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医道路途--江湖庸医的成魔之路

1638970571632.png


再次出现 五味子 牡蛎药对
 
由于黄芪味甘淡,又往往是作为君药使用的,所以过去常用15克至30克是常事。但是我们却往往忽视了,黄芪温升, 如果用量过大,就会下降的力量有余,从而抵消一部分升举之力,减低了一部分升举之力,降低了温补的效果。明乎此理,则黄芪不可以用量过大显然可见矣。补中益气汤,过去黄芪多用量为15克,后来改为5至7克,果然效果优于15克。
  《金匮要略》中[黄芪建中汤]用黄芪一两半,按3克一两折算只有4.5克,不大。
  但到了《千金方》里面用量就翻倍为三两,即9克,但仍然算不上夸张,因为与其它几味药用量大致相当。
  到了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中就成用量独大的君药了,虽然绝对用量并不大,按一日三服算,一服一钱,一日3钱,即12克。
 
  黄芪这味药能不能用大剂量,跟患者的胖瘦有很大的关系,越是肥白虚胖的人越能用大剂量,越是形黑干瘦的人越不能用大剂量。
  胖人多气虚,瘦人多阴虚,但这个胖一定要是虚胖而不是壮胖,壮胖的人肥肉瘦肉都多气血均不虚,肌肉少而体脂多易出汗的胖子才是虚胖之人。
  
  当归补血汤,黄芪用量为当归的五倍,只适合气虚导致血虚的虚胖之人,补中益气汤里面也含有当归补血汤,所以适用范围相同。
  黄芪补全身,益气而提气走表,人参补五脏,补中而守中,瘦人如果要用补中益气汤,黄芪的量要减少,人参的量要增加,因为瘦人血少,如果过多的将气血提升到头胸和体表,会导致头胀胸闷(上焦气血实)、腹胀(中焦气血少)。
  黄芪属于风药,下焦肾精不足的人也不能用大剂量的黄芪。
 
  
  个人理解:风药的共同特性是“提升走表”,但大多数风药都是发表散邪而消耗气阴,黄芪却是走表实表而止汗敛邪。
  李东垣用黄芪也有一定的法度,即用汗多汗少来判断表之虚实,表虚重汗多者黄芪可以多用,表虚轻汗少者要减量。

  比如[清暑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 黄芪 汗少,减五分  苍术 泔浸,去皮  升麻 以上各一钱 [各6g]  人参 去芦  炒曲 橘皮 白术 以上各五分 [各3g] 麦门冬 去心  当归身 炙甘草 以上各三分 [各2g] 青皮 去白,二分半 [1.5g] 黄柏 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 [2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暑益气,除湿健脾。
  主治:平素气虚,又受暑湿。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者。
  
  肺主皮毛,体胖而肺气虚者,表卫不固/气不摄津,故表虚易汗、动则多汗而喘,正是黄芪的适应证。
  
 
最后编辑:
  黄芪这味药能不能用大剂量,跟患者的胖瘦有很大的关系,越是肥白虚胖的人越能用大剂量,越是形黑干瘦的人越不能用大剂量。
  胖人多气虚,瘦人多阴虚,但这个胖一定要是虚胖而不是壮胖,壮胖的人肥肉瘦肉都多气血均不虚,肌肉少而体脂多易出汗的胖子才是虚胖之人。
  
  当归补血汤,黄芪用量为当归的五倍,只适合气虚导致血虚的虚胖之人,补中益气汤里面也含有当归补血汤,所以适用范围相同。
  黄芪补全身,益气而提气走表,人参补五脏,补中而守中,瘦人如果要用补中益气汤,黄芪的量要减少,人参的量要增加,因为瘦人血少,如果过多的将气血提升到头胸和体表,会导致头胀胸闷(上焦气血实)、腹胀(中焦气血少)。
  黄芪属于风药,下焦肾精不足的人也不能用大剂量的黄芪。
一般6-9g,过了12g,有用就有用,无效的话再加也没用了。
 
一般6-9g,过了12g,有用就有用,无效的话再加也没用了。
国医大师朱良春也是孟河医派的。
朱老年轻时患过肺结核,中药加休养治好的,最后也是肺栓塞过世的。
他喝了70多年的自配养生粥里面,黄芪每天的剂量多达50克以上:

