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病咨询 唇干粘的张不开,舌下口水又足。 内热? 阴虚?

风药都胜湿。
防风是风中润剂,比较温柔一点。散风、驱风,常配合荆芥用,来代替麻黄。
30g的防风,直接沉到中焦下焦,基本没什么效果了,风药要轻,如羽才有效,重了直接沉下去。古代医案中从来没见过这种用量。再比如熟地,最少二钱起,再轻都不沉到下焦去。
所以这防风没啥好讨论了,因为量大的原因,起的作用恐怕不是风药的作用了,或者往下走泄气了。
法度不能没有,否则全是乱来。
我都是跟赵绍琴的方子走,防风荆芥独活白芷 ,用3到6克,发汗的效果很强了
 
  
  防风这个药含油脂比较多,特别招虫蛀,茯苓则是个“铜豌豆”,十年都无虫问津。
  感觉防风的腥味挺大的,我一般只用6-9克,少数时候用12克,最多的一次也只用了15克,还真没体验过用30克防风煎出来的汤药味道如何。


  药性的一般规律不是绝对的,比如:诸花皆升,旋复独降。
  以根入药之品,其药性多沉降走里,而防风、柴胡、葛根等根药却逆势上行,升阳、解表、祛风。


  此外,不同的因素(如炮制、用量、煎法等),对一种药物整体药效和药势的影响,其权重大小是有较大差别的。
  本身有强烈升发特性的药,用量再大也不可能沉到下焦去,比如:[越婢汤]和[大青龙汤]麻黄用量均达六两(90克)但同样能治“风水表证”和“湿郁太阳营卫”,又如[葛根芩连汤]中葛根用量为8两(120克)但同样能解阳明经表热证。
  而本身有强烈沉降攻下作用的药,用量再轻也浮不到上焦来,比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中的大黄仅用二两(在经方中算是相对较小,倒数第二小的用量了),而且不煎煮仅泡服(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但其功效同样是荡涤肠胃。


  同理,大剂量防风治疗风证、表证、头面及皮肤疾病的方剂和验案也不少见,一些医家对重用防风的妙处颇有心得。
  个人觉得要客观全面的认识一种药物的药性和药势,除了熟悉相关的理论和一般的规律外,还应当重视从古方配伍和临床案例中去深入体会。
  
 
1632874099382.png





1632874121018.png
 
也有大剂量用的,就是泻黄散,不过适应症不一样,现在也少用了。根据泻黄散出了一个成药叫藿香清胃胶囊。
一般情况防风用量不大。
泻黄散组成:
藿香叶 七钱 山栀子仁一钱 石膏 五钱 甘草 三钱 防风 四两,去芦,切焙
泻黄治脾经积热,防风大量,下沉入中焦,甚至有点入下焦了,暂时只能这么理解了。
实际我用类似的清中焦伏热的方,白芷、防风到6g,效果也很满意了。
 
香辛料太多生的热,本来肉生火鱼生痰。
口粘本来就是水液不足之象,需要的是生津,石膏是对的,不对的是防风。风药胜湿也伤津,既生津又伤津所以可能基本是抵消的状态。
:014:老师,闻到又香又窜的汤舒服,没忍住喝了两口,那个舒畅。 后来嘴唇又是起水泡又是长痘出血的。 想想天天喝冰的这胃火好像也没下去,就打算脾火也给清一清。 看到TV里的专家说唯独脾火不能直接清,需要借助防风之力才行,听着蛮有道理。 那就胃火脾火一块儿灭好了。

麦冬北沙参天天煮粥,目前没啥感觉。 防风加石膏吃了第二天难受一下,接下来吃没感觉。 本来坐久了鼻子会堵,这药下去鼻子整天都通畅,挺舒服。 皮肤原来轻轻拍一下就会红,现在貌似也没那么容易红。

防风+石膏不好喝,口腔上壁难受的很。马上来罐冰可乐,来个透心凉。 总体来讲,没太明显的感觉。
 
风药都胜湿。
防风是风中润剂,比较温柔一点。散风、驱风,常配合荆芥用,来代替麻黄。
30g的防风,直接沉到中焦下焦,基本没什么效果了,风药要轻,如羽才有效,重了直接沉下去。古代医案中从来没见过这种用量。再比如熟地,最少二钱起,再轻都不沉到下焦去。
所以这防风没啥好讨论了,因为量大的原因,起的作用恐怕不是风药的作用了,或者往下走泄气了。
法度不能没有,否则全是乱来。
我不懂医,TV里头专家讲的。 防风+石膏除脾热。 脾阳虚应该不会导致嘴唇长泡长痘吧。 至于30G防风是上是下,没感觉。 本来久坐容易鼻塞,貌似用药期间鼻子挺通畅的。
 
  
  防风这个药含油脂比较多,特别招虫蛀,茯苓则是个“铜豌豆”,十年都无虫问津。
  感觉防风的腥味挺大的,我一般只用6-9克,少数时候用12克,最多的一次也只用了15克,还真没体验过用30克防风煎出来的汤药味道如何。


