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曼之老师谈用药剂量
这里举出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黄芪的剂量,由于黄芪味甘淡,又往往是作为君药使用的,所以过去常用15克至30克是常事。但是我们却往往忽视了,黄芪温升, 如果用量过大,就会下降的力量有余,从而抵消一部分升举之力,减低了一部分升举之力,降低了温补的效果。明乎此理,则黄芪不可以用量过大显然可见矣。补中益气汤,过去黄芪多用量为15克,后来改为5至7克,果然效果优于15克。
第二例,龙骨、牡 蛎、扁豆等,淡味药物,也是同理,不必用量过大,我在整理学生医案时候发现,他们在使用龙、牡时用10克,却较我用30克效果更为明显。有一次白扁豆用3克,效果也明显优于用30克。这是因为3克扁豆,物尽其用,所以效果优于用30克时候,健脾力量被下降之力所抵消,反而当升不升乃至反而沉降不升,无怪乎效果不彰了。人参虽然不是淡味药,但是比较一般根茎类药物质重坚硬,质重就抵消一部分补力,也是这个道理。经过反复观察及实验证明,叶氏用平量为四分即1.2克是恰到好处的(我常用3克),也是合理的。可见古人经验确实是有事实根据的,不可匆匆读过。另外,代赭石也不能用量过大,否则就会恶心甚至呕吐,我常用3克已经足够了。张锡纯临床经验并不太多,因此他的一些说法也并不可靠,必须再次验证才行。现代人使用中药,往往心存一个“有效成分”概念横亘在其中,唯恐用量不足,而古人用药,只是重视药物进入人体以后的升降沉浮运行规律,唯恐不能运行,或者行出经外,这也就是古人与今人不同之处。古人是从取象比类角度也就是形象思维来考虑问题的,今人是从物理化学的角度是也就是数值考虑问题的,这就是现代人和古人的不同之处。由此可见,君药不一定就量大,臣药不一定就量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反之,臣药也不一定就量小,为了特定的目的,有时候臣药用量反而很大。究竟用量要大还是小,需要根据形象思维的结果来决定,这也就是古人常说的“用药如用兵。”用量的大小,还与药物发挥作用的“启动时间”有关,剂量比较大的药物启动时间就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现代教材以为君药用量要求大,臣药用量就要小,这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