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有寒湿郁表,内易伏火伤阴,[桂枝芍药知母汤]将〈知母〉列入方名是颇有深义而相当合理的。有的书上谈及知母,只言“和阴清热”(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而不言知母的消肿作用。《神农本草经》言知母功效为“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知母下写道:“金匮有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肢节痹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可知长沙诸方皆从《本经》来也。”所以,临床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不应将知母列为另类。笔者在应用此方时,将桂枝、附子、芍药、知母四味均作为要药,缺一不可。
知母能利湿其原因应该是起到清金气的作用,麻桂附防风生姜具有辛温升散的功能,若除去知母,芍药,那么定会造成肝阳升发过强,导至肺胃过热。肺为相傅之官,主通调水道,所以金气主冷却下降下焦升上来的水湿之气,若是金气过热便冷却不了水气。再一个肺又主宣发,所以肺过热只能宣发不能下降,但是过寒也不行,肺又主皮毛,主输布津液,过寒则会导至只降不升,皮肤毛孔闭塞,水气同样出不去。所以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就是这么来的,过寒过热皆不行。再说这个方子,大部分都是辛温发散药,肯定过热,而这个热的源头从哪里来?就是肝火,所以用了芍药制肝火,光芍药还不行,因为只能制约中焦的热,但到上焦心肺的热,肺热不降,水湿之气还是降不下来,这样就须要知母来制约上焦的热。久有寒湿郁表,内易伏火伤阴,[桂枝芍药知母汤]将〈知母〉列入方名是颇有深义而相当合理的。
桂枝、芍药、知母,分别针对三个主要证机,代表三个不同的治疗方向,因此、麻黄、附子、防风都不可能出现在此方的方名中,因为它们和桂枝是一类药,性味功效、主治方向、针对病机都是相似的。
从这么分析来看,知母并不象黄柏那样能直接去湿,而是依靠清肺热和苦降的功能间接去湿的,否则知柏地黄丸便不须要多加个黄柏了。
本人语言能力有限,大家莫怪哈,大家看了可能会觉的很绕口。
简单来说,一切的水,湿,痰,津,血,精,营养成份等的运行皆依赖肺气的动力,而心血就是肺气的载体,肺为相,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可代君主管理整个国家,这就可以看出肺的功能是何等的强大,何等的重要了。而知母能泻相火,也是这个意思。
解析精辟!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低心肺耐力}占{全死亡原因}的{首位}。
人体的营卫之气(气血精微):生成于中焦(脾胃),布散于上焦(心肺),纳藏于下焦(肝肾)。
[桂枝汤]之所以成为群方之首,{桂枝汤类方}之所以家族庞大证治广泛,就是因为它们可以调节{营卫运行}的{三大环节}中的前两个;{肾气丸类方}也是家族庞大应用广泛,因为它抓住了营卫运行的最后一个环节,并适度兼顾了前两个环节(山药/茯苓)。
{肾气丸家族}:
〖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补阳
〖十补丸〗《济生方》 补阳
〖肾气丸〗《金匮要略》 补阳
〖耳聋左慈丸〗《小儿药证直诀》 养阴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养阴
〖麦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医级》 养阴
〖杞菊地黄丸〗《医级》 养阴
〖都气丸〗《医宗己任编》 养阴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养阴
……
再接上文六味地黄丸之副作用,我来继续胡说八道了。
六味养阴不假,头疼减退而牙肿忽起,就本人之脉象,尺洪而左关沉,原以为是肾热而肝寒,近日思索发觉似乎不对。
牙疼关乎阳明胃经,与肝经关系不大,滋阴确能降火,但何以牙肿?莫非胃经湿气重所以湿上加湿?右关前脉象洪大莫非是是湿气之表现?
