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序言 审流溯源 归宗祭祖1 归宗祭祖2 归宗祭祖3 归宗祭祖4 归宗祭祖5 归宗祭祖6 五、藏象正义对天三问1(圜道之天) 对天三问2(覆盖之天) 对天三问3(行健之天) 中医秘方1 中医秘方2 中医秘方3 中医秘方4 中医秘方5 中医秘方6 中医秘方7 蒲公英 六节医话01 阳明主降?千古谬误! 六节医话02 六经从正,从何谈起? 六节医话03 六节三关 六节医话04 溯源四象 六节医话05 四象如来佛六节孙悟空 六节医话06 四象引领六节 六节医话07 四象在阴阳学说上的意义 六节医话08 做一回初小学生 六节医话09 一言而终还是流散无穷 六节医话10 肺秋是太阴还是少阴? 六节医话11 学习七篇大论上 六节医话12 学习七篇大论中 六节医话13 学习七篇大论下 六节医话14 外感一例 六节医话15 续外感一例 六节医话16 脾乃阳明之奴 招魂六节藏象论一 招魂六节藏象论二 招魂六节藏象论三 六节医话17 迟暮莺啼话血压 六节医话18 病机十九条,圣地朝拜去 伤寒论经方用量,回中医招魂问 伤寒论经方用量,回依实不依名问 六节医话19 过敏 六节医话20 过敏歌 六节医话21 有病方为贵?莫嫌香港脚 寒了?寒了!真的寒了(上) 寒了?寒了!真的寒了(下) 源清流浊哀中医(一)七损八益 源清流浊哀中医(一)七损八益(续) 内因钩沉 六节次序 回顾中医之路 1 借问路在何方 回顾中医之路 2 正宗中医之争 回顾中医之路 3 名老中医之路 回顾中医之路 4 中医学院使命 以下博文正在写作中: 一、善治者治皮毛,可有第三人理解? 二、三哭中医(一哭雪狸猫,人才难得; 再哭 X X X, 碌碌无为; 三哭 X X X, 汪洋无龙。) 三、祭张机,华佗像前的沉思 四、太极图解 论六节,始于众动之源,太极之微于内者。阳仪动而乾分壬甲,壬如天河之水,甲乃地雷之卦。壬直赴太阳而止于昆仑,甲则道路曲折。壬甲分乾之初,六节肇始,再汇之际,太阳中天。 (一)生气通天 当天上四象(廿八宿)环运一周时,自然界便生长收藏了一回。人体内藏生理活动,必定是天道运行的模仿和从属。这种传统医学观点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也难由科学实验的方式来证明,但这的确是古人思维中的真实内容。因而,《内经》对天地的各种描述,都必须在人体内找到相对应的内容,若不能将满天神佛般的经文纳入人体,那一定是个白痴读者。作为国学的重要内容,医经有些谈天经文可能不容易理解,但只要抱住人体不放,就一定能够找到古人用以比况人体生理病理的良苦用心......。 (二)藏气流传 藏气流传,未见诸经典明文,但《内经》“五藏相通移皆有次”,《金匮要略》“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等经文,都明确指出了健康人内藏之气处于有秩序的流通传递状态。因此,修正认为藏气流传的提出,符合中医经典理论,应是一则被中医界长期疏忽而又十分重要的藏象内容. 修正认为从《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首论藏象,到第九篇《六节藏象论》,中医生理学——藏象构架已经完成,只有四时藏象与六节藏象。藏气流传只有按四时六节方式进行,与五行生克无关。后学以五行统五藏成为藏象核心内容,是因为不理解六节藏象,又小看了四时藏象,在似是而非的四、五、六之间,分辨不清,攀援附会的结果。 六、三阴三阳 找回中医失落的辉煌。(内容提要可能修正) |
摘引自 中医修正 - 招魂《六节藏象论》一(2010-08-01 07:51:11)
《六节藏象论》由谈天说地,再谈论藏象,不但结束语彼此呼应,其主体内容也是如此。谈天说地,既然以六为节、九制会,后面谈论人体藏象时,也同样以六节(天也)经历了九藏(地也)。然而,这对久违六节真理的今天中医学者来讲,相当难以理解,毕竟六节经于九藏的确切内容已经失传1800年了。《素问·六节藏象论》谈了些什么?中医人没有勇气说不知道。实际上,单单“六节藏象”标题这四个字,中医人就已经眩晕了,更不用说其详细内容。然而,读经人却对结尾一句“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映象良深,多般注解,争讼千古。
《伤寒杂病论》后一千八百年,直到今天的中医“正统”理论,都无法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见解。胆,在五行藏象构架中,根本谋不到“决断”的职位。这也不对,那也不是,到底谈的是什么?修正老矣,患远视,看书得把手臂伸直直的,嘿嘿,全部经文都在这16开的一张纸上:
1)经文先谈天说地,然后纳入人体谈藏象。
2)谈天说地,占用了一半篇幅时,写下了重要的一句“求其至也,皆归始春”。修正认为,这结尾句“凡十一臓取决于胆也”,正是呼应其前的“求其至也,皆归始春”。
