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单看药证相应否!不是啊,我今天听一中医高手讲,这个颈肩痛的根源还是脾与肾。 这讲的有道理啊。 那我这要是脾肾都调理好,其它不啥毛病没有了么。
谢谢肯定,不过不敢当啊!那我觉得您是高手,思路很清晰,看问题比较客观细致。
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你用温病的角度来分析经方,得到的是一个角度,用火神派的角度来分析,又是一个角度,用脏腑辨证的方法又是一个角度,而经方本身未必就是这个角度,比如说桂枝汤,都在按调营卫来说,那么就真只有这一个角度吗。继承和发扬永远是继承在前的。
我觉得一个药物在经方和在时方都是用的某一个功能,只不过伤寒传变和温病的传变规律不一样。
理法方药,要想对症,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药证相应是有效的基础,离开了病症谈方药那是空谈。
我没什么角度,看到是温病就用温病模式,看到伤寒当然是伤寒的模式,适用才有效!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你用温病的角度来分析经方,得到的是一个角度,用火神派的角度来分析,又是一个角度,用脏腑辨证的方法又是一个角度,而经方本身未必就是这个角度,比如说桂枝汤,都在按调营卫来说,那么就真只有这一个角度吗。
这话说起来真有点佛教诸相的意思,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同的样子,就像一个犯罪分子在警察的眼里是个罪犯,在孩子眼里可能是个好父亲,在朋友眼里可能是个好人,在被害者眼里是个恶魔,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呢?
思维定势最要不得的,因为思维定势一不小心就排除了一半正确的诊断所以误诊的才那么多。我没什么角度,看到是温病就用温病模式,看到伤寒当然是伤寒的模式,适用才有效!
如果一个人的问题经常转换角度很容易就先把自己绕晕了。
中医的规律就在那里,角度从来不是问题,只是切入点不同而已。
如果给自己规定了一个角度,那么无形中就限定了范围,那么要是超出范围怎么办?
如果说一味中药,在这里是这样的用法在那里是另一种用法,那古人还能写出条理清楚的中药书吗?
各个方剂的方义分析我也看了不少,真没发现你说的问题。不过,如果你不是用的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来衡量的话确实有可能。所以你是自己还没总结出规律?
没有,我不喜欢性味归经,其实是对后世的归经有种不信任感,性味还是要的,归经也用,所以乱七八糟的,慢慢来吧我没什么角度,看到是温病就用温病模式,看到伤寒当然是伤寒的模式,适用才有效!
如果一个人的问题经常转换角度很容易就先把自己绕晕了。
中医的规律就在那里,角度从来不是问题,只是切入点不同而已。
如果给自己规定了一个角度,那么无形中就限定了范围,那么要是超出范围怎么办?
如果说一味中药,在这里是这样的用法在那里是另一种用法,那古人还能写出条理清楚的中药书吗?
各个方剂的方义分析我也看了不少,真没发现你说的问题。不过,如果你不是用的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来衡量的话确实有可能。所以你是自己还没总结出规律?
从最早的本草来看,只有性味,还有就是吃进去后会怎么样。性味归经只是为了说明药物的作用趋势,仅凭喜好就不用的话太可惜了。
我也没有刻意去记,只是看方子和主治证候的时候注意了一下,积少成多。
光看功能主治的话不太容易确定最佳用药,得全凭经验,临床少了就积累不了那么多。
如果能从别人的用药经验中对照药物的性味归经弄明白规律,以后才能自己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