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中西医结合

涂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9/02
帖子
2110
获得点赞
325
声望
83
所在地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
中西医结合

医学是一门科学,西医中医都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体系。科学理论未必都是真理,是不是真理需要用实践来检验。用实践来淘汰科学理论中的谬误,验证其真理,去伪存真,使科学理论体系不断地新陈代谢,发展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就是这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其它任何科学体系是一样的。所以,中医是一门科学。
科学的灵魂是道理,哲学的灵魂是道理,科学的道理是小道理,哲学的道理是大道理,又称为哲理。大道理是事物的普遍道理,小道理是事物的具体道理。哲理指导科学道理,但是,不管是科学道理还是哲学道理,都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科学来源于实践,哲学同样来源于实践。
中医和西医是人们对于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角度的认识。之所以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是因为华夏古人与西方人的认识事物的习惯不同。譬如说,物质运动变化这个事物,华夏古人与西方人的认识和研究分析的角度就不同。西方人研究分析事物的运动变化,重在研究力与运动速度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牛顿力学。华夏古人研究分析事物的运动变化,重在研究分析力的不同性质,把力区分为两种相反的力,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于是就形成了阴阳理论。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这就好比盲人摸象,西方医学和华夏医学好比是两个盲人,摸着象的不同部位,单独一方不能完整地认识象,两者综合起来就对象形成更完整的认识。所以,最好的医学是中西医结合起来形成的医学。
要把中西医结合起来,需要翻译。西医好比是英文,中医好比是汉语,需要既懂英文又通汉语,这样才能翻译。需要把中医理论中的每个概念和名词翻译为西方医学名词,这样才能中西医结合。譬如气这个中医名词,它的概念对应于西医中的能量。需要知道,气就是能量,能量就是气。西方人把能量区分为两种:动能和势能。动能是表现出来的能量,势能是储藏起来的能量。譬如一块石头,把它抬到高处就形成势能,从高处掉下来则势能转化为动能,也就是把储藏的能量发挥出来。华夏古人也把气区分为两种:阳气和阴气。需要搞清楚,其实阳气就是动能,阴气就是势能。阳气是发挥出来的能量,阴气是储藏起来的能量。把中医与西医这样翻译出来,就是中西医结合。
西方人把引起感染性疾病的邪气称为病原微生物,把病原微生物区分为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和寄生虫。华夏古人把它称为外邪,把外邪区分为风、寒、暑、湿、燥、火。二者并不对应。病原微生物是外因,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内因,西方人重在分别研究外因和内因。而华夏人干脆不区分外因与内因,而是把它们看做是一个东西,研究它与季节的关系,于是就形成了风、寒、暑、湿、燥、火的概念。于是华夏古人把急性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区分为中风、伤寒、温病、暑病、湿病和燥病。
华夏古人由于没有建立起来先进的研究工具,譬如没有显微镜,没有各种研究仪器设备,只能依靠大脑,于是就锻炼出了最发达的哲学头脑。华夏古人把病原微生物称为邪气,把人体的免疫系统称为正气,研究分析正气与邪气的关系,于是就形成了八钢辨证、六经辨证、藏府辨证和卫气荣血辨证。
中医的哲学性比较强,哲学道理比较完善。西医的科学性比较强,科学道理比较完善。哲学可以指导科学,因此中医可以指导西医。中西医结合需要用中医理论指导西医理论。譬如,西医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判断疾病是在加重还是在好转是很粗糙的,一点都不精细。而中医则可以很精细地观察到疾病是在加重呢还是在好转,加重了多少,好转了多少,心里比较有数。因此可以及时应变。所以,中医可以指导西医。中医之所以能够精细地观察病情变化,是因为它的哲学性强。哲学性是整体性。所以有人说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这是符合事实的。
 
西医对待感染性疾病发热的态度与华夏古人的态度决然相反。西医会使用物理降温。逻辑是,体温升高了,体温升高会损害身体譬如烧坏脑子,所以必须及时降温,而物理降温是最便捷的。酒精擦,冷毛巾敷,用冰块冰。而华夏古人从来没有物理降温治疗方法,有的反而是热疗火疗。道理是,阳气是抵抗邪气武器,物理降温会损害阳气而降低免疫力,导致邪气越来越增强,病情越来越加重。华夏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没有考虑过物理降温这种拙劣的疗法。
 
西医也研究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问题,而且研究得比较深,形成了一门专门的科学称为免疫学。西医都要学习好免疫学。但是,西医又往往会采取物理降温而抑制免疫的错误疗法,这是为什么?因为西医本身就缺乏整体观念,顾此失彼。研究发热对大脑的影响时,往往会忽视发热对免疫力具有增强作用。
 
中医把病原微生物称为外邪,人体的免疫系统称为正气。并且知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指正气)必虚。因此从来就重视人体的正气,并且知道正气与阳气的必然联系,阳气与热气的必然联系。体现于对待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时,从来就不会物理降温,因为一降温就会抑制免疫力。
 