3)本篇经文谈的是藏气之六节传变,而不是神志活动。天地气交既然从春天开始,藏气活动便是从胆开始。
4)综观全篇,藏气六节传变,应该先从九藏谈起,然后再扩张到十二藏。写下本篇的结束句之前,可能还有“此气数之合天度,始于甲子,九藏应九野,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之类的经文。
5)本篇“脱简”情况是严重的,“凡十一臓取决于胆也”这样一跃到位记载方式,也是困惑历代医家的另一原因。
朦胧牵扯的藏府间生克乘侮关系,限制了历代贤哲对藏气流传的认真思考。五行藏象论早就沦为中医学发展的桎梏,修正恭请同志们深思。
摘引自 中医修正 - 招魂《六节藏象论》二(2010-09-01 00:55:30)
《六节藏象论》由谈天说地,再谈论藏象,不但结束语彼此呼应,其主体内容也是如此。谈天说地,既然以六为节、九制会,后面谈论人体藏象时,也同样以六节(天也)经历了九藏(地也)。然而,这对久违六节真理的今天中医学者来讲,相当难以理解,毕竟六节经于九藏的确切内容已经失传1800年了。
对此,修正今天要说句似乎“西倾”的话,以诱导自诩为正宗中医的学者们从这篇《素问》经文中读出些味道来:中医藏象学也有着类似西医生理学的大小循环,藏象小循环便是六节经历于九藏,是大循环六节经历于十二藏四肢百骸的核心,大小循环都从少阳开始。《太极图解》曰“动而乾分壬甲,壬大而甲小,壬如天河之水,甲乃地雷之卦……壬甲分乾之初,六节肇始,再会之际,太阳中天”。由于小循环始于地雷复(不完全与康节先天圆图一致),所以才有谈天说地后的“求其至也皆归始春”句,以及“藏象如何”后的“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的通篇结束语。
既然以“六节藏象”命名,按理说,以六节理论来解读经文内容才是正确的。然而,修正从《四气调神大论》——《阴阳离合论》——《六节藏象论》这条纵轴思考(中医修正,四——归宗祭祖(二)),却认为本篇虽以“六节藏象”命名,始终没有脱离四象框架。读经人若能超越本篇经文,进而打破六节迷思,兼顾《素问》前九篇,以四象经于九藏,先作为内核小循环,就有可能找到被有意删除的六节经于十二藏、四肢百骸的大循环。为什么在“藏象如何”之后,经文采用阴阳太少四象、而不是篇名所用的六节经于九藏来回答?认为故意隐藏六节的猜测是有理的,不过修正整合《素问》前九篇、顾及后面的“七篇大论”,却认为这里以四象取代六节更合理。
《六节藏象论》显然经过了精心的删减,与其前的《阴阳离合论》无法读懂是同一原因。或许是智者百虑后的一疏,或许就是隐藏者故意留下了蛛丝马迹,以试探后学者的心智和精诚,“人以九九制会”、“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还是被保留在本篇经文中,比起《天元纪大论》的“地以五制会”,显然更加精确。特别是结尾定音的一句“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既呼应了前面谈天说地时的“求其至也皆归始春”,也给后世以五神藏为不二法宝的“中医核心理论”留下了千年嘲笑。
后代注家多着,多是随笔议论,未见哪位写出了通篇理解之后的整合词。修正估计,除原作者外,张机是历史上唯一看得懂的学者,有《伤寒杂病论》为凭。今天的中医学,从来就是山寨版,根本不是《内》《伤》正宗。如果有哪位大师、专家、名家、博士、院士不服气的话,请站出来讲道理,修正一定找时间奉陪。不过,敝人可不担负振兴中医的重担,没时间去寻找数不胜数的鸵鸟学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这些千年经文,就如被云雾遮住的太阳透出的一束光芒,明眼人应该很清楚,今天的中医著作都是伪书。著书立说时最好思考、思考、再思考,别给后学留下嘲笑和羞耻。
摘引自 中医修正 - 招魂《六节藏象论》三(2010-10-05 04:32:21)
六节藏象论,列《素问》第九篇,是经典记载中最重要的一篇,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构架在此完成。若后世学者对此能理解清楚,中医学就不必蹉跎一千八百年,滑向今天的困窘。
看着“六节藏象论”这标题,傻瓜都明白其大体内容,其中心议题是用六节(三阴三阳)来讨论藏象。由于不明原因,六节藏象学的关键内容被汉末贤哲隐藏起来了。更由于历代学者对其前的《四气调神大论》疏忽,对《阴阳离合论》没用功,对这篇本该是《黄帝内经》核心内容的篇章便无可奈何了。综观历代注家,大约有三类:
1) 敷衍走过场的。有些,但不多见。
2) 用五行论乱说一通的。不懂装懂,多数如此,多着。
3) 努力抱住三阴三阳来注解的。少而又少,无奈六节已经失传,注解难免支离破碎。
六节藏象学不明,“五行藏象学”便不打旗号地顶下了领导重担。
