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辩画蛇添足的多看看赵绍琴所处的年代,就知道主要的行医时间是解放前后,战乱和温饱不继都有吧?我们国家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好像是94年左右吧?别忘了张仲景写《伤寒论》就是在同样的大背景之下!脱离了大时代的背景,分析医者的用药就会陷入误区。这个时候本就是伤寒病多,温病少---看看同时代的李可就是以回阳救逆为代表的。就算是典型的温病,最后的转化也是向虚寒的多,所以赵绍琴用芳香药,风药多而效佳!赵老的大部分医案就是这样的。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也是这样,甚至有好多伤寒的医案。
但温病还有另一个转化他的临床经验就比较少了,可惜现代大部分人在经过了较长期的过饱过温之后是向温热病(燥热)方向转化的。
所以看温病的基础还是《温病条辨》《温热经纬》这些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