中医把发热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伴有恶寒的发热,一种是伴有恶热的发热。西医不知道这样区分。这两种发热虽然都是发热,而性质相反。伴有恶寒的发热是顺,伴有恶热的发热是反。发热而伴有恶寒,这提示病情轻浅,称为太阳表寒证。发热而伴有恶热,这提示病情加重,称为阳明里热证。发热的性质相反,一寒一热,不可混淆。而西医不会这样区别对待的。
 
《伤寒论》说:“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这个“反”字表达了什么意思呢,身热本来应该恶寒才是顺,如果恶热则是反。是不是华夏古人把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认识到是顺?是不是需要区分和重视发热是伴恶寒好呢,还是伴恶热好呢?中医治疗这两种不同的发热,治疗原则恰好相反。发热伴有恶寒,这是寒证,辛温发汗疗法。发热伴有恶热,这是热证,辛寒清气乃至苦寒泻下疗法。
 
《黄帝内经》说:“阳化气,阴成形”。
阳化气,阳气会产生更多的气。阳气是动能,物体内储藏着势能,阳气动能作用于物体,会促使它把储藏着的势能转化为动能释放出来。这是阳化气。
阴成形,阴气的作用是产生形体。不管是阳气还是阴气,都是气,气没有形体。阳气会消灭形体,阴气会产生形体。运动时阳气增强,会消灭形体。所以不可以持续长时间运动,必须劳逸结合。休息时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于是就会阴成形,把运动时被消灭的形体补回来。白天劳动了,晚上必须休息。春夏劳动多,秋冬必须休息。因为春夏阳气增强,秋冬阴气增强。
 
阳气是动能,阴气是势能。热能、光能、辐射能和电能都是动能,是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化学能则是势能,是储藏起来的能量。核能释放出来就产生热能光能、辐射能和电能,化学能释放出来就产生电能,或者推动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阳气是释放出来的能量,阴气是储藏起来的能量。所以阳气可以直接观察到,阴气不能直接观察到。阳气推动四肢运动时消耗ATP,阴气把能量储藏于分子中以产生ATP。
 
阳气使人体内的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分解释放能量,推动骨骼肌收缩运动。阴气使叶绿体把太阳光转化为化学能储藏于葡萄糖分子中。葡萄糖在人体内,阴气把许多葡萄糖分子连接起来形成大分子物质糖原,储藏于骨骼肌和肝脏之中。人体储藏着葡萄糖,那么运动时阳气把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化学能,推动骨骼肌运动。
 
阳气使物质动,阴气使物质静。西方人研究物体运动变化时,研究力与运动速度的关系,产生了牛顿力学。华夏古人早就物体运动变化时,研究两种不同的运动变化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阴阳理论。古人把物质运动变化区分为扩散运动和聚集运动。引起物质扩散运动的力称为阳气,引起物质聚集运动的力称为阴气。物质作扩散运动时释放能量,作聚集运动时吸收能量。扩散运动时消灭形体,聚集运动时产生形体。故曰阳化气阴成形。用火点燃木材,是阳化气。用寒气把水蒸气聚集成液态雨水,是阴成形。
 
华夏古人把人体区分为表和里。表又区分表里,里又区分表里。表之表称为太阳,表之里称为阳明,表之中称为少阳。里之里称为太阴,里之表称为厥阴,里之中称为少阴。表为阳,里为阴。脾为太阴,因为它属于土。肾为少阴,因为它属于水。土的阴性甚于水,所以脾为太阴,肾为少阴。肝为厥阴,因为肝属于木,木的阴性弱于水。厥者逆也,自阴而转为阳,阴阳之间的状态。
邪气入侵首先必侵于表,此为寒。然后化热入里,再然后热极生寒。表区分为表之表、表之中和表之里。邪在表之表,为太阳证,为寒证,热之。邪在表之里,为阳明证,为热证,寒之。邪侵入于里,则又转化为寒证,此为里寒,区别于表寒。表寒证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走表者发汗解表,里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辛热走里者温里。辛温走表可以发实汗,辛热走里可以止虚汗。
 
华夏古人把人体区分为表和里。表又区分表里,里又区分表里。表之表称为太阳,表之里称为阳明,表之中称为少阳。里之里称为太阴,里之表称为厥阴,里之中称为少阴。表为阳,里为阴。脾为太阴,因为它属于土。肾为少阴,因为它属于水。土的阴性甚于水,所以脾为太阴,肾为少阴。肝为厥阴,因为肝属于木,木的阴性弱于水。厥者逆也,自阴而转为阳,阴阳之间的状态。
邪气入侵首先必侵于表,此为寒。然后化热入里,再然后热极生寒。表区分为表之表、表之中和表之里。邪在表之表,为太阳证,为寒证,热之。邪在表之里,为阳明证,为热证,寒之。邪侵入于里,则又转化为寒证,此为里寒,区别于表寒。表寒证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走表者发汗解表,里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辛热走里者温里。辛温走表可以发实汗,辛热走里可以止虚汗。
使用辛温发汗治疗表寒证,如果发汗过度而大汗淋漓,此为里寒,当用附子温里则汗止。
 
