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等待伤寒新论

bookliu

初级杏叶会员
注册
2013/10/10
帖子
489
获得点赞
95
声望
28
伤寒论是经典,但是远不能治愈病人,他的参考学习价值不是一般医书能比,但是可以研究的东西太多了,比如仲师所说桂枝汤乃为解肌所设,这种说法太模糊了,非常不明确,何以解肌?解肌就只能用桂枝汤吗,显然不是如此,从这个方面研究太广了。伤寒论写了一个治病的架子,好多内容都要被充实,细化,这样才能踏踏实实的提高中医,不是在那里人云亦云,治了几个病人就不知道东南西北了。无论怎么研究都不能搞西医那一套,只会害人而已。
 
我个人认为很难。就方子这个问题就没法解决。没有方子,一切都是假的。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葛洪离张仲景时代这么近,它的肘后方陶弘景还增补了不少内容,到今天看,此书有用的方子也是极少。孙思邈孙真人著千金方,书不可谓不庞大,以孙真人之才,他的方子跟伤寒金匮的方子还是差很远。我辈后人哪还会有此功力。寄望于考古发掘还有可能。
 
中医缺的是最基础的理论。
而伤寒论等书一上来就是直方证,医理很少。当然让初学者摸不着头脑。
 
我个人认为很难。就方子这个问题就没法解决。没有方子,一切都是假的。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葛洪离张仲景时代这么近,它的肘后方陶弘景还增补了不少内容,到今天看,此书有用的方子也是极少。孙思邈孙真人著千金方,书不可谓不庞大,以孙真人之才,他的方子跟伤寒金匮的方子还是差很远。我辈后人哪还会有此功力。寄望于考古发掘还有可能。
制方理论严格来说跟病位有关。比如脏腑辨证,只看是脏腑虚实。而且气血三焦甚至经络辨证,则并不完全着重在某脏腑。于是,对于不同病位,其制方的思维方式,很可能直接上来看不一样(虽然背后的原则还是依据内经阴阳五味以及六气消长总原则)。目前,我初步发现了两类制方方式,但没有太多实践验证。还是期待考古发现比较靠谱,一扫疑惑。
 
要想真正读懂伤寒论,就要把自己真正代入那个时代,代人作者的身份来分析。而不能站在今人的立场,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用割裂的方式去研究每一句话的意思。我想这样组装出来的“原意”大概率跟仲景先师的用意不符。
在那个饿殍满地,瘟疫肆虐的年代,伤寒论的成书目的,本就是为了尽可能的为了“活人”,而不是跟一群学究空谈理论。再加之当时著书不易,所以原书中少有涉及理论,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东汉末年的伤寒论,其实就类似于解放初期的<赤脚医生行医手册>。都是为了能尽可能简便,廉价,高效,地解决当时问题的著作。
至于后来,伤寒论因为效果太好,被不甘寂寞的后来者,研究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花”来。
估计仲景先师看到后世的各种注解,也会为后辈们的各种大开的脑洞而瞠目结舌的吧!

总之一句话,不客气地说,要想从伤寒论这本“纯临床操作手册”里研究出什么高深理论,无疑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的事情。

归根到底,中医的根还是在阴阳五行上面。要想提高理论知识,建议大家还是从基本功下手吧。
 
实践出真知,不断的实践才能有所发现,才能逐渐提高。古人发明了中医,并不能代表就是尽头,路还长着呢,或许只是中医才走了几步,需要我们继续在前人的方向上开拓。
试想儒家文化也是如此,从炎黄开始便有了仁政之思想雏形,逐渐发展,到现在我们还是坚持这样的法子治理国家,为什么呢?
反观历史,凡是不用仁政治国就会有动乱,不同的朝代更迭,现代的动乱基本都是如此。
中医老祖宗开了个好头,指了条明道,不能随便改弦易辙。
 
