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等待伤寒新论

太阳病一般不会独立存在,都是几种病同时发生,针阳明真能使病愈必有条件,仲师如此说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而已,关键在于灵活变化。
 
素问痿论篇论及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与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则络于督脉。阳明之脉:夹口环唇交承浆,哺乳动物所俱,得以润宗筋,利机关。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摘录太阳篇里一段原文。请教各位同道:上段原文里的<<针足阳明>>是如何解释?是按内经的足阳明解释,还是按无关内经的阳明来解释?因为有人说伤寒论的六经(或叫六病)跟内经的十二经无关;有人说有关。到底有无关系?
首先伤寒论里说到六病的名字都是以太阳,阳明这种后面不带经这个字的写法,而针足阳明这个后面也不带经字。这是相同点,唯一不同的是此阳明加了个足字。若按六病名的说法,阳明,太阳等并无写手或足,而此处独多了个足字是何因?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分手和足的阳明,所以才写明是足阳明,尽管不带经字,但这种分手足阳明其实就是指内经的十二经,在那种用竹简写字的年代,经字便可省略。从原文里的这句话,应该至少可证明张仲景是懂内经的,照此推理,书中所写的六病应就是六经病,但范围是不分手足,只有在具体操作针灸等这种情况下是有分手足经的。如果说与内经十二经无关的话,那么针足阳明这句话就无从解释了。
你分析得很好,只不过这里带不带经,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此处是使用针灸疗法,不是中药治疗,这是一点。其次,前面的经尽与欲作再经是指经脉,注意,这里的经脉和针灸的经络不一样,经脉是有形的血脉,而针灸的经络是无形的。欲作再经是指经脉内的阴阳气是从此处转向了另外一处,这是转经,和针灸的循行是不一样的。所以张仲景在这里只是说道“针足阳明”,如果这里写上了经,就和前面的经脉混淆了。这就是张仲景的高明之处。
如果头痛七天以上发热口渴大汗出,就是转经入里了,入里就是阳明病的其中之一胃,所以在此处针足阳明,就是足阳明胃经,这里只是治疗方法的思路,不是太阳病,阳明病等的思路。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如果这里的太阳就是指足太阳膀胱经的话,加粗这句话作何解释?总不能理解为太阳膀胱经跟随膀胱经吧?联系前后文可知,加粗这句话的意思显然应该是:太阳病表邪随经传入(而化热)。

其次,伤害论中提到“经”的,大多在太阳、阳明篇,其他篇反倒没有——这就奇怪了,如果六病真是六经,难道不应该每篇都有论述相应经的病理病机的条文吗?如今却在太阳篇大量出现,这说明什么?

内经说过,病邪犯人,先在毫毛腠理,次在络,而后在经,然后在脏腑;而脏腑病,则半死半生——这是层层深入的过程。所以我的看法是,太阳篇讲的就是在毫毛腠理层次,浅层的病,里面数次提到经,就是告诉人们疾病在浅层往深层的发展过程。表层病邪可以传递到任何经络,不会出现什么依次循经传递的情况。所以条文中才会出现几日什么症状,然后判断过经没有,是死是生,怎么治等情况。

三阴三阳只是一种分类法,就好比用五行分类万物一样,比如人的性格可以按照五行分类,人的体质也可以按照五行分类(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不能提到一个金,就认为是金属或者就是金类体质的人。所以十二经络按照手足和三阴三阳命名,同样,病也可以按照三阴三阳分类命名,六气也可以按照三阴三阳命名。三阴三阳是用来表达事物生长壮老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中的环节,并不固定指什么东西。在病的层面,指的就是病邪从浅表深入到经络脏腑体内,从功能上的衰弱到物质的缺乏再到物质的缺乏反过来加重功能的紊乱的这么一个过程(当然,六病的内部关系更为复杂,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

要理解六病,关键在于厥阴和少阴,如果能把这两个理解透,那么其他都简单了。对于古人的文字,想要了解意思,那就要尝试去了解古人的思维模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古文化入手。

比如,大家不难发现,古代的画家画的山水或者景物画,尤其是长卷画,完全不符合空间透视关系,仿佛观众有多个视角(在很多个位置都有同一个观众的眼睛)一样(例如清明上河图),所画出来的图你说不清它是2维的还是3维的,说是2维的,却又有近大远小之类的透视意思,说是3维的,其各个局部物体之间的比例又不符合空间透视的几何关系。可想而知,如果古人想要表达一个立体的东西(比如现代足球上的多边形镶嵌),其语言描述如果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很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那是个什么东西。

又比如,在诗词文章中,古人对于抽象的意思,往往都是用意境去描述,而不是像国外那样用严格的定义、逻辑推理或者公式来表达其本质。这就告诉我们,古人的文字,切不可用现代西方那套形式逻辑去理解,否则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问题,甚至得出各种矛盾。古人讲究的是象的思维,是一种发散的、联想的思维,是一种动态变化的思维,好处是灵活而能应对多种复杂情况,但坏处是理解把握上不够精确,不容易掌握,常用错。

