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如何理解“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先贤追随者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9/11
帖子
236
获得点赞
69
声望
28
《伤寒论》有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我以为,这里所谓的阴阳,当作表里看。发于阴者,应当是里证;发于阳者,应当是表证。

《金匮要略》中有段话:【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同样是身体疼痛,脉沉、自利的,为里不和,当救里,用四逆汤;脉浮,发热者,当为表不解,当救表,用麻黄汤。

这就是《内经》所谓的“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如果阴阳莫辨,反阴为阳,反阳为阴,则杀人在须臾间,可不慎哉!
 
发于阳是发作于脉内的阳气
发于阴是发生于脉内的津液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如果把发于阳看成是发于表、把发于阴看成是发于里,那又如何理解“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呢?哪有发于表还好得慢些,而发于里还好得快些的道理呢?
 
最后编辑:
主流观点分两种,第一种,阳为中风,必发热。阴为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这种也说的过去,后面下法治疗,一个陷胸,一个转痞。临床也确实有恶寒不发热的伤寒证,一般用解表加降气药。
第二种,认为阳为三阳之表,阴为三阴兼表。也算可以。因为太少两感之麻辛附证在古代来说,它就算不发热,因为患者自身体感不高,没有温度计,其他人用身体来感觉也感觉不到发烧。而太少两感,下后,也会成痞。
有辩证思想就可,非要对应,恐怕很难。两种说法都对,也都不完全符合。
 
个人理解的差异,以及古文功底决定对于文言文的解读是否正确。
我的理解是
病有发热恶寒者,病发于阳,这个病是由阳受病而来。发于阳就是三阳病。
病有无热恶寒者,病发于阴,这个病是由阴受病而来。发于阴就是三阴病。
三阳为一阳,三阴为一阴。
从这里就可以决定这个病的阴阳,大方向就定了。
 
虽然三阳是膀胱小肠,胆三焦,胃大肠都是腑,可以算表,太阳的发热恶寒是同时的,少阳的发热恶寒是分开的,阳明的最难理解,忘记是胡希恕还是谁说的,阳明也有发热恶寒,就是热像会掩盖人体恶寒的感觉,但是把三阳症理解为里症是不合适的。
同样三阴的少阴是无热恶寒的主力军,毕竟心肾是太阳病的底面,表塌陷入里直接影响的是少阴,但是别忘了太阴是源泉,肚里没食,你想热也热不起来,厥阴是运输队,没了血或者血不通,你依然还是要四逆的。
 
什么是发,张仲景说的是发,发是动词,不是名词,是病机,不是部位。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如果把发于阳看成是发于表、把发于阴看成是发于里,那又如何理解“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呢?哪有发于表还好得慢些,而发于里还好得快些的道理呢?
七是火的成数,六是水的成数。因此用七表示阳,用六表示阴,没必要拘泥于天数。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如果把发于阳看成是发于表、把发于阴看成是发于里,那又如何理解“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呢?那有发于表还好得慢些,而发于里还好得快些的道理呢?
七是火的成数,六是水的成数。因此用七表示阳,用六表示阴,没必要拘泥于天数。
医圣仲景的书,基本上是他行医医案的真实记录,他不会用不合适的理论去硬框活生生的临床实践。
 
医圣仲景的书之所以二千年后仍然是中医之经典,就是因为其书是来自于临床实践。只有来自实践的东东,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能发热是阳气尚存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阳气虚到都不能发热了,只能发于阴了
 
发热恶寒发于阳,为尺脉弱,阳气下陷于阴中则发热恶寒;无热恶寒为寸口脉微,阴气上入阳中则无热恶寒。辨脉法: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 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女热也。由是可知,阳明病热,由阴不足阳气下陷阴中所致。
 
发热恶寒发于阳,为尺脉弱,阳气下陷于阴中则发热恶寒;无热恶寒为寸口脉微,阴气上入阳中则无热恶寒。辨脉法: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 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由是可知,阳明病热,由阴不足阳气下陷阴中所致。
 
个人理解的差异,以及古文功底决定对于文言文的解读是否正确。
我的理解是
病有发热恶寒者,病发于阳,这个病是由阳受病而来。发于阳就是三阳病。
病有无热恶寒者,病发于阴,这个病是由阴受病而来。发于阴就是三阴病。
三阳为一阳,三阴为一阴。
从这里就可以决定这个病的阴阳,大方向就定了。
可能有偏差,内经中的三阳,一般是指太阳,二阳指阳明,一阳指少阳;三阴同样也指的是太阴,二阴指的是少阴,一阴指的是厥阴
 
