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47
- 声望
- 63
- 年龄
- 62
桂枝汤之桂枝为何要“去皮”?
金栋按:《伤寒论》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而方中桂枝为何要“去皮”?看看权威读本、大部头著作是怎么说的。如
高校教参第二版李培生、成肇仁主编《伤寒论》说:“对于桂枝的去皮问题,诸说不一,主要有三种看法:1.指不用桂皮而用桂枝。如方有执说:‘去皮者,非谓去其枝上之皮也,以桂之用皆皮,惟经用枝,故有去皮云耳。’2.指用无皮之嫩枝。如张隐庵说:‘桂枝止取稍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后仿此。’3.指去除粗皮。如柯韵伯说:‘桂枝之去皮,去其粗皮也,正合解肌之义。’当以张、柯二氏所见为是。”
吕志杰《〈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说:“吴谦曰:‘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仿此。’(《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说》)‘去皮’二字疑为衍文。”
实际上,所谓的去皮,即去掉外层虚软甲错无味之粗皮,而用里边黑润有味者为最佳。如
《金匮玉函经·方药炮制》明确说道:“桂削去皮,用里黑润有味者为佳。”(金栋按:《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的另外一种传本,即“同体而别名”。孙思邈《千金翼方》之伤寒部分,则以此书为依据。)
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说:“《金鉴》及钱潢删去‘去皮’二字,其说曰:桂味皆在皮,若曰去皮,则木心有何气味乎?不可入药。殊不知所谓‘去皮’者,惟是去甲错无味之粗皮之谓也。”
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说:“桂削去皮,用里黑润有味者为佳。陶隐居云:‘凡用桂心、厚朴、杜仲、秦皮、木兰之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处,取里有味者秤之。’《总病论》云:‘桂,刮去粗皮。’《直格》云:‘削去皱皮,官桂是也。’《元戎》云:‘去浮皮。’案:方氏云桂去皮而用枝。张志聪谓用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而去皮骨。钱潢、《金鉴》删‘去皮’二字,并失考耳。”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说:“桂有肉桂、桂枝之异,肉桂为大干之皮,桂枝其细枝也,虽同出一树,而气味之薄厚自殊,古方似多互用。今于攻泄方中用桂枝,于温补方中用肉桂。……桂枝去皮者,盖古人用粗树枝之桂皮,其外层有虚软甲错之枯皮,须去之耳,今用桂枝,则无皮可去。”
桂枝,《神农本草经》称“桂”,又有牡桂、菌桂之分。
《尔雅·释木》说:“梫,木桂。”郭璞注:“今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邢昺《疏》:“《本草》谓之牡桂者是也。”牡、木音同而通假。
“牡桂,历代说法不一,但总的来说,大多认为是今之肉桂。”(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
可见《伤寒论》所用桂枝,即今之肉桂,俗称桂皮。宋以后所用桂枝,乃今之桂枝。
又,“去皮”二字,康平本《伤寒论》为小字旁注,乃叔和撰次时所注,非医圣仲景原文,宋臣林亿等在校正时纳入正文,遂成法定经文,刻版传播流行。而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伤寒上》《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及陶弘景《辅行诀》小阳旦汤正无此“去皮”二字。
金栋按:《伤寒论》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而方中桂枝为何要“去皮”?看看权威读本、大部头著作是怎么说的。如
高校教参第二版李培生、成肇仁主编《伤寒论》说:“对于桂枝的去皮问题,诸说不一,主要有三种看法:1.指不用桂皮而用桂枝。如方有执说:‘去皮者,非谓去其枝上之皮也,以桂之用皆皮,惟经用枝,故有去皮云耳。’2.指用无皮之嫩枝。如张隐庵说:‘桂枝止取稍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后仿此。’3.指去除粗皮。如柯韵伯说:‘桂枝之去皮,去其粗皮也,正合解肌之义。’当以张、柯二氏所见为是。”
吕志杰《〈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说:“吴谦曰:‘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仿此。’(《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说》)‘去皮’二字疑为衍文。”
实际上,所谓的去皮,即去掉外层虚软甲错无味之粗皮,而用里边黑润有味者为最佳。如
《金匮玉函经·方药炮制》明确说道:“桂削去皮,用里黑润有味者为佳。”(金栋按:《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的另外一种传本,即“同体而别名”。孙思邈《千金翼方》之伤寒部分,则以此书为依据。)
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说:“《金鉴》及钱潢删去‘去皮’二字,其说曰:桂味皆在皮,若曰去皮,则木心有何气味乎?不可入药。殊不知所谓‘去皮’者,惟是去甲错无味之粗皮之谓也。”
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说:“桂削去皮,用里黑润有味者为佳。陶隐居云:‘凡用桂心、厚朴、杜仲、秦皮、木兰之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处,取里有味者秤之。’《总病论》云:‘桂,刮去粗皮。’《直格》云:‘削去皱皮,官桂是也。’《元戎》云:‘去浮皮。’案:方氏云桂去皮而用枝。张志聪谓用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而去皮骨。钱潢、《金鉴》删‘去皮’二字,并失考耳。”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说:“桂有肉桂、桂枝之异,肉桂为大干之皮,桂枝其细枝也,虽同出一树,而气味之薄厚自殊,古方似多互用。今于攻泄方中用桂枝,于温补方中用肉桂。……桂枝去皮者,盖古人用粗树枝之桂皮,其外层有虚软甲错之枯皮,须去之耳,今用桂枝,则无皮可去。”
桂枝,《神农本草经》称“桂”,又有牡桂、菌桂之分。
《尔雅·释木》说:“梫,木桂。”郭璞注:“今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邢昺《疏》:“《本草》谓之牡桂者是也。”牡、木音同而通假。
“牡桂,历代说法不一,但总的来说,大多认为是今之肉桂。”(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
可见《伤寒论》所用桂枝,即今之肉桂,俗称桂皮。宋以后所用桂枝,乃今之桂枝。
又,“去皮”二字,康平本《伤寒论》为小字旁注,乃叔和撰次时所注,非医圣仲景原文,宋臣林亿等在校正时纳入正文,遂成法定经文,刻版传播流行。而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伤寒上》《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及陶弘景《辅行诀》小阳旦汤正无此“去皮”二字。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