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的病种诊断(鼻窦炎 还是 过敏性鼻炎)对中医证型的判断有较为明确的提示作用。本案首先要提一点,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筛窦炎等等,这些病名本身,不是临证时关注的重点,也不是疾病的本源,其实没有参考意义,临证时不必拘泥,思维要放在疾病的根源上。
黑豆补肾藏精,熟食整豆(深加工最好,比如煮熟后醋泡)而且要适量才有这样的功效,黑豆中优质蛋白等营养元素是难以溶解到汤剂中的,黑豆煮水主要起“活血,利湿,祛风,解毒”的作用。黑豆大量作用有二:
1.封藏。举个例子,古代冬季喂马时,为了使其次年毛发亮泽,就在饲料中加入黑豆以加强封藏的作用。
2.制约。同龙牡共同制约附子的药性,而且可以封藏肾水(镇)。
这是加强版的肾气丸,即:加强其阴中求阳的作用,原方阴中求阳用的是山茱萸、熟地,但对于这个病人来说,还不够,因为熟地用多了会滋腻,而黑豆不仅补肾水,而且解肾毒,同时可以封藏。
本草书很多,但是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金匮要略》中主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的[薯蓣丸],更是把黑豆“扶正固本”和“祛邪解毒”两个方面的功效都发挥到了极致。
[薯蓣丸]不直接用黑豆,而是用黑豆的深加工炮制品〈大豆黄卷〉。《本草便读》:豆卷,即黑豆浸水中生芽者也,其性味功用,与黑豆大同。然其浸水生芽,则有生发之气,故亦能解表。至于宣风解毒,乃豆之本性,能舒筋者,亦因水湿所困耳。
在“祛邪解毒”方面,〈大豆黄卷〉除了黑豆本身具备的“活血,利水,祛风,解毒”的功效之外,又增加了解表的作用,更适合祛“风气百疾”。
在“扶正固本”方面,〈大豆黄卷〉健脾补肾的养正功效比没有深加工炮制过的黑豆大大增强了,更适合养“虚劳诸不足”。
黑豆发芽之后:
1、消除了豆类的胀气因子(低聚糖),避免了“性利而质坚滑,多食令人腹胀而利下”之弊;
2、发芽过程中B族维生素含量增加,有利于饮食消化和能量代谢、促进神经系统的修复,健脾益肾的功效增强了;
3、植酸等“抗营养因子”大部分被分解,并生成多种新的营养素及营养素分解物(如游离氨基酸、大豆异黄酮、伽马氨基丁酸等),增加了大豆的营养和消化吸收利用率,提升了大豆“养五脏”的功效。
谢谢老师分享临床实践经验,学习了。本草书很多,但是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大豆黄卷,临床上我也经常用,功效和黑豆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我觉得〈大豆黄卷〉的新发嫩芽虽走脾、胃二经,但其黑豆残瓣如果末而食之还是能入肾经的。本品系采用大豆浸水湿润发芽,晒干而成。性味甘、淡,平;归脾、胃经。功效解表祛暑,清热利湿。适用于暑湿、湿温初起,湿热内蕴所致发热汗少,恶寒身重,胸闷苔腻等症。用量10~15g。
鼻渊,鼻轨等与现代医学的对应以及和中医病因病机的对应,是比较机械的,会限制自己临床思维的灵活性和全局观。西医的病种诊断(鼻窦炎 还是 过敏性鼻炎)对中医证型的判断有较为明确的提示作用。
鼻窦炎对应中医的“鼻渊”,以胆移热于脑的湿热证为主;过敏性鼻炎对应中医的“鼻轨”,以脾肾虚寒证为主。
过敏性鼻炎,症状在鼻肺,病机在脾胃,病根在肝肾。
黑豆补肾藏精,熟食整豆(深加工最好,比如煮熟后醋泡)而且要适量才有这样的功效,黑豆中优质蛋白等营养元素是难以溶解到汤剂中的,黑豆煮水主要起“活血,利湿,祛风,解毒”的作用。
黑豆如何补肾,可以参考古人的用法:
《肘后方》治消渴:乌豆置牛胆中阴干百日,吞之。
《普济方》[救活丸]治肾虚消渴难治者:天花粉、大黑豆(炒)。上等分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黑豆百粒(煎)汤下。
《本草汇言》:"黑大豆,解百毒,下热气之药也。……又去风,利水,散热,故风痹瘫痪方中用之,黄痘水肿方中用之,烦渴热结方中用之。又煮熟食之则利肠,炒熟食之则闭气,水浸、生捣食之解毒,敷之肉上散痈肿。但性利而质坚滑,多食令人腹胀而利下矣,故孙真人曰,少食醒脾,多食损脾也。"