  药性的一般规律不是绝对的,比如:诸花皆升,旋复独降。
  以根入药之品,其药性多沉降走里,而防风、柴胡、葛根等根药却逆势上行,升阳、解表、祛风。


  此外,不同的因素(如炮制、用量、煎法等),对一种药物整体药效和药势的影响,其权重大小是有较大差别的。
  本身有强烈升发特性的药,用量再大也不可能沉到下焦去,比如:[越婢汤]和[大青龙汤]麻黄用量均达六两(90克)但同样能治“风水表证”和“湿郁太阳营卫”,又如[葛根芩连汤]中葛根用量为8两(120克)但同样能解阳明经表热证。
  而本身有强烈沉降攻下作用的药,用量再轻也浮不到上焦来,比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中的大黄仅用二两(在经方中算是相对较小,倒数第二小的用量了),而且不煎煮仅泡服(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但其功效同样是荡涤肠胃。


  同理,大剂量防风治疗风证、表证、头面及皮肤疾病的方剂和验案也不少见,一些医家对重用防风的妙处颇有心得。
  个人觉得要客观全面的认识一种药物的药性和药势,除了熟悉相关的理论和一般的规律外,还应当重视从古方配伍和临床案例中去深入体会。
  
梦老师,上回您提到的口腔溃疡里的专家说的,防风+石膏清脾热。
 
香辛料太多生的热,本来肉生火鱼生痰。
口粘本来就是水液不足之象,需要的是生津,石膏是对的,不对的是防风。风药胜湿也伤津,既生津又伤津所以可能基本是抵消的状态。
老师,另外这个缺水液似乎很难补充。 吃着乌梅膏,也感觉没收住多少。 沙参麦冬一直在用,唇干还那样。 最近天气热,经常头上都是汗。

晚上水喝的肚子涨,也只是多尿几趟。 嘴里就是干,也不知道这为啥就是缺水。 白天还好,只是口腔前部干。 晚上整个口都干。

要说是阳郁吧,按说汗都能透发出来,不应该吧。 要是内热,也不知道具体是哪脏哪腑的热,从哪里来的热能源源不断的产生,好像也只剩下胃。

既然补水用药见效这么慢,有没有其它像针灸推拿之类的方法可以补水锁水的。
 
  
  防风这个药含油脂比较多,特别招虫蛀,茯苓则是个“铜豌豆”,十年都无虫问津。
  感觉防风的腥味挺大的,我一般只用6-9克,少数时候用12克,最多的一次也只用了15克,还真没体验过用30克防风煎出来的汤药味道如何。


  药性的一般规律不是绝对的,比如:诸花皆升,旋复独降。
  以根入药之品,其药性多沉降走里,而防风、柴胡、葛根等根药却逆势上行,升阳、解表、祛风。


  此外,不同的因素(如炮制、用量、煎法等),对一种药物整体药效和药势的影响,其权重大小是有较大差别的。
  本身有强烈升发特性的药,用量再大也不可能沉到下焦去,比如:[越婢汤]和[大青龙汤]麻黄用量均达六两(90克)但同样能治“风水表证”和“湿郁太阳营卫”,又如[葛根芩连汤]中葛根用量为8两(120克)但同样能解阳明经表热证。
  而本身有强烈沉降攻下作用的药,用量再轻也浮不到上焦来,比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中的大黄仅用二两(在经方中算是相对较小,倒数第二小的用量了),而且不煎煮仅泡服(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但其功效同样是荡涤肠胃。


  同理,大剂量防风治疗风证、表证、头面及皮肤疾病的方剂和验案也不少见,一些医家对重用防风的妙处颇有心得。
  个人觉得要客观全面的认识一种药物的药性和药势,除了熟悉相关的理论和一般的规律外,还应当重视从古方配伍和临床案例中去深入体会。
  
