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桂枝汤之桂枝为何要“去皮”?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桂枝汤之桂枝为何要“去皮”?

金栋按:《伤寒论》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而方中桂枝为何要“去皮”?看看权威读本、大部头著作是怎么说的。如

高校教参第二版李培生、成肇仁主编《伤寒论》说:“对于桂枝的去皮问题,诸说不一,主要有三种看法:1.指不用桂皮而用桂枝。如方有执说:‘去皮者,非谓去其枝上之皮也,以桂之用皆皮,惟经用枝,故有去皮云耳。’2.指用无皮之嫩枝。如张隐庵说:‘桂枝止取稍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后仿此。’3.指去除粗皮。如柯韵伯说:‘桂枝之去皮,去其粗皮也,正合解肌之义。’当以张、柯二氏所见为是。”

吕志杰《〈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说:“吴谦曰:‘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仿此。’(《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说》)‘去皮’二字疑为衍文。”

实际上,所谓的去皮,即去掉外层虚软甲错无味之粗皮,而用里边黑润有味者为最佳。如

《金匮玉函经·方药炮制》明确说道:“桂削去皮,用里黑润有味者为佳。”(金栋按:《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的另外一种传本,即“同体而别名”。孙思邈《千金翼方》之伤寒部分,则以此书为依据。)

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说:“《金鉴》及钱潢删去‘去皮’二字,其说曰:桂味皆在皮,若曰去皮,则木心有何气味乎?不可入药。殊不知所谓‘去皮’者,惟是去甲错无味之粗皮之谓也。”

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说:“桂削去皮,用里黑润有味者为佳。陶隐居云:‘凡用桂心、厚朴、杜仲、秦皮、木兰之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处,取里有味者秤之。’《总病论》云:‘桂,刮去粗皮。’《直格》云:‘削去皱皮,官桂是也。’《元戎》云:‘去浮皮。’案:方氏云桂去皮而用枝。张志聪谓用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而去皮骨。钱潢、《金鉴》删‘去皮’二字,并失考耳。”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说:“桂有肉桂、桂枝之异,肉桂为大干之皮,桂枝其细枝也,虽同出一树,而气味之薄厚自殊,古方似多互用。今于攻泄方中用桂枝,于温补方中用肉桂。……桂枝去皮者,盖古人用粗树枝之桂皮,其外层有虚软甲错之枯皮,须去之耳,今用桂枝,则无皮可去。”

桂枝,《神农本草经》称“桂”,又有牡桂、菌桂之分。

《尔雅·释木》说:“梫,木桂。”郭璞注:“今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邢昺《疏》:“《本草》谓之牡桂者是也。”牡、木音同而通假。

“牡桂,历代说法不一,但总的来说,大多认为是今之肉桂。”(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

可见《伤寒论》所用桂枝,即今之肉桂,俗称桂皮。宋以后所用桂枝,乃今之桂枝。

又,“去皮”二字,康平本《伤寒论》为小字旁注,乃叔和撰次时所注,非医圣仲景原文,宋臣林亿等在校正时纳入正文,遂成法定经文,刻版传播流行。而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伤寒上》《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及陶弘景《辅行诀》小阳旦汤正无此“去皮”二字。
 
最后编辑:
桂枝去皮就是去掉表皮层和木栓层,从这点来看,也说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桂枝”实际上是如今的“肉桂”。
 
桂枝汤之桂枝为何要“去皮”?

金栋按:《伤寒论》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而方中桂枝为何要“去皮”?看看权威读本、大部头著作是怎么说的。如

高校教参第二版李培生、成肇仁主编《伤寒论》说:“对于桂枝的去皮问题,诸说不一,主要有三种看法:1.指不用桂皮而用桂枝。如方有执说:‘去皮者,非谓去其枝上之皮也,以桂之用皆皮,惟经用枝,故有去皮云耳。’2.指用无皮之嫩枝。如张隐庵说:‘桂枝止取稍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后仿此。’3.指去除粗皮。如柯韵伯说:‘桂枝之去皮,去其粗皮也,正合解肌之义。’当以张、柯二氏所见为是。”

吕志杰《〈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说:“吴谦曰:‘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仿此。’(《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说》)‘去皮’二字疑为衍文。”

实际上,所谓的去皮,即去掉外层虚软甲错无味之粗皮,而用里边黑润有味者为最佳。如

《金匮玉函经·方药炮制》明确说道:“桂削去皮,用里黑润有味者为佳。”(金栋按:《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的另外一种传本,即“同体而别名”。孙思邈《千金翼方》之伤寒部分,则以此书为依据。)

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说:“《金鉴》及钱潢删去‘去皮’二字,其说曰:桂味皆在皮,若曰去皮,则木心有何气味乎?不可入药。殊不知所谓‘去皮’者,惟是去甲错无味之粗皮之谓也。”

