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利清谷是热不足,食物在体内都放坏了还没消化掉,人体自然排出体外,跟你吃坏肚子差不多。如楼主所言,那么脾主运化,胃肠主消化。 不想吃可能是脾也可能是胃肠有问题,不消化就是胃肠问题。
不想吃就是不饿,因为食物库存有但运不出去,吃进来也堵那, 自然就不觉得饿。 本身消化不良会这样,运不出去也这样。
能吃就是想吃觉得饿,饿这个信号有可能是脾发出来的(身体缺营养),也可能是胃肠发出来的(消化液在灼消化道)。
总结就是:能不能吃(或者说肚子胀不胀)就是胃肠强弱的标准,至于有没饥饿感那么脾与胃肠都有关联。
那么拉肚子呢,到底是胃肠不能消化,还是脾不能吸收?
能吃,也觉得饿,早上7点拉肚子。 按以上观点,能吃就是胃肠不弱,也觉得饿,那就是脾虚不虚未知,胃肠肯定不弱对吧? 问题就来了,早上7点不是胃巡经期间么,这胃肠本就不弱,到点应该更强,这怎么反而还拉肚子? 会不会很矛盾。
你可以自己试,反正不过寒热两个选项,你用热药吃好了就是寒症,你用寒药治好了就是热证,不是我说啥就是啥,辨证不过是为了尽量少犯错误,不是能够绝对不犯错误,倪海厦有大剂生石膏无效,反过来用生附子的例子,寒热错杂,人体的复杂性可见一斑。黄连,黄柏,这些药用了一样拉肚子。 另外,喝凉的肚子就难受,这也胃有热么。
也就是蒙讨论一下。 你瞧,假如早上7点腹泻是胃肠强上加强,变成肠易激。 那是否治疗肠易激应该以败胃火为首选,这种方案实际应用不多吧。 如果是胃火大,为何用黄连黄柏这些药也没有止住泻。 如果是胃火大,为何喝冷水会难受,反而吃辛辣的舒服。 反之假如是胃寒,那早7点的胃巡经期间为什么又拉肚子。 这些理论不是很矛盾嘛。 所以,好像并不只是寒热这么简单。 如果是脾胃虚寒,为什么参苓白术散和附子理中丸,补中益气丸都没有作用。你可以自己试,反正不过寒热两个选项,你用热药吃好了就是寒症,你用寒药治好了就是热证,不是我说啥就是啥,辨证不过是为了尽量少犯错误,不是能够绝对不犯错误,倪海厦有大剂生石膏无效,反过来用生附子的例子,寒热错杂,人体的复杂性可见一斑。
我也曾经一度以为自己是寒,一直用附子干姜肉桂,但是病不好,那说明辨证错了,错了就要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验证了才会知道。
我记得你用过丁萸理中丸吧,会有灼烧感,但是某些方面又有效,那你得深层次的去思考,这个药到底影响到你哪里了。
所以你根本就没有理解什么叫寒热错杂,以及胃热脾寒,等你什么时候搞明白厥阴病,什么时候就理解了也就是蒙讨论一下。 你瞧,假如早上7点腹泻是胃肠强上加强,变成肠易激。 那是否治疗肠易激应该以败胃火为首选,这种方案实际应用不多吧。 如果是胃火大,为何用黄连黄柏这些药也没有止住泻。 如果是胃火大,为何喝冷水会难受,反而吃辛辣的舒服。 反之假如是胃寒,那早7点的胃巡经期间为什么又拉肚子。 这些理论不是很矛盾嘛。 所以,好像并不只是寒热这么简单。 如果是脾胃虚寒,为什么参苓白术散和附子理中丸,补中益气丸都没有作用。
所以说好医生少,撞大运的多,我就是不得已才自己学,自己试。有人说7天是某些病程的周期,我认为有道理。 周一便秘,周二正常,周三前正常后软,周四软,周五前软后不成形,周六不成形,周日便溏。 如此循环,这是哪经哪脏的调解作用么。 好像很多东西现成的这些理论里头它没有答案。 上热下寒的药无效,寒药无效,热药上头。 祛湿药拉的更厉害,补气药光放屁。 不过现在没么麻烦,持续拉半个多月了,更怪的是拉只管拉,吃也只管吃,睡得也香,还不累,精神头也不错。 中医真是有趣,都是靠医者的主观判断,谁说的都有理。 都要靠试药或者排除法,只怕病人越来越少。
没有防风的舒肝祛风,陈皮的理气燥湿,加上白芍的柔肝缓急,只是益气健脾会滞气助湿。老师这话说的太对了。 其实在外面肚子疼的时候,只要静止不动强忍一会儿,肚子也就不疼,便意消失。 还不能按揉,一按忍不住。
不知道有什么好的祛湿食疗方。 早餐煮粥,一大把的生薏米没什么效果。 炒薏米也没效。 加山药,芡实,红枣,莲子,红豆。。 都没什么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