无须讳言,一千八百年来中医界遵行的核心理论,都是以五臓为中心、以五行生克为灵魂的“五行藏象学”。让人纳闷的是,这实际上使用了千年的“五行藏象学”始终没有被学术界正名,原因大概有三:
1)《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各81篇中,明确以“藏象论”命名的只有这素问第九篇的《六节藏象论》,从来没有见到或听说过有《五行藏象论》。
2)《伤寒杂病论》397条正文中,从来不提起“五行”二字。这位历史上唯一的医学圣人,为何就这么看轻五行生克在中医学运用?
3)医学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中,有太多的三阴三阳论述无法理解,特别是《内经·素问》的“七篇大论”明确记载着“天以六为节地以五制会”,似乎在告诉我们: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五行生克可能因六节理论的明白而更清楚,也可能因六节理论的失传而乱成一团麻。
细玩《六节藏象论》经文,在回应“藏象何如”时只提及心肝肺肾为阴阳太少。前面高谈天以六为节,地以九制会,至此只剩下“四”了,显然是有人故意将阳明厥阴隐藏起来,剩下的只有“四节”,四象了。这样,“六节”这一篇名就有名无实,难怪后学无法明白。虽然如此,其阴阳太少的命名和次第可是与《四气调神大论》一模一样的。再慢慢琢磨《内经》谈论的三阴三阳,或许只有本篇的剩余“四节”可称为最纯正的《四气调神大论》血统。后来王太仆在《至真要大论》中想为此解说,“气有多少,异用也”,“两阳合明”,“两阴交尽”,都是先世贤哲的真心话,可惜中医人水准太低,没有一人看得懂。
本来《四气调神大论》中的阴阳太少,经《阴阳离合论》扩张人道化为六节,在《六节藏象论》中已经完成了中医核心理论构架。虽然被人轻轻地掩过“阳明”和“厥阴”,已经升华的中医学理论又被打回原地,今天修正还是要忠告诸位:只要我们紧紧握住《四气调神大论》和《六节藏象论》这两头钳,就可以逼《阴阳离合论》现出原形。以心肝肺肾应阴阳太少,为何独缺那个脾?脾是仓廪之官?上篇谈过;脾是后天之本?中医人都懂;脾土位于四象的中央?妇孺皆知的五行论,其生克乘侮只是当时中医界对中低水平的人讲的。
藏气流传
(中医修正写于1986年的一篇中医学术探讨文章,原文题目为《生气通天谈脏象》见https://pipe.b3log.org/blogs/budaig/articles/2016/12/29/1551663824865)
内容提要:
- 沿着《内经》探讨脏象的思路——生气通天观来探讨脏象。
- 文章中心内容是脏气变通,探讨内脏之气彼此间如何流通变化。
- 脏气变通不同于十二经脉流注(按时逐一循环方式),它指的是人体生命之气总的流通变化规律,它不是循一条经脉逐一进行,也与时间无关,可能在二条以上乃至无数条经(络)脉内同时进行。
- 脏气变通以五脏为中心而不按五脏的五行生克次序进行,它遵循自然界四时之气的生长收藏变通规律。
- 脏气变通的概况是:以肝心肺肾四脏为主序循环流传,依肝生升,心浮散,肺敛降,肾沉藏的方式变化。
- 肝疏泄的对象是肾所藏之精气。肝泄肾之藏后肾之精气化为少阳之气(亦即元气,详后文),自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而出,从三焦敷布周身,从胆入脾助消化而开发后天资源,化生水谷精气。水谷精气生成之后从脾入肝再入心,经血脉敷布周身,在全身各处以三焦元气为启激力量,以水谷精气为物质基础进行气化活动,全身气化的结果又经血脉归朝于心肺,由肺审理治节,判其该升、该降、该出、该入、该去、该藏,肺气活动的归转是收敛下降,经肺之敛降,精气下藏于肾脏,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所藏之精气便是肝脏疏泄的物质基础。
-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是指脏气流通变化而不是指神志活动。“上焦开发”是指心脏功能而不是指肺,不可与肺主宣发,肺行营卫阴阳、肺朝百脉、诸气皆属于肺、十二经流注始于肺这些相提并论。
六节藏象(一)(2017-01-01 09:56:39)
本文是《生气通天谈脏象》的继续(见文章《藏气流传》)
一阳/少阳,胆三焦--->二阳/阳明,脾胃--->三阳/太阳,心--->三阴/太阴,肺--->二阴/少阴,肾--->一阴/厥阴,肝胞络--->一阳/少阳,这便是六节藏象的框架:将人体藏气流传形成的圜道——天分成“六节”,彼此传递流行,如环无端。如果把这一框架内容具体化,大致是
六节藏象见于《素问》第九篇《六节藏象论》,而六节这三阴三阳初见于《素问》第六篇《阴阳离合论》,可惜这两篇经文都被有意地大篇幅删除过,中医史上百家注经者,对此都巧妙地含糊躲避过,这便是六节藏象论失落千年的根结所在。
- 饮食入胃,就如坤土厚积导致了一阳萌生,如卦之复,少阳胆汁输于中土而帮助食物消化;