本草书很多,但是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大豆黄卷,临床上我也经常用,功效和黑豆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大豆黄卷的临床功效,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推陈出新
清代《冷庐医话》说:「吴人畏服重药,马元仪预用麻黄浸豆发檗,凡遇应用麻黄者,方书大黄豆卷,俾病家无所疑惧。」这说明当时江南一带病家畏惧麻黄,医者为了不使病家有所疑惧,遂用麻黄煎汤浸豆发芽而成豆卷,当须要用麻黄表时,即以此豆卷代替。当时医者又因江西豆豉系用麻黄蒸制,就将豆鼓与豆卷并用,以代替麻黄的发表作用,于是后世有「过桥麻黄」之说,嗣后即发展成为以麻黄等汁浸制豆鼓的用法。
《本草》载其性曰,治湿痹筋挛膝痛,五脏不足,益气宣胃,破妇人恶血,除胃中积热,消水气胀满。
即《金匮》虚劳门薯蓣丸于气血并补方中佐之。后之着方解者,有宣发肾气之论,亦未谓其发表也。
近来误作表药者,其故何欤?盖因吾吴人喜服轻方,而昔之治病,俱于医家取药,有云马元仪预用麻黄汤浸豆发?,凡遇应用麻黄者,方开豆卷,俾病家无所疑惧,渠得药投中病,曲以两全,此心亦良苦矣。
后医不明细底,竟认豆卷与豆豉同类,公然影射作为表剂,但肆中豆卷岂亦有麻黄汤浸发者乎?即以格致之理论之,豆得水而发?,或能些微宣湿,亦不能力通表药也。若用二、三钱之豆卷,即可表汗,世人以此为蔬菜者,每食盈簋,何不汗至亡阳耶?
豆黄卷,孟诜谓破妇人恶血,濒湖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则此药之性情效用,盖与豆豉大同小异,本不在发表解肌之例,但今之江浙市中,则亦以麻黄汤浸过,发汗又确有证验,是因制法之变迁,而药物性情,今非昔比矣。用药分量,随其人体质,酌量轻重,亦如豆豉之例。
谢谢朋友祝福!我真诚希望您不是一匹“老马”,而是充满睿智,充满活力的年轻的大国医!希望您永远健康长寿,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病痛!致敬!
欲知此事须躬行,结合临床使用下就知道了个人认为小柴胡汤走右少阳上部有点勉为其难。
偏头痛(少阳头痛案)
时间:2019年9月1日
主诉:患者,女,右侧偏头痛月余。
来诊时,右侧太阳穴贴着药贴,接诊时患者口中有异味,知其早晚口中必苦。
处方:右腿,阳陵泉,一针,正常进针(平补平泻/泻法)。
同时,冲两袋白云山小柴胡颗粒,温服。
出针后,右侧偏头痛消失。
嘱咐:小柴胡颗粒内服3天,完毕。
当晚随访,痛已止。
按:右侧头痛,近太阳穴处一般为少阳的问题。
为何独取阳陵泉穴?
首先,阳陵泉归属足少阳胆经,属五腧穴中的合穴,“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在《素问·奇病论》中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
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而《灵枢·四时气》篇中记载:邪在腑,取之合······。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惮惮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冲服小柴胡颗粒,是因为小柴胡汤是解决少阳问题的起手式。
一,临床上取穴要在掌握具体病因病机的基础上,灵活变通,不必拘泥
二,不以病名为依据套用某穴治疗某病
三,补泻手法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四,针灸术从本质上讲,属于四连拨千斤的搬运术,临床上不是所有人,所有情况都可以用,都适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