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其要,便觉甚难!
所以同样一个基础方,相似的一类病人,有人运用起来左右不爽,有人化裁起来得心应手。
前两年你还没来的时候,论坛上有位福建的医生{陈医师},善用[黄芪建中汤]和[补中益气汤]及[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方,配合[金铃子散]、[乌贝散]、[逍遥散]、[枳术丸]、[痛泻要方]等几个常用的经典古方,合方加减化裁,治疗胃痞(慢性胃炎)、胃痛(胃溃疡)、胃缓(胃下垂)、泻泄(溃疡性结肠炎)等脾胃病,处方平淡无奇,却屡获佳效。
前几天那帖{吃了大半年的中药,搞得吃饭都成问题了}战友回复过,还记得吧?
虚郁之证过用升散行气疏肝之方,间或又用阿胶熟地等过于滋腻之剂,结果帖主反而掉肉十几斤、食欲食量减少、失眠加重。
饭都吃不下了,最后那个医生还用这么多苦燥行散开破的药,肝郁能疏得开吗?甚至有人推荐按小陷胸证和胸痹证来治。
食不甘胃而加重的肝郁,血不养心而导致的虚火心烦失眠,得投以甘缓酸柔为主之剂,脾胃得甘而喜,心情好了,肝气疏泄才能正常,阴血才不会过耗,心神才能得心颐养。
光在方子里面、证候上面思辨求索是不全面的。
患者的心理状态、活动量大小会影响其对药物的反应。
患者每天的饮食,与药方一起,构成一个大合方,这些因素都必须考虑进去。
食欲好能吃的,就不要大用补药;
久未开荤的则需考虑酌加血肉有情之品;
吃肉多的,补益就不要用动物药而要用植物药(荤素搭配);
……
烦躁多动消耗大的,就宜用甘缓清降潜镇之品,让其得到休养生息;
而久坐死宅沉闷少动的,就宜用辛温通脉之品来兴奋其机体,促进其循环,增强其代谢,用药物帮助(替代)他实现运动的效果。
中医治的是“得病的人”。
“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肝藏魂,肝为五脏之贼”。
现代人绝大部分慢性病都是身心共病,都有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上的偏颇,所以辨治内伤杂病,证要辨准,人更要看透。
医生通常无法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但可以在辨证用药时将这两个因素考虑进去,这样才能开出高效的处方。
战友喜欢讲故事,我也来讲一个老裁缝做衣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