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试着解释一下,也算是复习了。
58.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如此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所提到的发汗,吐,泻,都可以算作是排邪的,而且阳虚的人排出过多的水液,相对来说就削减了体内的水湿,所以可以阴阳相合,病自愈。同理,在阴虚的病人,发汗是散热的,吐可以排痰,下可以通腑泻热,亡津液在这里其实也算是削尖了热势,所以也是阴阳和合,病愈。这里说的凡病,确实很有道理啊!不管伤寒还是温病都解释得通啊!
这个从我献血的经验中可以得到证实。以前没献过成分血,最近才开始献成分血,单采血小板,同时会分离出200ml血浆/份,有时献两份就是480ml左右的血浆,过后我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火气大减。以前一吃就上火的东西现在可以吃一点,没事了。分离的血浆也是相当于亡津液吧?
我是阴虚,血液偏于粘稠偏热的(在正常范围内的),在阳虚的人来说血液是偏稀的偏寒的,同样出一定量的血液想当于减少了寒气,所以阴阳和合了。治病,求的不就是阴阳和合吗?
59. 大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59条,大下后,复发汗,两种措施已经是亡津液很多了,所以小便不利算是正常的。不用治,汗血尿同源异质,所以喝点水,小便量够了,自然就好了。这是仲景怕人画蛇添足,又去治小便不利反而引起其它不适。有利小便反而出问题的吧?本来下焦小便少是因为津液上承,上济心火的,现在用药物利了小便,上承的津液少了,不能制约心火,心火失制,就有可能结胸啊,心下悸啊!
60.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下之后,复发汗,也是大量的水液流失了,振寒是为了将阳气推出来,就是增加热量的释放,大量的水分流失,自然血容量就减少了,所以脉微细,正常啊!之所以这样,是说内里阳虚,外表寒盛,所以才振寒啊!
61.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这一条就是犯了上面分析的,过度的津液流失了,心火出来了。因为是阳盛,白天阳气用事,所以更加不适。夜晚阴气用事能抵消一部分,所以夜晚安静。不呕,不渴,是中下焦不但无热反而有点阳虚,仅仅只是心火,所以只要用温热药物使得津液上承就能消灭心火,从而达到阴阳平匀的目的。干姜走中焦,附子走下焦,很有针对性的用药方案,简单明了。
伤寒是处处用温热药,把体内的水湿变成津液,以期达到寒热平匀的正常状态。(有时也用寒凉药和滋阴药,主要也是充津液调寒热。)
推而广之,温病同样是用寒凉药把体内过剩的热削减到少火生气的状态,从而达到阴阳和合的状态。
有阴就有阳,有寒就有热!
人体就是一个个的水热循环,有时候是大的水热循环出了问题,有时候是小的水热循环出了问题,大的大调,小的小调,合适就好,过头就有害了。要做到恰如其分真的很难,所以仲景罗列条文,谆谆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