览古书,凡是有名的中医书无一不读,当时便有“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的豪情壮志,认为自己满腹经纶,医术已经很高,并非常骄傲于自己成功治疗的几个亲人朋友的病例。但在后来出诊中,有很多复杂的病却让我无从下手,甚至一个简单的感冒咳嗽,开方都不能必验。
为了提高医术,我便四处拜访民间高人,结果发现大部分民间医生仅凭一小绝招以行医,而疗效稳定的民间中医却很难访到。之后我又看了一些“火神派”的书,这些书燃起了我内心的狂热,自谓“只要会用附子,天下无不治之大病”。刚开始我信心满满,但不久之后,又遭到了打击——很多病越治越重。我当时坚信这是“排病”反应,这种盲目的狂热持续了半年。后来我经过反思发现,虽然治疗有效率较高(很多人都说整体感觉有效),但是治愈率却很低——很多病人成为了“职业病人”——定期吃药成为他们必须做的工作,不吃附子就难受。此非我的追求,我从这个“门派”跳脱出来,又开始研究学习另外的“门派”。这期间我接触过五运六气、圆运动、子午流注、董氏奇穴、性理疗病、汉方医学、道医、周易等,但在治疗病人时却始终没有达到稳定的疗效。
这时,我充分体会到“行医三年,方知天下无可用之方”。
感谢这些年我的大脑还算清醒,能不停地反思,这样我就可以不停地修正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和我一起苦学中医的同学,有的会沉迷于一家或几家之言,他们给自己疗效的不确定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如“别人有效是治标,我见效慢或不见效是在治本”;或是高谈阔论地说“医乃小道,人心已坏,病不可治”;或是大谈禁欲、忌口等。总之就是,服药的无效与自己医术无关,而把无效的原因归咎于病人。一旦我们有了这种观点,知识便成为前进的最大障碍,知识构建了一堵围墙,凡是符合我的可以进入,不符合的就去批判,这就是佛家所言的“所知障”吧。真是太感谢我没有被“障碍”迷惑,但这却是痛苦的开始。
错误的知识是阻碍真理出现的最大屏障,为了真正明了中医之道,我放下所有所学过的知识,又用了三年的时间只读经典和与经典相关的文献。这期间我很少与同行交流中医,尽量不参加中医社团活动,只是静心苦读。在这三年里,我被很多同学当成另类,很少有人理解我每天捧着《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读什么,当别人炫耀他们的新发现或治好的特殊病例时,我总保持沉默。在痛苦的学习经典过程中,我经过了无数个如拨云见日般的狂喜,终于能够将《内经》中的方法实践于临床,并小有所成。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体会到中医之道一直在经典之中,感悟到中医经典的伟大智慧,亦体会到了古人传承医道的良苦用心。
现在回想起自己的学医经历,真是“疯三年,癫三年,疯疯癫癫又三年”。每个学中医的人都要鼓足勇气来迎接“疯癫”的学习经历。
曾有朋友与我聊天,大谈他的中医理想,他强烈反对西医与西方文化,将中医经典奉若神明,言语中全是晦涩玄奥的医理。从他的言语中可知,任何中医、任何疾病他都不放在眼里。听了他的言论,我只能笑笑,这说明他正在经历“疯三年”的过程,只要对自己负责任,早晚会跳出来。
还有的朋友与我聊天,避而不谈中医理论,只谈如何治病,谈哪个名医如何欺世盗名,或者垂头丧气地说医不可为而转谈宗教,感叹因果。我只能笑笑,这说明他正在经历“癫三年”的过程,只要对中医有信心,早晚会跳出来。
经历了这些“疯三年,癫三年”之后的人,就会进入“疯疯癫癫的三年”,你会见到有些人读着读着中医经典一拍大腿兴奋不已,或者皱着眉头默默无语一页一页地翻书,忘记时间的流逝,这说明他马上就要步入经典之门了。
无意中看到书架上已经有些尘土的针灸书籍,回想起自己学习针灸的经历,还是用那句老话来形容:疯三年癫三年,疯疯癫癫又三年”。大学期间学完教科书的针灸基础课程,我便迫不及待地学习各种医书中的经验——图书馆针灸专栏的书籍一本接着一本的读,一边看一边做笔记,每天睡前看一遍白天做的笔记,感觉收获满满的,笔记中充满了各种的经验,各种的绝招,各种的特效穴,各种的特效手法。我每天早晨起床洗刷完后件事便是背诵各种针灸歌赋,每天感觉可充实了。