西医并没有把人体免疫研究得很深,反而很不全面。
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西医只注重了特异性免疫,因此知道了抗体免疫、细胞免疫,便忘乎所以,认为所有的免疫机制都在其中了?大错特错!
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形成,以水痘疫苗为例,十五天才产生有效抗体。那么十五天之前呢?人体显然是靠非特异性名免疫来抵抗的!况且,同样遭遇传染,为什么有些人生病,有些人不生病?嘿嘿,西医完全不去研究!就以目前的新冠疫情便可知道,除了马后炮式的疫苗,没有任何增强抵抗力的招数!
而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个正气显然不是特异性免疫,或者说主要不是特异性免疫。因为只有得了病十五天后,才有特异性免疫。
在预先就能抵抗疾病的“正气”究竟是什么?
当今天下,知道的人其实不多!
第一,上焦卫气。这具体是什么?很多人以为就是白血球吧?否。白血球必须得病了才会增加,没病的时候,谁的白血球会有那么高?
(1)真正的上焦卫气,首先是粘液毡。“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胃上口。”这就是一种粘液毡的呼吸道——消化道联动机制。西医不知道吧?为什么说“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呢?就是如此!正常的痰,是构成粘液毡的基础,并且消化道——呼吸道联动。当你消化道非常健康的时候,呼吸道的粘液毡也旺而顺。这就是所谓“肺气”的正常“肃降”,也是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因为,“首先犯肺”的外邪,其实只是落在了粘液毡上,随后大部分送到了食道和胃里,基本上发挥不了“邪性”。如果暴饮暴食,那就不行罗?切记!
(2)上焦卫气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心气,或者说是心阳。人是恒温动物,体内保持 37度。但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37度。为什么量体温要用腋温?因为四肢末端并没有37度,这些地方散热较多,非要保持37度就会浪费很多能量,对人体生命来说不太合算。所以,人的“恒温防线”一般只到踝、腕为止。但这不是固定的,往往因人而异,因症而异。阴虚火旺者恒温防线会延伸,所以就会“手足心热”;阳虚体质者恒温防线会退缩至膝、肘以上,所以不但手足逆冷,而且冷至膝、肘。这方面西医也没有研究吧?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感受外邪,那么显然就是“表寒”。不要小看“恒温防线”,这表达着机体的“能量预算”(相当于“军费预算”)。所以心阳不足,首先导致粘液毡稀薄,难以进行非特异性防护;其次导至特异性抗体形成减慢,从而病程拖延。而经常性的运动,可以促进心阳强度,改善机体能量预算,所以锻炼身体者,必然少生疾病,这点西医倒是知道,却不知其所以然呵。
第二,下焦卫气。很多人对于“卫出上焦”还是“卫出下焦”争论不休,其实没必要争论,二者皆有。
(1)汗——尿联动机制。对于人体水分,天热多由汗腺排出,天冷多由尿液排出,这点西医知道,却从来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深入研究,等同于视而不见。但中医非常重视这个问题,这就是肺的肃降机制和肾的纳气机制,也即金-水联动。不要小看金水联动,如果肾气不强,导至金水联动受阻或金水联动迟滞,立马就使粘液毡异常,抵抗力全面下降。在张仲景《伤寒论》的描述中,“寒邪外袭首犯膀胱”,便是如此。中医认为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对于抵御初始外邪同样具有作用。假如下焦缺卫,该人必定稍一受凉即鼻流清涕。“肾为欠为嚏”呵!
(2)细胞吞噬功能。中医的“肾”藏精。所谓“精”是什么?精的本质就是细胞,也包括血中的红白细胞。血细胞主要在骨髓产生,便是中医“肾主骨生髓”呵!所以,如果感染导致白细胞升高,显然就是“卫出下焦”的表现。
(3)特异性免疫的生成。特异性免疫一般形成较迟,首先要由白细胞处理抗元,传递抗元信息给相关组织,才产生相应抗体。拿中医话说,就是由肾精加以处理,再传至肝脾产生“特异性的卫气”,自然也是“卫出下焦”,并且有着“久病及肾”的意义。关于这方面,西医的认识比较精细,中医是要向之学习的。
总之,综上所述, 中医“正气”的主要成分,还是以非特异性免疫为主的。并且只有这种非特异性免疫的方方面面,才体现着“治未病”的精神,才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息息相关。
诸君务必引起重视!
 
最后编辑:
把现有的中西医很有机的结合起来,还是很有必要。
 
中西医结合,但中医必须拒绝不切实际的西医教条。
 
出汗的原因是被邪气侵袭,出汗的目的是散热,散热的原因是需要抑制阳气。病人被邪气侵袭时,如果真气不足,则不能耐受增强的阳气。但是有邪气则必须让阳气增强。这就陷入进退两难的矛盾境地。增强阳气不行,不增强阳气也不行。于是就出现一边发热又一边出汗的矛盾现象。六黄汤用苦寒药清火,也就是抑制邪气,又用黄芪增强真气就是这个道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