看看叶天士临终前说的话吧,他告诫自己的孩子,天资不够聪明,不要学医,否则会害人杀人而不自知。古代各种佛教禅道,也讲究悟,武术也讲究悟,师父只能领进门,剩余的东西用语言他根本无法完全说清楚。这在庄子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能清楚地看出来: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造车工人)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问齐桓公读的是什么书,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 轮扁认为圣人已经作古,读的书只是糟粕,不见得能获得圣人的真传达到那境界。 桓公怒了:“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放过你,说不出道理就处死你。”

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轮孔宽舒则滑脱不坚固;轮孔紧缩则轮辐滞涩难入。只有不宽舒不紧缩,才能手心相应,制作出质量最好的车轮。但这里面有规律,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无法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所以,如果真的只是纠结这些文字表面的含义,甚至用现代思维现代文字概念或逻辑去理解,很容易南辕北辙——我记得以前我还说过一些例子来说明这种固定思维的危害。比如中国是靠右行驶,估计很多人以为世界上都是如此,但事实上在国外尤其是英国以及英国曾经殖民过的地方(例如香港)都是靠左行驶。又比如,人们都认为点头是同意,摇头是反对,可他们不知道,不少国家里面,习惯用点头表示反对,摇头表示同意。人们总喜欢用自己常见和习惯的思维和常识去理解某些未知的事物,而且坚信不疑,这反倒是理解过程中的最大的障碍。

老子说过,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对于大道的东西,应该要学会做减法,否则是无法近道的。想要理解,只能先学会舍弃一些东西,才能装东西。
 
神髓是啥呢?
我有个感觉,现在简单的五行生克可能理解的都不对
也不知道是咋回事,论坛的名字老变来变去.
这几天又登录不上,害我差点再去重新申请个号。

这里有个很大的误区,一般人可能并没有注意到。
五行本来就不是完全平衡的(完全的平衡意味着静止)

他们之间的关系就犹如五个运动员一起参加一项竞技比赛,表面上是公平竞争,但是却想不到其中一名运动员却兼职当起了裁判。

阁下如果想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就算是抓住了五行生克转化的“神髓”了。
 
如果这里的太阳就是指足太阳膀胱经的话,加粗这句话作何解释?总不能理解为太阳膀胱经跟随膀胱经吧?联系前后文可知,加粗这句话的意思显然应该是:太阳病表邪随经传入(而化热)。

其次,伤害论中提到“经”的,大多在太阳、阳明篇,其他篇反倒没有——这就奇怪了,如果六病真是六经,难道不应该每篇都有论述相应经的病理病机的条文吗?如今却在太阳篇大量出现,这说明什么?

内经说过,病邪犯人,先在毫毛腠理,次在络,而后在经,然后在脏腑;而脏腑病,则半死半生——这是层层深入的过程。所以我的看法是,太阳篇讲的就是在毫毛腠理层次,浅层的病,里面数次提到经,就是告诉人们疾病在浅层往深层的发展过程。表层病邪可以传递到任何经络,不会出现什么依次循经传递的情况。所以条文中才会出现几日什么症状,然后判断过经没有,是死是生,怎么治等情况。

三阴三阳只是一种分类法,就好比用五行分类万物一样,比如人的性格可以按照五行分类,人的体质也可以按照五行分类(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不能提到一个金,就认为是金属或者就是金类体质的人。所以十二经络按照手足和三阴三阳命名,同样,病也可以按照三阴三阳分类命名,六气也可以按照三阴三阳命名。三阴三阳是用来表达事物生长壮老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中的环节,并不固定指什么东西。在病的层面,指的就是病邪从浅表深入到经络脏腑体内,从功能上的衰弱到物质的缺乏再到物质的缺乏反过来加重功能的紊乱的这么一个过程(当然,六病的内部关系更为复杂,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

要理解六病,关键在于厥阴和少阴,如果能把这两个理解透,那么其他都简单了。对于古人的文字,想要了解意思,那就要尝试去了解古人的思维模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古文化入手。

以上说的很好,为什么经在太阳病与阳明病最多,是因为人体中的四经,主要是肌表的外行支,与胃肠道的内行支,这是主要的,这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转经的主要。

其他的病中,并不是没有和经脉有关,是因为,你没有理解透,张仲景厥阴病中说过了“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这里的顺接是如何顺接的,就是靠经脉与络脉,阴阳气怎么回事,阴阳气属于少阴病的范围,是在经脉与络脉内的阴阳气,只有明白了经脉与络脉,才能明白真正的伤寒论。
可喜可贺的是你已经从内经中看见了,经脉与络脉交接的条文,循此以往,可以入仲景大门,我在十几年前就是通过此,明白了伤寒论与内经之间的关系,我发现你引用的《淮南子》的车轮机理和我引用的一个样子,呵呵。
 
不明白为什么大家研究伤寒论,大都必寻章摘句,只能用仲师的原文来解释伤寒?
殊不知这样会人为的加深理解和交流的难度。

其实古今之理一也,换一种简单直白便于理解的描述方式,岂不更好?
徐大椿说用药如用兵,我今天就用军事来类比一下六经传变的过程,大家看看是否更加简单明了?