我个人认为很难。就方子这个问题就没法解决。没有方子,一切都是假的。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葛洪离张仲景时代这么近,它的肘后方陶弘景还增补了不少内容,到今天看,此书有用的方子也是极少。孙思邈孙真人著千金方,书不可谓不庞大,以孙真人之才,他的方子跟伤寒金匮的方子还是差很远。我辈后人哪还会有此功力。寄望于考古发掘还有可能。
陶弘景真的很差劲,信我
 
中医缺的是最基础的理论。
而伤寒论等书一上来就是直方证,医理很少。当然让初学者摸不着头脑。
没错,这也是我说的,也是我做的,完善补全中医基础理论。
伤寒必须有相当的中医基础才可以读
 
陶弘景真的很差劲,信我
不是信不信你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就小柴胡汤这样看起来这么简单的方子,自有解释这个方子的书以来,可以说就没有一个解释是对的。黄芩就是清胆热,半夏就是降胃?我说的意思是连个方都解释不透,如何去构方?更何况一个体系。我们这点小智慧,跟汉朝以前那些时代的人压根就没法比,不是一个数量级。没有张仲景的书,看看两晋南北朝这几百年能有多少东西
 
不是信不信你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就小柴胡汤这样看起来这么简单的方子,自有解释这个方子的书以来,可以说就没有一个解释是对的。黄芩就是清胆热,半夏就是降胃?我说的意思是连个方都解释不透,如何去构方?更何况一个体系。我们这点小智慧,跟汉朝以前那些时代的人压根就没法比,不是一个数量级。没有张仲景的书,看看两晋南北朝这几百年能有多少东西
赞同。关键就是后世无法理解和解是什么意思。和解就是寒热并用?那厥阴病寒热并用也是和解?或者和解就是攻补并用?那何为攻、补?比如温一定是补吗?因此,汗、吐、下、利、温、清都好理解,唯独和解的含义并没搞清。

当然,有的说和解就是表里双解,那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岂不也是和解了?所谓和解,就是调和,就要有调和的双方(目标),这个双方之间存在矛盾,而且无法自动调整化解,才有外部和解的必要。它们各自调和的是啥?什么脏腑?

小柴胡组成,在辅行诀里面相当于大阴旦汤,而黄芪建中汤加红参就是大阳旦汤。“旦”象形日出或日落于地平线,表示新的阶段的开始。那么阳旦在一天而言就是白天的开始,在一年而言就是阳气回复的开始(冬至后一阳升)。同理,阴旦就是夜晚的开始,或者夏至(阴气升)。经曰天人相应,那么阳旦和阴旦在人,应于什么?阳旦就是肝(以及脾,因脾提供精微物质给肝升散),应春之阳气升发;阴旦就是胆(以及胃,胆随胃降),以应秋之阳气肃降。

所以,小阳旦汤(桂枝汤)是治肝脾以补肝为主,肝管理身体的升散(包括出汗,汗毛孔的开关等,将军之官管的全部都是出入和对外作战、对内安保等事物),调和的是肝肺(脾土生金)。大阳旦汤(黄芪建中汤)是治肝脾以补脾为主的,调节脾肺。正阳旦汤(小建中汤)是同补肝脾的调节心肾。小阴旦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是治胆胃以降胆为主,调节就是胆和大肠(金),大阴旦汤(小柴胡汤)是治疗胆胃以降胃为主,调节胃和小肠(火)。

因此可以看出,上述本质上都差不多,都是顺其德(脏藏而不泻,腑泻而不藏,此为脏腑之德)治之。所以,和解只是一种发明的说法,其实它针对的只是腑而已。若是脏,反而不叫和解,而是冠以汗、温之类。为什么组方奥秘一直不容易看出来?因为后世人们花样百出,简单东西复杂化,越来越接近西医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分类细化研究方法了。当然也就无无从看到组方规律,只看到药物单独的功效和简单的归经而已,这样去简单把功效和归经进行组合,而没有原则性的指导,自然就出现各自的方子都有道理,但疗效却参差不齐的现象了。
 
