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病咨询 20余年慢性胃炎、结肠炎求诊

郁热与阳虚并存,会不会矛盾. 这阳虚楼主自己揣测的吧.
 
之前“夜视仪”老师说的让我颇有感触,”食积和肝郁其实是同样的道理,堵住的地方有能量的一边热,另一边能量过不去就冷”。故窃以为,肠胃气滞导致食积,郁而化热,进一步导致肠胃湿热,堵住了,营养成分无法被肠胃吸收输布全身,长此以往,故身体虚弱,手足不温,神疲乏力。只是本人仍不明白,肠胃湿热是因还是果?是标是本?如果是因是本,清湿热是否就可治愈慢性肠胃炎?辅以行气,佐以干姜以防寒凉太过。但我又觉得堵住的地方“疏”才是治本,一旦疏通则郁热自解。望指点,谢谢!
 
郁热与阳虚并存,会不会矛盾. 这阳虚楼主自己揣测的吧.
不矛盾而且很常见。
阴虚及阳就会出现局部阳虚的症状,是因为阴虚则阳盛,阳盛则热,与人体得体液相合就是湿热,湿热最易酿痰,阻隔气血通达而表现出虚寒象和纯虚寒是不一样的,所以温阳补气都是不对的!越补越滞!
 
不矛盾而且很常见。
阴虚及阳就会出现局部阳虚的症状,是因为阴虚则阳盛,阳盛则热,与人体得体液相合就是湿热,湿热最易酿痰,阻隔气血通达而表现出虚寒象和纯虚寒是不一样的,所以温阳补气都是不对的!越补越滞!
老师解释的简单易懂,是这么个原理。:080: 那治这种毛病,是否得清热、滋阴、通络。 再简单一点就是滋阴+运动,有必要的话清清热。

可滋阴的东西挺多呀,这滋哪个阴又怎么辨别呢。
 
结肠炎,在中医看是许多症状的描述集合.

有哪位知道,结肠炎,在中医里,是寒是热?
这是辨证的先决条件,更是用药的前提.
 
老师解释的简单易懂,是这么个原理。:080: 那治这种毛病,是否得清热、滋阴、通络。 再简单一点就是滋阴+运动,有必要的话清清热。

可滋阴的东西挺多呀,这滋哪个阴又怎么辨别呢。
解释起来很简单,治起来却很麻烦,有兴趣的可以看我的两篇帖子,里面有较详细的解说:
《凉药生热,热药生寒》
《阳虚?阴虚!好多人诊错了》
 
滋阴会助湿吧?如何解决湿困脾和肠胃湿热呢?
:014:你过清热必伤阴,提供中成药治疗法,空腹服杞菊地黄丸,饭后服黄连上清片,龙胆泻肝丸,牛黄解毒片,按说明量服,亦可酌量。几天后,当比你服汤药强多多。视病情如何,再作调理。
 
滋阴怕助湿助腻么就要想想从哪个阴入手。 瞎猜的
 
  
  甘草泻心汤虽然是脾胃湿热证用方,但它是单纯的寒热和解剂,解决不了肝郁脾湿导致的湿热的生成之源,要用风药升脾疏肝、散火化湿才有可能能治愈长期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

  
最近用了泻黄散加减的方子:(脾胃伏热,泻黄散加减),霍香15栀子3石膏30防风20芥穗10竹叶6泽泻15白术10生甘草10,吃了三付,没什么感觉。不知道是不是吃的太少,还是有其他原因。别无他意,只是反馈后续情况。
 
最后编辑:
另外,最近给我爱人的颈椎病和肩周炎用了桂枝加葛根汤加减的方子(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里说的),桂枝10克,葛根30,白芍30,炙甘草10,威灵仙10,秦艽10,鸡血藤30,郝老师说可以去掉生姜大枣。于是一开始没用生姜大枣,喝第一剂,恶心腹胀腹泻,第二剂时加了生姜大枣,无恶心腹胀感觉,只是腹泻,但精神不受影响,拉的也比较畅快。随后两剂均服药后腹泻,这是在排湿?请各位老师多指教!谢谢!我爱人平时素体应该是略阴虚,湿气重(舌苔白,有齿痕),常便秘。
 
最近用了泻黄散加减的方子:(脾胃伏热,泻黄散加减),霍香15栀子3石膏30防风20芥穗10竹叶6泽泻15白术10生甘草10,吃了三付,没什么感觉。不知道是不是吃的太少,还是有其他原因。别无他意,只是反馈后续情况。
  谢谢反馈,没感觉可以接着观察。
  我觉得生石膏偏多、栀子偏少了。
 
另外,最近给我爱人的颈椎病和肩周炎用了桂枝加葛根汤加减的方子(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里说的),桂枝10克,葛根30,白芍30,炙甘草10,威灵仙10,秦艽10,鸡血藤30,郝老师说可以去掉生姜大枣。于是一开始没用生姜大枣,喝第一剂,恶心腹胀腹泻,第二剂时加了生姜大枣,无恶心腹胀感觉,只是腹泻,但精神不受影响,拉的也比较畅快。随后两剂均服药后腹泻,这是在排湿?请各位老师多指教!谢谢!我爱人平时素体应该是略阴虚,湿气重(舌苔白,有齿痕),常便秘。
如果只是腹泻,但精神不受影响的话,可能是在排湿。
平时常便秘指的是大便干结难下,还是黏腻粘滞难解?
 
半夏泻心汤的主症,加二神,龙牡,黄芪,当归。。再看有没有其他兼症?做加减就行了。舌象毕竟是照片,有些象要视频才能看出来的。。:029: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