太阳伤寒(中风):寒邪在表,如果换成一个国家,那就是标准的外敌侵犯边疆啊!怎么处理?当然是用辛温发散之法把外敌驱逐出去。
阳明:如果驱逐外敌不成功,敌人进一步侵略入国内。那么战斗升级,由驱逐战演化为大规模,大兵团歼灭战,战斗进入白热化,后勤物资 大量消耗(阴液)。那么人体出现的典型症状是什么?当然是大汗大热,阴亏,大便秘结。
少阳:如果这一步还是不能歼灭敌军,那么迁延日久后大概率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可以参考抗日战争)。敌我双方阵地犬牙交错,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而且久战斗疲敝。那么不就是往来寒热,默默不语么?
好吧,战斗进行到这个阶段,下一步基本上就剩下和谈了(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太阴:如果和谈不成功,战斗长期持续下去,必然会极大的损害一个国家工农业的生产总值,全国民生凋敝。这个时候的战略应该以振奋士 气,恢复生产为主。放在人体,自然则是以理中汤主之。
少阴:随着战斗的进一步发展,前线部队一败再败,国家前途一片灰暗,人心尽丧。放在人体,必然就是一派虚寒之像。当以振奋民心,
士气为要,干姜附子细辛汤主之。
厥阴:抗战一直持续到最后,百业凋敝,举国上下人心一片绝望。这时终于有部分“政治精英”对抗战的胜利产生了怀疑,打着“和平救国”的旗 号,公然投敌变节(请参考汪伪国民政府)。
放在人体,厥阴病的本质便是肝寒胆热,(或肝热脾寒),当用乌梅丸寒热并调。
 
以上说的很好,为什么经在太阳病与阳明病最多,是因为人体中的四经,主要是肌表的外行支,与胃肠道的内行支,这是主要的,这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转经的主要。

其他的病中,并不是没有和经脉有关,是因为,你没有理解透,张仲景厥阴病中说过了“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这里的顺接是如何顺接的,就是靠经脉与络脉,阴阳气怎么回事,阴阳气属于少阴病的范围,是在经脉与络脉内的阴阳气,只有明白了经脉与络脉,才能明白真正的伤寒论。
可喜可贺的是你已经从内经中看见了,经脉与络脉交接的条文,循此以往,可以入仲景大门,我在十几年前就是通过此,明白了伤寒论与内经之间的关系,我发现你引用的《淮南子》的车轮机理和我引用的一个样子,呵呵。
经、络各有分别,其流注也有次第。只是其中的阴气和阳气,不知如何理解?那个寓言是庄子里面看到的,可能淮南子也收录了吧。
 
要想真正读懂伤寒论,就要把自己真正代入那个时代,代人作者的身份来分析。而不能站在今人的立场,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用割裂的方式去研究每一句话的意思。我想这样组装出来的“原意”大概率跟仲景先师的用意不符。
在那个饿殍满地,瘟疫肆虐的年代,伤寒论的成书目的,本就是为了尽可能的为了“活人”,而不是跟一群学究空谈理论。再加之当时著书不易,所以原书中少有涉及理论,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东汉末年的伤寒论,其实就类似于解放初期的<赤脚医生行医手册>。都是为了能尽可能简便,廉价,高效,地解决当时问题的著作。
至于后来,伤寒论因为效果太好,被不甘寂寞的后来者,研究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花”来。
估计仲景先师看到后世的各种注解,也会为后辈们的各种大开的脑洞而瞠目结舌的吧!

总之一句话,不客气地说,要想从伤寒论这本“纯临床操作手册”里研究出什么高深理论,无疑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的事情。

归根到底,中医的根还是在阴阳五行上面。要想提高理论知识,建议大家还是从基本功下手吧。
仲景论本于汤液经,但医之尽头,或许有同源之处。成无己以内经解伤寒,虽非本源,亦或可见病知源
 
中医缺的是最基础的理论。
而伤寒论等书一上来就是直方证,医理很少。当然让初学者摸不着头脑。
我们现在看到的内经肯定不是原始的内经,也不是汉书所载的那一本,大量的理论都失传了。张机所写的其实本来是有理论的,但是传承已经断代了,张机所写的只是一本快速上手的速查手册,就像学生自己写的实用小本本一样,并不是教材
 
井底的老蟾,能看到多大天,竟然说伤寒论的方子治不了病?是你不会而已。
 
蠢人永远不用与其讨论,实在是浪费时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