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说了很久的“话题”,从第一次写已经十多年了。是对学医者的一个善意提醒,说的是人话,看得懂的-并听进去的似乎不多。
四诊 远比现代科学技术所能给出的检查报告提供的信息要多得多。 中医四诊 是 望闻扪切 而非 望闻问切 。中医四诊从望闻扪切变成望闻问切皆因不识字(抄书抄错了字)以讹传讹造成,以至于流传至今“望闻问切”成了金科玉律。这“扪”和“问”一字之差 差之千里 “ 问【問】” 代替了“門” (在上)“口”(在下)的“門”字 。其义大约和现在的“扪”相当。 以{手}度量之义。 字在医在,有缘人自会明白。
现在把“问”诊做为四诊之一,是件搞笑的事。 “望闻捫切”四诊时都要问!
捫诊 ---即今日查体。用手遍查身体,以确定阴阳虚实寒热。 不用手“捫”怎么能感觉到身体是冷是热?怎么能知道是否有包快囊肿陷凹枯槁?
四诊也不一定都要做,比如感冒 望 切 就足以辩证。
但现在所谓中医外科,不做捫诊是万万不行的。
针灸 必须四诊 其中捫诊不做 常常会导致“跳针”
《素问·举痛论》:“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素问·离合真邪论》:“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
王冰有注:“扪,摸也,以手循摸也。” 其注只说明了具体操作,并未及扪诊的本质。 扪 除了摸的意思外,更主要的意思是“以手指度量”被王冰忽略了。
《经水》(第十二)“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
”
《举痛论》(第三十九)“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中医 望闻+问 是低层次诊断 扪切+问是高层次诊断
望闻 就不多说了 切 大家也都知道
就扪多说几句
扪 就是以手丈量(捺)确定五体、五脏的组成物质(阴)具体情况,判断形和组成组织的物质变化
可查经络结节 寒热 肿胀 筋 肉 骨 皮等
与此对应的是 切 切者 分也 确定经络气(物质)氺(物质)的运化情况 也会就是气(丌)机
扪和切的结合 可也精确判定 症的产生原因 是正确辩证的直接手段。
望诊 无论是望舌 面 指掌 耳 皆为“可见一斑”,均可定症,但不能定证。闻诊也是。
四诊合参 是 望闻 合 扪切;即 症与证相吻合,精确定位病机之所在(确定表里),为表里辩证不二之手段。
现在扪诊 被人为归类于中医骨科( 触诊),主要通过对损伤局部的认真触摸,可以查明损伤部位的形态、硬度、温度等有无改变,借以了解肿胀、畸形、筋肉的硬度、皮肤的温度,患肢的功能状况等,从而判断伤情。 已经和原本诊一身之组织变化有一定分别,只剩其中一小部分。
扪摸的方法,要由轻渐重,由浅而深,沿着肌间隙才能触摸清楚骨骼、以骨骼为参照,判定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变化情况,以便分经定证。检查时应注意局部有无高凸、凹陷、成角、旋转等畸形改变,并结合触摸骨性标志有无异常。可以帮助判断有无骨折、脱位(形变--阳伤)。触摸局部肿胀与包块 皮肤颜色、温度正常与否,或内出血及组织反应性水肿所引起气滞血瘀,经络阻塞;温度正常,皮色正常或发紫,按之不即起,或伤肢下坠过久,按之有硬韧感,系筋肉组织弹性减弱,肌力减退,血液回流受到影响所致,为气血不能通达于四肢,气虚血滞中。若触及包块,应了解其部位、大小、形状、硬度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还应注意肿块的边界是否清楚,推之能否移动等。用力应轻柔,以免增加病人疼痛。对肿瘤不要过多的挤压,防治瘤细胞的转移。触摸时还应区别肿块的解剖层次,是在骨骼还是在肌腱、肌肉等组织中。以便确定病位在“髓骨筋肉皮”进而与六经“和”共同辩证。
扪诊可以发现确定是十二经定证直接指征。
人是整体,病传三部,三部不识,不参“平人”定证,证不辨,病难治也。
辩证准确才能选中药法手术。
仅以症在五脏 病机在五体 举几个扪诊例子,
1.持续打嗝不停,药不效,很可能是颈椎形变。
2.四逆汤后手足不温,胸椎。
3.肾虚腰痛药不效,旧伤腰椎。
4.消渴药不效,三焦结节。
5.心悸药不效,天泉结节阻气。
如果不结合扪诊,累死也治不好,小病也成疑难!