很多现在认为的是主流的一些理论,治法其实都是错误的。而且这些东西己经深入人心,无法憾动。
伤寒论是方药为主的书,想以方倒推理论的方法注定不会有结果。
学中医必须先明理,理论可以说占到百分之九十九,。
 
最后编辑:
学了中基的人,尤其是学的好的人,基本上很难懂伤寒论了。
 
问题的关键是应该怎么补?用什么补?愿闻其详
要想补首先要有补的能力方法,首先要精通阴阳五行。易经是群经之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医也只是其中一个分支而已。要想解决中医的基础问题,那必须掌握更深的关于阴阳五行的方法。这是前提,否则想都不用想。
具体的就是从经典下手,仔细读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很多矛盾还有和易理不通的地方。通过易理指导,再加一点悟性,你就可以分辨对错解决矛盾,思考出内经都没有写的基础内容,五行在人体具体的作用机制,六经之间的关系等等。
我思考出的暂时不会公布,真想研究的可以自己努力。如果只是想治治病提高医术技能,只求结果不求原因那也没必要费这功夫,只要能把有名的大家的功夫学成一家也基本够用了。
比如前天我又得一怪病,以为是牙龈肿了,嘴一边张不开,张开则痛的厉害,不张微肿痛。吃下火药则通便拉屎,开始肿消一分后来就不效了;下针泻火,也是第一次好八九成,过几个时辰又复发,再下针换穴位当时无效果,过后半小时又突然好转八成,第二天又加重。趁早上轻的时候仔细观察摸索了下发现好像也不是牙龈肿,又好像是腮肿,又像是牙龈腮都肿,外表看不出来,居然找不准具体位置。在这之前几天小腹一侧有点疝肿,赶紧下针,一次肿消。过后这嘴里又肿,想起去年还是前年嘴唇肿的跟香肠一样,这两年跟肿对上了。
 
通观伤寒论,论及脉象和方药之时,很少能分清寸关尺的各个部位脉象,现在很多人诊病也是如此,其中的原因很多,有人保留,有人不懂等等。但是对于伤寒论而言,如果靠着它能理清病之本源,基本上很难。除了阴阳相搏这种神乎其神的描述,实难体会到病与药的关联。
 
通观伤寒论,论及脉象和方药之时,很少能分清寸关尺的各个部位脉象,现在很多人诊病也是如此,其中的原因很多,有人保留,有人不懂等等。但是对于伤寒论而言,如果靠着它能理清病之本源,基本上很难。除了阴阳相搏这种神乎其神的描述,实难体会到病与药的关联。
我的看法和你不同
我对伤寒论和中医的认识总结如下:

伤寒论其实是一种叫做中医生理学的学科,明白了生理才能治病这是基本道理。因此有下几个原则要牢记:

1,人的生理学只有一种,就是正确的那种。这一点很重要,帮助你摒弃错的各种理论。

2,附合了生理学的治法才会有效。这个的重要在于它帮你去鉴别总结正确的生理学和治法。

3,生命科学极其复杂,人类所知尚不及万一,处于初结的摸索阶段,因此,假如有一种比较完备的理论系统可以来解释一切的,那一定不是真的。

4,中华几千年留下医书无数,都可借鉴,但只有伤寒论,才象一篇比较完整的比较成系统的医学实验录,真实而有效,必须作为最最重要基础来学习研究。学习伤寒论一定要站在前人的肩上。

5,在对伤寒论没有系统了解和疑问之前,不要去学其它任何中医理论,尤其是中基,铁定掉沟里还不自知。

6,伤寒论是以药为基础手段发展的医学,千万不要和以针灸为手段发展的医学混为一谈,两者都是真实的,但依据的是人体生理学的不同方面。不要混了。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门千孔百疮十分不完善的医学,但是,它仍比现在的医学高明一百倍,有效一千倍。
 
我的看法和你不同
我对伤寒论和中医的认识总结如下:

伤寒论其实是一种叫做中医生理学的学科,明白了生理才能治病这是基本道理。因此有下几个原则要牢记:

1,人的生理学只有一种,就是正确的那种。这一点很重要,帮助你摒弃错的各种理论。

2,附合了生理学的治法才会有效。这个的重要在于它帮你去鉴别总结正确的生理学和治法。

3,生命科学极其复杂,人类所知尚不及万一,处于初结的摸索阶段,因此,假如有一种比较完备的理论系统可以来解释一切的,那一定不是真的。

4,中华几千年留下医书无数,都可借鉴,但只有伤寒论,才象一篇比较完整的比较成系统的医学实验录,真实而有效,必须作为最最重要基础来学习研究。学习伤寒论一定要站在前人的肩上。

5,在对伤寒论没有系统了解和疑问之前,不要去学其它任何中医理论,尤其是中基,铁定掉沟里还不自知。

6,伤寒论是以药为基础手段发展的医学,千万不要和以针灸为手段发展的医学混为一谈,两者都是真实的,但依据的是人体生理学的不同方面。不要混了。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门千孔百疮十分不完善的医学,但是,它仍比现在的医学高明一百倍,有效一千倍。
你说伤寒论千疮百孔,具体是什么,愿闻其详。
 
比如前天我又得一怪病,以为是牙龈肿了,嘴一边张不开,张开则痛的厉害,不张微肿痛。吃下火药则通便拉屎,开始肿消一分后来就不效了;下针泻火,也是第一次好八九成,过几个时辰又复发,再下针换穴位当时无效果,过后半小时又突然好转八成,第二天又加重。趁早上轻的时候仔细观察摸索了下发现好像也不是牙龈肿,又好像是腮肿,又像是牙龈腮都肿,外表看不出来,居然找不准具体位置。在这之前几天小腹一侧有点疝肿,赶紧下针,一次肿消。过后这嘴里又肿,想起去年还是前年嘴唇肿的跟香肠一样,这两年跟肿对上了。
  
  个见:肝郁脾虚,湿热积滞。配穴要辨证,兼顾诸病机。
  
  “嘴唇肿的跟香肠一样”则是更典型的“肝胆脾胃湿热”了,脾开窍于口,肝经支脉环唇内。
  
  饮食有没有过量、过肥甘,不能跟同事、亲友、邻居相比,要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值来衡量。

1591493363793.png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是原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国营养学会的100多位营养学专家,历时两年半调研制定的。
  指南推荐在“保证每天6000步(约5公里)运动量”的前提条件下,每天荤菜(动物性食品)的摄入量(生重)参考值为:
  1、畜禽肉:40-75克
  2、水产品:40-75克
  3、蛋 类:40-50克(约1只鸡蛋)
  4、奶 类:300克(约一盒包装牛奶)


  中央国家机关烹饪协会副秘书长候玉瑞:
  一斤生肉做熟之后就剩四两半,生重80克的分量,熟的就只能吃到40克。
  “40克熟肉的量”是什么概念呢?:普通大小的红烧肉顶多两块。

中央国家机关烹饪协会副秘书长候玉瑞:一斤生肉做熟之后就剩四两半,生重80克的分量,熟的就只能吃到40克。.jpg

中央国家机关烹饪协会副秘书长候玉瑞:“40克熟肉的量”是什么概念呢?:普通大小的红烧肉顶多两块。.jpg
 
最后编辑:
个见:肝郁脾虚,湿热积滞。配穴要辨证,兼顾诸病机。
  
  “嘴唇肿的跟香肠一样”则是更典型的“肝胆脾胃湿热”了,脾开窍于口,肝经支脉环唇内。
  
  饮食有没有过量、过肥甘,不能跟同事、亲友、邻居相比,要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值来衡量。
嗯,可能是湿热,至少热是肯定的。当时还不大通医理,恰巧有个竹叶酒,发现喝竹叶酒可明显缓解。里面有竹叶栀子砂仁糖等。现在想里面若没有砂仁就好了。
现在的脸肿,开始照着小肠热治疗的,把脉没经验,只知道寸浮其他数;有效果但不能全功,反复;现在照大肠热治疗,明显对路,今天可治好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