说的不错,左关沉是湿气很重的表现,因湿生热是一般逻辑,但是所谓右关前洪大固然有热在其中,也未必就是关键,洪大之脉兼有浮分也可以是风证。如若清湿热则未必又会对症。还有一条右关后弦长有力这是什么证?不是简单一条湿热能解释得了。
胃为肾之关,尺脉洪肾经湿热来自脾胃湿热,过食肥甘是现代人最为常见的湿热之源。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左关沉不是肝寒而肝胆湿热湿重于热之象,从右关前脉象洪大可以印证(肝热犯肺)。
湿热久羁会伤阴耗气,阴血不足故血虚头痛,六味地黄丸滋肾阴填精血头痛缓解,但增湿气滞脾胃令牙龈肿。
这个解释方法有问题,我比较喜欢王雨三的脉诊解释,如果是尺脉独大,其他脉随左脉都沉是一种,如果是其他脉都洪,而唯独左关脉沉是一种,独脉的意义更大一些,比如 关脉沉 也分有力和无力,从描述上看,尺洪关沉,更像是肝胆堵了,用六味地黄丸往回收,那么堵的地方就卡在肾和肝之间这个地方,如果说原先的头痛是需要发散的那种,用了收敛的方法,头痛的问题就收回内部了,太阳病收成了阳明病,那牙疼也就不稀奇了再接上文六味地黄丸之副作用,我来继续胡说八道了。
六味养阴不假,头疼减退而牙肿忽起,就本人之脉象,尺洪而左关沉,原以为是肾热而肝寒,近日思索发觉似乎不对。
牙疼关乎阳明胃经,与肝经关系不大,滋阴确能降火,但何以牙肿?莫非胃经湿气重所以湿上加湿?右关前脉象洪大莫非是是湿气之表现?
病理的解释因人而异,怎么解释都有理,我还是看重脉象的分析,简单又直接,只要脉象正常一点人体的感觉肯定舒服一些,疗效要长久一些,否则症减而脉不变疗效终究不长久,按起葫芦又起来瓢的治疗比比皆是。头痛分原因,牙痛也分原因,单单的湿是不会的,需要有热,上牙是胃,下牙是大肠,牙根是肾。
如果是肾阴虚肾阳浮越的牙痛,要用八味地黄丸,而不是六味地黄丸,肾阴不足,左尺是沉弱的,右尺比左尺脉要强。而你左尺洪,肾阴就不虚。
关脉沉分有力无力,有力的是少阳胆问题,无力的是厥阴肝问题,我猜是少阳胆的问题,厥阴的问题病应该比较重了,少阳胆的头痛多半是在两边,在于胆经不降,有热郁在头部,本身应该是个龙胆泻肝汤的病症,再不济用温胆汤之类。用六味地黄就会吧三阳经的问题拉到三阴经来,本来有些热是应该从少阳从太阴散掉的,因为六味地黄那走向就改了,吃药的经验多,就会很容易的感觉出来,不管是六味地黄丸还是八味地黄结构,吃了以后,人会比较怕冷,明明是同样的温度,会想要加一件衣服,人的气是往内收敛的,而本身有热的,那这个热也就会收回来,八味地黄丸除上焦火也是这个道理,而正好是因为下焦阴阳两虚的,既收了热补了肾阳,又用地黄剂补了肾阴,那就没问题了,有问题的是肾阳不虚的,拉回来的是补进去了,相对的下焦更强,中焦更堵,上焦该散的还被收回,不得散发,那热就只好重新找出路了。
你脉象分析不全,寸关尺的关系怎么样,大小排列,浮沉有了,有力无力没有,左右手大小比较,都需要分析。病理的解释因人而异,怎么解释都有理,我还是看重脉象的分析,简单又直接,只要脉象正常一点人体的感觉肯定舒服一些,疗效要长久一些,否则症减而脉不变疗效终究不长久,按起葫芦又起来瓢的治疗比比皆是。
发冷未必是表虚是对的,不过从脉上看,尺强寸弱,就是里强外弱,关脉强是卡在中间,寸脉强是表实,那尺脉强又会是什么呢,有对抗才会显示出实脉的证像。发冷未必就是表虚,第一我用药量小,用药时间也短。第二脉象也不支持表虚一说。第三用药后脉象并无太多变化说明不是太对症,所以尺脉洪看来不能用麻黄附子细辛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