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成立不可能的,那么,泻心汤的形成是如何引起的,病发于阴而下之。陷胸汤的病发于阳下之,难道不是。这倒是个新观点。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宋本第7条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王叔和“撰次”《伤寒论》 厥功至伟!宋本第7条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金栋按:“……发于阳也”,见于三阳(太阳)发病;“……发于阴也”,见于三阴(少阴)发病。
此条——宋本第7条,康平本《伤寒论》是追文,非仲景原文,乃王叔和“撰次”附益、补入而成。“发于阳,七日愈……”以下,是叔和附会“术数家”(源于五行生克或象数之学)推演而已!
赞,赞,赞。王叔和“撰次”《伤寒论》 厥功至伟!
金栋按:今通行本《伤寒论》有两个版本,即宋本与成(无己)注本。宋本原刻已无,传世者乃明代赵开美复刻本,是后世《伤寒论》的标准版本。赵开美复刻本《伤寒论》这样记述作者: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宋·林亿校正,明·赵开美校刻。
在林亿看来,张仲景是《伤寒论》的著述者,是主要文字的撰著者,同时肯定了王叔和作为整理者、编辑者、记述者,对文字、表达形式,乃至内容所进行的加工。……故从“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为编辑者,王叔和如此忠实于仲景旧论,记载、抄录他所见到的仲景原作,从中也可看出王叔和对仲景原著所持有的严谨态度。(李心机《赵刻宋本伤寒论疏证》)
实际上,所谓王叔和“撰次”,是指既有整理编排仲景《伤寒论》原著之义,又有叔和撰写次入增益、阐释《伤寒论》之文。如
晋·皇甫谧(士安)《甲乙经序》说:“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民国·杨绍伊《考次伊尹汤液经序》说:“今本仲景书卷端即题云:‘王叔和撰次。’以士安言解之,所谓‘撰次’者,即撰集仲景遗论,以之次入仲景书中。若然,则今本仲景书为任圣之《汤液经》、张仲景《广论》、王叔和之《仲景遗论》,撰三种集合而成。”(冯世纶《解读伊尹汤液经》)并认为乃经叔和三次“撰次”之结果,并非一蹴而就!
山田正珍《伤寒考》说:“叔和之撰次伤寒也,有释原文者,有掺其说者,有以三四字若十字加入原文者。”与古本康平《伤寒论》作对照,山田氏所言甚确,一目了然!
所谓古本康平《伤寒论》,是指在唐朝流传到日本去的《伤寒论》。康平本是日本天皇康平三年侍医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古传本。 康平三年相当于公元1060年,即丹波雅忠抄写的时间是1060年,宋臣孙奇、林亿等校定的宋本《伤寒论》是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就是说丹波雅忠抄录的时间比林亿等校定的时间要早五、六年,康平本要早于宋本。康平本与宋本《伤寒论》的根本不同是:康平本的经文有许多是低一格、低两格排印的,且许多条文有小字旁注和小字夹注、嵌注等,而宋本把低一格、低两格的条文一律上升一格、两格刊刻,把小字旁注和小字夹注、嵌注一律作为正文刊刻,成为法定经文。康平本顶格写的是原文,低一格写的是准原文,低两格写的是追文(王叔和及后人的阐释发挥)。
实际上,古代这种编写方法符合余嘉锡《古书通例》。
“医经”学派与“经方”学派本非同一医学学派,乃渊源有自,然经魏晋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伤寒论》而联姻两家后,影响深远。
王叔和摭取《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平脉辨证》等医经理论体系之学说,附益、补入经方之《伤寒论》,“撰次”而成今通行本《伤寒论》(宋本),其后金·成无己继之而为《注解伤寒论》(成注本),传承流行至今。历代治《伤寒论》者,虽有讥讽叔和之非、成氏之误而“错简重订”者,实亦有“尊王赞成”者,然若无叔和之“撰次”,则《伤寒论》荡然无存,如此叔和则厥功至伟矣!虽如此,然从《伤寒论》一书分析,王叔和并未能将《内》《难》等医经之理论体系,如五行学说融入《伤寒论》的具体方剂之中去指导,从而形成两层皮。实际上,医界前辈,中日古今经方大家,早已看出了其中端倪与缘由!
烦请再查阅一下其他条文中的“伤寒x日”之类含有具体日期的条文,是不是都是附益追加或注释的?如果不是,那么这样的解释并不能作为依据,因为如果仲景原文中有日期,那么这里的“附益”那也是本于仲景精神的一种极力解释,而非自己的理解。王叔和“撰次”《伤寒论》 厥功至伟!
金栋按:今通行本《伤寒论》有两个版本,即宋本与成(无己)注本。宋本原刻已无,传世者乃明代赵开美复刻本,是后世《伤寒论》的标准版本。赵开美复刻本《伤寒论》这样记述作者: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宋·林亿校正,明·赵开美校刻。
在林亿看来,张仲景是《伤寒论》的著述者,是主要文字的撰著者,同时肯定了王叔和作为整理者、编辑者、记述者,对文字、表达形式,乃至内容所进行的加工。……故从“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为编辑者,王叔和如此忠实于仲景旧论,记载、抄录他所见到的仲景原作,从中也可看出王叔和对仲景原著所持有的严谨态度。(李心机《赵刻宋本伤寒论疏证》)
实际上,所谓王叔和“撰次”,是指既有整理编排仲景《伤寒论》原著之义,又有叔和撰写次入增益、阐释《伤寒论》之文。如
晋·皇甫谧(士安)《甲乙经序》说:“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民国·杨绍伊《考次伊尹汤液经序》说:“今本仲景书卷端即题云:‘王叔和撰次。’以士安言解之,所谓‘撰次’者,即撰集仲景遗论,以之次入仲景书中。若然,则今本仲景书为任圣之《汤液经》、张仲景《广论》、王叔和之《仲景遗论》,撰三种集合而成。”(冯世纶《解读伊尹汤液经》)并认为乃经叔和三次“撰次”之结果,并非一蹴而就!