- 中焦蒸腐运化的结果,产生了阳明之气(二阳);
- 浊气归心之后,宣布灌输于四肢百骸、五藏六府、周身各处,德施周普就如太阳普照(三阳);
- 全身各处气化的结果,归朝于肺,经肺的治节审理,判其该升该降该去该藏,此三阴承接三阳,天运到此由气化转入液化,三阴化湿为水之上源;
- 治节审理后,精华部分递交于肾而封藏,少阴为二阴;肾合冬主水依旧,而藏阴精主生殖的功能又大部分转移到胞络与肝,厥阴为一阴。 厥阴精室血海,再将转化少阳——六节圜道肇始于此。
。这里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指出:
1)浊气归心:《素问》第21篇《经脉别论》还提到“散精于肝”“上输于脾”“经气归于肺”,为何只提到“浊气归心”?是否断章取义?
2)肺朝百脉,是向肺性归朝,而不是离肺性输布,中西医研究同样的人体,其结果不应该反若冰炭。这不是向西旁靠,而是基于中医经典理论思维,对这一“传统化”的谬误修正。
3)形藏四者,胆、胃、大肠、小肠,与五神藏合为九野。
4)中医史上不少“传统理论”,都将面临这一不同思路的审视和质疑。
最后,三阴三阳体系无法用平面图形表述,而要到三维球面上表达(图参见https://www.jingfangpai.cn/p/10040158/)。六节藏象(三) (2017-01-29 16:18:20)
六节象数
古人观天地,地是静止不动的,而天上的星星日月都在运行不止。 仰观星星今天在这位置,明天这时差不多还在这位置;观察深入了,发现今天在这位置,明年这时差不多还在这位置。 似乎星星日月在走了一圈之后又回来了,于是,天道好还,天圜道也,便在古人心目中确立了。
古人世界观,认为人体就如小天地。 人体中凡有形不动的便是地,而运动并能循还回归的便是天。 或以为天是阳地是阴,没错,但肤浅而不准确。《周易》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这天之阴阳,若以一明一暗、一冷一热的白天与黑夜来比喻,似乎更容易理解。多少版的《中基》教材了,都说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这些都正确,但都停留在抽象概念,流传与进退才是深层次的内容。阴阳再分太少,就有了少阴少阳太阴太阳,所谓四象。 仰观天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星星流迁旋转,世界上便感觉到了春夏秋冬的传递而温热凉寒。 阴阳,引入四象内容后,流迁次序才出现。《素问》第一卷谈藏象,人体之天便是以四象四时立论,若认为四时是不完整的五行,便是对四时认知太肤浅了。
先谈四象,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人人都懂。四时配四象,其顺序究竟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再少阳,还是少阳----太阳----太阴----少阴---再少阳呢?聚焦问题,秋究竟是少阴还是太阴?冬究竟是太阴还是少阴?在《黄帝内经》中,两者都存在。肺秋阴仪之始,阴气初生而量少,可称少阴,但肃杀强制性将张散弥漫的阳气收敛,其功用可称为太阴,承接并匹配了太阳;肾冬阴仪之极,阴气久积而量多,可称太阴,但宁静的封藏却是即将发生甲坼句萌根基,其功用以少阴称呼更适合。敝人认为,这便是所谓的“气有多少,异用也”。
四时讲究次序,扩张为六节后同样讲究次序: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再一阳,这是最原始的三阴三阳次序,就如秋配少阴一样,讲的是阴阳之气的多少。 由于阴阳总是对立的,阳仪进,阴仪就退,便又有了另一个三阴三阳次序:一阳----二阳----三阳----三阴----二阴----一阴----再一阳,这是深层的三阴三阳次序,就如秋配太阴一样,讲的是三阴三阳功用。 前一个次序不可忘记,后一个次序才是六节藏象的核心框架。
不太赞同此篇文章,尤其是说三阴三阳(=六节)无法以平面图表示,而必得要绘画在乒乓球之上。最后,三阴三阳体系无法用平面图形表述,而要到三维球面上表达(图参见
吴雄志:标本中气的时空模型详解 – 经方派
一、时空模型我们讲标本法的时空模型,是讲它是怎样以时空关系实现天人互参的,实现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的。大家记住这个口诀:“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这就叫五运六气。标本法的本质是以时空关系实现天人互参,具体是怎样从阴阳到五行、到六经再到八卦的呢?其中阴阳是理的www.jingfangpai.cn
言归正传,血气三篇是不是得先行纠正文本的呢?而其文本之错误不是明摆着的吗?如果能选的答案只有三个,而三个里面却没有一个是正确的答案,那么我只能不选啰!