1639033952597.png


朱良春是首届国医大师,曾师从于孟河医派马惠卿、章次公先生。
朱良春年过九旬时仍能诊病带徒,他的养生秘笈就是:每天吃“长寿粥”。那是他和母亲一起创制的,坚持吃了70多年。
“长寿粥”的制作方法:
【材料】黄芪250克,绿豆50克,薏仁50克,扁豆50克,莲子50克,大枣30克,枸杞10克。
【制法】把黄芪放到砂锅里,加适量水先泡20分钟,然后煮15分钟,把水滗出来;
再加一碗水,煮开之后也滗出来;把这些水合在一起,去煮粥。把绿豆、薏仁、扁豆、莲子、大枣清洗干净,倒进砂锅,再倒进黄芪水,盖上盖,开大火,煮开之后换小火煮40分钟,把洗干净的枸杞倒进去,再煮10分钟即成。
【用法】煮出来的粥是5天的量,可一次由五个人分食;也可每天吃一碗,分5天食。体质偏颇的人,吃前最好先咨询中医。
 
1639046184821.png


赤苓和土茯苓不是同一个东西,以前以为是一个东西。
 
  
浏览附件108154

赤苓和土茯苓不是同一个东西,以前以为是一个东西。
  以前我以为赤茯苓和茯苓皮是一个东西,因为感觉茯苓皮颜色比较深。
  刚才查了一下,网上有种说法:赤茯苓为白茯苓加朱砂搅拌而成,因其颜色是红色,所以叫赤茯苓,也叫朱茯苓,功效偏于镇心安神。
  从这张图片内容看并不是指这种炮制的赤茯苓,而是茯苓的另一个天然呈红色的品种。

  上图中说白茯苓味甘补脾生津,
  想起原来看到过一个茯苓现代药理研究的报道,说茯苓可以提高血清白蛋白的浓度,不知是血中水分利出去了而蛋白浓度升高还是真的可以提升(增加)血中的蛋白。
  可能两方面的原因都有,因为湿利出去了,脾受困轻了,运化精微能力强了,血清白蛋白自然就会提升。
  
 
  
  在岁月静好中生活的人如同牡丹一样雍容优雅,历经苦难而又自强不息的人像劲松一样临峰苍翠、腊梅一样傲雪留香。
  古代大医往往有年少时自己或亲人饱受病痛折磨的经历,遂矢志研习医学扶危救困终有所成。
  资质一般而执着的人或需十年方可小成五十年才能大成,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生活悟性的人,也可以早成,比如黄元御、朱丹溪等医家。
  
  我觉得用“痴”或者“狂”字比“魔”好,中医是讲求“道”的,魔道不两立嘛。
  追着要患者服他药的王孟英被人说成“痴”,索性自号“半痴山人”。
  
 
  

  以前我以为赤茯苓和茯苓皮是一个东西,因为感觉茯苓皮颜色比较深。
  刚才查了一下,网上有种说法:赤茯苓为白茯苓加朱砂搅拌而成,因其颜色是红色,所以叫赤茯苓,也叫朱茯苓,功效偏于镇心安神。
  从这张图片内容看并不是指这种炮制的赤茯苓,而是茯苓的另一个天然呈红色的品种。

  上图中说白茯苓味甘补脾生津,
  想起原来看到过一个茯苓现代药理研究的报道,说茯苓可以提高血清白蛋白的浓度,不知是血中水分利出去了而蛋白浓度升高还是真的可以提升(增加)血中的蛋白。
  可能两方面的原因都有,因为湿利出去了,脾受困轻了,运化精微能力强了,血清白蛋白自然就会提升。
  
孟河的医家挺喜欢用赤苓的,常用的对药是赤苓芍。我以前用的是土茯苓,对这个药不太了解,以后可以试试,但药店估计没有卖的。
最主要一个是入气分,一个入血分。
 
最后编辑:
浏览附件108175

毛对山医话

//原来王肯堂还有这个故事,胆识很重要。
  
  李时珍也擅长用巴豆,他制作成缓释剂[蜡匮巴豆丸]治愈寒利患者百人。
  这种剂型大概相当于现代西药的肠溶片,中医几百年前就在用了。

  
[蜡匮巴豆丸]李时珍《仁心巨典》_10358(裁切).jpg


  
[蜡匮巴豆丸]李时珍《仁心巨典》_10364(裁切).jpg

  
 
最后编辑:
1639280252810.png


//现在市面上大多都是乱来,针灸、艾灸、泡脚、刮痧,害了很多人。
 
## 医案夜读 2021年12月16日

《叶天士医案》 肝风

某 头痛损目。黎明肠鸣泄泻。烦心必目刺痛流泪。是木火生风。致脾胃土位日戕。姑议泄木安土法。
人参 半夏 茯苓 炙草 丹皮 桑叶

按语说明病机,肝风为病,产生了木克土的格局。
桑叶清少阳气分之热,丹皮清少阳血分之热。
半夏、茯苓通降阳明,清虚火。
因脾胃气虚,用人参、炙甘草补气。
头痛、流泪是肝热肝风所致,烦心是虚热内扰导致。早晨泄泻是少阳郁热下迫大肠,非阳虚。
 
因旋覆花咸降,如络虚,或络虚累及奇经,奇经温煦升提不足者,多去旋覆花。
胁痛甚,加橘红、琥珀化痰活血通络。
刺痛加降香末、泽兰行气活血。
胸痹引痛,去旋覆花,合金铃子散止痛,加桂枝通络,木防己逐饮。
胃痛甚,加延胡止痛。
脉涩胃痛,营阴枯槁者,再加桂圆肉滋养营血。
肝逆夹支饮上冲致喘者,加半夏化饮降逆。
络中营阴亏损,络虚则痛者,温润之中加桂枝温通。
内痈者,加紫茄、冬瓜子、金银花解毒消痈排脓。
肝血枯燥,络脉瘀滞而经闭者,加山楂、荒蔚子、泽兰通经,兼腹痛者,加炒延胡、生香附止痛。

络虚累及奇经,奇经亏虚者,用辛润通络基本方去旋覆花之咸降,加生鹿角(或鹿茸,或鹿角霜)温提督脉升阳,通补奇经;或再加桂枝温通奇经。

胁痛或胸膈痛烦,属于肝火上逆者,加瓜蒌清热化痰开结,加白芍、甘草滋肝柔肝,叶氏称此法为“清润通络”法。若肝郁化火,“火风变动,气横为痛、为胀者”,加小川连、川楝子泄肝火、止疼痛,叶氏称此为“辛润少佐和阳”法。

需要注意的是,叶氏在辛润通络法中很少用苦寒降泄药,即使偶然使用,也非常谨慎。因苦寒沉降不利于辛味通络,如上述《临证指南医案•吐血》罗十八案,用辛润通络法“痛嗽皆减”,二诊加黑山桅皮,略进苦降,则胁痛加剧。

//叶天士 旋覆花汤的 加减法
 

王孟英医案​

郁​

许康侯令堂,初夏患坐卧不安,饥不能食,食则滞膈,欲噫不宣,善恐畏烦,少眠形瘦,便艰溲短,多药莫瘳。孟英按脉弦细而滑,乃七情怫郁,五火烁痰,误认为虚,妄投补药,气机窒塞,升降失常,面赤痰(一本作“苔”)黄,宜先清展。方用旋覆、菖蒲、紫菀、白前、竹茹、茯苓、黄连、半夏、枇杷叶、兰叶。不旬而眠食皆安。为去前四味,加沙参、归身、紫石英、麦冬调养而痊。

//先用辛开苦降宣郁,后用甘寒育阴养液。去前四味即去了旋覆花、石菖蒲、紫菀、白前,剩下几个化痰湿的再搭配甘寒。
//前四味的药力是比较猛的,不可久用。


沈峻扬令妹年逾五旬,体素瘦弱,不能寐者数夜,证遂濒危,乃兄延孟英视之。目张不能阖,泪则常流,口开不能闭,舌不能伸,语难出声,苔黄不渴,饮不下咽,足冷不温,筋瘛而疼,胸膈板闷,溲少便秘,身硬不柔,脉则弦细软涩,重按如无。或疑中暑,或虑虚脱。孟英曰:身不发热,神又不昏,非中暑也;二便艰涩,咽膈阻闷,非脱证也。殆由情志郁结,怒木直升,痰亦随之,堵塞华盖,故治节不行,脉道不利也。误进补药,其死可必。但宜宣肺,气行自愈。方用紫菀、白前、兜铃、射干、菖蒲、枇杷叶、丝瓜络、白豆蔻。果一剂知,四剂瘳。

//不发热、不神昏,排除伤暑。
//二便艰,咽膈阻,排除脱证。(脱为滑而不收不禁)
//这种脉很像虚证,如果按虚证去治,痰气都会更加堵塞,症状加重。
//方用降气化痰通络之品,没有一味是上升的,亦没有一味是辛散的,其中道理,乃是肝木直升,不能再助之。
 
决明子的苦寒程度和丹皮差不多,炒过之后会柔和一些。
 
用药必须注意阴阳、开合、升降、润燥、动静、刚柔。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