我现在记得当时的笔记还做了一些分门别类——我曾把我看到的所有针灸书籍中关于腰疼的治疗经验总结到一起,包括各种腰疼部位的特效穴,各种腰疼类型的分析与选穴,有些久治不愈的腰疼在治疗中要额外考虑到的可能性,还有某一门派的特效穴,以及腰疼的各种创新针法等等。可一给亲戚朋友治病我就傻眼了,除了少数的经验是有效甚至是特效的,剩下大部分治法的效果都不理想;稍微严重点的腰疼都需要成月的治疗,且治愈率并不高,尤其是很多新时代的创新针法,针灸就像注射麻醉药一样——针灸当时很管用,很快就恢复老样子——对大部分疾病没有长久的疗效。
如果当时有人跟说我,“你学的针灸是经验医学”,我一定会跟他据理力争。但我现在静下心来看,那些完全就是经验医学:看看我背诵的各种歌赋,都是哪疼对应刺哪穴。比如,“腰背委中求”就是经验,又如腰疼分为几个辨证类型,每个类型对应一组针灸穴位——理论是理论,临床是按经验分型——从种种表现来看,这种针灸就是经验,而且是不很管用的经验。
我曾经问过很多针灸专家,按古代医案的记载针灸治病都是几次就治好,现在针灸为什么需要按疗程治疗,且疗程都很长,我甚至大胆猜测很多腰疼病人的康复是病人注意休息自愈的,与针灸没什么关系。他们的答案大概两种:要么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要么说“古代医生只记载特效的个案,有文学夸张”,甚至曾有好友直言,“任何一个中医只要把他的特效医案收集起来稍加演绎汇编成经验集,都可以把自己包装成神医”。我当时坚信针灸一定有一套很深的理论,大部分针灸经验集都太肤浅,我要学习高深的针灸。于是,我便走上了什么玄看什么,什么高深就信什么的路——河图洛书、周易、道家秘传、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各种玄妙的理论我看的都津津有味。我记录了两个版本的子午流注开穴的方法,两种方法都说自己是正宗的,可是按两种方法取穴,同一时辰取穴不同,这真给临床的取舍带来太大的问题。
像这样矛盾的理论我掌握了很多,也走访了很多传说中的神人。我懂的越来越多,针灸疗效却越来越差。跟同行聊天我能天南海北的夸夸其谈,只会纸上谈兵不敢真正治病,掌握的知识与实际疗效相差太远。我开始痛恨这些骗人的经验与骗人的理论,我开始怀疑针灸,最终放弃了针灸专业——研究生时期我选择了学习《伤寒论》,大约有两年多没碰过针灸。
在研究生学习《伤寒论》的期间,各种的巧合促成我发现了《灵枢经》中的“人迎气口诊脉法”,这就像一个突破口一样,让我初窥《灵枢经》的门庭。我开始一遍一遍地翻看《灵枢经》,心里积蓄的乱麻一点点解开。我始终记得,我刚开始依葫芦画瓢一样地运用《灵枢经》的思维针灸,然后看到病人针刺之后惊喜的眼神,我开始对针灸建立了信心。这么多年越读《灵枢经》心里越明朗——我学了这么多年的理论,甚至为了追求完美的理论,我每天都在读书,拼了命地学,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状态,而我这么多年都没有放下心来感受天地之道,我习惯了用各种复杂的理论来理解针灸,却忘记了用真诚的心来感受经典,真是可悲。
现在,我越来越喜欢《灵枢经》,喜欢放松下来吟诵《灵枢经》,让经中的文字带领我感受天地之道。这个“道”是天地的规律,是亘古不变的法则,百姓日用而不知,但只需要静下心来就能体会到,而且只能被发现,不能被创造或改变。
《灵枢经》没有冗杂的理论,没有天马行空的奇谈,完全的真实。它不是告诉你包治百病的方法,而是教你如何客观地观察与体会事物,教你系统客观地看待世界、看待人体、查找病机、调整气机的方法。
我写此书,反复犹豫很久。《灵枢经》美的不是某一病的具体治法,而是其纯真的思维,我特别担心读者会读完此书后认为掌握了我要表达的技法,然后将本书所讲授的针法嫁接到自己已有的思维体系中,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读者能够从心里真正喜欢《灵枢经》,赞同《灵枢经》的天地思维,赞叹这种思维方式的纯真唯美,回到本真的状态观察疾病。
本书在理论上以《灵枢经》的天地思维为主,在技法上以《灵枢经》的小针体系为主,并杂糅《素问》中关于针灸的知识。我读《灵枢经》并将其用于实践并未达到我认为的完美,我会继续完美我的思维,因此本书的很多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可能会推翻,我写本书的目的也是斗胆辅翼《灵枢经》,让读者借助本书能够与《灵枢经》的思维相接。当你真正陶醉于《灵枢经》时,如果发现本书有很多错误,太多的曲解经典,那我会感觉无比欣慰。
中医不是经验的总结,也不是理论上的推论或哲学上的假说,中医是以本真的状态观察世界与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