为何将春与秋再细分,平面图就显示不了六节呢?因为功用与本体不同,画图显示的乃阴阳多少的本体,功用是无法通过阴阳多少来体现的,尤其是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三阴三阳从节气而来,其本于阴阳多寡,但用于表述人体经络、表述人体脏腑生理(必然增加复杂关系)。这正是后世无法弄懂《伤寒论》的原因,甚至张冠李戴把三阴三阳称为六经,去研究伤寒论自然是缘木求鱼。你可以仔细读读中医修正的文章,里面有不少闪亮的思考点,实启发人。必须提示,《内经》本身已经不完整,篇章之间有重复和补缀错简痕迹,如能推敲其中联系和缺失原因,或能解决许多谜题。谢谢提供资讯!!!
不过那些帖子有点多,只好回头再慢慢细看。
我似乎在走阁下之旧路矣,我起步很晚,2022年注册此论坛,才开始研究《内经》。
不太赞同此篇文章,尤其是说三阴三阳(=六节)无法以平面图表示,而必得要绘画在乒乓球之上。
PS:三阴三阳此概念包括六节,而六节此概念不包括三阴三阳之其它意旨。
大前提是既然六节乃四时之进阶,那四时不是以平面图示之的吗?
为何将春与秋再细分,平面图就显示不了六节呢?这合理吗?
言归正传,血气三篇是不是得先行纠正文本的呢?而其文本之错误不是明摆着的吗?
不赞同太阴多血少气之说,它当是少血少气。就本贴问题而言,三阴三阳表达的是经络还是什么?经络里面没有血,只有气。可见言气血,当为脏腑生理关系(其中含有血脉联络),因此血气多寡当以《九针论》中的结果为准,即太阴多血少气,少阴少血多气,厥阴多血少气。
多血多气丶少血少气,少血多气,多血少气。正常人只此四种。请用[血气多少]四个字,组合成六种不同的状态出来,能不能?
若平人气象,真的不能少血少气,那么水位(太阴)当是何模样?血气三篇里那篇说得对?少血少气是病理状态,正常人身体不存在这种情况。因此三阴三阳里面不能出现少血少气。
看来在23楼辛辛苦苦整理摘录给你的信息,你没有认真看。谈三阴三阳时,五行是什么地位?为何伤寒论不用五行学说?为何阴阳太少四时系统要增加厥阴和阳明这两个?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原来四时系统的描述不够完备?若平人气象,真的不能少血少气,那么水位(太阴)当是何模样?血气三篇里那篇说得对?
少血少气丶是指血气本身之多多少少丫?
还是指血里面的供给与消耗之多多少少呢?
至此,问题当是去问,到底是何脏去补充了血,何脏去补充了气,对否?
没有意见。修正认为从《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首论藏象,到第九篇《六节藏象论》,中医生理学——藏象构架已经完成,只有四时藏象与六节藏象。
赞同,我也是反对五行生克的,生克是五行常胜派(即五德始终之说),而非内经原先的五行无常胜派,先生不能因为反对常胜派,而连带也反对无常胜派呀!藏气流传只有按四时六节方式进行,与五行生克无关。后学以五行统五藏成为藏象核心内容,是因为不理解六节藏象,又小看了四时藏象,在似是而非的四、五、六之间,分辨不清,攀援附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