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3/11/10
- 帖子
- 8381
- 获得点赞
- 1651
- 声望
- 113
我是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喜好,有的人可能佛道儒三家都懂,但是行为模式仍然只会是其中一种,比如说陈潮祖就是脏腑辨证的代表,我觉得他的书也很好,里面没有经方温病方的区分,所有的方子都是打散了,按照自己的需要,排在各个脏腑的下面。你这个结论的前提是执着的方向是对的。
你可以在各种古医书里面找找,不一定就没有和你一样想法的人,说不定还不少,但是现在为啥都不见了呢?
这比自己想破脑袋要容易的多,也不用担心古书看不懂,现在都有注释或翻译的了,虽然有的翻译和原文有出入,但多看几种翻译综合一下还是不会出大错的。
结果是要自己去寻找的。
学成的大家可以有,但初学者没有辨别能力就不能这样做。我是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喜好,有的人可能佛道儒三家都懂,但是行为模式仍然只会是其中一种,比如说陈潮祖就是脏腑辨证的代表,我觉得他的书也很好,里面没有经方温病方的区分,所有的方子都是打散了,按照自己的需要,排在各个脏腑的下面。
而经方派如果细分,胡希恕和刘渡舟都不同,都有自己的一套东西,可能和性格习惯,或者说接触中医的角度不同导致了分歧,有时候道理虽然不一样,但是都还能治病救人,这个就很神奇了,所以这个也蛮好玩的。
对,的确有这个感觉,杀鸡用牛刀,或者说用大斧头做细木工活,一不小心就过了,我只是纠结于这个道理是否能说的通,倒不一定非用这个方,还是哪个方便用哪个,或者说哪个验证过效果好用哪个。你去北京,可以飞,火车,开车。你会在河北燕郊坐飞机去北京,还是会从海南岛开车去北京。理论基础是一回事儿,解决问题可得选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比如温病用伤寒方,就有点开飞机从天津去北京的感觉,不是一般人家能承受的。
的确有这种问题,就是经验太少,所有的经验都是从自己身上得出来的,未免有失偏颇,像你说的半夏伤阴,厚朴苍术伤阴的问题,其实我都是得自己验证。你可能就是杨绛说的那种,书看太少,想太多的。
中医就是看书,然后实践,光看书不行,难得看个病,根本吃不准。光凭经验,不看书也不行,水平无法细腻下去,境界难提高。
古代都是三年出师,现在恨不得10年学出来的不会看病,为什么?实践太少了。
举个例:你在老师那跟诊,一个滑脉,你摸出来了,老师说这个不是滑,是弦,你再摸一下,几次下来,你就能分清楚滑和弦的区别了,光看书,我把手头所有脉书看几遍,也学不清滑和弦,那个感觉你身体记住了,以后就不会错的。练武功的人说的功夫上身就这个意思。
三年下来,不说20多种脉,常用的8-9种肯定是错不了的,是明确能清晰的。书上说的滑脉什么如盘走珠,并不太对,实际中滑脉的感觉是出现在手指的一边,你还没来得及去体会,他已经到了手指的另一边,像是闪现过去的,很流利,这些都是摸了上千人后得出的结论。
还有随时在老师面前提问,为什么这个痰湿不能用半夏啊,老师说半夏太燥伤阴,此病人有阴虚,半夏、厚朴、苍术都不能用。如果没老师点一下,即使你辩证准确是阴虚夹痰,你很可能开出来的方是二陈汤合二至或二陈合地黄丸系列。这就是为什么要师传,为什么要实践,否则学到60岁,可能学到了别人起点的级别。
中医里有很多相反的理论的,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我想初学者更难分辨,就像佛家和道家,作为出世之学,在很多事情的选择上天差地别,甚至于佛家内部的派系,禅宗,净土宗,密宗,大乘,小乘,都是有区别的,修行法门也不一样。学成的大家可以有,但初学者没有辨别能力就不能这样做。
而且人家也是通过几十年学习+临床才形成的自己的风格,哪里是从一开始就这样的呢?
你没看各位大家的生平事迹?大多数都是白天看病,晚上读书,手不释卷的。是经过反复锤炼才形成的自己的风格或习惯。
这就有点狡辩的味道了。
学医也不是玩的,所以玩笑的态度也是要不得的。说得严重点那是对人命的轻贱,哪怕是自己的命也不是拿来玩的吧?
这有什么好烦恼的呢?这种思考完全没必要。如果看一些网上有偏颇的论断就怀疑这个怀疑那个那不是啥也不用学了,因为总是有人怀疑否定!连中医黑都有,那是不是中医也不用学了?明显的悖论吧!中医里有很多相反的理论的,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我想初学者更难分辨,就像佛家和道家,作为出世之学,在很多事情的选择上天差地别,甚至于佛家内部的派系,禅宗,净土宗,密宗,大乘,小乘,都是有区别的,修行法门也不一样。
我觉得中医发展了这么多年,各种派系,理论都各有践行者,也都有坚定的拥笃,就像火神派的理论,真的一无是处?反过来讲,寒凉派的说法就都是错的?这个病用这个方治好了,这个方就真的是对的吗,这个病就只有这一种解法吗。
好吧,我就是经常会陷入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中
所以你一会儿一个主意啊!实际上各位临床多的,应该能发现,很多书的结论有问题,临床实际和书上写的有冲突,我对温病条辨有偏见,就是觉得他写的很多东西可能和我一样是臆想的。
我无法分辨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如果以此为根据,研究出来的结果可能跟实际偏离更大。
我很喜欢看现代的医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得出的一些结论,比如张庆军老师的《经方讲习录》,根尘不偶老师的书《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都受益良多,特别是根尘不偶李玉宾老师,原先我是对黄元御的书很没有感觉的,最早买的解伤寒的书就是他了,可惜始终入不了门,后来看李玉宾的书,才有了感觉。但是我自己辨证又更习惯用张庆军老师的办法,他的这种方法更适合我的思考习惯,在更早之前我是接受JT叔叔的方证派思路的,所以变过来变过去的,其实还没定型。
没啥走不通的,只不过前人早就已经联合了,为啥还要自己想七想八呢?我知道是不同的体系,但是真的不能相通吗,刘渡舟用六经合脏腑辨证是一条路,胡希恕用六经合八纲辨证是一条路,六经合卫气营血辨证会走不通吗
浏览附件10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