一般说阳升阴降,阴升阳降,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我觉得应该是初发病时人身免疫力刚开始工作,应该是寸脉浮、先阳升、以免疫力自卫身体,那么,阳升则阴降,尺脉弱。而不是为了应对风寒入体,人体自己先把尺脉阴降下来,然后逼让阳升上去以自卫,应该是阳主动升上去阴被动降下来。
因果方向不对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持当今伤寒大家郝万山教授是怎么看的:
——————————————————————————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条的前半段是讲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的问题,这里的阴和阳,我们归纳一下注家的认识,“病发于阳”有一部分注家认为是三阳,病发于三阳,是阳证,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也就是说,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应当是阳证,应当是三阳病。确实是太阳病,发热恶寒同时出现;阳明病,是但热不寒,或者是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或者是蒸蒸发热,或者是日晡所发潮热,阳明病也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对于少阳病来说,或者是往来寒热,或者是头痛发热,或者是呕吐而发热,也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所以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是三阳的病。
  那么阴呢?就是指的三阴,指的阴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而不发热的,一般来说是三阴的病,是阴证。这样解释,这样理解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符合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呢?应当说,临床确实是这样。因为发热和恶寒,是外感病病程中最常见的两种证候,所以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的是阴证。你把握了,辨别出阴阳就把握了辩证的大方向。这个认识,可以说有指导临床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有的书里,就把这一条在编排归类的时候,放到了太阳病篇的最前面,把它作为第一条,就是说六经辩证,分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分证实际就是阴阳分证,因此把“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放为第一条,是辨阴阳的总纲。《金匮玉函经》也是把它放在第一条的,可是问题是这个认识和后面这句话结合起来的话,“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发于阳,是阳证,要七天才能好,如果是阴证的话,六天就可以好,这和临床的实际不相符合,因为阴证是真阳衰微的证候居多,常常是不去治疗的话,它很难自愈,怎么发于阴六天就可以好呢?
 
  所以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的话,那么人们就对刚才的认识产生了动摇,于是乎就出现了第二种认识:“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少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太阳病确实是发热恶寒同见,发于阳就是发于太阳,符合临床实际,符合《伤寒论》对于太阳病的认识;“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少阴病,特别是少阴寒化证,在它的早期阶段,没有发热,只有畏寒踡卧,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还有但欲寐这样的真阳衰微的证候。所以说发热恶寒是太阳病,无热恶寒是少阴病,也符合临床实际,但是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说“发于阳者,七日愈”,太阳病确实它的自然病程是七天,一会儿我们将会提到,而少阴病,特别是对于真阳衰微的这种少阴寒化证,它六天绝对不能自己好,如果不积极救治的话,肾阳越来越虚,最后可能会导致亡阳而死的这种不良后果。所以少阴病,它六天不能自己好,这种解释和后面的七日愈、六日愈的问题又不相符。
 
  第三种解释方法,说“发于阳”是发于太阳中风,因为风为阳邪,太阳中风证是风阳之邪伤卫阳,这就叫做发于阳,所以它起病之初,“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就见到了发热、恶风寒,这是风阳之邪伤卫阳,就叫做太阳中风证;“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阴是指的太阳伤寒,原文第3 条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在它的起病之初,对于太阳伤寒来说,它就是无热恶寒,所以说发热恶寒是太阳中风的初起阶段,无热恶寒是太阳伤寒的初起阶段,和临床实际情况也相符合。如果我们结合后面的话,“发于阳者,七日愈”,太阳中风证七天可以好,它的自然病程一般来说是七天,“发于阴者,六日愈”,对于太阳伤寒来说,别看它寒邪闭表,无汗高热,这个病,它的病程要比那个自汗出的那个病的病程要短,它倒容易好,如果结合后面的这两句话,我觉得发于阳是发于太阳中风,发于阴是发于太阳伤寒,更符合整个原文的意思。因此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很可能就是专门辨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初起的一个条文,只不过这样解释,好像把这个条文的指导意义给降低了,因为有的人把它作为指导辨阴阳的、把它上升到辨阴证阳证的总纲,这个纲领就比较高一些,所以这三种观点都供大家参考。

B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