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说:“桂削去皮,用里黑润有味者为佳。陶隐居云:‘凡用桂心、厚朴、杜仲、秦皮、木兰之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处,取里有味者秤之。’《总病论》云:‘桂,刮去粗皮。’《直格》云:‘削去皱皮,官桂是也。’《元戎》云:‘去浮皮。’案:方氏云桂去皮而用枝。张志聪谓用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而去皮骨。钱潢、《金鉴》删‘去皮’二字,并失考耳。”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说:“桂有肉桂、桂枝之异,肉桂为大干之皮,桂枝其细枝也,虽同出一树,而气味之薄厚自殊,古方似多互用。今于攻泄方中用桂枝,于温补方中用肉桂。……桂枝去皮者,盖古人用粗树枝之桂皮,其外层有虚软甲错之枯皮,须去之耳,今用桂枝,则无皮可去。”

桂枝,《神农本草经》称“桂”,又有牡桂、菌桂之分。

《尔雅·释木》说:“梫,木桂。”郭璞注:“今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邢昺《疏》:“《本草》谓之牡桂者是也。”牡、木音同而通假。

“牡桂,历代说法不一,但总的来说,大多认为是今之肉桂。”(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

可见《伤寒论》所用桂枝,即今之肉桂,俗称桂皮。宋以后所用桂枝,乃今之桂枝。

又,“去皮”二字,康平本《伤寒论》为小字旁注,乃叔和撰次时所注,非医圣仲景原文,宋臣林亿等在校正时纳入正文,遂成法定经文,刻版传播流行。而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伤寒上》《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及陶弘景《辅行诀》小阳旦汤正无此“去皮”二字。
论证精细,可作参考。
 
你用肉桂作桂枝汤试试看 :014:
有些经方派的医生就是这么做的,用几十克肉桂没见有什么问题,
不要这么恐惧肉桂,跟动辄100克附子相比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你用肉桂作桂枝汤试试看 :014:
请你吃大大的肉桂面包,一周三四次,如何 :014:

糖碗餐厅的肉桂面包_01.jpg


糖碗餐厅的肉桂面包_04.jpg


糖碗餐厅的肉桂面包_05.jpg


糖碗餐厅的肉桂面包_07.jpg


糖碗餐厅的肉桂面包_08.jpg


糖碗餐厅的肉桂面包_09.jpg
 
伤寒论中桂枝很大概率不是肉桂皮。两点理由:

第一,如果桂枝用的桂皮,那为什么不叫桂皮而叫桂枝呢?把桂皮叫桂枝都这不科学呀。即使不叫桂皮,那也应该用《神农本草经》的叫法呀。《神农本草经》在《伤寒论》之前就有了,而且是《伤寒论》所参考的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有“牡桂”、“菌桂”之称,而没有桂枝之说。

第二,不符合临床实际。肉桂其温燥之性胜过桂枝很多。如果桂枝汤中用肉桂用那么大的量肯定受不了。更为重要的是,临床上把桂枝汤中的桂枝用那个量效果不错,符合临床实际。

我觉得桂枝去皮可能这样理解更为合理:为了药材的充分利用,古人用桂枝,不是像现代这样全部用嫩尖,而是粗枝嫩枝都用。嫩尖自然是无皮可去,只有粗枝的皮可去。粗枝的皮也不是全去,而是只去最外层的软甲皮。现在所用桂皮也是要把最外层的软甲皮去掉。可能古人早就发现了桂树的最外层软甲皮是有害的,不能做药用。
 
最后编辑:
  
  《千金方》中用桂称〈桂心〉,同样不从《本草经》。

  宋代以前没有肉桂与桂枝的区分,可能确实是大枝带着小枝一起用的。
  但同样,芍药也是不分赤芍白芍的,所以方中的芍药至少一半是赤芍。

  我上面说的几位[桂枝汤]用肉桂的经方医生,其芍药也是用的赤芍。
  赤芍性寒,与肉桂相配自然药性就中和了,
  分析一个古方中某味药的品种,还要看其它药的品种是否也与当今相同。


  
赤芍:清热药:清热凉血药.jpg


  
肉桂赤芍桂枝汤医案1.jpg


  
肉桂赤芍桂枝汤医案2.jpg
 
枝不是杆!

经方中的芍药也不是纯赤芍,配对挺好的:

0、桂枝+肉桂 配 白芍+赤芍 (古法)

1、桂枝 配 白芍 (如今的流行用法)
2、肉桂 配 赤芍 (如今的另类用法)
  
 
经因何不温?
  可分为{寒实}和{阳虚}两种,
  前者主要是寒温失宜,受凉所致。
  少腹逐瘀汤显然是用于前者,即“寒实证”的。
 
没有血虚?
老师的问题是“经因何不温”。
血为气之母,血虚而表现为寒凝不通,必是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寒凝不通的少腹瘀血证,不能用[少腹逐瘀汤],随着虚寒程度的递进,分别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或[芎归胶艾汤],或[胶姜汤],或[温经汤]。
 
肉桂量多引起腹泻,可能桂枝汤桂枝是大枝小枝一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