山田正珍《伤寒考》说:“叔和之撰次伤寒也,有释原文者,有掺其说者,有以三四字若十字加入原文者。”与古本康平《伤寒论》作对照,山田氏所言甚确,一目了然!
所谓古本康平《伤寒论》,是指在唐朝流传到日本去的《伤寒论》。康平本是日本天皇康平三年侍医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古传本。 康平三年相当于公元1060年,即丹波雅忠抄写的时间是1060年,宋臣孙奇、林亿等校定的宋本《伤寒论》是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就是说丹波雅忠抄录的时间比林亿等校定的时间要早五、六年,康平本要早于宋本。康平本与宋本《伤寒论》的根本不同是:康平本的经文有许多是低一格、低两格排印的,且许多条文有小字旁注和小字夹注、嵌注等,而宋本把低一格、低两格的条文一律上升一格、两格刊刻,把小字旁注和小字夹注、嵌注一律作为正文刊刻,成为法定经文。康平本顶格写的是原文,低一格写的是准原文,低两格写的是追文(王叔和及后人的阐释发挥)。
实际上,古代这种编写方法符合余嘉锡《古书通例》。
“医经”学派与“经方”学派本非同一医学学派,乃渊源有自,然经魏晋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伤寒论》而联姻两家后,影响深远。
王叔和摭取《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平脉辨证》等医经理论体系之学说,附益、补入经方之《伤寒论》,“撰次”而成今通行本《伤寒论》(宋本),其后金·成无己继之而为《注解伤寒论》(成注本),传承流行至今。历代治《伤寒论》者,虽有讥讽叔和之非、成氏之误而“错简重订”者,实亦有“尊王赞成”者,然若无叔和之“撰次”,则《伤寒论》荡然无存,如此叔和则厥功至伟矣!虽如此,然从《伤寒论》一书分析,王叔和并未能将《内》《难》等医经之理论体系,如五行学说融入《伤寒论》的具体方剂之中去指导,从而形成两层皮。实际上,医界前辈,中日古今经方大家,早已看出了其中端倪与缘由!
真正要理解,可以参看第9条,“头痛至七日自愈,以行其经尽故”。这个“经”是什么经?太阳经吗?如果是太阳经,那怎么六日愈的情况就是没有行经尽,怎么可能痊愈?再看后面“若欲作再经者”又是什么意思?“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暗示了,之前七日痊愈的原理在于七日行至阳明便不再前进,故痊愈,否则进入阴分,那就要开始新的一轮——再经历六日若能回到太阳痊愈就罢了(所以11条说“十二日愈”);若到了太阳还是不痊愈,那么再次经历七日后经过阳明也不会自愈,而是直接留在阴分,这时候就很危险了(即十八日后很容易出问题,我记得有个小孩感冒高烧了,到医院挂水退烧,折腾了半个多月,最后去世;估计没去世也会落下严重肺病或白血病)。8.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9.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0.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1.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感兴趣的话,建议读读古本康平《伤寒论》,有些疑难不通之处,或可解疑。如在宋本《伤寒论》1~11条中,以康平本《伤寒论》对看,则会发现4、5、7、8、9、10条,康平本皆是追文,乃王叔和据《内经》等医经理论体系“撰次”《伤寒论》时,整理、附益、补入的。如果把下面几条连起来看,就会发现,这个七和六是有目的的,就是为了告诉你这“阳”和“阴”是什么。后面这句“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明显不是仲景原话,而是后人自己追加的注释,容易看出来是画蛇添足自作聪明(因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为啥单单就是七和六?)
真正要理解,可以参看第9条,“头痛至七日自愈,以行其经尽故”。这个“经”是什么经?太阳经吗?如果是太阳经,那怎么六日愈的情况就是没有行经尽,怎么可能痊愈?再看后面“若欲作再经者”又是什么意思?“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暗示了,之前七日痊愈的原理在于七日行至阳明便不再前进,故痊愈,否则进入阴分,那就要开始新的一轮——再经历六日若能回到太阳痊愈就罢了(所以11条说“十二日愈”);若到了太阳还是不痊愈,那么再次经历七日后经过阳明也不会自愈,而是直接留在阴分,这时候就很危险了(即十八日后很容易出问题,我记得有个小孩感冒高烧了,到医院挂水退烧,折腾了半个多月,最后去世;估计没去世也会落下严重肺病或白血病)。
注意,三阴三阳病中的三阴三阳并不单指十二经,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层就是十二经,另一层不是(比如人体可以分为三阴三阳,一天之中的时间也可以,一个月、一年也可以这么分,中国的地理、河流也可以这么分,而伤寒论中就是按卫气营血的流动过程来分的,从而总结出六病)。
这个“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并不是说完全康复,而是太阳病没了,有可能完全痊愈,也有可能转为少阳病了。巳至未,从时间上来看,属于中午气温比较高的时间,从外界气候温度来说当属于阳明(阳明为阳最明亮即阳之极致,有衰之趋势),但从气血流注角度,此时属于少阳;所以外界的阳明性质有助于身体摆脱太阳病,从而痊愈,或转向少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