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黄芪建中汤]用黄芪一两半,按3克一两折算只有4.5克,不大。由于黄芪味甘淡,又往往是作为君药使用的,所以过去常用15克至30克是常事。但是我们却往往忽视了,黄芪温升, 如果用量过大,就会下降的力量有余,从而抵消一部分升举之力,减低了一部分升举之力,降低了温补的效果。明乎此理,则黄芪不可以用量过大显然可见矣。补中益气汤,过去黄芪多用量为15克,后来改为5至7克,果然效果优于15克。
一般6-9g,过了12g,有用就有用,无效的话再加也没用了。黄芪这味药能不能用大剂量,跟患者的胖瘦有很大的关系,越是肥白虚胖的人越能用大剂量,越是形黑干瘦的人越不能用大剂量。
胖人多气虚,瘦人多阴虚,但这个胖一定要是虚胖而不是壮胖,壮胖的人肥肉瘦肉都多气血均不虚,肌肉少而体脂多易出汗的胖子才是虚胖之人。
当归补血汤,黄芪用量为当归的五倍,只适合气虚导致血虚的虚胖之人,补中益气汤里面也含有当归补血汤,所以适用范围相同。
黄芪补全身,益气而提气走表,人参补五脏,补中而守中,瘦人如果要用补中益气汤,黄芪的量要减少,人参的量要增加,因为瘦人血少,如果过多的将气血提升到头胸和体表,会导致头胀胸闷(上焦气血实)、腹胀(中焦气血少)。
黄芪属于风药,下焦肾精不足的人也不能用大剂量的黄芪。
国医大师朱良春也是孟河医派的。一般6-9g,过了12g,有用就有用,无效的话再加也没用了。
朱良春是首届国医大师,曾师从于孟河医派马惠卿、章次公先生。
朱良春年过九旬时仍能诊病带徒,他的养生秘笈就是:每天吃“长寿粥”。那是他和母亲一起创制的,坚持吃了70多年。
“长寿粥”的制作方法:
【材料】黄芪250克,绿豆50克,薏仁50克,扁豆50克,莲子50克,大枣30克,枸杞10克。
【制法】把黄芪放到砂锅里,加适量水先泡20分钟,然后煮15分钟,把水滗出来;
再加一碗水,煮开之后也滗出来;把这些水合在一起,去煮粥。把绿豆、薏仁、扁豆、莲子、大枣清洗干净,倒进砂锅,再倒进黄芪水,盖上盖,开大火,煮开之后换小火煮40分钟,把洗干净的枸杞倒进去,再煮10分钟即成。
【用法】煮出来的粥是5天的量,可一次由五个人分食;也可每天吃一碗,分5天食。体质偏颇的人,吃前最好先咨询中医。
以前我以为赤茯苓和茯苓皮是一个东西,因为感觉茯苓皮颜色比较深。
孟河的医家挺喜欢用赤苓的,常用的对药是赤苓芍。我以前用的是土茯苓,对这个药不太了解,以后可以试试,但药店估计没有卖的。
以前我以为赤茯苓和茯苓皮是一个东西,因为感觉茯苓皮颜色比较深。
刚才查了一下,网上有种说法:赤茯苓为白茯苓加朱砂搅拌而成,因其颜色是红色,所以叫赤茯苓,也叫朱茯苓,功效偏于镇心安神。
从这张图片内容看并不是指这种炮制的赤茯苓,而是茯苓的另一个天然呈红色的品种。
上图中说白茯苓味甘补脾生津,
想起原来看到过一个茯苓现代药理研究的报道,说茯苓可以提高血清白蛋白的浓度,不知是血中水分利出去了而蛋白浓度升高还是真的可以提升(增加)血中的蛋白。
可能两方面的原因都有,因为湿利出去了,脾受困轻了,运化精微能力强了,血清白蛋白自然就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