茯苓是菌类,没啥营养成分,虫子就不喜欢吃
 
防风30+石膏30加开水放保温杯代茶饮,没煎。 味道不咋样,喝完继续加热水,加个3-4次泡出来就没味了。
 
IMG_7228[1].JPG
IMG_7227[1].JPG
IMG_7222[1].JPG

舌照这玩意感觉色差挺大的
 
老师,另外这个缺水液似乎很难补充。 吃着乌梅膏,也感觉没收住多少。 沙参麦冬一直在用,唇干还那样。 最近天气热,经常头上都是汗。

晚上水喝的肚子涨,也只是多尿几趟。 嘴里就是干,也不知道这为啥就是缺水。 白天还好,只是口腔前部干。 晚上整个口都干。

要说是阳郁吧,按说汗都能透发出来,不应该吧。 要是内热,也不知道具体是哪脏哪腑的热,从哪里来的热能源源不断的产生,好像也只剩下胃。

既然补水用药见效这么慢,有没有其它像针灸推拿之类的方法可以补水锁水的。
还没感觉?你要什么样的感觉呢?
还是你的关注点偏了?只关注难受的不关注改善的?搁以前30克石膏下去不拉肚子才怪呢!叙述药效反应不能这样的,很容易误导人。
或者你可能也不认为拉肚子改善是滋阴药的功效吧。
沙参入肺的,麦冬入心肺的,你要清脾胃的热,清得着吗?充胃液的是石斛,你又说吃了拉肚子。所以你本来就是胃热,现在又吃香辛料当然是热上加热!
热势大的就得清热,石膏就很好啊,只是量太大了,不该听信别人的风药理论用什么防风!何况从你的叙述和舌图来看还不仅仅是胃热,舌前部黄苔,心肺热,下巴起痘痘下焦湿热,仅靠石膏怎么能遏制住呢?至少也得石膏知母栀子啊!
不过说实话,这样的治法除了解决症状也没啥用,因为没有全盘考虑。
补水本来就很难的,因为痰瘀阻滞,真的是一步一步的前进。如果还不注意饮食,一顿这种酸菜鱼之类的香辛料下去估计轻的得倒回去十天半个月!
几个月的滋阴药下去至少舌面的裂纹好了不少,坑也平了一点点吧?出的汗不是津液?津液没补充那里来的那么多汗呢?
天天拍舌照,就没比较一下?
 
老师,另外这个缺水液似乎很难补充。 吃着乌梅膏,也感觉没收住多少。 沙参麦冬一直在用,唇干还那样。 最近天气热,经常头上都是汗。

晚上水喝的肚子涨,也只是多尿几趟。 嘴里就是干,也不知道这为啥就是缺水。 白天还好,只是口腔前部干。 晚上整个口都干。

要说是阳郁吧,按说汗都能透发出来,不应该吧。 要是内热,也不知道具体是哪脏哪腑的热,从哪里来的热能源源不断的产生,好像也只剩下胃。

既然补水用药见效这么慢,有没有其它像针灸推拿之类的方法可以补水锁水的。
呵呵,这是又产生怀疑了?
行吧,之前我也说你这个不用治!
为什么热源源不断?当然是你之前胡吃海塞来的啊!一切的热源都是来自于食物!区别只在于当时发出来还是留存下来。
看看现在一顿酸菜鱼就能现行的,以前火气发不出来所以你看不到而已!借此机会好好感受一下香辛料的威力也不错啊! :014: 不过话说回来这次香辛料的过热表现得这么明显也说明你的吸收问题解决了一些了!所以说你的关注点有点偏没冤枉你吧?
中医的道理确实神妙,不是什么人都能弄懂的,古时候的业医者一辈子就那么三板斧的多的是!瞎猫撞到死耗子碰到了能治好的,还能一战成名呢!
 
还没感觉?你要什么样的感觉呢?
还是你的关注点偏了?只关注难受的不关注改善的?搁以前30克石膏下去不拉肚子才怪呢!叙述药效反应不能这样的,很容易误导人。
或者你可能也不认为拉肚子改善是滋阴药的功效吧。
沙参入肺的,麦冬入心肺的,你要清脾胃的热,清得着吗?充胃液的是石斛,你又说吃了拉肚子。所以你本来就是胃热,现在又吃香辛料当然是热上加热!
热势大的就得清热,石膏就很好啊,只是量太大了,不该听信别人的风药理论用什么防风!何况从你的叙述和舌图来看还不仅仅是胃热,舌前部黄苔,心肺热,下巴起痘痘下焦湿热,仅靠石膏怎么能遏制住呢?至少也得石膏知母栀子啊!
不过说实话,这样的治法除了解决症状也没啥用,因为没有全盘考虑。
补水本来就很难的,因为痰瘀阻滞,真的是一步一步的前进。如果还不注意饮食,一顿这种酸菜鱼之类的香辛料下去估计轻的得倒回去十天半个月!
几个月的滋阴药下去至少舌面的裂纹好了不少,坑也平了一点点吧?出的汗不是津液?津液没补充那里来的那么多汗呢?
天天拍舌照,就没比较一下?
:003:老师,确实不知道关注哪方面。 我这不是想着反正是清热,嘴唇的问题应该也是热,那就一起清一清好了。
 
:014:老师,闻到又香又窜的汤舒服,没忍住喝了两口,那个舒畅。 后来嘴唇又是起水泡又是长痘出血的。 想想天天喝冰的这胃火好像也没下去,就打算脾火也给清一清。 看到TV里的专家说唯独脾火不能直接清,需要借助防风之力才行,听着蛮有道理。 那就胃火脾火一块儿灭好了。

麦冬北沙参天天煮粥,目前没啥感觉。 防风加石膏吃了第二天难受一下,接下来吃没感觉。 本来坐久了鼻子会堵,这药下去鼻子整天都通畅,挺舒服。 皮肤原来轻轻拍一下就会红,现在貌似也没那么容易红。

防风+石膏不好喝,口腔上壁难受的很。马上来罐冰可乐,来个透心凉。 总体来讲,没太明显的感觉。
脾气散津的,没有石膏则无津可散!津散了所以脾胃的热降不下来!
重点搞错了!
还冰可乐,糖分太高的饮食!这样搞下去很快回复到以前!
所以还不如不治! :014: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