【古书中因为竖写 原扪珍 是 古写的 繁体“門 ”下面 加个“口”。】 表示一定范围 现今滑雪比赛的“旗門” 古时“字”有 名词 和 动词 “两重性”】 书抄错了 流散无穷了2千年多年 呜呼哀哉
四诊 远比现代科学技术所能给出的检查报告提供的信息要多得多。 中医四诊 是 望闻扪切 而非 望闻问切 。中医四诊从望闻扪切变成望闻问切皆因不识字(抄书抄错了字)以讹传讹造成,以至于流传至今“望闻问切”成了金科玉律。这“扪”和“问”一字之差 差之千里 “ 问【問】” 代替了“門” (在上)“口”(在下)的“門”字 。其义大约和现在的“扪”相当。 以{手}度量之义。 字在医在,有缘人自会明白。
现在把“问”诊做为四诊之一,是件搞笑的事。 “望闻捫切”四诊时都要问!
捫诊 ---即今日查体。用手遍查身体,以确定阴阳虚实寒热。 不用手“捫”怎么能感觉到身体是冷是热?怎么能知道是否有包快囊肿陷凹枯槁?
四诊也不一定都要做,比如感冒 望 切 就足以辩证。
但现在所谓中医外科,不做捫诊是万万不行的。
针灸 必须四诊 其中捫诊不做 常常会导致“跳针”
《素问·举痛论》:“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素问·离合真邪论》:“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
王冰有注:“扪,摸也,以手循摸也。” 其注只说明了具体操作,并未及扪诊的本质。 扪 除了摸的意思外,更主要的意思是“以手指度量”被王冰忽略了。
《经水》(第十二)“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
”
《举痛论》(第三十九)“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中医 望闻+问 是低层次诊断 扪切+问是高层次诊断
望闻 就不多说了 切 大家也都知道
就扪多说几句
扪 就是以手丈量(捺)确定五体、五脏的组成物质(阴)具体情况,判断形和组成组织的物质变化
可查经络结节 寒热 肿胀 筋 肉 骨 皮等
与此对应的是 切 切者 分也 确定经络气(物质)氺(物质)的运化情况 也会就是气(丌)机
扪和切的结合 可也精确判定 症的产生原因 是正确辩证的直接手段。
望诊 无论是望舌 面 指掌 耳 皆为“可见一斑”,均可定症,但不能定证。闻诊也是。
四诊合参 是 望闻 合 扪切;即 症与证相吻合,精确定位病机之所在(确定表里),为表里辩证不二之手段。
现在扪诊 被人为归类于中医骨科( 触诊),主要通过对损伤局部的认真触摸,可以查明损伤部位的形态、硬度、温度等有无改变,借以了解肿胀、畸形、筋肉的硬度、皮肤的温度,患肢的功能状况等,从而判断伤情。 已经和原本诊一身之组织变化有一定分别,只剩其中一小部分。
扪摸的方法,要由轻渐重,由浅而深,沿着肌间隙才能触摸清楚骨骼、以骨骼为参照,判定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变化情况,以便分经定证。检查时应注意局部有无高凸、凹陷、成角、旋转等畸形改变,并结合触摸骨性标志有无异常。可以帮助判断有无骨折、脱位(形变--阳伤)。触摸局部肿胀与包块 皮肤颜色、温度正常与否,或内出血及组织反应性水肿所引起气滞血瘀,经络阻塞;温度正常,皮色正常或发紫,按之不即起,或伤肢下坠过久,按之有硬韧感,系筋肉组织弹性减弱,肌力减退,血液回流受到影响所致,为气血不能通达于四肢,气虚血滞中。若触及包块,应了解其部位、大小、形状、硬度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还应注意肿块的边界是否清楚,推之能否移动等。用力应轻柔,以免增加病人疼痛。对肿瘤不要过多的挤压,防治瘤细胞的转移。触摸时还应区别肿块的解剖层次,是在骨骼还是在肌腱、肌肉等组织中。以便确定病位在“髓骨筋肉皮”进而与六经“和”共同辩证。
扪诊可以发现确定是十二经定证直接指征。
人是整体,病传三部,三部不识,不参“平人”定证,证不辨,病难治也。
辩证准确才能选中药法手术。
仅以症在五脏 病机在五体 举几个扪诊例子,
1.持续打嗝不停,药不效,很可能是颈椎形变。
2.四逆汤后手足不温,胸椎。
3.肾虚腰痛药不效,旧伤腰椎。
4.消渴药不效,三焦结节。
5.心悸药不效,天泉结节阻气。
如果不结合扪诊,累死也治不好,小病也成疑难!
【古书中因为竖写 原扪珍 是 古写的 繁体“門 ”下面 加个“口”。】 表示一定范围 现今滑雪比赛的“旗門” 古时“字”有 名词 和 动词 “两重性”】 书抄错了 流散无穷了2千年多年 呜呼哀哉
由版主最后编辑: